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午后,正在和妻闲聊,“叮咚、叮咚”,放在一旁的手机忽然响了几下,打开一看,原来是老同事微信群里有人发了几张几个老同事结伴游玩的照片,其中一张把我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二十多年前。
那是一对夫妻的照片,夫妻二人都是我和妻的老同事,自从二十几年前我离开原单位后,就一直没见过他们,丈夫小王,妻子小张 —— 现在应该分别称呼为老王和老张了。我从原单位跳槽时,他们二人都才三十出头,儿子还在上幼儿园,可如今都年过花甲了,头发稀疏而花白,脸上刻满了生活的年轮和沧桑,不过脸型轮廓没变,所以,我一眼就认出了他们。那时,我们都很年轻,是单位里的主力。
原单位在老闵行,现在从徐家汇乘地铁过去大概也就一个半小时不到的路程,即使在二十几年前,从徐家汇乘公交过去,所花的时间与现在相比也差不了多少,按照目前大城市里平均的上下班路程来说,真的不算太远。但是,在当时却实实在在的是远郊区了,因为那时的上海市区只限定在现在的内环线以内,出了内环线那就不算是上海了,记得当时那些住在市内(内环线之内)的同事都说回家是“到上海去”。
那时的公交没有现在的地铁方便,营运时间没现在的长,所以,远郊区单位的职工是没法天天回家的,只有到了周六(那时还没有实行五天工作制)才有班车将职工送回市内,周一早上再将大家接回单位。因此,单位里给职工们安排了集体宿舍,标配六人一间,夫妻也得分别住在男女宿舍里。
大家都住在宿舍里,而且三班倒的职工作息时间完全不同,自然就人多嘈杂,三教九流聚攒。有人习惯早睡早起,有人却喜欢挑灯夜战(下棋、打牌都有,但都不敢赌博);有人喜欢聚在一起侃大山,有人喜欢独个儿躲在一旁看书;你这边刚进入梦乡,那边一个上中班的回来了咣当一声开门把你的美梦打断。对于单身且喜欢热闹的人来说,这样的生活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而对于有家有室,或想静静地看看书学习学习的人来说,这个环境就不是那么好了。
不过,对于很多人来说,集体生活也还是有不少乐趣。当年,单位周边都是农田水渠,小鱼小虾比较多,白班下班蛮早的,一个小时就可以钓到不少的小龙虾,然后回到宿舍油炒煎炸,几个人聚一起喝他几杯、海阔天空地胡吹一通,不亦乐乎。宿舍区设有阅览室和电视间,喜欢看报看杂志的人就聚到阅览室,而每当播放武打片的时段,公共电视间里就挤满了人,节目结束后,大家还聚在一起海谈。那些还没有对象的青年男女们,集体生活就为他们提供了很多的接触机会,也因此成就了好多同单位的夫妻,鄙人也是。
后来,单位的班车数量逐渐增加,市内职工回家的次数也从每周一次,逐渐增加到两次、三次,直至每天都可以乘班车往返于市区和单位,仍然住集体宿舍的就只有家在外地的同事了,住房条件渐渐地有了改善,夫妻开始可以享受“包房”了。
再后来,我离开了原单位,跳槽到市内的一家小公司上班,从此就离开了那个我曾经属于的集体。
一晃快三十年过去了,中间换过好几个公司,有些公司待的年头比原单位的年头还要多,但是,说来奇怪,到现在我还总是把原单位当成是自己的“家”,尽管现在那里认识的人已经寥寥可数。可能那是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单位的缘故吧,果真是青春已逝、记忆不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