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余秋雨的《道士塔》,内心不觉间沉重了许多。我一直都知道中国的军事耻辱过、中国的经济耻辱过、中国的政治耻辱过,没想到中华5000年的文化财富也遭受过如此蛮横的掠夺。
历史告诉我们,莫高窟是佛教艺术的一个宝库,深藏着无数无数的艺术精品。如果不是余秋雨沉重的脚步,我不会被引向莫高窟;如果不是余秋雨对历史的怀想,我不会深感耻辱;如果不是余秋雨发出:“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的慨叹,我不会痛苦的思索。
以前的我并不明白,余秋雨的文章好在哪里。在他的文章里,你找不到只为山之巍峨所颂之辞,只为水之灵秀所咏之句。他的文字不拘于自然美的描画,不屑于含蓄私感的抒发。他的文字穿越千年,透着历史的沧桑。那么,余秋雨的文章好在哪呢?
余秋雨的第一本书是《文化苦旅》。文化苦旅,这不仅仅是因为寻找文化遗迹的旅途异常辛苦,更是因为作者肩负着历史的责任感去探寻自然、人类、历史的某种联系。思想伫立在了历史的高度,所以他笔下的山水、景致都是人文化的。它们在作者眼里是历史的载体,埋藏着文化的叹息。
中国在发展,国力日渐强盛,急切需要民族文化的复苏,我曾读过王英琦的《大唐的太阳,你沦落了吗》文中沈勤的一句话让我难以忘怀:“好呵,井上靖在写,平山在画,喜多郎在作曲,西域全让日本人给包了,中国人死绝了!”这样的话语和余秋雨的痛惜恍若同声:“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
中国文人向来只重视东部的文化的保护,我国古代西域遗留下的宝贵文化又有多少人愿意去珍视呢?
蓦然回首,历史已经定格。余秋雨痛苦呼喊、低声乞求、希望决斗、渴盼拦阻,换来的不过是一个无法改变的结局,他最后只能悲叹一声:“我好恨。”
历史不能改变,但历史留给我们的太多的教训,值得一生去牢记。中华民族的文化究竟走向何方,又究竟为谁控制。余秋雨在关注,我也在思考。
2010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