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计博物馆》是一本由[日] 大山诚一郎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诡计博物馆》读后感(一):超过三星都是水军
书评不写是因为完全不值当动笔
《诡计博物馆》读后感(二):人物关系图
人物关系图
关于第四个故事的碎碎念——做完发现凶手没标记,但就这样吧,不说了,考考自己过一段日子还能不能记起来。话说,这个故事让我想起陈浩基的《遗忘·刑警》:“好”姐妹、孩子、怀孕、死者身份不清不楚... ...有些相似的套路,所以一开始假怀孕的点很容易就猜到了。
感觉我现在看推理不是靠逻辑,靠的是经验?
所以我很抗拒纯本格推理,哈哈,脑子不够用。
《诡计博物馆》读后感(三):2020.5.31
我看的版本,书名翻译为:赤色博物馆,因此各章节的翻译也可能稍有不同。
个人排序: 复仇日记> 直到死亡将共犯分开=炎 >追问至死 >面包的救赎。
整本小说也不是很长,基本3个小时左右可以读完。因此,每个故事都很简练,直击重点,互相之间也没有联系,甚至可以单独分开来读。对每篇开头都介绍馆长的长相和博物馆的成立原因有些不理解,感觉十分重复。
复仇日记
读完我想到了《嫌疑人X的献身》,但也很新颖。
“所谓记日记,本身就是人对自身行为的意义重新检索排序的过程。人是一种没法忍受无意义的生物。如果人意识到了自己某些无意义的行为,要么就会想方设法地给这些行为赋予意义,要么就会对为什么自己有这种无意义的行为抱有疑问。“
直到死亡将共犯分开
“直到死亡将两人分开——结婚典礼上说的这句话,与其说是夫妇,不如是形容交换杀人的共犯者的关系更为贴切。“
炎
和交换杀人犯都用了身份梗,但我觉的这个更震撼。
追问至死
想起武林外传里面一个测试题,姐妹俩参加完葬礼之后妹妹把姐姐杀了,为什么?
面包的救赎
揭秘来的有点突兀,但逻辑很完美,所以无功无过。
《诡计博物馆》读后感(四):最纯粹的推理,最顶级的享受
(本文没有剧透,不含任何添加剂,请放心食用)
请原谅我用这么一个煽情的标题,我实在太爱大山诚一郎老师了。在我看来“最纯粹的推理,最顶级的享受”这句话来形容大山老师的作品绝无半点夸张。在我的阅读过程中体会到了作为一个推理迷最单纯的快乐,那就是极尽简洁与纯粹的逻辑之美。
大山诚一郎老师的作品不多且以短篇为主,我只读过《密室收藏家》、《字母表谜题》和本作——《诡计博物馆》(又名《赤色博物馆》),三本书本本经典,在我看来都达到了五星水准。
推理小说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与最初诞生时相比早已变得面目全非,究其原因,一是诡计资源的枯竭,绝大部分经典诡计已经被前人写进,当代作者难为无米之炊,只能想着法子从其他方面作为切入点写出花样。二是读者审美的变迁,那个一杯茶一根烟斗一本书一下午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在当前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少有读者能够耐心看下去一本完全按照古典模式按部就班推进的书,逼得作者求新立异。
然而,那个星光熠熠的古典推理的黄金年代虽已过去,但它的影响永远留存。奎因、卡尔、阿婆这些如雷贯耳的大名永远是暗夜中的最亮的星座,指引着后面各个年代的推理写手,成为他们绕不去的路标。在这种情况下,能坚持古典推理流派的写作,与这些上古巨神们硬碰硬的推理作家愈发难能可贵。鄙人阅读量很小,对近代和当代推理史的孤陋寡闻,自知道这样的人至少还有两位,一位是法国的霍尔特,另一位就是本书的作者大山诚一郎,恰好是我最喜欢的两位作者。
