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屋檐下》是一部由雷内·克莱尔执导,Albert Préjean / Pola Illéry / Edmond T. Gréville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屋檐下》精选点评:
●兼具默片和有声片的双重特点,巴黎小市民的轻佻,男人游手好闲,女人水性杨花
●学到一个新词,静穆的哀伤
●欧洲最早的有声片之一,基本延续了默片的表现手法,很多桥段在后来的电影中都能找到影子,属于世影史上不可忽视的作品之一。不知布列松<扒手>一片的灵感是否取材于本片的前十分钟。
●真是你抄我 我抄你的 一夜风流啊
●果真和老电影中的旧上海街头有几分相似,默片痕迹较重。
●重看。故事松散,人物关系也偏于机械。几个大铺排的音乐段落也明显是默片痕迹。克莱尔再乐观也不能无视社会现实。
●比较差,镜头运用上有一些带有时代印记的探索,加一星。
●诗意现实主义的先声,故事太过单薄清新~声音作为重要的元素出现,很多细节处体现导演良苦用心,比如中段把高跟鞋鞋跟当闹钟按掉声音戛然而止、末尾酒馆打架而留声机卡壳,将光影与声音配合,掀开了有声电影新的一页,因此其影史意义比电影本身的意义要大的多~至于情节,片头歌曲早已告诉我们啦~
●ʕ•̫͡•ʕ*̫͡*ʕ•͓͡•ʔ-̫͡-ʕ•̫͡•ʔ*̫͡*ʔ-̫͡-ʔ,打卡。
●片子本身除了René Clair最早一部有声电影的名头,再次印证女人皆善变的永恒真理以及开场结束两处长镜头外再无其他特色.不过男一男三的一段抽烟点烟镜头要是被广大腐女发现大概会被奉为大银幕基情的先驱吧,1930年啊.待我等会儿发出来
《巴黎屋檐下》观后感(一):街角爱情花儿开
雷内.克莱尔是电影安徒生,他的电影是再造的成人童话世界,这个世界永远有歌声和爱情,没有仇恨与丑恶,即便事不随人意,也只是浅淡忧伤,更多的还是街角的爱情歌唱。
《百万法郎》是我看过最好,看的最乐的电影之一,《巴黎屋檐下》是René Clair第一部有声片,相比之下,稚嫩许多,如此能发现René Clair的个人风格是如何发展,完善的。
开场结尾依然是慢慢的从巴黎的天空(只不过是布景)摇移到屋中幸福的恋人,《巴黎屋檐下》的剧情很简单,显得太平,更情绪化些,大致可以概括为——街边的不法商贩文艺青年(买歌词教歌的)看上了小帮派头头看上的女人,帮盗贼朋友存放东西被抓进监狱,出来后恋人已和他的好哥们是一对了。。。
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用镜,叙事就显得有点呆,而且很清晰的看到戏剧观念的大量残留,默片的大部分手法都继续延续,显得这只是一次可爱的小心尝试,当然这些后来都完善成更加“电影”的《百万法郎》。
René Clair让人称道的声音运用真是令然叫绝,片中一首首歌曲,音乐和人物动作,情绪,叙事都结合到了一起,只是缺少了最后的完全大团圆结尾,让人黯然神伤,没关系,歌不是这么唱么,爱情来去匆匆,哥们的就是自己的,好吃不如饺子。。。。。。
我们大陆也曾有过René Clair,就是袁牧之啦~~《都市风光》里的技巧可明显看出René Clair的影响甚至发挥,《马路天使》更是一部René Clair式的电影,街角小道里穷的文艺的年轻人总是能相遇,只是更加显示出对现实的抨击和时代的追求。
《都市风光》里穷作家为了追求潮姑娘,最后落得流落街头的下场;《马路天使》里最后那蹲高楼,带着深深的绝望。《巴黎屋檐下》和《百万法郎》的结尾则小偷公司和平民百姓欢聚一堂,依然是欢歌笑语,巴黎的30年代和上海的30年代差异如故。
反正René Clair片子就是看了让你知道——人生不必愁眉苦脸,街角总有你的姑娘。
《巴黎屋檐下》观后感(二):轻快的忧伤——生活继续
开头即是一组长镜头,感觉很眼熟,是《云水谣》一头一尾的昂贵长镜头带来的熟悉感,技术是精湛了不少,但给人的感觉不过如此。
导演是雷内克莱尔,法国诗意现实主义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早荣获法国院士的电影导演。
劳拉在哭,阿尔伯特一直盯着她,劳拉先照镜子擦粉,而后最鬼脸,然后看到阿尔伯特回应的鬼脸,噗哧一下笑了——很值得捉摸的心理细节。印象深刻的是两人十二点之后在街上徘徊,脚步一致,带有幽默的是路旁的流浪狗也学着两只腿走路。克莱尔式的幽默感。
友情、爱情,现实,背叛的故事。阿尔伯特爱上了劳拉,当他们正准备结婚时,阿尔伯特却受到小偷的牵连进了监狱,在这期间劳拉移情别恋爱上了阿尔伯特的朋友,等到他出狱想挽回这段爱情时,却发现为时已晚,影片的最后,阿尔伯特成全了劳拉和他的朋友,继续一个人的生活。
怎样确定爱上了一个人呢?阿尔伯特爱上劳拉,好像是一见钟情之间的事,但劳拉爱上他(同意他的爱)好像用了一万年,变心却不需要一刻钟,进监狱没有询问没有问候没有眼泪,不爱却是明显的。爱情是闹剧吗?可能现实的爱情就是如此善变? 爱的深的刻骨的有多少呢,还是少数吧?而劳拉爱上他的朋友不过也是一秒,对于他的朋友劳拉不过是个投怀送抱的可以掷筛子赌输赢的女人。幸福不幸福就那样!爱情不是那么重要!生活还是继续,有着歌唱。——轻快的忧伤!
