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纳博科夫传(上下册)读后感精选

  《纳博科夫传(上下册)》是一本由布赖恩·博伊德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820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纳博科夫传(上下册)》精选点评:

  ●相当受启发,文本分析做得很细,受益匪浅。

  ●纳博科夫的名字~~哎呀呀~

  ●简直就是神作!

  ●完美

  ●非常好的传记,近年少有。博伊德层层剥茧,纳博科夫的细密繁复与宽展,被他梳理的脉络清晰,引导和解放读者的深层意识,读者和作者是互现的,不期然的触动,意外的收获让人心悸不已。博伊德懂得纳博科夫,他俩的心理能量是匹配的。另外这部书的译者,也非常出色,几乎没有两种语言互译的明显枝节,好像就是中文写就,译者用了心力,投入深,不多见的译的好的人。09109

  ●写得好看的传记。老纳一生贵族。

  ●作为严格意义上的传记,起码就俄罗斯时期(上)来说,显然是不合格的,它既没有纳博科夫个人讲述,又没有作者独家深入访谈,哪怕是周边访谈,充其量是一本基于大量他人素材以论文形式攒出来的冗长人物说明书。不无讽刺的是,本书最大亮点不是原作的内容与结构,而是翻译。该译本实在是地道美文,大赞。

  ●纳博科夫写作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细节。他会让学生注意包法利夫人眼睛的颜色随情绪的变化过程,会提醒读者还原乔伊斯笔下的斯蒂芬在《尤利西斯》中的行走路线……最打动人心的,往往就是细节。3. 不断更正每个文字。纳博科夫在每次讲课前,都要修改一遍讲稿。修改到什么程度呢?他甚至能在课堂上,拿着讲稿一字不差地念下去。这不是为了偷懒,而是害怕脱离了精心写就的语言,遗漏或者弄错细节。4. 从自然中寻求灵感。纳博科夫的另一个身份是昆虫学家,他在美国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沿着公路开车,一路捕捉蝴蝶。路上各色人说的有趣的语言、对蝴蝶的捕捉、蝴蝶翅膀的纹理和色彩,都启发了他。5. 重视积累和记录。博纳科夫有个习惯——随身携带卡片。只要有了灵感,就会随时记录下来。他一生积累了很多这种卡片,在创作时,就把卡片上的内容混搭

  ●翻译不错

  ●L

  《纳博科夫传(上下册)》读后感(一):摘自阿丁公号

  纳博科夫所坚持的文学的最高道德:

  “我相信,有朝一日会重新鉴定并宣告:我并非一只轻浮的火鸟,而是一位固执的道德家,抨击罪恶,谴责愚蠢,嘲笑庸俗和残忍——崇尚温柔、才华和自尊。”

  ……

  纳博科夫的“庸人”理论,定义是:

  没有创造力的、受社会时尚牵制、对自我精神没有要求的人。同时他认为:一个好的作家所应该做的就是对庸人的反对,对庸见的反对。“可以接受偏见,但不能忍受平庸,可以欣赏惊世骇俗,但不能忍受循规蹈矩。他反对没有心灵生活的世界,反对没有独特灵魂的存在。”(梁鸿语)

  《纳博科夫传(上下册)》读后感(二):小记一下

  为什么纳博科夫那么讨厌佛洛依德的学说呢?那是因为他讨厌所谓的阐释。我们这个时代最为数量繁多的就是阐释本身。

  阐释成为了人类最为极权的精致的玻璃装饰,成为了众多误读的改写。

  在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中说道:

  【最著名、最有影响的现代学说,即马克思和佛洛依德的学说,实际上不外乎是精心谋划的阐释学体系,是侵犯性的,不虔敬的阐释理论。用佛洛依德的话说,所有能被观察到的现象都被当作表面内容而括入括号。这些表面内容必须被深究,必须被推倒在一边,以求发现表面之下的真正意义——潜在的意义。………这些事件只不过看起来可以理解摆了。实际上,若不对它们进行阐释,它们就没有意义。去理解就是去阐释。去阐释就是去对现象进行重新陈述,实际上是去为其找到一个对等物。】

