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难忘的年代 第二章第二节 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3
时光在流云中缓缓逝去,记忆插上翅膀飞回到1982年。当时我还在交通部马鞍山港务管理局工作,历经了文革时期社会动乱和磨炼,逐渐走向成熟。
我和秀实妻子是大学时相识相恋的年青人,1962年7月四川冶金学院折销后,按照当时的分配方案规定,她转学至成都地质学院继续学习,我转学至重庆交通学院水港系继续深造,1966年9月我倆大学毕业,由于文革时期极左思潮的影响,社会动乱不息,原本和谐的社会搞得乱七八糟,延期至1968年9月才进行毕业分配。
1968年10月1日,我和秀实在沙坪坝杨公桥老宅结婚后,立即奔赴紧邻南京的安徽马鞍山市参加工作,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我的工作单位是交通部马鞍山港务管理局,她的工作单位是冶金部马鞍山钢铁公司。
往事回顾,当时大学生毕业分配时,都是按照国家计委拟定的分配名额进行分配,但是无论成都地质学院和重庆交通学院的老师和同学,都对在校期间的青年恋人非常关照,尽量帮助他们分配在一起工作,令人十分感动。
1977年邓小平同志执政后,拨乱返正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千千万万接受工人阶级再敎育的知识份子逐步返回到可以发挥聪明才智的岗位,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服务。
由于我在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期间始终任劳任怨地努力工作,颇受局领导好评。1980年担任修建工程队付队长,1982年升任修建工程队队长。1984年初我顺利地通过政治审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走上了一条努力拼搏,为社会主义袓国服务的道路。
80年初,当时担任付队长的候家凤同志是一个贫农出身的青年干部,中共党员,82年初春的一个下午,他邀请我和队里几位青年工人星期天到家里帮忙上屋顶,当时农村上屋顶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大喜事,我就非常高兴地答应了。
候家凤同志家住马鞍山采石矶一带,风景优美一望无际的稻田里长满稻谷,长势喜人。在前往他家的路上,我如醉如痴的看着一群群麻雀飞翔着掠过稻田,一个二十多年前的疑问又浮现在脑海里,趁着大家坐在田坎边休息的时候,我向候家凤同志发问:58年大跃进时农村亩产放卫星是真的吗?你可知道这些事?能否讲来我们听听。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却十分爽快的答应了。
家凤笑着告诉我们:58年时我们这儿也放过卫星,稻谷亩产上万斤呢!公社领导大清早就簇拥着记者来督阵捡查,卫星田里人如潮湧,一派大丰收的热闹景象,社员们挑着刚刚收获后的稻穗到打谷场上脱粒过磅,然后再挑着谷粒进粮倉,转了一圈又一圈,十几圈转下来就达到万斤啦!隨行的工人们都听得哈哈大笑。
我笑着问侯家凤:照相的记者难道没有发现其中的奥妙?他笑嘻嘻的对我们说:一大群领导簇拥着他到食堂吃饭喝酒去了,他哪里还搞得清楚啊!听他讲完这些大实话,我和工人们又嘻嘻哈哈地笑出声来,就这样,一个多年蕴藏在心中的谜底终于解开了。
但是,想想多年前在人民日报上看到的那张照片,我忍不住又问了一句: 小姑娘坐在麦穗上拍的照片又是怎么回事呢?候家凤嘻笑着告诉我: 这还不简单啦!在麦田里搭个竹杆架子就行了呗。
候家凤还告诉我们,自从邓小平同志主持政务工作以来,农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不少村民都住进了新房,马鞍山市郊区农村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他的谈话也使我们深受教育和鼓舞,中国大地上农村放卫星的往事,在人们的一片嘻笑声中,婉若山间的流云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记忆又长上翅膀,飞回到一九五八年末,我带着辉世弟到江北长安厂藕塘村看望长辈的往事。
吃过晩饭后,我带着辉世弟离开藕塘村,临行前我们兄弟俩向长辈们鞠躬告别。外婆在我的背包里装满了一大盒鸡蛋,足足有叁拾个呢,都是自家养鸡下的蛋。后来,她又叫子钰哥拿来一大包红苕泡装进背包里,子钰哥告诉我:红苕泡是“红土地”街上买的,又香又脆还又甜,好吃得很呢!