出彩的场景:雷内克莱尔的诗意——在表达劳拉的爱情变质时,克莱尔把镜头对准了阿尔伯特的家里,正在腐烂的食物,劳拉的摔破的镜子,没有人查看的信件。
还是有很多个人表演甚至夸张的表演来替代语言,毕竟是在克莱尔是在一种接受与适应新事物——声音的过程中。尝试本身就是巨大的价值。
《巴黎屋檐下》观后感(三):关于巴黎的美好与罪恶
开头:摄影镜头俯瞰巴黎城区的一角,那是属于世俗,属于劳工阶层的一角。依靠在街头卖唱的男主角,和围观的民众们,一起高唱着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看到如此的影像之后,你一定会认为,巴黎本就是一个充满着美好事物与博爱精神的人间仙境。
但事实是,罪恶经常是潜藏在美好的表象之下,此时此刻,“一个小偷正在人群中恣意的寻找着目标”。
让我们看看我们的男主角对此的态度,他眼睁睁的看着小偷掏一个”中年胖妇”的口袋,却竭尽全力为一个年轻美女(也就是女主角)夺回她的钱包。
很有趣,有点理想主义,也很现实主义,不是吗?
其实,电影中除了那个作为“强盗头子”的唯一反角外,其他所有出场人物都是如此调调的人物。
(前文说过)的那个小偷虽然是个实际意义上的坏蛋,但也是一个“敢作敢当”的好汉。(自己身陷囹圄,却绝不连累为他窝藏赃物的【第一男主角】)。
第二男主角(也就是第一男主角的“演艺界拍档”)会在第一男主角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救他于水火,却也是同样一个人,在第一男主角被投入监狱之后,“当机立断”的抢了对方的女朋友。
我不认为应该把女主角Pola理解为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她只是一个可怜的罗马尼亚移民(证据一:影片台词:第一男主角:XX[语],罗马尼亚语怎么说?)。(证据二:试想一下:如果她是一个巴黎本地人,怎么有人敢抢她住处的钥匙,让她有家不能回)。
所以她曾轻易地投入强盗头子的怀抱,在受到对方的欺辱之后,又“转爱”第一男主角,在第一男主角被投入监狱之后,又很快的爱上了第二男主角。
“她只是一个苦命的弱女子,需要一个男人来依靠!”
最后再来谈谈女主角Pola的扮演者Pola Illéry(和剧中角色同名),她确实是一个美到能够摄人魂魄的女人,绝对值得影片中的那三个男人为她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
《巴黎屋檐下》观后感(四):观影碎片之雷内克莱尔的《巴黎屋檐下》
每天在无休止的忙碌与平庸中渡过,总是感慨时间不够用,可真正想让自己休息会时,却又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和陈文一样,我最烦这样了。
看《巴黎屋檐下》之前是准备看一部叫《记忆旅行》的韩国电影的,女主演是崔真实,可是看了十分钟我就看不下去了,如果说前面的男主人公的那段失恋独白有点新意还勉强可看,那么后面的对白场景则完全受不了,我承认,我有的时候真的受不了某些商业电影,弱智的对白,刻意的情节,看的我昏昏欲睡,于是,我决定不折磨自己了,便找来了这张藏了多年的《巴黎屋檐下》,导演是雷内克莱尔,法国诗意现实主义三杰之一,也是最早荣获法国院士的电影导演。
影片的开场就把镜头对准了巴黎工厂和街道,一个舒缓的长镜头伴随着动人的歌声慢慢推向了街头小巷里的人群,影片的男主人公阿尔伯特正在引吭高歌,旁边围满了跟着学唱的人群,用一个硬币就可以买一份歌词跟着学唱。人群里有个漂亮的姑娘,她叫劳拉,还有一个小偷,他正在人群中偷那些贵妇人的钱包。
阿尔伯特唱的那首歌里有一句歌词就是“我们都生活在巴黎的屋檐下”,后来,阿尔伯特爱上了劳拉,当他们正准备结婚时,阿尔伯特却受到小偷的牵连进了监狱,在这期间劳拉移情别恋爱上了阿尔伯特的朋友,等到他出狱想挽回这段爱情时,却发现为时已晚,影片的最后,阿尔伯特成全了劳拉和他的朋友,一个人走向深黑的夜里。
