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童年时代(儿时回忆)

  (1941年-1946年之间的记忆片段)

  

  屋冷炕凉怨天寒

  

  六岁前后那几年冬天,我家住在山沟里,一间半旧草房,窗纸上和仅有的半扇窗玻璃上终日挂满冰霜。房子年久失修,屋棚上土墙上挂满了霜雪,到晚上被油灯一照磷磷发光。被少炕凉,躺在炕上冻得直打哆嗦。母亲常说:"这屋子真象风棚似的!"常找些干柴在火盆里垄火取暖,弄得满屋是烟,呛得人双眼流泪,有时候围着火盆坐到天亮。

  

  我的"感冒灵"

  

  生活环境艰苦饮食不佳,儿时三天两头患感冒发烧。母亲说是"冻着了"就用水煮些萝卜缨,再把蓖麻籽去皮捣碎掺到一起擦前后心,然后盖上被发汗,再喝一碗粳米粥睡上一夜,慢慢就好了。那时农村缺医少药没有治感冒的好办法,这个方法简便易行又挺好使。那时我一发烧头痛就让妈妈这么治疗。每年秋天都在房西头杏树上挂些萝卜缨备用。

  

  有病时吃的小灶

  

  因为我是父母唯一的男孩,小时(五、六岁)很娇惯。那时农家种啥吃啥很少有细粮,种水稻的更是罕见。那时我家只有几亩山坡地,不能种粳子(旱稻子)长年吃不着白米饭。亲戚朋友来串门有的送几斤粳米,妈妈舍不得吃就留下来,待我头疼脑热(生病)时熬一小碗稀粥给我喝,喝完了朦上被捂出一身汗就好了。姐姐们看我吃小灶都很羡慕。

  

  追忆恍惚幼儿时

  

  仿佛是一两岁的时候,妈妈用棉被把我裹得紧紧的放在热炕头上,还怕冷着再盖上被,冬夏如此。喂完奶又重新裹好仰颏放在热炕上,我就觉得头脑发胀耳边嗡嗡作响,就晕了过去--睡了。妈妈以为热点不要紧,冷是万万不行的。那时儿童死亡率高,和缺乏护养知识有关。至今遇气温过高或炕太热时,常头痛头晕,这可能和儿时过分伤热有关。

  

  勤有功戏无益

  

  父母教子成人心切,在我五岁时就教我读书。玩的时间不多,有时玩的入神,父亲就对我说:"勤有功戏无益"(《三字经》中的话)就让我去读书写字,时常晚上让我把读过的书背诵给他听。母亲更有一份心思,她怕我长大了耍钱不务正业,连纸牌都不让我玩。致使我对玩不感兴趣甚至厌腻,至今连扑克麻将都不会打,成为现代交际上的一缺。

  

  窗霜练字

  

  幼年家贫,无钱买文具纸张。但是天不绝有志人之路,入冬以来,炕头那扇玻璃窗上,每天早晨都结了一层霜,有的带一些花纹有的象一张平平的白纸。我就跪在窗台前的炕上用铁钉在窗霜上练习写字,母亲在我棉裤两个膝盖处缝上带毛的狗皮防磨,每每把字写得满满的绝不浪费。年复一年大约十几个年头如此,多亏大自然赐给我这样好的纸张。

  

  盼年节心切

  

  儿时不知度日难,总是盼望过年过节。差不多每天晚躺在炕上都不厌其烦地问妈还有几天过年,不停地盘算着,想着过年的欢乐情景:吃饺子、啃猪蹄、吃白米饭,还做豆腐……想着想着就流口水,恨不能一下子就过年,心想若是每天都过年该多好。父母总是说"年节好过日子难过"当时我真不爱听。过年有多好,为啥就不能多过几个年呢?