  当然,阐释本身就是一个驳论。几乎是没有好的与坏的,对的与错的。而是阐释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对于文本表面内容的误读,深层的意义,可能作家是将其埋入文本深处,但这时作家本身对于文本接触产生出反应,这种反应是一种暂时的,不带有意向性的。因为小说的技巧,对于我来说,小说的种种细节都是为了小说本身而服务。不是作家生活注释了小说,不是小说注释了生活。

  传记作者通过注释作家生活,注释了作家的作品,再来互相反应。通过反应注释了自己本身。可能连纳博科夫也嘲笑起来

  “我不可能告诉你们真实,只告诉你们想要的。”

  纳博科夫传可能是阐释体系中对纳博科夫最为侵犯性的调戏。不过,纳博科夫早就预知到了这一永恒的审判。

  《纳博科夫传(上下册)》读后感(三):我读《纳博科夫传》的私心

  主要是想看他如何在流浪迁徙中维持一种有趣的生活方式和秩序之美。因为自己在流浪而没有创造出那种美吧。 1从未因贫穷限制生活方式的丰富。每年夏天暑假去度假,哪怕去的是一个非常破败简陋的小房子。对照着 a童年时代贵族的世界旅行休假生活,1906年纳博科夫发现了蝴蝶,和父亲一起捕捉蝴蝶的乐趣,延续了一生。博物类型学,识别,捕捉,观察,分类,收集的乐趣;“世界是真实的,因而等待被理解。” b青年时代和薇拉一起,给贵族家小孩做家庭教师,海滩上看着被他们照顾的孩子玩耍,同时不觉得自己仅仅是个家庭教师,而在脑海中构建了一个教师救假装溺水的海滩而死,却没发现自己死了的这个视角的小说情节。 2存量巨大的硬盘式卡片人生。蝴蝶标本,图书索引卡一样的人生片段记录。 3居无定所而生其乐。薇拉夫妇美国(纳博科夫40-60岁)频繁几乎每年更换一个居住地,住的是别人家的房子,而能在这种不断迁徙中,得到观察前住客使用痕迹,标本之,变成写作素材和生活乐趣。这种观察他人生活痕迹的卡片,在作品中体现。 4对进化论、弗洛伊德、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治疗、小组治疗的批判。 a.N认为生命不仅是粗略的生存战争,因而排斥进化论。认为进化论其实是“毁灭论”。认为生命在于创造出自己的活法,着迷于昆虫界的拟态,认为拟态是一个精妙的生存策略。 b.N认为意识的现实的世界有足够的乐趣,因而不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那种对潜意识翻来覆去的探讨。也不赞同小组治疗这种“通过一个集体的肝脏”代谢个人忧伤和情绪的生活方式。 “干嘛要去干扰个人的忧伤呢?人生在世唯一真正拥有的东西,难道不是忧伤吗?”——《普宁》 c.称弗洛伊德为“那个维也纳人”,并不是真正憎恶弗洛伊德。更像是一个优等生学霸对另一个学霸的暗中较劲。《洛丽塔》中展现了与弗洛伊德思想的暗合。N选择了文学的艺术的方式,而不是心理治疗的行当,在于N认为文学艺术与哲学心理学最大的分野在 哲学心理学是直接表达自已的思想观点。而好的文学家会避免让笔下人物直接说出观点,她们会塑造人物,甚至是非常有力的反派人物(《文学讲稿》对狄更斯塑造反面人物的盛赞),通过人物结构情节对话时间线物品线来展现思想观点。 d.陀思妥耶夫斯基筛选器。N说俄罗斯人民有一个文学筛选器,喜欢契诃夫的和不喜欢的,说不喜欢契诃夫的一群是不怎么好的一群人。但在当代,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又开始在心理圈社会哲学圈热起来(多伦多大学心理学家Jordan Peterson盛赞陀),陀成了一个筛选器。JP以及喜欢陀的(木心认为,陀是写得粗,然而粗得特别好看),认为提供了人类心灵真实一面的素材。我近期跟风读了《地下室手记》,接着就做了噩梦。因为自己没法喜欢上陀,而有些焦虑。纳博科夫认为,陀是一个青少年作家,侦探惊悚小说家。 对于陀筛选器,我还没成熟的观点,先写到这。 感谢纳博科夫&薇拉夫妇,感谢《纳博科夫传》的作者。让我得以了解一对高贵、勤奋、自由的灵魂。 N&V的婚姻观: “只有在和谐婚姻的私密状态下,温柔的自我才能突破自我的限制,跟另外一个自我去分享生活,去预示可能的逃离,逃离死亡,逃离可能的灵魂孤独。”

