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厥貉

                                            厥貉

    厥貉,古地名。《春秋》载:“鲁文公十年(前617)楚子蔡侯次于厥貉。”注曰:厥貉当在今河南项城境。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标在市境西南部,具体地点无可考据。为什么会有这个地名呢?先看一段历史故事。

    自管仲佐齐桓公九合诸侯,齐国开始称霸中原。齐桓公去世后,天下大乱,为争夺霸主之位,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成王这一时代的四方大霸先后展开了十一年角逐。晋文公四年(前632),四月初四,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晋文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二代霸主。

  晋文公去世,儿子晋襄公继位。楚国是楚成王在位。

  商臣,芈姓,熊氏,原为楚成王太子,当他得知其父欲改立弟弟王子职为太子时,极为愤怒,便以兵甲包围王宫,扔给父亲三尺白绫,逼成王上吊而死,自立为楚君,为楚穆王。楚穆王也有强烈的争霸中原的雄心壮志,以血城濮战败之耻。

  几年后,楚国的内政已趋稳定。而晋国晋襄公去世后,其子晋灵公继位,仅是个六岁半的娃娃,成为春秋时期年龄最小的诸侯盟主,暂由首席执政官赵盾代他号令群雄。大臣们争权夺利,相互暗杀,乱成一团糟。


  消息很快传到楚国。大臣们纷纷议论:“晋国如今换了个娃娃当国君,他根本就当不了家做不了主。而晋国的各位大臣们,也只会考虑他们各自家族的利益,志向只在争权,而不在诸侯。我们乘着这个时候出兵,征讨北方,天下还有谁能当得住!”

  楚穆王大悦,于是,制定出进军中原的计划来:与秦国建立同盟关系,让秦国在背后攻击晋国楚国从南方出兵,进攻中原的郑国,控制天下要塞;拿下郑国后,东进宋国,切断晋国与齐鲁的联络;最后,三面夹击,摧毁晋国,夺取天下的霸权。

  公元前618年,楚穆王以斗越椒为大将,以蔿贾为副将,率战车三百辆,向北出兵中原,攻打左摇右摆的墙头草:郑国。同时又派出一支军队,攻打郑国旁边的陈国。

  郑国君主郑穆公,仗着有晋国撑腰,一直与楚国抗衡。晋国是郑国的保护国,也是所有诸侯国的盟主,当郑国或别国受到侵犯的时候,晋国应该以霸主的身份站出来主持公道。

    消息传到晋国,娃娃霸主晋灵公根本不懂,一切都由赵盾说了算。而赵盾又很忙,事情又多,出不了兵,但他又不能拒绝,就只好答应下来,让郑穆公他们先顶着。

    郑穆公派出公子坚、公子庞、乐耳三位大臣一起带兵,来到前线抗拒楚军。并交代他们说,只能守,不要战,先把时间拖住,好等晋国的救兵来帮忙。

  楚国的将领是斗越椒。斗越椒曾经跟随成得臣打过城濮之战,作战经验非常丰富。副将蔿贾是个智囊,二人配合得很好。虽然郑军一直坚守不战,但最终等不来晋国的救兵。在蔿贾的谋划下,斗越椒活捉了公子坚、公子庞、乐耳三人。楚军旗开得胜。

  郑穆公一直也没等来晋国救兵,感觉上了当,又突然闻前线失利,三位将领一天被捉走,他害怕了,马上召集大臣会议:“三将被擒,晋又不来救,如何?”群臣说:“楚国人来势凶猛,咱们不如投降,若不投降,迟早会被他们灭国的,楚国人太厉害了,就算晋国救兵来了,估计我们也不是他们的对手!”郑穆公马上写了投降书,割地求饶,又贿赂了许多金银财宝,向楚军乞和,并发誓说,永不反叛。

