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葡萄》是一本由[美]约翰·斯坦贝克著作,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元,页数:5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愤怒的葡萄》精选点评:
●总有一天 伤心的队伍都会往同一方向走
●“这里有一种无处投诉的罪行。这里有一种眼泪不足以象征的悲哀。这里有一种绝大的失败,足以使我们一切的成就都垮台。”
●我喜欢美国式纯粹对美国农民的描写和对山水的描写 贫穷的生活在全世界又都是相似的 是中国的1942是日本的小偷家族也是韩国的寄生虫吧 我除了会心一笑也没有别的办法
●叙述的章节以及进行分析的章节相互交错。可能是由于翻译的问题,行文实在是太不流畅了,看的很难受。 慢慢看也就看懂得有一条评论所说的难受了。 “我们什么脏话累活都能干”“怎么会没有工作呢”“总能找到一份活吧,多苦多累都没关系”这些斗志昂扬的句子,是每个人对于西边的向往,但他们却无法料到,再怎样努力再怎样敢吃苦也无法改变他们所面临的生存困难的情况,这种无力的窒息感通过对于未来的期待以及其他人的无奈诉说缓缓透露出来,看的太揪心了。 或许我现在能更好的理解为何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最好的时代了。 真的很压抑,在历史书上学的是宽而泛的知识,所有事情都是平淡的描述,而书中则是真真切切的让人感受到事件的可怕。 又是在早上看完的书,想起了暑假和小羊一起,我一大早爬起来看《诗人》,他在睡觉,好想你啊。
●结尾所有的一切都戛然而止,一场大雨把所有的希望都泡烂,任其在水里腐化。饥饿、病痛、孤独不是特定时代才会出现的产物,是在每一个看似繁华的国度都会存在的现实,他们在黑暗的角落苟延残喘,却还有生存下去的信念。从国家细化到一个家庭,从大格局到小格局,一切都是充满苦难。
●神性和人性杂糅在人物之中/经济大萧条与西进运动过程中具体的个人/一重一重的死亡,狗的死、爷爷的死、奶奶的死、“牧师”的死、胎儿的死,最后是让母乳去喂养垂死之人…这一连串倒是非常非常有力量。
●和陈的翻译相比 几乎不能看
●读了几十页读不下去了,真是翻译的事儿,每句话也能看懂,就是读着特别费力。今天偶然与室友说起来,给他读了几段,“很明显,空间感构建不起来”。是的,他一语中的,就是这么回事,没有画面感,真累。
●读了一半有些着急开始跳着读,我知道这种对抗命运的精神非常伟大,劳动人民之间的相濡以沫也令人为之动容,然鹅, 我不能因为这是一部获奖作品就昧着良心说我喜欢它。
●让我想起另一本普利策文学奖获奖作品《上帝怀中的羔羊》。广阔无垠的田野,绵绵不息的家族,对抗自然界与时代双重苦难的农民。伟大而又渺小的人生。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一):从葡萄窥见技术与资本的影响
看完了本书并结合最近看的有关AI的迅猛发展,让我找到了其中的一些联系,特记录如下:
1930年,凯恩斯在思考“我们子孙后代的经济前景”时引入了“技术性失业”这个概念,基本原理十分简单——新技术会导致人们失业。
而本书的历史背景是1933年。一方面由于受到猛暴风沙侵袭,造成大片的耕地变成荒芜;另一方面,拖拉机以及联合收割机等机械化的应用,造成了需要众多农民耕作的土地现在只需要一名拖拉机司机就可以完成。这样的情况,让我不得不联想到当下,让人类谈之焦虑的一个话题——AI是否会取代大部分人类的工作。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今后的工作竞争很可能会演变成书中所描写的“摘棉花的工作,有十个人,每个人可以得到两块钱的工资。如果这样的工作涌入一百个人,那么每个人的工资就被稀释了。”而且,雇员作为博弈较为弱势的一方,很可能会迫于生计继续工作,如此一来就形成恶性循环,工资会越来越低,直到最后甚至不能维持温饱。
同时,John Steinbeck 的精妙描写,让我窥见了阶级的垄断所带来的恶果。不顾底层人民死活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最终会波及资产阶级自身。
1900年,美国劳动人口的41%从事农业领域的工作。如今这一数据跌到了2%一下。在1900年,应该没有人能够预测到“100年后,医疗健康、金融、信息技术、消费电子、酒店业、休闲娱乐业的工作岗位都比农业要多得多”。同样的,现在的我们所从事的职业,也必然会出现一次巨大变革。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二):上帝的葡萄也是分等级的
