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每一本都是厚重兼备,虽然爱看小说,却怎么也静不下心思看这些古人的“天马行空”,《红楼梦》侥幸成为这四本书中我看得最仔细、完整的一本。
用个人浅薄的知识来看待这四本巨著,我觉得:水浒贵在“义”、西游贵在“逆”、三国贵在“谋”,而《红楼梦》却贵在“情”。可能正是因为这一份“情”吧,我这凡夫俗子被《红楼梦》搅得:“心为情动,泪为情流”(前“情”为“情节”,后“情”则为“感情”)。
和很多人一样,我被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结着。宝钗取了宝玉的“宝”,黛玉取了宝玉的“玉”,他们,是注定了要在这红尘受煎熬的痴情男女。
宝钗是这三人中最无辜的一位,她没有林妹妹对宝哥哥的生世情,也本可不入这大观园。她聪慧达理、处事周密,又兼有才情容貌,定可以“投心者”平槛,定可得“倾心者”福生。不过,一切也只可能是我的妄自想象吧,因为,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少女心如意”能有几个呢,更何况在朱门之内。
于是,她嫁了宝玉,没有反抗,不知是她不认命运却安于命运,还是,她也信了“金玉良缘”,暗自许心宝玉那多情美少年,却无奈他满心只有林妹妹,觉得屈了自己,所以“低头不语”、“便自垂泪”。
宝钗是不幸的,然而,她又是大观园里较幸运的一位“姑娘”。毕竟在宝玉去后她还有儿子,她以后的日子还能“沐皇恩”,比起仙逝的黛玉、虐死的迎春和忏终的凤姐,她,岂不是大幸?她们都没有圆满的爱情,而他处,宝钗都是赢家。
“闲静时处似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黛玉是以“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娇态进入我眼中的,她是三人之中最令我惋惜的。她与宝钗,容貌各有异美,才情难分伯仲,只是她的“心较比干多一窍”,让她不如宝钗那样入世。但,她本就是仙域奇葩,又何必为女娲洒下的那些泥巴愁叹感伤呢?
可她没这么想,所以她哭了、病了,她冷笑“将挑剩的宫花给她”、为金玉良缘“含酸”、感伤“他年葬侬知是谁”,她因为怡红院不开门而落泪,因为婆子的一句话而吐血……她是黛玉,是潇湘妃子,所以她总是这么容易受伤,什么也保护不了她那颗敏感的心。
她曾许诺“用一生的泪偿还他的灌溉”,但她的一生太过短暂,即便这样,她也把对他的爱填满了这短暂的的一生。同宝钗一样的,她的爱情只在自己的世界,而贾家这个大世界却容不下这样小小的一方,她只能焚稿断痴情,在宝玉大婚之时即使想发了疯的去阻止却也只能用尽最后的力气叫“宝玉!宝玉!你好……”,那“好”字后面有她多少的委屈、怨恨还有许多来不及诉说的情爱,也只能伴着她归于离恨之天,她终究是被忧伤包围的。
黛玉为宝哥哥流尽了泪,我为黛玉止不住哭,为她的爱情心酸泪尽。这样一个女子,为何要被俗世残毁?“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的泪斑驳了青竹,她的魂附依了落花,她埋葬的是自己哀伤的灵魂!却怎么也落不尽,葬不完……
“你是误入凡尘的仙草,我是人间多情的石头”,宝玉不管他人都道金玉良缘好,只认自己坚定的木石前盟,他对林妹妹的痴情就像胸前那块通灵,摔而不碎。
对于宝玉,我是又爱又恨。爱他是因为他对林妹妹的一片真心,恨他是因为他对宝姐姐无情离弃。
他爱林妹妹,是前世的相遇,今世的一见钟情。他说“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说“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说“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只因紫鹃一句试探,他便痴病卧床,他恨不能将心掏出来给林妹妹看看他的情意。
然而,对于宝姐姐,至少,在我眼中他是太过无情了。他见新娘是宝钗,便说是宝钗赶走了林妹妹;即使宝钗已怀有身孕,他仍然去做了和尚。在我看来,这种行为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是抛家弃子的逆行!金玉良缘真不如木石前盟吗?还是,贾宝玉他只适合做块石头!
读到最后宝玉出家,我忽然心绪万番:出家之人真是至善至静之者吗?或许至静已至,但善就不然了。贾宝玉不管那些爱他关心他的家人有多伤心,不管他的妻子将如何寂寞终老,他的斩断情丝让我觉得很残忍,甚至感觉他对林妹妹的那份情也没了。他是脱俗了,但却让我厌恶,他伤害的,都是和他最亲的人。
读《红楼梦》时愈陷愈深,读完《红楼梦》又不禁叹惜惋恨:黛玉为了宝玉“愁断肠”,宝玉因为黛玉“痴成狂”,而宝钗却受害成为了“苦新娘 ”,这本书原应是为泪而生的。
一本《红楼梦》,看得完书中的故事却看不透书中的情感、深意。它让人不住得思考,每一次阅读,对同一个人物、同一个片段都会有不同的认识,真的很期待下一次阅读,却又害怕陷入更深的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