  

  嫩花难留童年梦

  

  五六岁时,整天跟邻居的孩子在一起玩。摹仿大人绣花、扎洋枕头,三五个人结夥去东沟里山上采集各种花瓣、花叶,还有象小蒲扇那么大的椴树叶。回来就各施技巧,用草棍把各种颜色的花瓣别在椴叶上,摈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因为我拼的最好,他们都照我的样子拼。常把一叠叠拼好花的椴叶拿回家藏起来,还偷偷地告诉妈妈留我长大时好用。

  

  母亲有病的时候

  

  小的时候母亲经常有病,"心口痛"病一犯痛得直叫,还常患伤寒、虐疾、肠炎等病。轻来轻去就支撑着照常操理家务,不到支持不了谁也看不出她有病。母亲病得死去活来的时候,我把脸贴在炕沿上流泪,也不出屋玩了。母亲病好了时候,和来串门的人说:"我病了看到孩子掉眼泪,心想要是好好的哪能叫孩子难过!"母亲把我看得比自己重。

  

  珍藏爆竹

  

  儿时过年,家里总是买20个炮声(爆竹),因为节俭从没买过挂鞭。那时春节前叔父上街"打年纸"背回年货就偷偷放到仓房棚上的木箱子里。可是也被我翻到,拿出几个炮声珍藏起来。那些小炮有的封红纸箍有的封绿纸箍真喜欢的不得了!三十下晚听大人放炮,我却躲在屋里捂上耳朵心里砰砰直跳。小小炮声能发出这么大的响声真太吓人了。

  

  死灰复燃烧圆仓

  

  幼年时家的房西头有两个圆仓子,是用柳条编的,直经约两米高三米,里面抹的黄泥,上盖苫草顶尖扣一个铁锅,可装粮食用。我们把它叫"圆仓子"。一天早上,邻居邓仁宝惊讶地喊:"老高家的圆仓子咋没有了!",我们出去一看:啊?紧靠房子那个圆仓子全化为灰烬,房梢草都烤焦了,差点烧了房子。原来是母亲在仓下堆烧柴灰引起的火灾。

  

  灰水的代用

  

  幼年家贫买不起肥皂、面碱和咸盐。母亲就用囤子装满小灰(烧柴灰)压实后倒上水,等水慢慢地渗下来,一滴滴接到盆里。用它洗衣服代替肥皂,因为其中有碱去污效果挺好;还有一个阶段母亲用灰水当碱贴包米面大饼子特别煊烀好吃。没有咸盐就把多年积下的咸菜水,用箩过滤后食用,因为是多年淹咸菜的水有一股难闻的捂巴味,也吃得很香。

  

  父亲的书法

  

  父亲念过私塾,写一笔漂亮的毛笔字。每逢过年时前后街上下院的邻居都来求父亲写春联。一到腊月二十六七就忙的不可开交,天天晚上加班到半夜,都要把人家的对联写完。父亲记住很多对联和春条一般不看对子本,多是工笔楷书一丝不苟,经常被人夸奖。父亲写对联我常帮助磨墨,摆纸晾烘写好的对联。如今只留下一本小字书法的《千字文》。

  

  母亲的手艺

  

  母亲手很巧,炕上地下的活计样样拔尖,处人又热心和气,前街后堡左邻右舍的女人,来求画绣鞋花的有的是。母亲在盒盖里装些官粉再挤点奶汁搅匀,蘸毛笔往黑或蓝色鞋帮上画出新奇的各式各样的花草图样,有的用压刀压成匀称的万字,求的人赞不绝口,整日忙得关不上门。有一年"押会"输了钱就做泥烟罐烧成了卖,硬是把输的钱赚回来了。

  

  纸窗上的抹影

  

  儿时家里没有钟,母亲做晚饭的时间是看窗上的日影掌握的。那三间住房西屋的纸窗,在太阳西下的时候,西厢房北檐首先遮住了正房纸窗上的阳光,开始从窗边抹上一条斜三角阴影,随着太阳西沉影子不断增大。母亲就是凭影子的大小掌握时间。那时家人都管它叫"抹影"。母亲常让我看抹影到哪了。那时家里虽然没有钟表,也总是准时吃晚饭。