最近读完了《愤怒的葡萄》,买这本书的时候看到腰封上写的美国版的《活着》一时有些迟疑,毫无疑问《活着》是一本很好的书,但书中消极与沮丧让我在多年后都不想再读第二遍。相较于《活着》,《愤怒的葡萄》中的一家人在妈妈的带领下怀抱着高尚的情感一直积极、努力地为生活奋斗着,生活异常艰辛但却依然保持着热情尽力帮助每一个能够力所能及帮助的人。故事中的母亲没有名字,以一个大母神的形象支持着这个家,牧师和大儿子乔德是希望的星火,积蓄着反抗不公的力量。 故事的作者由于其思想的局限性,把造成农名们痛苦遭遇的原因归结为资本家的贪婪,但实际上资本主义制度才是把农民驱离家园变成流民的看不见的黑手。牧师等人建立工会,与资本家谈判、对抗,是美国民权运动的先驱。虽然在当时被残酷地镇压,却是今日的美国工会制度的基石。但讽刺的是在这次疫情下,我又看见了这只看不见的黑手的影子:没有积蓄的工人在生死边缘挣扎,没有医保没有钱的感染者只能将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上帝,这一切与一百多年前乔德一家所面对的又有什么差别? 读完全书才觉得这个版本封面图不合适,从故事的第一个字开始乔德一家就没能在土地上拿起锄头,不管是自己家的土地还是别人家的,所以我当时还以为他们到加利福尼亚能有自己的一个小农场或者能到农场上工作。 借用书中的话:“人类都是上帝的葡萄。”在美国这片土地上不得不承认葡萄也有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价格,那片土地上普通民众的愤怒又能改变什么呢?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全球化浪潮下没有人能独善其身,希望美国政府能尽快控制疫情,普通民众们能够尽快走出阴霾,只是不知道今日的美国民众是否还会像多年前的乔德一家仔细想一想,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斯坦贝克用双章顺叙、单章补叙的写作手法把整个故事串联的既自然顺畅又缜密丰实。在美国底层农民失去土地的大背景下,他用纪实的眼睛带领读者跋涉在数万流民在美国公路上的艰辛存亡史。他的笔触是朴实的,但其中又交织着怜悯、无奈、慈悲和无法克制的愤懑。斯坦贝克的文字就像美国东部的风沙和美国西部的暴雨,是粗糙又真实的,是倾泻而出又浑然天成的。 在书中,乔德一家从东部向西、向北、再向南,他们因贫穷而经历着无数生存的挑战。他们会在逐渐滋长的怒火将要喷薄而出时选择为了希望和光明放手一搏,但更多时候他们在隐忍,在为了食物和活着妥协和将就。他们总想着将来就会有房子住,可最后还是在无边的公路上四处为家。
他们一家因流浪而散了,这是母亲最不愿看到的,也是以大地为血脉的人们最不能接受的。在土地被掠夺的那一刻,在拖拉机开到家门口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无数穷苦农民的悲剧生涯。想要存活,就只能把在心中根深蒂固的“我们”抹去,让精神上只有“我”的存在。但是,当饥饿和压榨发酵成愤怒时,就算丢失性命,他们还是会联起手来,深觉“自己的大灵魂的一部分”。他们一直在前进,就算会后退,但也不会是后退一整步。他们在痛苦和迂回中,从未舍弃深埋在骨子里的热忱、深情与良善。
穷人总是会互相帮忙的。这是小说最感人至深的部分。极度虚弱的女儿还是用乳汁救了一个将死的穷人,以这一幕收尾,不得不使人暂时忘记愤怒,只让感动留驻心间。在相差无几的潦倒处境下,穷人们面对同类人时所展现的是一颗悲悯和体贴的心。同是流浪,他们无处可依、无人可傍,他们都是弱者,但讽刺的是,只有弱者才会帮助弱者。
另外,母亲是一大家子的主心骨。母亲身上有一股坚韧与安稳的力量,这使我想起了《喧哗与骚动》中的黑人女佣迪尔西。以母亲为代表的几个女性角色的出现,不仅中和了书中因大量的对男性的描写而使人产生的粗糙、浑浊与简拙之感受,而且还给整个故事带来了不少灵动与温稳之气韵。母亲不只是一个女人,更是维继一家人希望的守望者。她身上的慈悲与忍耐,饱含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希冀。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四):美国版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是美国一个时代的历史,就如中国某个时期的历史一样,我相信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感情要比美国人更加热烈,中国农民在自己土地上比他们承受的更多。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那种易子相食的悲惨是不忍想象的,记录中国农民生活状态的书籍太少了,他们总是在默默承受,默默咽下伤心泪,只要有地种,只要有饭吃,他们是可以忍受一切的。
读书要阅读经典,只有经典才有味道。
这本书看完已经一周了,应该在看完书的当下完成书评的,那时最容易流露出炙热的感情。书在最后嘎然而止了,罗莎夏帮助了那个将死的人,留下了无限的空白,乔徳一家怎么办?下不完的雨,没有钱,没有食物,冬天就来了,希望在哪里?露西和温菲尔德这两个孩子怎么办?