临走时,子瑾大哥带着一群弟妹把我们兄弟俩送出藕塘村大门,又领着我们踏上直通嘉陵江边的小路,在依依惜别声中大家挥手道别。
多少年来,我总是忘不掉长辈亲人们对我们的爱护和关怀,也忘不掉从小一起长大,亲密无间的兄妹情谊,而亲情正是维护这种真挚情谊的纽带。
离开大家后,我和辉世一路疾行,到了晚上八点多钟就回到了沙坪坝杨公桥家中,冬姐正带着几个小弟妹在大门前观望。当看见我倆快步向家门囗走来的时候,小弟娃和幺妹快乐地向我们扑过来,大家簇拥着我们进入诊所里。由于患者才刚刚离去不久,勤快的辉仙小妹儿正在认真地打扫房间,我俩刚坐下不久,冬姐拿来热毛巾叫我们擦干脸上的汗渍。
爸爸、妈妈坐下来问了些长辈们的近况,然后我打开背包拿出装满鸡蛋的纸盒和一包红苕泡,几个小家伙廹不及待的抢着吃起来,小辉天还风趣地说道:想不到“红土地”的红苕泡这么好吃哟!一面说一面又抓了一大把津津有味地往嘴里塞,他的滑稽表演逗得大家一阵哄笑,小弟娃还大声喊叫:好吃狗,好吃狗,三哥是个好吃狗!
笫二天清早,我和冬姐二人早早来到学校,老师和同学们又高兴地聚在一起,大家手拉手相互问候,会聚时又不免谈起了大炼钢铁的往事。大家都知道在大炼钢铁的过程中难免有很多缺陷,然而,同学们在运动中得到了磨炼,培养了大家热爱祖国,热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高尚情操,都为亲身参加这场运动而骄傲自豪。
返校没几天,一个特大喜讯传遍全班,我班一位女同学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录取,成为我国第一批女傘兵。她是位个子高高,稳重大方的女孩子,扎着两条长长的辫子,为人和气,学习认真,和同学们的关係处得十分融洽,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她。
喜讯传来,同学们纷纷向她表示祝贺,班主任还与团支部商量,召开一次隆重的班会来欢送她,团支部书记李卫俊,班长何桂英同学在欢送会上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男女同学们也都争先恐后地走上讲台,向她送上一束束鲜花,鼓励她到了空军部队后顽强拼博当一名优秀的新中国女傘兵,为重庆七中争光!为同学们争光。
意料不到的是,校长带着七、八位任课老师也来到我们班的集会现场,校长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衷心祝愿她到了部队后全心全意投入训练,当好新中国第一代女傘兵。为祖国争光,为重庆人民争光,为重庆七中的老师和同学们争光!校长还激动地说:探亲时欢迎回七中看看,重庆七中永远是妳的家!校长的话刚讲完,敎室里就响起了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
欢送会结束后,团支部书记李卫俊,班长何桂英领着郑建生、趙舜秋,刘馨玲等好几位女同学紧紧地簇拥在她的身边,共同回忆高中时代的难忘岁月和老师、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为了表达同学们依依惜别之情,扎着长辫子的郑建生同学即兴唱起了一首当时家喻户晓的歌“大海航行靠舵手”,唱着唱着,优雅、激昂的歌声深深地感染了同学们,大家跟着节拍大声唱起来:
大海航行靠舵手 万物生长靠太阳 雨露滋润禾苗壮
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 鱼儿离不开水 瓜儿离不开秧 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 毛泽东思想是不落的太阳
大海航行靠舵手 万物生长靠太阳 雨露滋润禾苗壮