  

  叫人头痛的辣烟

  

  在4--6岁那一段年月里,因为年久失修灶坑经常倒烟,一升火做饭,里屋从炕头到炕梢都冒烟,连临炕墙也向外喷辣烟。母亲常常呛得连咳漱带流眼泪。那时我年龄小也不知到外边躲烟,每到烧火做饭时,看着那一处处升起的卷卷黑而辣的烟就发呆犯愁,过了不一会儿屋子里的烟就满了,呛得我一阵阵头疼眩晕,一下子蔫了下来,每每如此。

  

  黎明前的纺车声

  

  在我五、六岁的时候,每天早晨在朦胧中还没起炕,就常常听到呜呜的手摇防线车转动的声音。那是妈妈起早在做饭之余纺棉花线。那台后轴磨得细细的纺车是父亲做的,母亲为了我们穿衣,就利用早、午和晚上的空闲时间纺线,日积月累,用了两年多时间纺出两麻袋线穗。在岗东老于家雇人手工织布。织成一百多米布,都给我和姐做衣服穿了。

  

  用废手针数千根

  

  儿时家里,在屋门右上的墙壁上挂着一个沾满灰尘的"洋棒瓶子"(汽水瓶)里边装着满满的废针,有数千根以上,那是母亲做针线活用废了的手工针。每当做活时,针打了、弯了或秃了尖不能用了,也不随便扔掉,都经心地装到瓶子里。可见母亲为家人成年累月做了多少针线活!那时农村大人孩子的四季衣帽鞋袜都是自己做,家庭女人特别累。

  

  三叔的赠物

  

  少年时,一次过大年跟妈妈去后街我三叔婶家拜年,叔婶特别高兴,笑容满面地给我们拿好吃的,又在箱子里拿出几张蓝色复写纸,一只骨头尖的复写笔和几块玻璃纸,把手教我使用方法,完了就把这些东西送给我。我第一次见到这种纸笔真喜欢。那年叔婶都40多岁了只生四女无子,特别喜欢我。后在50年代家搬影壁山乡,二老病故于三女儿家。

  

  东荒之行

  

  大约我六岁那年,东荒(今柳河县圣水河乡,当时习惯称谓,大概东丰县为西荒)我老舅孙长富来我家让我妈去串门父亲也同意了,妈妈领我跟老舅去东荒。妈妈见到姥姥哭了一场。住了十多天,临走时和姥姥、大姨、老姨合影留念。我照相时手里拿一个大苹果,成了后来亲友看像时议论的话题,此照片保留至今。是一片黑白照,那时还没有彩照技术。

  

  河洼的独木桥

  

  6岁那年跟妈去姥家串门。老舅赶着套一头牛的木饼轮车,一天下午路过河洼,二十丈宽的浑浊河水,溅着浪花疾驰奔流。一条摇晃的独木桥。老舅背着我,让我别怕闭上眼睛颤抖着步过去额角挂了汗珠。又回去双脚踏在车牙厢上掖下夹着草垫,吆喝鞭打黄牛把车赶过河,车厢、牛身子全在水里淹过。我担心地看着妈妈闭着眼睛从木桥上爬过来。

  

  远山的火亮

  

  从外婆的玻璃窗向南望,远处是一座大山,周围的山矮做它的陪衬。因为远显得发蓝,但是隐约可见那茂密的树林。一天傍晚,山半腰突然发出火亮,随着夜幕降临那个火光更亮了,越来越大了,我的小表妹小荣子走到每个家人跟前,拉着手指着山上的火亮让人看。老舅说:"山林着了火,咱们去救!"领几个人去了。那火次日上午才被扑灭。

  

  与外婆最后的告别

  