  楚穆王答应了,将捕获的三将放回后。从此,楚国成为郑国的保护国。

  郑国投降的消息传到陈国。陈共侯正与楚军交战,抓了一名楚国副将,占了上风,但听说郑国投降了,他就不打了,把俘虏们放回,并请求投降,希望也能成为楚国保护国。楚穆王大笑道:“陈侯不错!是个识时务之人。”准许他投降。

  楚穆王得胜,在收兵的时候,传令点名说:“郑兰(郑穆公)、陈朔(陈共侯)、你们俩去通知附近的蔡甲午(蔡庄侯),你们三人要记好了,下个月,十月初一这一天,都来“厥貉”这个地方开会。”自此,郑国、陈国、蔡国,这三个国家都归顺了楚国

    再说晋国这边,赵盾很着急,但又没办法,他就等楚、郑仗打完了再出兵,装个样子说是去救郑国。并约了宋、鲁、卫、许四国一起去。可是,郑、陈已经投降了。

    宋、鲁两国说:“郑、陈已经背叛了我们的盟约!你们作为盟主,必须去讨伐郑、陈这两个叛徒!”赵盾没有办法,老老实实的说:“是我们没能救他,才失去了这两个国家,他们又有什么罪呢?不如退兵吧。”从此,晋国的霸业,受到了动摇。

    秋末,楚穆王在前往厥貉的半路上,遇到了郑穆公和陈共侯。楚穆王板着脸问:“寡人原订的‘厥貉之会’就要到期了,你们两个为何要在此地逗遛?”郑公和陈侯一起回答:“我们怕迟到,所以预先守在这里,我们二人将奉随着您,一同前往。”楚穆王听了,大喜。

  于是,郑、陈二君,一左一右,簇拥着楚穆王,来到了“厥貉之会”的会场上。最为弱小的蔡庄侯蔡甲午,也因为怕迟到,他就早早的来到了厥貉,在此恭迎楚王驾到。

  楚穆王来了,蔡庄侯一看,明白了,好你个郑公、陈侯,怪不得要撇开我呢,原来你们俩是想先拍楚国的马屁呀,瞧不起我呀。我们蔡国本来就弱,这次可不能再落于人后了。

  于是,蔡庄侯马上就以拜见天子的规格,拜见了楚王。

  在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相互见面的礼节,是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的。诸侯与诸侯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大诸侯与小诸侯之间,好比是兄弟关系,大的对小的,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但却无权指挥。而天子与诸侯之间,则好比是父子关系,是一种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蔡庄侯以天子之礼,拜见楚王,那么,“厥貉之盟”就不再是小弟拜老大了,而是臣子拜君主了。郑公与陈侯见蔡侯如此下作,心里都不是个滋味。

  楚国对于中原各诸侯国,有三种不同的策略:若是最弱小的国家,就马上把他灭掉。把他们的人口迁到楚国,再把自己的人口往这边移民,原先的国家,也就彻彻底底的变成了楚国可以完全统一指挥的一个县。

  若是不能马上灭掉占领的国家,就先在这里立一个亲近楚国的人为君主,建立一个能听命于楚国的傀儡政权,实际上就是他们变成一个完全受楚国操控摆布的附属国。这个附属国的国君,地位级别也就只相当于宗主国里的一位大臣了。

  若是国家还有点强大,一时不能把他们变为附属国,就暂时先和他们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成立一个共同的统一联盟,在这个联盟中,自己就可以成为影响他国行动的霸主。

  现在,对郑、陈、蔡三国,楚穆王既不能灭了他们,也不能把他们变成可以完全操控的附属国,所以对他们只能采用第三种策略,让这些中原的国家,都宣布脱离晋国的势力圈,加入到楚国的势力圈。这就是“厥貉之会”。

  厥貉之会上,蔡侯用拜见天子的礼节,拍楚穆王马屁,尊他为大王,郑公与陈侯两个就窃窃私语说:“蔡侯如此屈礼,楚国就会认为咱们轻慢了。”怎么办呢?于是,两个人商量之后,就一起讨好楚穆王说:“大王!您的车驾到了这里,宋君这小子居然敢不过来参见您!大王发话吧,咱们把军队一起开到宋国去,揍死他!”楚穆王得意的大笑道:“寡人屯兵于此,正是为了讨伐宋国!”