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 鱼儿离不开水 瓜儿离不开秧 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 毛泽东思想是不落的太阳 毛泽东思想是不落的太阳
歌声响彻敎学大楼,引得不少其它班级的同学围观,大家在郑建生同学的指挥下大声地唱起歌来,表达了新中国青年学生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的真挚情怀,充满激情的歌声震天撼地,穿出窗外,伴隨漂浮着的如絮白云飘向远方。
后来,在团支部的帯领下,全班同学把她送到学校大门口,把她的行李搬上卡车,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把带来的小礼物塞到她的背包里,我也快步上前,把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书塞到她手里,这时,军用卡车载着她缓缓离去,老师和同学们齐齐挥手向她告别。
她到达空军傘兵部队后即开始艰苦的训练里程,几个月以后,她给全班同学们写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长信,详细叙述她的军旅生活,还十分热情地鼓励同学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永远跟党走,作新中国的好青年。
高一下学期的学习生活又十分紧张的开始了,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同学们都抓紧时间补习功课,尽量把炼钢运动中耽误的功课补回来,整个校园又出现一遍欣欣向荣,努力学习的场面。不管老师们家务有多忙,一到上晩自习的时候,他们总是悄然出现在同学们身傍,用他们的辛劳和真诚带领同学们走上一条勤奋学习、天天向上的道路。
高二刚开学后不久,学校通知高中部的学生到近郊人民公社支援农业生产,听到这个消息后同学们都非常高兴。在大炼钢铁的日子里曾听见过农业战线夺高产的消息,同学们为我国的大好形势深深自豪,巴不得有一天到农村实地看一看。当天晩上,我特地赶回家中向爸爸、妈妈报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全家人都非常高兴。
爸爸是湖北麻城农村贫苦家庭出身,十五岁时隻身赴重庆打工谋生,艰苦生活的磨炼造就了他的传奇人生。离乡数十年啦,他对故乡总有一种难舍的情结。我十分高兴地告诉爸爸,根据学校领导的安排,明天我们班就要到近郊人民公社支农,半个月内不能回家探望,请他们放心,爸爸、妈妈听说后非常高兴。爸爸还语重心长地告诉我: 唯有努力学习,艰苦磨炼才是创造一个青年人美好前程的真谛,牛儿到农村去接受锻炼,这条路就走对了!
爸爸还对我说:农村人比城市人苦得多,古语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就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你们从小在城市长大,哪里知道农民的辛苦啊?
要知道是千千万万农民的辛勤劳动才给城市老伯姓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粮食,唐代诗人李绅之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古往今来为中华儿女传颂、脍炙人口,如今这首诗已成 家喻户哓的不朽篇章。
说到这里,爸爸十分感叹地说:共产党不愧为民办实事的政党,让你们这些在城市里长大的高中生到农村去劳动锻练体验生活,长大后参加工作了,生活也过好了,可别忘记那些辛苦耕耘的中国农民啊!听了爸爸的敎导,我觉得他讲的很有道理,就轻轻地回答了一句:爸爸放心吧,你讲的话我一定牢记心上。