  外婆年过古稀,苍苍白发满脸皱纹,庄严慈祥。住了10多天回家前和她告别。母亲、大姨、老姨泣不成声,依依不忍别离。老舅送我瓷卤壶,舅母把早就作好的鞋,包在现找出的橙色趟绒裤子里,表哥把他编的杏条花篮筐、藤条拐棍给我……在县城留了一张合影,我手拿苹果,保留至今。那是最后与外婆告别,一别之后,再没有见到她。

  

  纸牌之戒

  

  四十年代那咱,到了大年农家忙累了一年,大人孩子都要宽松几天,除了伙食改善之外,还要放下没完没了的家里外头的活计,痛痛快快地玩耍几天,怪不得大人孩子都盼望过年(春节)。玩的方式多是打纸牌、推排九还有的擦"嘎啦哈"(猪后腿的骨块)父母怕我学会耍钱,不让我玩纸牌和排九,总让我远离赌博的工具,只许我擦"嘎啦哈"。

  

  父亲的棉袄

  

  父亲毕生奉行忠厚善良、惜苦怜贫。一次雪天里门前来一个光膀子的疯子,脸冻得发紫,父亲怜悯他,让我母亲把他的新棉袄拿给他穿,疯子穿上棉袄一去无影无踪,母亲只好给父亲补旧衣过冬。父亲是科举制时代的书生,写一手好毛笔字,当过中医大夫,会爻卦经常有人求他爻卦,我每跑去地里找他,他都马上放下活回来,从不推托从不要报酬。

  

  辞皂时的嘱告

  

  我五、六岁那咱每年过小年(腊月廿三)晚上,送皂王爷上天时,父亲总是悄悄嘱告:"皂王爷上天奏一本:让日本鬼子快点完蛋!"。那时鬼子汉奸常到农家催出荷、抓劳工、收捐款打人骂人神气得很凶恶得很,这些狗东西一来,我就跑到房后边躲起来,直到他们滚蛋。亡国奴的日子实在难过,那时我恨透了日本鬼子,也跟着父亲默默地嘱告。

  

  鹅飞去不再养鹅

  

  儿时父亲常讲这样一个故事:是我爷那一代,家里养的两只大鹅,一天突然向远处飞去,落到几华里外的一家。从此家业衰落,日子也不太平。打那以后再也不养鹅了,老人说那是不祥的预兆。用现代的观点看,鹅的飞走跟家庭的盛衰毫无关系。很可能那鹅的哪一代有大雁的混种,具有腾飞的功能。过去人们对不解的现象,总是给以神化的猜疑。

  

  未必不是谎言

  

  过去旧习惯大年三十接神初三送神。听父亲讲,有一年正月初二的傍晚,我的一个六岁小姑姑,突然向家人说,她看见故去的祖先拎着包裹要走,并说他们不送我们也走。家人听了急忙烧火煮饺子送神(上供,烧香,放炮)。从此我们直系家族,都改为正月初二的傍晚送神。其实,小孩的这番话未必是真(或许是幻觉),为了吃饺子可能是说谎。

  

  高升花炮不放了

  

  儿时听父亲讲,我大伯过去不论手头有多紧,过年的时候鞭炮不能少买,特别是高升炮、升空的呲花炮必买。每在除夕的夜晚"发纸"(有的人叫接神)时燃放花炮。花炮升空放出一束火花几秒钟后一声巨响合家欢乐。可是有一年,燃放这种花炮,却出人意外地升空即爆,只喷射出一点火花,为时极短。大伯很扫兴,从此再也不放这种花炮了。

  

  药铺的牌匾

  

  儿时,里屋紧靠炕头的墙壁上平搪着一块约2米高40公分宽的黑色木板,两面凹刻正楷金字,那是父亲昔日在瓦房店当郎中的牌匾。匾文是:"复州永兴堂记,专治男科气血虚损五痨七伤时令杂症外科疔读,丸散膏丹,饮片俱全"另一面匾文是:"复州永兴堂记,专治妇女血积痨症胎前产后诸般杂症婴儿惊风食水,药精方成,应手之妙"保存多年。

  