  《纳博科夫传(上下册)》读后感(四):有用、极繁和极简

  有用、极繁和极简

  大自然的造物,总是极简高效。

  而人类的产品,不论是实物产品或者精神产品,大约会依次经历3个阶段:有用、极繁、极简。

  一、 有用

  人类或者动物之所以制造产品,总是为了满足需要,所以首先是有用。

  可以看到动物世界里,大猩猩为了吃到蚁巢中的蚂蚁,会把一种细长的灌木,分成2种工具。较粗的树干,用来挖蚁巢;另外一种较细的树枝,用来“沾”住蚂蚁,顺便放进嘴里。这就好像人类用的,刀叉和汤勺了。

  人类开始制作椅子,首先想到的当然是“坐”的功能。发明文字,当然是为了“交流”。

  二、 极繁

  人类的产品,总是会向高级阶段发展,这就到了极繁阶段。

  你会看见,巍峨壮丽的宫殿,其实它的基本功能是居住的需求,但是它的外观十分华丽,结构异常复杂,视觉效果震撼人的心灵。

  椅子的功能是“坐”,但是你看看金銮殿的龙椅。有一个“圈椅式”的椅背,四根支撑靠手的圆柱上蟠着金光灿灿的龙。底座不采用椅腿,椅撑,而是一个宽约2.5,进深一米多的“须弥座”。通体漆上黄金色,显得富丽堂皇又气势威严。

  为什么会有极繁的阶段?

  这是因为富人,权贵阶层,都会有炫耀财富,追求与人不同的欲望。

  三、 极简

  人类产品,还会向更高级阶段发展,这就是极简阶段。

  极简,就是抽象出美的本质,而其他不是美的东西,统统去掉。米开朗基罗说自己如何创造大卫雕像,“我把一块石头中不属于大卫的部分去掉,大卫就成功了”。

  米开朗基罗要的是,凝固的美,永恒的美,要的是流传千古的作品。

  放一幅毕加索画牛由繁变简图,大家领悟具体的一头牛,如何变成抽象的线条。

毕加索画牛

  最后说一下,纳博科夫追求的就是极繁主义,个性主义;他反对的就是有用主义,痛恨庸俗主义。

  这个跟纳博科夫的经历和时代有关,那个时代民众普遍缺衣少食,大家为了基本生活需求而奔波,因此实用主义盛行。

  而纳博科夫少年生活在俄国贵族阶层,衣食无忧,生活优渥,自然容易追求复杂细节,精雕细琢,追求极繁的享受。

  而我们目前这个社会,正处于物资丰富的阶段,有可能追求极简的生活。

  《纳博科夫传(上下册)》读后感(五):作为孩子的纳博科夫

  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在评论狄更斯的文章中曾有过这样的想法,认为每个伟大作家的体内都生活着一个孩子,他们就是用小孩子的眼光来观看他们书写的世界的。纳博科夫持有相同的观点,他在《说吧,记忆》一书中写道:“童年饱含着成熟创造力的主要成分”。如果我们将他的童年与后来的作品相互观照,就会发现纳博科夫所言非虚。换一种说法,我们也许可以说作为孩子的纳博科夫一直没有死去,一直存活在他的作品中。