过了没几天,我们班被分配到歌乐山脚下一个人民公社支农,人民公社专门给我们安排到一个食堂吃饭。那时候我们在市七中学校食堂吃饭已经习惯了,七中食堂和溉澜溪十四中食堂差不多,也是八个学生一桌,唯一不同的是十四中吃饭不定量,食堂里摆放几个大木捅,木桶里面装满米饭,学生们自由舀食。在七中吃饭则是按定量供应,用小瓦罐蒸饭,学生们从食堂供应窗口取一罐饭,然后回到桌前用歺,菜是装在一个小磁盆内,大家边吃边聊非常快乐。
到了人民公社后,公社领导专门给我们安排了一个住处,住在晒谷场旁边一个腾空了的大瓦房里,男生两大间,女生一大间,房间靠墙一侧的地上铺满厚厚的稻草,大家在稻草上铺上油布、垫单,晚上睡觉很舒服。公社食堂离住宿地也不运,田坎上走个十来分钟就到了。
在下乡支农的半个月时间里,公社领导给学生们很好的待遇---吃饭不定量。同学们听到这个消息后议论纷纷,非常高兴。带队的老师也笑容可掬 的对同学们说:大家吃饭可要控制一点,千万不能把肚皮撑破了哟!辅导老师诙谐的话语逗得同学们快活地笑个不停。
吃过晚饭后夜幕降临,农村显得宁静而美丽,星星点点的萤火虫在人们四周飞来飞去,知鸟儿在草丛中轻轻地鸣叫,田野里阵阵微风吹来,甜丝丝的还夾杂着野花的香味。打谷场旁边有一个很大的魚塘,塘水凊澈透明,在朦胧月光的辉映下,可以看见水塘中玩耍嬉戏的鱼儿和塘底的沙石。
我们班的主要任务是依山开垦荒地,修造梯田和参加水稻栽秧,全班分为四个小組,在生产队长的安排下进行工作。
第二天大清早,全班同学来到山边,山边斜坡上早就用石灰洒上了白线,同学们在白线范围内清理乱石和杂草,然后深翻土地构筑梯田。
什么叫梯田?四川重庆为我国西南重镇,农村多处在山簏麓脚下,山坡是单斜面,不好耕种。所谓梯田就是把单独的斜坡面改造成无数个具有一定高差,相亙平行的农田,銜接处砌筑保坎,防止坍塌。为了灌溉方便,梯田区域还要修建水道、水沟以方便灌溉。
当时,同学们经过了大炼钢铁的磨练,革命意志十分坚强,在生产队长的带领下,到了山坡脚下,我们就一鼓作气地干起来。我们拿起锄头挖地清理乱石,把清理出的乱石抬到白线处安放。根据队长的要求,白线处已挖了一条长沟,大家把石块投放到沟里,然后再把石块砌筑到一定高度就行了。同学们的革命干劲都很大,手板磨破了,肩膀磨红了也从来没有人叫苦,生产队长和几个带队的农民都非常感动。通过十来天的苦干,终于修整出了一块颇大的梯田,临走时看看辛苦劳动的成果深感骄傲和自豪。
临走前两天,同学们还根据公社领导安排,参加过两次插秧活动,学生们悄悄问那几个农民:种田还放不放卫星?农民理直气壮地对同学们说:不搞,我们坚决不搞花架子!我们都是士生土长的农民,哪个人见过亩产几万斤,十几万斤的高产田?那都是些不负责任的人在吹牛皮。
公社的领导同志也支持我们这样作!他们还告诉大家:我们都是苦出身,勤奋劳作是本分,共产党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政党,绝不会允许哪些吹牛皮的人长久混下去!听了几个农民的话,同学们敏感地认识到,农业放卫星的闹剧肯定就要结束了。
为了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水稻栽秧的全过程,公社领导特地安排几位最有经验的农民来带领我们栽秧。几位大叔担心我们没有经验,把水稻株、行距弄得乱七八糟影响产量,商量的结果他们拿来一条长绳,由两位大叔站在田埂上用力将绳子拉成直线,隨着一声清脆的口哨声,同学们按照商定的株距栽秧,一条直线上的秧苗很快就种植完成了,两位大叔按照预先商定的行距移动绳索,同学们弯着腰再一鼓作气的栽起来……
同学们站在秧田里干了整整一个上午,吃过午饭后也不休息,在几位大叔的带领下又来到田地里拼命干起来,一直`干到下午六点多钟才返回食堂吃晚饭。
我们的辛勤劳作终于有了很大的收获,几亩水稻田里栽滿了秧苗,在阵阵山风吹拂下,稻田里泛起一片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