  父亲练草书

  

  我5岁那咱,家里虽然衣食不缺,可是父亲非常节俭。在繁忙的农活劳动之余经常练草书。他舍不得买笔纸,就摸黑用一小木棍当笔在板柜盖上运笔练草书,天长日久木棍儿磨短了,柜盖的油漆也磨光了。一本《草诀百韵歌》长放在桌上。他很羡慕那些年逾花甲的人练字不辍的精神。有一次别人求他作碑文,他打好了草稿,就用草书誊写了碑文。

  

  望子成材

  

  5岁时,一次父亲教我读"忠经",我十分疲倦表现出不经心的样子父亲不高兴了说:"要是老师就会给你两巴掌!"这是他唯一的一次发火。从四岁开始,早晚耐心教我读书有时领着我干活边干边教。父亲与堂叔分家后,一日早晨我未读书,父亲语重心长地说:"还得念呐"家虽贫学不辍"呵!",我又拿起了书本,默默地读,使劲往心里记。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之日。儿时这一天,都要悬挂一串串纸剪的"龙尾",妈妈还要用秫秸瓤做成一片片各样的花盘染上各种颜色,用线穿起来连上长长的纸尾巴,特别好看。父亲在院里打上"灰囤"。还有"震菜地"之俗,到菜地放两个炮声。有一年,早晨起来父亲教我念了一会儿《忠经》就领我去"震菜地",回来全家团坐吃节日的早饭。

  

  放"西瓜"

  

  5岁前后,每到春风高起的时候,就用秫秸(旧高粮秸)劈"席糜"(秸皮)用"棒棒瓤"(秸芯)插成篮球大的西瓜,拿到门前去,放在一直通往东沟里的坎坷曲弯的土路上,不断吹来的春风把"西瓜"卷走,我有时跟同伴,跟踪追去,那天真开心的笑声在山沟里回荡……门前坡旁无数棵高大的梨树、李树,落花满地沁放着芳香随风飘游。

  

  我的书包

  

  八岁那年,苇塘沟成立了国民小学,我和堂兄高和云报名上学。开学前母亲找了些布头给我做书包,父亲高兴地在书包正面的白布上画了"麒麟吐书"的图案,母亲用黑线绣上,又圈上边。背面是灰色,中间夹一道白地绿花洋布隔,兜口钉上钔扣,白寸带背带。书包做成了那天晚上我喜欢的连觉都没睡好。战乱时期,学习不到一年学校就黄了。

  

  给老师拜年

  

  1943年春节后,正月初五父亲让我和堂兄高和云去苇塘沟(今万兴村一组)小学葛维新老师家拜年,拿了一匣果子。他们挺热情临走时师娘(矮个胖而慈祥)给我俩拿钱,一时犹豫不决,葛老师说"一人两张"她就给我和堂兄各二百元(中央票子)。回来正赶上家里吃饺子,饭后我还放了一个炮胀(爆竹)。开学几个月后解放战争爆发学校黄了。

  

  碾房飘出鼓乐声

  

  住宅门前过道的右侧,相排几株高大柳树底下就是碾房。直径丈余的整块碾盘,上面安着圆磙子碾砣,西边常用秫秸帐子挡风,有时冬天北边也夹上帐子,窝风向阳,是儿时玩耍的好地方。夏天常躺在碾盘上放凉快。一次我跟邻家孩子去碾房玩耍,我吹口琴,有的打小铜嚓,有的敲小鼓,发出美丽的声响,人们都跑去观看,我们玩的就更起劲了。

  

  我与学校却无缘

  

  土地改革后,家中缺劳力不能上学。整天劳作在田间,看着邻家和我同龄的孩子天天背着书包去上学的情形,我的心中充满了羡慕。几次在东山岗田里劳作,不时眺望学校,学校的擂鼓声听得清清楚楚,学生扭秧歌的队伍依稀可见,常有自愧不如之感,偷偷流泪。收工后挎着筐钻遍高粱地采猪食菜,起早贪晚有干不完的活计有点空闲就抓紧自学。

