过去是此岸,未来是彼岸,中间淌着的慢慢长河是过去与未来的连接,我们乘着扁舟,持着船桨在其中行走,忽而,想逆流而上,溯回曾经的辉煌成黯淡;忽而,随着河的流淌,循规蹈矩地走向未来;忽而,拼命摇动船桨,想要早一步驰向彼岸,追寻理想的未来。
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我们不可能像大雄一样拥有一只机器猫,于过去与未来中任意穿行,我们能做的只是立于舟上,或眺望此岸,追思过往,或遥望彼岸,畅想未来。
东坡的赤壁仍回荡着:“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北固亭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慨叹依旧缭绕。对过去的追念是对未来的一种企盼,没有了这种企盼也就安于现状,不再有激情,不再有希冀,纵使现实让人压抑但总还是有希望的。倘使一个人安于现状,按部就班,未来之事预料中的存在,这个人能走出多辉煌的成就呢?到达彼岸,回头一望,似乎过往没有存在般,不是刻意而为的烟消云散,而是自然而然的虚无。过去,平平静静,犹如死水一潭,让
/
人绝望。
小到一个人的发展,大到一个国家的发展,过去,未来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的发展往往要借鉴过去,展望未来。看到长远的过去,有如欣赏一部精致的影片,不一定惊心动魄,但点点滴滴都凝聚了教训或经验。历史的长河从此岸淌向彼岸,不是脉脉的流淌,而是常有惊涛骇浪的,我们乘着现在的船只在波涛的一起一伏中驶向彼岸,我们驾船的经验就是缘于对过去的总结;我们驶向彼岸的动力就是对未来的设想。望向遥遥的未来,有如手持一卷画纸,描出一个轮廓,然后再细细勾勒,用的是过去的经验,然后绘出的是壮阔的长卷。
李煜溺于对过去的追悼,留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世长辞;小女孩手中擦亮的火柴是未来的企盼,但她却忘了过去的阴霾。黄巢落第后,回往过去,写下“满城尽带黄金甲”这豪气冲天的诗句,之后毅然起兵,这是缘于在现行下对过往的拷问,对未来的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