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官,部族中专门掌管伙食的人,或称“米食官”。因“米”部族名(姓字)像众多谷粒,食官把谷壳去掉成为“米”,这是“第一借用”;部族中设食官又借用“米”为官名符号,这是“第二借用”。食(变体“饣”或为另一族名),因像人用手拿东西吃,也被借用为食官符号。“面”是后来才有的产品,以面部族人的加工成果命名,所以“面”也曾被借用为食官符号。从“齒”部族名(姓字)被借用为“牙齿”以后,因与牙齿打交道的是食物,故食官官名符号还有“齒”。
我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多以稻米为食,北方多以麦黍面粉为食,因此在考证古代食官时,一般认为加“米”旁官名的部族多居南方,加“食”旁官名的部族多居北方,而同时以“米”、“食”偏旁为官名的部族多居住在淮河流域,但也可能受部族迁徙和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另外,米、食、面、齒等食官符号的借用可能有先后顺序,表明他们辈分不同的伦理关系,借用“齒”为食官符号可能最晚,辈分最低。
凡带米、食(饣)、面、齒(齿)等符号的姓字以及演变的文字,都可以看作是古代食官的后代。从这些姓字、文字还可以推测各部族食官作出的历史贡献。糕、粽、粉这些食物,分别是由羔、宗、分部族食官最初发明制作的。馍、饽、馒等食物,分别为莫、孛、曼部族食官最先发明制作的。交部族食官发明制作了“饺子”,并部族食官烙的食品为“饼”,“馕”是囊部族食官的杰作。
屎,作为姓字,被好多姓氏词典收录,依照“屎”现在的含义,是不可能作为姓氏的,但“屎”的本义是尸部族食官官名,分族后的族名、姓字,那时他们制作的食品也应该称为“屎”,不幸的是,“屎”最终演变为人或动物的“排泄物”,排泄物有天生名称吗?没有,是“屎”因事演变的。
食官官名演变为其他含义的还有很多,如籽、粒、籼、粳、粗、龃、粟、籴、粜、饱、饿、饥、饑、粄、饭、馀、饶、饒、龄、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