  

  少小初尝离家恨

  

  9岁那年夏天的一个早上,西仓房后我自己夹的小花园里种的花在早露的滋润下,开放了几朵粉红的、蓝的花,新鲜娇嫩得可爱。我小心地给它松土浇水。就在这时妈妈唤我,让我跟姐姐进城躲匪,看父母焦虑严肃的脸色,不去是不行了。只好怀着留恋的心情离开了家。临走前我独自地在花园前流眼泪,站了许久许久。初尝到依恋家乡的情肠。

  

  躲匪一进东丰城

  

  1944年夏天,白石垃子有一伙土匪,打家劫舍无恶不做。为躲土匪随二姐去县城二堂哥高和谦家。守门的中央军不让进城,找来二哥给他看了袖标(粮栈工人)又浑身上下检查后才让入城。这是我第一次进城,住在二嫂的续妈家,他们开"福盛兴"酱园。初进城一切感到新奇,玩得开心也很想家。住了一个多月后,又随老叔去三合屯、四合屯躲匪。

  

  母亲之死

  

  1946年夏季(我11岁)一天午后48岁操劳一世的母亲因患霍乱(当时谓"快当行"是侵华日本细菌部队酿造的瘟疫)病故。临走前她当着我和姐姐的面对我父说:"我死后你领着孩子到街里出个床子,别在这吃苦大力了"还告诉父亲晚上经心给我盖被子怕我冻着,我睡觉好蹬被。母亲在病痛中在生命最后时刻,还惦挂我。母爱多么无私和真挚!

  

  我老爷爷对我最好

  

  我老爷爷(在他兄弟中排行末尾)高殿贵,比我大一岁。自幼常在一起玩,他心地善良对我最好。我母死后他常来看我,一次我想妈妈哭了,他痛哭流涕说:"要有他妈在,能这样吗!"躲匪到他家,他怕我想家总领我玩,处的比亲爷爷还亲。他高个长方脸,处人真诚实在,我无论何时都常想起他。十多岁迁到南屯基5队,现在已是儿孙满堂了。

  

  深深的沟壑

  

  后街蘑菇顶子的西坡,有一道由上至下的黄土沟壑,足有30米宽,越往下越深直到10多米。那是经年历久流水冲刷形成的沟壑。十来岁时,一次跟邻居的孩子到那里爬坡,抛土块玩,奔跑在弯曲的沟岔里,玩得特别开心,直到太阳落山才回家。后来总想再去玩耍,可是却没有去成。后来路过此地常想起当年那次开心的时刻,成了永恒的记忆。

  

  冷家街的记忆

  

  南屯基乡四合屯冷家街(今系南福兴村),少年时在那躲匪整整一个夏秋,是熬煎的半年!春天铲地时曾去过,夏季一去直到深秋。冷家街有一个冷家大院,三合院木制的大门,门前小路向西直到罐柳成荫的河边,河边有一盘石碾,我们常去玩。每天心系家乡,眼望那儿的北山,由绿变黄,那北岭地里成垅成排的谷码子看上去让人想家心碎。

  

  寒夜盼天明

  

  母亲去世后的那几年,因老房子年久失修,冬天特别冷。我那时只有十一、二岁,屋子透风,纸糊的窗上挂满了霜,为了节柴烧的少晚上炕上冰凉。盖着上露肩下露腿的破被,光身卷缩在破炕席上,一翻身格上一片席纹,冻得直打牙帮子。一夜几次冻腥,苦盼天明,一遍遍地听鸡叫,鸡叫三遍天就亮了。越是难熬时间过得越慢只望寒季快些过去。

  

  兵戈突来

  