影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阿尔伯特经常在街头教别人吟唱的那首歌曲,很明显,雷内克莱尔想用这首歌来表达他对这些巴黎街头日常生活着的普通人的情感,而且这首歌甚至代表了导演的一种主观美好,它象征着友爱,象征着平和,影片中有一场戏是,阿尔伯特正在教居民唱歌,劳拉帮着卖歌词,这时,一直追求和想陷害劳拉的坏人以及怀疑阿尔伯特是小偷同伙的绅士模样的有钱人也出现在唱歌的人群里,当我们以为他们会马上抓住阿尔伯特时,却发现他们已被歌声感染,拿着歌词在一起歌唱,于是,这部电影最诗意般的场景出现了,街上的居民,路上的行人,不分地位,不分好人坏人,都在跟着阿尔伯特吟唱。
quot;雷内克莱尔出生在巴黎闹市区的一个商人家庭,自幼耳濡目染了这座繁华都市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儿时的记忆深深烙在他的内心,也影响了他的电影创作,他影片中表现的热闹场景,大都源自他熟悉的巴黎市区生活。"(摘自单万里的“雷内·克莱尔--鼓捣影子的院士 ”),由此可见,雷内克莱尔之所以被誉为最法国的电影导演,完全是源于他对法国人的热爱,他通过他的镜头表达着他周围的日常生活,他从不拍别人写的剧本,他的电影都是他自己写本子,因此,也有人说他是最早的“作者电影”导演,雷内克莱尔的诗意不仅体现在美好的生活层面上,影片中有场戏是阿尔伯特的情敌写信暗示阿尔伯特离开劳拉,否则没有好下场,正好这时阿尔伯特被诬陷抓进了监狱,于是,负责送信的小男孩把信塞在了阿尔伯特家的门缝里,在另一个场景,劳拉正准备搬进阿尔伯特家,当得知阿尔伯特被抓时立刻去寻找他的朋友帮忙,于是三段时空的叙事用蒙太奇手法同时进行,一边是正在逃跑的小偷,一边是意外爱上了阿尔伯特朋友的劳拉,一边是在监狱里思念劳拉的阿尔伯特,而在表达劳拉的爱情变质时,克莱尔把镜头对准了阿尔伯特的家里,正在腐烂的食物,劳拉的摔破的镜子,没有人查看的信件,遗留着早期表现主义风格的充满诗意的镜头讽刺着爱人间的背叛与别离。
这部30年代的电影运用的众多电影手法和叙事手段在后来的电影经常被加于利用,比如阿尔伯特和劳拉分睡床的两头被美国人用到《一夜风流》里就变成了克拉克盖博和白考尔在一个屋里分睡布的两边。
这部电影也许最大的缺陷就在于雷内克莱尔没有彻底的放弃早期拍默片时的导演经验,很有镜头和场景明明可以用对白表达的,克莱尔却选择了用演员的无声表演去替代,搞的我刚开始看的时候还一直以为是默片,可又发现主人公能说话嘛~查了查相关资料才发现,《巴黎屋檐下》是雷内克莱尔的第一部有声电影,而这位默片时期受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影响比较深的导演最早是反对有声电影的,就像爱森斯坦一样,直到60年代他才承认自己当初的固执,这部电影之后,雷内克莱尔比较有名的作品还有《自由属于我们》,《七月十四日》,(以下引自单万里的”雷内·克莱尔--鼓捣影子的院士“)"他在1932年拍摄的《我们要求自由》尖锐地讽刺了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以至卓别林的名作《摩登时代》都是对它的模仿。然而,克莱尔的这种民主主义思想使他很快失去了出资人,法国的法西斯分子也对他发动了诽谤攻击。因此,他不得不离开法国,到英国拍摄了《魂魄西行》(1938)和《假消息》(1938)之后,他又奔赴美国,在那里拍摄了《新奥尔良的情妇》(1941)、《我娶了一个女巫》(1942)、《明天发生的事情》(1944)和《天网恢恢》(1945)。由于强烈的个人化创作思想同好莱坞的大制片厂制度格格不入,加上长期脱离自己熟悉的生活,克莱尔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影片已无法与从前相提并论。"
1946年克莱尔回到法国,但他没有回到以前的创作道路,反倒在自己的作品中潜心研究哲学性思索,渐渐偏离了现实主义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