乔德一家人从俄克拉荷马搬到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支撑他们的是什么呢?是挂在驴子头上的萝卜,是传单上的极乐世界,摘不完的橙子和葡萄,干不完的活。
这本书胜过一切反资本主义的论调,教科书中喊资本主义怎么压榨工人阶级,完全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这本书真正让你痛恨资本主义,明白资本主义是怎么一回事。
小小的金黄色的橙子在那深绿色的树上垂着,背着鸟枪的看守在界线上巡逻,不许任何人摘一只橙子给他那瘦小的孩子吃,而这些橙子如果卖不出大价钱,是要被大批丢弃的。
咖啡在船上当燃料烧,玉米被人烧来取暖,火倒是很旺。把土豆大量抛到河里,岸上还派人看守着,不让饥饿的人来打捞。
只有这本书才能让你理解银行、公司这种怪物的可怕和无情。银行或公司是一个具有思想情感的怪物,管理银行和公司的人都成了它的奴隶。
银行家对土地是没有感情的,没有人接触过种子,或是渴望它成长起来。人们吃着并非他们种植的东西,大家跟面包都没什么关系了。
他对土地既不熟悉,也没有所有权,既不信赖也无所求。如果撒下的种子没有发芽,那也不相干;如果长出来的幼芽在大旱天枯萎了,或是在大雨里淹死了,那也与驾驶员不相干,正如不关拖拉机的事一样。
土地在铁的机器下受苦受难,在机器下渐渐死去。既没有人爱它,也没有人恨它;既没有谁为它祈祷,也没有谁诅咒它。
那些飘到俄克拉荷马州的传单,就像一个阴谋,不幸的是饥饿的农民相信了,就像中国某个时期要闯关东一样,关东是有闲置的土地的,但是加利福尼亚没有土地,只有饥饿。
他招去的人越多,这些人饿得越厉害,农场主出的工钱就越少。这个家伙说:“我给你们每小时两毛钱。”说不定就有半数人走掉啦。可是还留下饿得要命的五百人,他们只要能挣到面包吃就肯做。
日子久了,商人就成了土地的主人,农场越来越多,数目却越来越少了。
这本书到处都充满了饥饿,所有的人都吃不饱,一听到孩子在挨饿,孩子得了糙皮病,孩子得了一种营养不良的病,心就被抓的难受。验尸员在验尸证书上必须填上“营养不良致死”,因为成熟的食物非腐烂不可,患糙皮病的孩子非死不可。
土豆、面粉、肉、咖啡,乔德一家总是为了这些简单的食物拼命、苦恼。书中只有摘了桃子赚了钱那一天,妈妈买了咖啡、碎牛肉、面粉,全家人吃的最好,最开心。
这是美国的一段历史,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美国现在的社会还有多少贫困呢?我们不知道,现在美国的资本主义要比我们更加社会主义吧。众所周知,美国的工会组织有多么强大,但是我们的工会只是一个慰问组织。
书中描写了一个理想国——收容所,这里没有警察插手,所以的管理人员全都是被推选出来的,实现了高度自治,高度民主,所有人都讲秩序,非常和谐。
我们或许也应该思索,怎么让社会变得更好,怎么让我们的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怎么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怎么让年轻人买得起房子。
这也是一本哲学的书,这本书掺杂了很多思想挣扎,掺杂了很多人物性格,每个人都很丰富。不要以为这些破衣烂衫的人没有思想,没有灵魂,其实他们的灵魂或许更透亮一些。
“你我是有头脑的,那些讨厌的俄克佬可没脑筋,也没什么情感。他们根本没有人性,是人就不会像他们那样过活,是人就受不了那种龌龊和倒霉的活罪,他们比大猩猩强不了多少。”
加利福尼亚的人看不起这些外乡人,正如我们看不起农民工一样。
所有经典书籍的故事概括或许都很简单,但是书中的思想、心理描写等却无比丰富。
只有细节才最能打动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
“你连我女儿也买去了,她把马儿的额毛梳成辫子,把自己的发带取下来编成花结给它戴上,往后一站,歪着脑袋,把她的脸和马鼻子蹭一蹭。你把多年晒着太阳的辛苦劳动买去了,你把不说话的伤心泪买去了。”
“那时候,坏了一个齿轮就是一场悲剧。那时候,心里所渴望的就是晚上的水和火上烧着的食物。那时候,最需要的就是继续前进的力气,以及继续前进的精神。”
经典的书籍值得反复阅读,不同年龄段也读出不同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