大山老师的以《诡计博物馆》为代表的几本短篇小说集沿袭了黄金时代古典推理的正统传承,没有花架子,形式上朴实无华,逻辑链严丝合缝。如果推理世界也是武侠江湖的话,那大山老师就是郭靖,使得一套降龙十八掌,打起来一板一眼,看上去平淡无奇,没有花哨的变招,没有炫目的动作,似乎非常容易破解。但交起手来才发现内中着实有大玄机,每一招看似笨拙,却招招致命,下一招似乎很容易预判但却隐藏了无数的变式,对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招架不住,再加上郭靖入大海般深不可测的内力,让无数江湖对手败下阵来。大山老师的作品也是这样,直接告诉读者我只会用降龙十八掌,这一招下来接下来一招就是亢龙有悔,我就这么一招招使出来,你还是无法接招,无法看出真相。在我看来,这已经进入了推理小说创作的最高境界。
虽然诡计是古典推理小说的核心,但诡计并不是全部,只有诡计没有好的故事包装还算不上顶级的小说。大山老师厉害之处就是不仅有顶级的诡计,还有一流的故事。他的短篇故事有很多优点,一是故事合理,即诡计与故事的背景和人物的动机结合的很好,诡计并没有显得与现实脱节,也不像一些新本格那样变成空中楼阁没有可操作性。二是误导精彩,在古典推理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的推理风格设置了很多误导,即并不满足于平铺直叙的设谜-推理-解密的三段式架构,在此基础上加上了很多误导读者的细节,使之相对于古典推理更有可读性,更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三是情感冲击,让故事从解谜的纯客观应用题模式变成带有情感的表达,让整个故事的血肉更加丰满,给读者情感上带来一定冲击,例如本书中的《复仇日记》一篇。这种故事即使抽离了诡计的骨架也能独自立的起来,让读者过目难忘。
希望大山诚一郎老师能继续高举古典的旗帜,创作出更多精彩的小说,继续带给读者最顶级的享受。
《诡计博物馆》读后感(五):赤色博物馆馆主的推理风暴、前两个故事给我的违和点
本书是目前炙手可热的大山诚一郎老师于2015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是老师的“赤色博物馆”系列结集出版的第一部作品。而赤色博物馆系列至今为止一直在《别册文艺春秋》上不定期连载,能查到的资料显示目前共计8篇,本书按照创作顺序收录了前5个短篇,后3个短篇由于还不够单行本的分量,只能等待老师创作后续新的篇章。
书腰、本体和毫无诚意的书签
实看到本书的原名《赤色博物馆》,第一时间不由自主地就会想到现实中位于英国伦敦的黑博物馆,该博物馆于1874年建成,存放了英国历史上一些臭名昭著的谋杀案中的作案工具、伪装成口红、拐杖或伞的凶器、执行绞刑的装置等与罪案相关的物件,用于帮助新警官学习破案。在本书的第一个故事中也介绍了赤色博物馆就是比照黑博物馆建造的。由于本人见识有限,目前看过的关于黑博物馆的作品只有藤田和日郎老师的漫画《黑博物馆》,里面的馆主也同样是一名神秘的美女。当然,《黑博物馆》的馆主仅仅是起到串场的作用,并不会像本作主角绯色冴子一样拥有强大的推理能力。(另外说一句,该女性还在和月伸宏的《再生魔人》里面客串过。)
藤田和日郎笔下的《黑博物馆》的女馆主
本书保持了大山老师作品的一贯特色,强推理、轻人物。五个故事让人记住的都是给读者带来强烈震撼的推理情节,反而两位主角倒显得没有太过出色的表现。从人设上来说,大山老师想把赤色博物馆馆主绯色冴子塑造成一个冰山美人,但由于作者都不给冴子和其他人接触的机会,无法从对话和神态中表现出她不近人情的特点,最终只能不停在故事中通过寺田聪的嘴巴说出她是一个“雪女”。这样的表达只是人物设定,而没有把这个设定落到实处。当然了,在本书最后一个故事的结尾,冴子似乎流露出了一点点曾经经历过什么事情的隐笔,在这里期待一下有一天老师能多展现一下她的过去,让她的形象更加丰满。在大山老师在本系列后面创作的《绝对不在场证明》里,主角的性格虽然仍显单薄,但比起本作的塑造还是要好很多,至少有了专门讲述主角过去的一个故事。