  大约是1946年的春天,我和姐姐在后山老石坑那,拐着筐拿着镐头刨"洋铁叶根"(大黄)玩。初春的上午,明媚的阳光从山粱上射过来,暖意融融。突然从山梁上走过来几队全副武装的兵,从我的身边走过去,我们吓呆了。可是他们并不理睬我们,一直向西山走去,走了半天约几千人。我们心慌地急急回家。这场景50多年来不时浮现在眼前。

  

  随形势改歌词

  

  在战乱年代由于国共反复进退,刚上学不几天学校黄了又重新开学,直到土改后就再也没能上学。记得儿时一次课堂上全班同学突然唱起一支新歌:"春季里春风吹…"老师很惊讶。原来是同学们在"红区"时学的歌将其中的关键句子改成"白区"能够接受的句子。虽然有些地方经不起推敲,但是同学们政治上很敏感也知道如何适应形势之变。

  

  谐音的领悟

  

  儿时,头一次去东丰城,见到街道两旁的房上那些青砖砌的烟筒、洋铁铺的叭叭哒哒的敲击声、如流的人群……,仿佛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最使我不忘的是进了街里,就听到有人不断地喊:"卖糖的糖号",特别请脆,多年来常响在耳边,一直不解其意。直到30多年以后,一次忽然脑子里一亮领悟了,原来那是卖火勺的喊"白糖的糖火勺"!

  

  婶子不是娘

  

  父亲与堂叔不和时常争吵,这个由过继组成的家给幼小的我在心灵上留下班班创痕。我母亲去世后,婶婶对我们也无善意,她给全家人做饭很不心顺,常发火轮脸子指桑骂槐摔盆砸碗,我们就躲在屋里偷偷掉眼泪,想念妈妈。邻居四嫂见我和姐姐那个无依无靠的处境同情地说:""糜子稗子不是粮,婶子大娘不是娘"天下没娘的孩子真可怜呐!"。

  

  伴猪群踏遍家山

  

  11岁开始整日跟堂兄高和云放猪,一清早就赶着20多头猪出去放,晌午赶回;午饭后再赶出去,傍晚赶回。也不管阴天下雨气候冷暖无一日歇闲,因为没有食喂,全靠放养。鞋坏了就光着脚,无数次在山上撵猪扎破了脚,红肿化脓任其自己恢复,冷天衣单冻得嘴唇发青两腿麻木,又时常感冒发烧。如此二年多伴随着猪群,踏遍了家山和沟沟岔岔。

  

  天冷衣单盼回家

  

  刚刚吃完早饭,圈里的猪就破着喉咙叫起来。一个秋霜降临的早晨,拿起了鞭子跟高和云把猪群赶到山上。衣衫褴褛,光着脚踏着薄霜,到山上不一会儿,双脚都冻麻木了,几乎失去了知觉,不时地把脚伸到地垄沟里的大豆落叶里暖脚。猪离群了还得去撵回来。不时地看看太阳,焦急地盼着晌午"往家赶(猪)"那时就能回家到炕上暖暖脚了。

  

  苹果园撵狼

  

  大约是1946年夏天一日午后,在西山苹果园放猪,正跟堂兄高和云、邻居的孩子杨维兴(后和二姐成婚)玩得聚精会神,忽然一条灰色的狼冲进猪群扑抓小猪,开始还以为是狗。堂兄、杨维兴和我都吓呆了,顿时一齐大喊起来:"来狼了!快来吧…"在田作业的杨维兴的父亲杨福洪闻声赶来撵跑了狼。这条狼跑到后山沟叼去了另一家猪群的猪崽。

  

  邢家坟的槐树下

  

  还是放猪那咱,夏季在南沟里邢家坟放猪,把猪轰到沟塘子里我就坐在那棵老槐树下背阴凉。中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照在沟旁的玉米地里,玉米叶子蔫得打绺,一阵阵瞌睡袭来,疲乏极了。突然一把土块飞落在我的草帽上,我惊叫一声蓦地站起来。原来是妻妹在跟我开玩笑,她是来放牛的。那时我很腼腆,跟她姐还没结婚,我就走了,她却跟上来。