  在《纳博科夫传:俄罗斯时期》中,博伊德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纳博科夫的生活和时代。他以编年史家的方式搜罗非常详尽的资料,同时又以文学家的诗意笔法,记录、阐释了从沙皇回光返照的时代开始,到1940年纳博科夫搭船前往美国定居这段时间,纳博科夫的家族变迁,以及他的童年和流亡生涯。

  跟格林、纳博科夫一样,博伊德相信“成年所有的标志都可以透过童年的蛹看出来的”。在描述纳博科夫的童年时,他告诉我们不仅纳博科夫对语言的迷恋,通感、联想等想象的能力,记忆的天赋,而且在他后来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观点和意象都可以在童年找到起点。

  纳博科夫的童年生活很有规律。冬天和早春在彼得堡,夏天在维拉,秋天为了躲避潮湿和雾气,则去南欧沿海。而对纳博科夫来说,夏天时最幸福的。在维拉的幸福生活,对纳博科夫影响巨大。纳博科夫在他的作品中不断地用语言的魔法召唤着维拉。“《玛丽》、《防守》和《天赋》几乎原封不动地将维拉和周边地区的景色搬了小说,《阿达》虽然是透过反地球的想象的棱镜来看待一切,但它关注的是一年中的同一个季节、同一个地点。”美好的维拉也因此成了一个无法触及但却历历在目的乡愁圣地。

  除了维拉,纳博科夫对蝴蝶也情有独钟。除了小说家、诗人之外,他的另一身份便是鳞翅目昆虫学家。在他早期的诗集封面上就有用墨汁画的蝴蝶,而在客厅、卧室里也到处可见蝴蝶插图和标本。但这种爱好在他早年就开始了。纳博科夫七岁发现了蝴蝶,到九岁时就完全掌握了欧洲所有鳞翅目昆虫。博伊德认为,对蝴蝶的发现以及发现的快乐也传给了他的小说创作,影响了他的创作观。“从蝴蝶他认识到不能把世界视为理所当然,它比看上去更为真实也更为神秘,因此他要使自己的世界能够与这个世界相媲美。”而他的作品也证明,他确实绘制了这样奇妙的天地,其间的一草一木都由他命名,并且同样深入到了事物的核心,唤醒了我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神秘感知。

  流亡是纳博科夫青年时期生活的主题,他在流亡欧洲的途中写了8个长篇,50多个短篇。实际上,在之前的童年时代,纳博科夫已经体验到了流亡以及由此带来的乡愁滋味。1904年,纳博科夫才五岁,他父亲的政治活动在朋友亲戚之间激起了不满,于是一家人来到了阿巴齐亚,一个对纳博科夫来说很遥远的地方。当时他就常常趴在床上,用食指在枕头上胡乱画着维拉的房子,那难以言语的、乡愁中的“家”的形象。

  童年的消逝几乎是了无痕迹的,不过博伊德却抓住那个临界点。1910年秋冬,纳博科夫的童年慢慢接近尾声,“一个独特的成年人即将出现”。那时,纳博科夫正在柏林矫正牙齿,在寒冷的季节倾慕于一个在旱冰场溜冰的美国女孩,但发现她是舞女之后又大失所望。他开始每天光顾蝴蝶商店,订购蝴蝶标本,开始阅读《战争与和平》,并且隐约地预见到了自己的未来:成为一个流亡者,思念着遥远、悲伤、挥之不去的俄罗斯。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纳博科夫传读后感精选  科夫  科夫词条  上下册  上下册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精选  精选词条  
美文

 呻吟

《呻吟》自从我傻子出了名以后,我就越来越傻了。我整天傻玩儿、傻乐、傻逛荡;傻吃、傻睡、傻琢磨。无所事事却累得身心疲惫,饱食终日却闲得浑身难受。为了活下去,每日里...(展开)

美文

 天网

 这两则沉重的故事,过去一直在当地流传,因为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它仍然象警钟一样,警示着人们,在处理情感问题上,一定要慎之又慎,却不可一步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