  早有人报入宋国。宋国君主宋昭公,子姓,名杵臼,是宋襄公的孙子,宋成公的儿子,刚在位不久。突然听说楚、郑、陈、蔡四国聚集在宋国的边境上搞会盟,有窥宋之意,就慌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大臣说:“臣闻‘小不事大,国所以亡。’如今楚国已经降服了陈、郑,而晋国又没有指望了,咱们不如快快归顺楚国,若等他打过来再求降,就来不及了!”

  宋公认为说的很对,。他就亲自驾着车,来到了厥貉,拜见了楚王。

  自此,宋国也赶来参加了厥貉会盟,宣布脱离晋国,加入了楚国联盟。楚穆王大悦。

  宋昭公因为是最后来的,就讨好楚穆王说,请楚穆王以及各位诸侯们一起到孟诸(今河南商丘东北)去打猎。楚穆王欣然同意,五位国君一同前往孟诸狩猎。

    陈侯主动请命为前队,为楚王开路。郑公愿为左阵,宋公愿为右阵,为楚王保驾护航。蔡侯最小,就只能为后队了,为楚王断后。最大的楚穆王居中。大家一起相从穆王出猎。

  这个阵势,就是模仿周天子出巡时的队列,象征着“中原与四夷”的关系。

  到了孟诸,打猎的时候,楚穆王追赶一群狐狸,狐狸向右师方向逃遁,宋公配合楚王一同合围,狐狸钻进了深窟,不肯出来。楚王让宋公放火烧,宋公在车上翻了个遍,也没寻到点火的工具,忘了带。楚国的官员说:“宋公失礼,但他是一国之君,不可以对他用刑,请治他仆人的罪!”他们就把宋公的车夫拖下车来,狠狠的鞭挞了三百,以儆诸侯。宋公看着他的车夫挨打,惭愧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从这之后,楚国就俨然以中原霸主自居了,随时准备折服真正的霸主晋国

    故事讲完了,大家该明白楚国为何搞“厥貉之会”了吧?不明白也不要紧,先看看厥貉的字面意义:厥,气逆、厥逆,也就是气闭,昏倒。貉,通“貊”,读如貊,是古代北方部族名。厥貉,合起来有气死北方的意思。《公羊传》将厥貉作“屈貉”,“屈”,有使屈服的意思,与厥的意思相近。楚国成了中原霸主,北方各国不是臣服楚国了吗?

    《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将厥貉标在项城市境西南部,虽然没有指出具体位置,但推测起来应该在李寨镇所辖区域内,李寨镇就在市境西南部嘛!具体是哪个村庄,只能等考古发掘研究了。李寨镇地面古迹很少,考古发掘已不可能,厥貉,只能是个永远的谜了。

    楚穆王为什么能在项地会盟诸侯?因为鲁僖公十七年(前643)鲁灭项子国,二十年后项地归属楚国。厥貉之会在鲁文公十年(前617),项地早就属于楚国了。

    楚穆王会盟诸侯于厥貉,可能早就有这个野心,才将此地命名为“厥貉”。如果是后来命名的,那么意思就更为明显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厥貉  厥貉词条  
散文

 读杜甫草堂楹联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这是大廨大门上一幅耐人寻味的对联,作者顾复初,苏州元和(今苏州...(展开)

散文

 淡薄以待流言

 我已经做到了,标志在七年之前吧。几个朋友酒后在茶肆舞文弄墨,一个说,你点字说辞,我来写。我说:“一笑。”他不满意,不,大概是他不理解我的想法,我也没有解释,很...(展开)

散文

 三十岁女人的感悟

 手机里播放着赵雷的《三十岁的女人》,回想着这几天终于又潜伏下来看了点书,于丹的《有梦不觉人生寒》如饭后的点心,消遣了我的闲暇时光。其实说起闲暇,就目前的状态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