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华战争》是一本由[澳] 内维尔·马克斯韦尔(Neville Maxwell)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元,页数:13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印度对华战争》精选点评:
●本以为很枯燥,结果读起来引人入胜,一气呵成。赞作者和译者。 不过要不是因为手机坏了,这次估计也不会读得这么快
●政治决策比军事部分多,看透了尼赫鲁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荒唐无能,也能洞察共产主义者的想法,写毛周认为尼赫鲁有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和妥协性那一部分很有趣。
●和尼赫鲁治下的印度比决策拉低了政治局的层次,比指挥拉低了解放军的层次。果然西方人也这样想......珍爱生命,远离阿三......
●似乎是国内关于中印战争的唯一著作
●深刻揭露了CC在国际上“哪怕得道仍然寡助”的缘由: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问题不在于你做了什么,而在于你是谁。时至今日,要解决这一问题,靠恨国党不停反思“你国怎”、“定体问”肯定是不行的,归根结底,国际社会还是一个“谁拳头大谁说话”的地方。
●考据党。
●阴险的英国人制造边界问题,印度人继承了这些问题,尼赫鲁和印度议会企图用武力单边解决,其中不乏美英及苏联的支持,还掺杂了西藏叛乱,可惜印度军队不堪一击。从这段历史意外联想到为什么英国的乐队支持zd,可能是源于英帝国时期分离xz的政策。。。
●中印边界的争端最早当然是因为英国人起头,但印方一根筋地坚持“不存在边境争端”,地图上是它的就是它的,并且自大到不相信中方会对他们的蚕食动武,这种盲目和僵硬的思维倒让我想起了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开始前的场景。在一个个人主导下的政策能这么极端,不知彼也不知己,最后一败涂地一点儿也不稀奇。尢为吊诡的是,按马克斯韦尔所说,中方本来是打算接受麦克马洪线的,但这种接受不是无条件认同不平等条约,而是出于对现实边界的尊重和两国友好的考虑。
●难以相信那时的印度居然从上到下都这么愚蠢
●印度的心理:战前:他是世界的老大,地球都围着他转;战时:惶惶如丧家之犬,丢弃原则四处求援;战后:咬喽shi橛子犟里硬,我都以为是他战胜了来着。唉,心疼我国有个这样的邻居,整天有事没事就戳击你,讲道理发现就是一傻子,揍一顿吧这个傻子还出奇的犟,硬是咬着shi橛子打滴喽,死活不松口
《印度对华战争》读后感(一):写在厦门金砖会议之时
在2017年6月份开始的中印边界争执,双方外交吵闹不休,演习不断的背景下,有必要回顾一下50年前的那次短暂的战争,以尽可能的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来给当下一个更好的清醒的认识。世界在发展中,战争是残忍的,和平是美丽的,当我们担心一场又不太可能发生的战争重演的时候,中印双方悄然撤军了,而两个星期后,印度总理莫迪也面带微笑,乘坐专机在大雨中抵达厦门国际机场,参加即将开幕的金砖领导人会议。
见好就收。
《印度对华战争》读后感(二):写在阅读之前
在写这个书评之前,本人还未有幸阅读本书。按照常理来讲,是没有资格来写的,但是还是见猎心喜,耐不住心痒,胡乱诌几句。
三联书店出版的书,应当是还不错的,毕竟人家也是有把关的。
1971年出版,本人觉得这或许是个敏感的年份,70年代的旧事在这里就不赘言了,大家都知道。因此恐怕这本书在立场上会有些偏颇,带有阶级斗争的观点,这是很要命的。
然而,以上都是假设,只是根据其时代臆测其可能性的,是需要阅读之后才能尽知的。
《印度对华战争》读后感(三):不结盟---尼赫鲁的惊天骗局。
读完麦氏的印度中国战争,赶脚是非常详实的报道和分析,以英帝的血统和家学得出这样的公允结论, 实属不易, 难怪基辛格对周恩来说:看了这本书, 觉得可以和你们(中国)做生意了。
欠缺?当然是忽视了帝国主义的因素对战争的影响,满篇的美国政府和大使的影子,时不时出现的英国人和伦敦,英帝给印度的是思维和认识的传承, 美帝是提供情报,军火和政治承诺的印度的新主子。 三哥继承了英帝的帝国主义之衣钵,无奈印度产的心脏不够宽广,政治水平和能力都是下等,还自己洋洋得意,实不知全都在美帝大哥的掌控之下。。。。三哥唯一胜出的是那张嘴,到今天我们也搞不过他。
意淫一下:尼赫鲁偏执的固守麦克马洪等帝国主义划线,内因当然是继承了英帝的帝国梦,外因跟英美也密不可分,边界的法理和历史依据是尼赫鲁派他的侄儿去伦敦研究得出的结论,美帝从一开始就参与了西藏流亡认识和游击队的计划,印度时不时想打到西藏的念头跟美国人搅局西藏的举动是一件事情的两个面。难怪被我兔爆菜后,印度第一外交反应是秘密求助美国出兵,印大使在米国人前痛哭流涕,不就是儿子见老子的样子么,这个状态绝不是一日而就的,爹儿眉目传情和搞来搞去,有时日了。。。。