  

  "八字"失灵

  

  儿时,据母亲和婶娘说,她们已找人给我和堂兄高和云批了"八字"。我是放大猪的命,堂兄能当校长。此事婶娘洋洋得意逢人便讲,说是"生辰八字"注定的事谁也改变不了,她的儿子行。如今母亲婶娘已故去,堂兄一生务农生路困难去年病故;我已离却猪群,通过自己的拚搏坎坎坷坷混到了退休,以后能否再放猪?看来这个机会已经没有了。

  

  坟茔地里的灯火

  

  儿时的山沟里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可以听到远近时而响起的鞭炮声之外,就是晚上"送灯":无论里外屋、窗台、仓房、猪圈、鸡架等各处,都要点上腊或面做的灯。远处山岗上和山沟里是各家给坟茔地送的灯,远远近近点点灯火为山沟里的节日带来新的特有彩色。第二天,就去山上坟地拣灯,兴致勃勃不怕雪深路远,那时差不多年年如此。

  

  奇怪的火石之光

  

  前山西坡的耕地里,有些白马牙(石英)石,拳头大的纽扣大的有的是。六七岁那咱,常去挑最白的拣回,到了黑天时拿两块相互磨擦就发出闪电似的光亮。也常把这个有趣的发现告诉玩耍的同伴,他们也去弄。还认真地告诉小朋友小心别划着了火烧了衣裳。那咱感到特别好奇就问大人,他们只说:"那是火石"。可是,火石为什么就能发光呢?

  

  在妈妈的坟前

  

  1946年夏季的一个午后母亲病故了!我和二姐放声痛哭,三姐在病中躺在炕上哭。父亲一边流泪一边找木板做棺材,大伯也来帮忙。当日出殡埋在东沟杏树趟子北边的山坡下。此后,我和姐姐常去妈妈的坟前,默默地回想妈妈在世时的情景。姐姐更是有一种心情,遇到难处或婶子发脾气时就到妈妈的坟前诉说,我每次路过妈妈的坟前时总是流泪。

  

  四合屯里一夏秋

  

  母亲死后的第三天就随叔父去四合屯(南屯基乡原冷家街)躲匪。悲痛还没有缓解就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异乡,心中有一股难以忍受的悲痛,只好偷偷流泪,成天盼望早些回家。度过了一个孤独焦愁的酷夏,到了秋天常独自望着蓝天白云发呆,不时听到八路军跟中央军交火的枪炮声,那时东丰城里是中央军,乡下是八路军。秋后没有土匪了才回家。

  

  母恩未报答

  

  5岁的时候母亲常讲,我两岁时一次有病很重,三九天她抱着我到岭东去找医生看病。是一个最冷的天,把我裹在被里,光着手抱我,把手指头都冻僵了,母亲是裹脚的,一双尖脚走在雪地上,可想而知是多么困难和劳累,好歹走到了郎中家,暖活一下两只手全肿了,母亲说"象猫咬狗啃似的疼"。幼年我经常闹病,母亲吃了很多苦此恩未报答。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童年时代  儿时  儿时词条  童年  童年词条  回忆  回忆词条  时代  时代词条  童年时代词条  
散文

 无泪

   春耕墨蓝的天空,银河里一颗颗星还在闪烁,牛棚里就亮起了灰暗的灯光。牛这两天还要扛大活,姨妈便给牛的料里加了蚕豆,吃完还要给两扇红糖。牛在昏暗的灯...(展开)

散文

 卖糖担

 这是老时光、慢生活的一段故事,像翻开一帧帧发黄的照片,当阅到触动人心处依然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和温润人心,或许浮躁的心态会宁静了许多。  ——题记  床头柜上堆放...(展开)

散文

 那年,那事,那段情

  河桥山下,祖厉浅滩,有条潺潺流淌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两边是泥沙冲击而成的浅滩。我的童年便在那里度过。西北的午阳能晒透水中的鹅卵石,脚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