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阳残照着断墙败垣,短泥墙顶的狗尾草随风披靡,透着寒意的晚风吹落牛耕树的黄叶,间歇地发出“啪”的声音。静寂的庭院杂草丛生,碎瓦满地,童年居住过的房屋已成一片废墟。昔日躺在阁楼上看书的小栏杆已经霉烂,斜倚在墙角。那扇大伯亲自用米芾字体书写过毛主席诗词的楼窗木板,已不堪一击。当日奶奶抱着我坐在东厢大门槛上吃甜玉米的门户已东倒西歪。门户旁石墩泥土尽染,沉寂多年。出生的房间长出了许多木芙蓉,在习习晚风中不停地摇曳晃动。高低不齐的泥墙,爬着牵牛花,还有附近邻居种的红豆荚藤,正伸着嫩嫩触须不断地延长。瓦砾满地,有些梁木椽条父亲已经收拾好整齐地堆放在墙边。方正的天井南墙上依稀可辨模糊的图案,在墙壁的右侧还有那苍劲有力的行书诗句,听说是祖上秀才的书画。这原本五间木头结构的楼房是曾祖父兴建的房屋,经过几代人的生活,后来无人居住,风雨相侵,没有修葺,霜雪相浸,没有维护,很快就腐败倾倒了。面对满目苍凉景象,不禁感慨万千,昔日那温馨的家庭生活又呈现眼前。
伯父18岁为乡团委书记,19岁响应号召从军,随后在部队就读陆军学院,毕业时成为全军的尖子人才,相继逐级提拔为团级干部。他从海南回来探亲,带来许多亚热带的水果,我们大开眼界,品尝着椰子、芒果。父亲虽然读书成绩优异七门功课五门满分,校长、班主任七次登门动员保送就读高一级学校,奶奶坚决不肯,留他在家干活。因此,17岁为村团支部书记,青年突击队队长,21岁被全村人选为大队长,23就任村支部书记。曾以积极分子、生产标兵两次出席省劳模大会。当伯父回家探亲,家人就非常喜欢听伯父讲部队的生活,那时没有电视,这是最美的享受。同是这座楼房,姑姑唱着《白毛女》里的歌曲,“雪花那个飘飘,……欢欢喜喜好过年”在楼上轻轻地踮着脚步,天真活泼地学着电影里的动作。同是这座楼房,小叔从上海归来,叙说着国内外的新闻,一家人听得聚精会神,直到奶奶端上夜宵莲籽桂圆汤,才回过神来。还有那爷爷老说不完的水浒、三国、岳传和封神榜的故事。他躺在竹椅上,吸着土烟筒,讲几句吸几口,烟斗内的火一闪一闪。讲到动情处,爷爷还会突然坐起来,用烟斗猛地一敲竹椅的脚跟。一大群人围着他,一直听到深夜。还有姑姑在楼上的窗户前,经常给我讲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埋在幼小的心灵至今记忆犹新。每当除夕来临,一家人拌糖糕分工明确,其乐融融。爷爷在灶前管熬糖,糖的老嫩关系到糖糕的成败,而他每次都掌握得很有分寸。父亲用几根木板条组成四方形的方城,把拌好糖糕放在里面压匀压实。小叔专管把压好的糖糕送到楼上的八仙桌,让奶奶、母亲们切成片状。姑姑带着我们一帮小孩们管包糖糕。一家人欢声笑语,充满浓郁的祥和气氛。
踏着天井青石板条慢慢地走着,天井内的鹅卵石苔衣星星点点,酸酸草顺着卵石的缝隙顽强地生长。抬头远望南山,峰峦层迭,绵延无边,与苍茫的天穹相连。太阳就将落山,傍着西山的山峦鲜红鲜红的,又圆又大。返照的夕阳光线瞬间又射在废墟的庭院。过去的一切都过去了,只成了美好的回忆。
斜阳残照着断墙败垣,短泥墙顶的狗尾草随风披靡,透着寒意的晚风吹落牛耕树的黄叶,间歇地发出“啪”的声音。静寂的庭院杂草丛生,碎瓦满地,童年居住过的房屋已成一片废墟。昔日躺在阁楼上看书的小栏杆已经霉烂,斜倚在墙角。那扇大伯亲自用米芾字体书写过毛主席诗词的楼窗木板,已不堪一击。当日奶奶抱着我坐在东厢大门槛上吃甜玉米的门户已东倒西歪。门户旁石墩泥土尽染,沉寂多年。出生的房间长出了许多木芙蓉,在习习晚风中不停地摇曳晃动。高低不齐的泥墙,爬着牵牛花,还有附近邻居种的红豆荚藤,正伸着嫩嫩触须不断地延长。瓦砾满地,有些梁木椽条父亲已经收拾好整齐地堆放在墙边。方正的天井南墙上依稀可辨模糊的图案,在墙壁的右侧还有那苍劲有力的行书诗句,听说是祖上秀才的书画。这原本五间木头结构的楼房是曾祖父兴建的房屋,经过几代人的生活,后来无人居住,风雨相侵,没有修葺,霜雪相浸,没有维护,很快就腐败倾倒了。面对满目苍凉景象,不禁感慨万千,昔日那温馨的家庭生活又呈现眼前。
伯父18岁为乡团委书记,19岁响应号召从军,随后在部队就读陆军学院,毕业时成为全军的尖子人才,相继逐级提拔为团级干部。他从海南回来探亲,带来许多亚热带的水果,我们大开眼界,品尝着椰子、芒果。父亲虽然读书成绩优异七门功课五门满分,校长、班主任七次登门动员保送就读高一级学校,奶奶坚决不肯,留他在家干活。因此,17岁为村团支部书记,青年突击队队长,21岁被全村人选为大队长,23就任村支部书记。曾以积极分子、生产标兵两次出席省劳模大会。当伯父回家探亲,家人就非常喜欢听伯父讲部队的生活,那时没有电视,这是最美的享受。同是这座楼房,姑姑唱着《白毛女》里的歌曲,“雪花那个飘飘,……欢欢喜喜好过年”在楼上轻轻地踮着脚步,天真活泼地学着电影里的动作。同是这座楼房,小叔从上海归来,叙说着国内外的新闻,一家人听得聚精会神,直到奶奶端上夜宵莲籽桂圆汤,才回过神来。还有那爷爷老说不完的水浒、三国、岳传和封神榜的故事。他躺在竹椅上,吸着土烟筒,讲几句吸几口,烟斗内的火一闪一闪。讲到动情处,爷爷还会突然坐起来,用烟斗猛地一敲竹椅的脚跟。一大群人围着他,一直听到深夜。还有姑姑在楼上的窗户前,经常给我讲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埋在幼小的心灵至今记忆犹新。每当除夕来临,一家人拌糖糕分工明确,其乐融融。爷爷在灶前管熬糖,糖的老嫩关系到糖糕的成败,而他每次都掌握得很有分寸。父亲用几根木板条组成四方形的方城,把拌好糖糕放在里面压匀压实。小叔专管把压好的糖糕送到楼上的八仙桌,让奶奶、母亲们切成片状。姑姑带着我们一帮小孩们管包糖糕。一家人欢声笑语,充满浓郁的祥和气氛。
踏着天井青石板条慢慢地走着,天井内的鹅卵石苔衣星星点点,酸酸草顺着卵石的缝隙顽强地生长。抬头远望南山,峰峦层迭,绵延无边,与苍茫的天穹相连。太阳就将落山,傍着西山的山峦鲜红鲜红的,又圆又大。返照的夕阳光线瞬间又射在废墟的庭院。过去的一切都过去了,只成了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