这五个故事有一个最大的共通点,那就是凶手的意外性。而为了造成这种效果,推理的过程就必须夸张。所有故事推理的起点是从保存在赤色博物馆内的证物中一个小小的不谐之处展开,然后发挥冴子黑洞般的勾连幻想和脑洞,最终在故事中形成能够自洽的推理。所有的推理并不具有完整的逻辑链条,仅仅是为了最大程度地让已经登场的人物中最不可能的那一位成为真凶,让读者感到迫不及防的反转。从凶手意外性这个角度来说,本书中的五个故事都是该类作品的佼佼者,大山诚一郎老师也确实是当之无愧的本格短篇推理小说家,给读者带来了愉快的脑内风暴。
第四篇故事《烈焰》是我在本书感觉最强烈的一部作品。结尾的“妈妈、爸爸、小姨、我,还有宝宝。我一直在寻找那个平凡却引人怀念的家。”——一直以来,英美里都在取景器的对面追寻着这样的光景。但事件的真相给读者带去的不仅没有感动,反而是对这句温暖人心的话的绝大的背叛。这里不想就这部作品多做剧透,看到真相之后相信读者们也会有和我一样的说不出的惆怅。这个故事反而体现了大山老师只要愿意,也是能写出让人心绪波动的作品的。
这次每一话的标题页都用了插图,也算一种进步吧
在狂风暴雨般的脑洞推理下,读者非常容易被作者的思路牵着走,但我还是想说脑洞推理也容易出现违和的地方。接下去,我想谈一下阅读第一个故事和第二个故事时感觉到的违和的地方,会有剧透。也许说的不对,
第一个故事《面包的赎金》里面,我觉得无法释怀的是被反杀的社长为什么会打电话给鸟井警部补告诉他自己被反杀的事情。社长不是一直在凶手安田家里面吗?包括被杀的时候也是在和安田纠缠吧?后文中也有“事发后,安田装作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接待了高木,一直陪他下到11点多。但是社长的尸体就躺在自己家中,所以安田心里一定十分慌乱”的文字,证明社长是死在了安田家。那难道社长被反杀了还想着特意通知鸟井警部补?在凶手家有这个机会吗?凶手安田会允许吗?
换另一种推测,社长是想打电话给鸟井警部补求救,那还是会涉及为什么安田没有阻止的问题。首先电话不可能在缠斗的时候打,社长摸出手机就会被安田打断。那么就是存在社长暂时昏迷的情况。社长进安田家前8点10分打了通电话,最后一通电话是8点20分。中间只有十分钟,十分钟内要发生社长进门、安田和社长打了起来、社长被打晕、安田认为他已经死亡,处理打斗痕迹、社长清醒观察周围安田不在就打电话等事情,会不会太想当然了?而且安田也知道后面高木要来下围棋,就算认为社长已经死了,也要把尸体搬到来客看不到的地方吧?虽然硬要说的话,读者可以自行脑补社长打电话这件事的正当性,但在作品中这么简单就把这个疑点带过去我总是觉得不满足。
第二个故事《复仇日记》里面,那篇日记是否还存在着其他让人觉得违和的地方呢?我觉得有,至少作为读者来说,看多了手记推理之后,会不自觉的去想这本手记本身是不是捏造的。那在这个前提下看这本日记,除了书中提到的两个矛盾的地方外,一开始认定凶手是男性就已经有疑问了。麻衣子脚上穿着自己的拖鞋,如果真的是一名男性穿着自己的鞋在阳台上把死者推下楼,难道不会在阳台上留下鞋子的痕迹吗?除非是不穿鞋子,但手记中非常确定地说是一名男子穿着自己的鞋子在阳台上,这里就非常牵强了。而且日记中写的是高见从警察口中听到麻衣子是被人杀害的,但对当时在场的警察来说,如果认定是杀人事件,曾经的男友在得知前女友怀孕之后冲动杀人也是有可能的,在这个情况下警察真的能够随便把案件相关情报告诉一个可能是凶手的外人吗?这也是日记中的又一个疑点。
虽然说了一些我认为的不足之处,但总体来说,在阅读本书过程中确实是能享受到推理的乐趣,而且和逻辑流的作品不一样,只要顺着作者的文字,体会脑洞和反转带来的愉悦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