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的公交车上发生的一件小事始终在我心中回荡,使我时时思考有关规则和礼让的问题。
公交车从市区开出时,天空已经阴云密布,乘客们随天气变化,大多各自坐在座位上一言不发。半途中天空开始落下雨滴。到站开门时,还能听见雨滴淅淅沥沥打在站台雨棚上的声音。潮湿的空气中,有乘客竟昏沉地睡着了。
再过前面的一座大桥,老家所在的镇子就到了。我开始担心淋雨。这时一声叫唤打破了车里本不该有的寂静:
“师傅您能不能停下车,前面一站我睡过去了,下一站太远,这天气……”
声音随后小了下去,谁不知道必须在站点上下车是公交车最基本的规矩啊!再想起最近发生在重庆的坠河事故,更令我“不寒而栗”:不就是争吵吗?然后就……其实那声音不同。从坠江前的监控上
都能看出,那个乘客的态度已经不是“恶劣”二字可以形容的了;而我身边的这位乘客,更多的语气是建议和请求,并非命令,尤其是他脸上的黑眼圈,在天色的渲染下显得更深了。
劳累过度睡着是人之常情。车上其他乘客都抬起头看着司机的后背,所幸没有一副看热闹活该的小市民模样。这是规则因人情而礼让——不是沉沦式的,正如年轻人弯曲脊梁搀扶老人一样。司机减速后仔细确认路况,紧靠人行道停下车。那位乘客抄起包飞快地奔入暴雨深处喊:
“谢谢了!麻烦了!谢谢——”
这时乌云已悄然向后飘去,乌云与蓝天的边界近在眼前。很快雨停了。我们一车人正处于晴朗与阴雨的边界上,也处在死板的规矩和灵巧的变通的边界上。我感受到的是人们在处理冲突上,各自温柔地后退一步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