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静谧,月华如水,不远处的山峰上一行斑驳的树影竟是那样妩媚动人。
在这深山古寺的院落中,我们的植物学教授正在给我们讲解仙人洞自然保护区植物的种类、分布以及采集植物标本的注意事项。然而此情此景,不象是教授在授课,倒很象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
我不禁想起小时候吟咏的几句歌谣:“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几个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几个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
小时候觉得这是没有情节,没有内容,最枯燥乏味的故事。此时才领悟到,这个故事原本就不需要情节,不需要内容,这深山古寺的夜晚分明就是一幅绝美的风景画,而我们呢,也象故事中的小和尚一样,是画中的一部分,溶入自然了。
我原本对佛教知之甚少,在革命烈士诗抄中读过一句“宗教不过欺愚民”,就以为佛教也不过是欺骗愚民而已。此时才明白,一种延续几千年的信仰,其中必有合理的成分。就说眼前这座古庙吧,没有宣扬佛法的僧人,也没有汗牛充栋的佛家经典,但一走进这座院落,顿时觉得心清神爽,仿佛灵魂接受了一次洗礼。胸中物欲,已如雪消炉焰冰消日;眼前空明,但见月在青天影在波。
记得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欲入世而有为者,须先领得世外风光,否则无以脱垢浊之尘世。”现在想来也不无道理。不为名利所动,不为物欲所累,以及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和定力,这些不正是世人所缺乏而又是成就大事业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吗?而这些素质又是很难在繁华喧嚣的现代都市中培养出来的。至于澄澈莹然、宁静淡泊的心境又正是医治都市人浮躁烦扰的一剂良药。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净扫除,无使惹尘埃。”浮躁烦扰的都市人也许确实应该到深山古寺的菩提树下来修养一下身心,掸掸世俗的尘埃。没有足够的定力,经不起名利的诱惑,自然需要远离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莹心神。待到操持既坚,见可欲亦不乱,方可入世有为,建功立业。那时持诵的自然该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了。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珮;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妙文章。看来,把佛教作为国教的泰国要求每个成年男子在一生中必须出家一段时间也是别有深意的。
深山古寺中住这几日,我对佛教似乎有了更深的领悟。佛教的传播和延续似乎并不在于经文的记诵,也不在于佛法的宣扬,而在于一种环境的潜移默化的薰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人们在不知不觉之中即受到心灵的净化,领悟了人生的真谛。这显然是一种最高明的教育方式。侧重于记诵书本和课堂灌输的现代教育,是否可以从中受到某种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