不结盟---尼赫鲁的惊天骗局。
记得一个说法:美国议员们质询美军将领,是谁发动了中印战争,将领回答,是印度。理由是爆发战斗的地方已经越过中印争端地区,处于中国一方,这样谁打第一枪已经不是重点了。作者应该也是持同样立场,否则标题就应该是“中国对印战争”。 看完之后我的想法是,印度政府以及尼赫鲁基本上是政治、军事以及外交上的白痴。他几乎完全落入了美英俄的“圈套”,发起了对中国的挑战,然后又落入的毛泽东周恩来的“陷阱”,毛的一战彻底结束了印度在第三世界的领袖地位,同时也完结了尼赫鲁的政治地位和声誉。 之所以这样说要从头说起。中印边境一直没有划界。英国统治印度时期想划界,鉴于其殖民思想,于是想逼迫中国让步,可是中国中央政府没有签字。于是所谓“麦克马洪线”也就束之高阁。可是印度独立后,又重提此线,而英国显然是“乐成其事”。于是这就是冲突的由来。 按说中国打算承认,但至少要谈判(按中国与缅甸大致以麦克马洪线签订边境条约)。印度外交上的白痴行为开始了,他们的要求是“我认为是我的就是我的,其他的再谈判。”而这种白痴行为的做法除了无知外,还有着狂妄自大,因为印度认为自己的军事力量远强于中国,并且认为印度只要一前进,中国最多抗议几声就会撤退,于是不集中兵力,而是分兵一步步建立哨所。而尼赫鲁面对的则是最杰出的军事统帅毛泽东以及最出色的外交者周恩来。所以失败几乎是绝对的。我想印度和尼赫鲁为什么会这样处理。想来想去只可能是英国人把印度精英教傻了,都教成了英国绅士,只会读书谈天打官司,可面对着从泥土中来,身经百战的中国共产党,我都不知道拿什么来“拯救”你——印度。 而此次战争的结局不仅“毁灭”了印度做为第三世界领袖的地位,书中提到中国显然非常不满意,而且还包括的尼赫鲁的政治前途和命运,对于我们来说也非常不满,尼赫鲁竟然用保护者的姿态来面对周恩来和中国。同时现在来看印度的未来也就彻底“毁灭”了。印度开始两面防守,大量金钱投入军事,削弱了本来就脆弱的经济。可以这样说,印度的世界大国梦怕在1962年就终结了。
《印度对华战争》读后感(五):其实这本书有些观点还是比较片面的,把那时的阿三写的太蠢了
其实这本书有些观点还是比较片面的,把阿三写的太蠢了,让读者觉得作为一个曾经号称“世界第三”的大国,领导人竟然如此愚蠢,中国反复提出友好平等和建议都不接受。
实际上当时天朝当时连联合国席位都没有绝大多数国家不承认TG政权,之前的后盾毛子又跟天朝开始翻脸了可谓雪上加霜,全世界媒体都在黑天朝,天朝做什么都是错的。
而阿三上至世界两极的苏美左右逢源,下至第三世界的小国对阿三马首是瞻,国力号称世界第三,而外交地位说是世界第一都不为过。
另一方面,尽管阿三对军事盲目自信是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了,但退一步讲,毕竟中印边界当时交通极不便利,坐拥全世界支持的阿三不乏先进运输载具(当然再先进的玩意阿三也可以摔给你看),而天朝当时一穷二白。阿三大规模空投物资的同时天朝只能陆运。这样一想就算双方军力差距不大甚至天朝军力更优一点,那真打起来也是阿三有绝对优势啊。
再说工农商等领域基础,阿三那是当年大英帝国殖民地,二战又很少受到波及。天朝则是历经百年劫难作为二战主战场之一生灵涂炭,之后内战又洗一波,简直一穷二白。
在全世界眼里两国国力都是天地之差。这不仅是阿三的判断,也是当时绝大多数国家的判断。
因此阿三不是“错失与天朝公平协商的机会”,而是压根没打算和天朝公平,在他眼里自己虽然不是千万富翁,起码也是中产阶级里最上层的,而天朝最多算是乞丐头子。凭什么跟你公平外交啊?
对西藏的让步对天朝简直是天大的恩惠,天朝理应感恩戴德。自己访华那是皇上屈尊去看乞丐,理应受到跪拜。结果天朝竟然在边界线问题想讨价还价,自己到了北京竟然不是被跪拜。这简直是奇耻大辱啊。。。
虽然现在看来当时阿三自信的可笑,但其实以当时人的视角来看,却不难理解阿三当时的优越感。在表面上存在那么大优势的情况下没有优越感才是不正常的。正是如此阿三才坚信再怎么欺负天朝都跟欺负孙子一样,肯定不会受到反抗。
结果就是被按地上揍的完全没还手之力。结果全世界都看到了阿三“和平中立”的外交形象多么虚伪,阿三也干脆撕破脸皮去抱大腿。。。列强不再对阿三保有大国的尊重,第三世界各国也不屑再追随阿三。然而阿三当时眼里自己那么的优越,单单被打了一顿肯定是醒不过来啊。至今很多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印度人都还沉浸在自己只稍逊与欧美,完全凌驾其他国家的幻梦里,很多印度人还觉得“我们要努力拉,要有忧患意识,我们不努力的话再过20年就要被天朝超过了“。
怎么说好呢。。。中印战争之前阿三其实判断很正常。但幻想被撕破以后全世界都看清了现实,只有阿三依然活在梦里,这就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童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