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爱宋朝》是一本由贾冬婷 / 杨璐著作,中信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为什么爱宋朝》精选点评:
●通俗易懂挺好的,如果太深奥的话看不下去
●对宋朝,亲切而非追慕。
●文章合集而已。都不深刻。浅尝辄止。作为文化的初级科普不错。
●四星是因为我最喜欢的时代就是宋,但是这本书讲的浅。
●宋徽宗——一个以一己之力推动中华5000年审美的男人
●【藏书阁打卡】三联生活周刊的有宋一朝的文章合集,开篇兴趣盎然,闭卷却兴趣索然。前面讲的是宋瓷,宋茶,宋词,宋画,在我们面前展开的是一个达到古中国文化顶点的央央大国,借鉴于中外各国研究学者的成果,让读者耳目一新,仿佛也身在东京梦华的繁华时代!然而后面就是草草罗列,虽然整部书想驾驭宋王朝的荣与衰,然而荣却写得精彩,衰却宛如狗尾续獐,因为写宋的文章,一写宋,必写衰,还不如不写。
●没有想想的好,还是太像杂志,没有整体逻辑和主线
●土味布尔乔亚 雄性爱捧明 雌性欢喜宋 大差不差
●在杭州出差的日子看到宋朝历史就很喜欢
●很喜欢的一本书,从各个方面介绍宋朝,最后一篇看得很是心痛,兴文抑武带来了文化,商业的繁荣和有品味的审美,却也是最终导致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我们为什么爱宋朝》读后感(一):给小白们看的
一本扫盲式的普及书本,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讲了宋朝--一个我们印象中积贫积弱的朝代,是何等的富足繁华。如能穿越,我也想去看下市井勾栏之中,听听这个宋词是如何浅斟低唱的。 宋朝的皇帝都是贵族和艺术家,所以这个朝代整体审美还是颇高的,徽宗的天青色汝窑,还有瑞鹤图,这个配色,无与伦比,真真像个沉静而又绚烂的绮梦。
我尤其喜欢徽宗的画,准备淘宝买一个,那个颜色太美了。上次去北京,特意去了观复博物馆,看了里面的宋瓷,也能看出点好赖了。小时候很喜欢苏轼的《水调歌头》,喜欢的是唱出来的那个版本,因为喜欢这个,我也找了其他的唐诗宋词谱曲的歌,觉得很美。后面觉得戏曲也是很美的。上次去北京,我跟朋友说喜欢各种博物馆,喜欢古物件,她说我老了,我没好意思跟她说,其实这些个物件,我从小就爱,她要是看到我家线装版的书,估计就能理解了。
《我们为什么爱宋朝》读后感(二):怎样的造极之世
书写历史的方式多种多样,正史、稗史、风闻等种种文字拼合出了色彩斑斓的过往,哪怕已是千年之后的追溯。
本书是以大众化方式书写历史的大胆尝试,经由陈寅恪先生“宋朝文化为中华造极之世”的论断出发,尝试用文字勾勒出生活多彩、精神丰富的宋朝生活,以期再现张择端和孟元老笔下的京华盛世。
本书文章大多源自三联生活周刊的两个宋朝历史专题,文章作者大多也不是历史学科班出身,因此观察和记述宋朝历史的视角更多是从普通人的生活认知出发,读起来有种扑面而来的亲切。
作者们毫不讳言两宋孱弱的国家能力,但更多的笔触落在了文化的繁盛和社会的繁荣上,诗词、绘画、歌赋、茶道、饮食、娱乐,凡此种种都演化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最终凝聚起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活力。
本周恰逢三联生活周刊出刊第1000期,是以读此书表达忠实读者对于周刊的敬意,期待读到更多以“真相、知识、成长、生活”为态度的好文章。
这是一本集合了几个不同作家对宋代文化的分析。来自《三联生活周刊》,这本杂志是我大学时在图书馆读的最带劲的一本杂志了。
而读到这个书名,就吸引我了,因为最近看过一个《宋代》纪录片,看了以北宋为背景的《知否》,身在南宋的都城,杭州。
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因为这个时代,兼具理想与现实。《清明上河图》之俗,《西园雅集图》之雅。
宋代赵匡胤为以武征得天下,所以他推崇以文治天下。通过科举制度,一大批出身多元化的士大夫阶层逐步占据了贵族留下来的真空。
宋代之风,“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本来宋代可以算近代化早晨,但元朝使其断,并且历史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回溯。
从这个时代开始,士大夫开始形成一种抚琴,调香,赏花,观画,弈棋,烹茶,听风,饮酒,观瀑,采菊,诗歌和绘画。
俗语常说的四般宋事,不许戾家,四事指的是“茶香花画”。
焚香,苏轼,“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霆”。
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宋代瓷器的价值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家有良田万顷,不及宋瓷一片”。其中定窑属于白瓷类,其他四个属于青瓷。
宋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被称为是《清明上河图》的图文对照说明,其序如下:自出汴京南来,避祸江左,心情孤寂,暗想当年盛时,节物风流,人情和美,终成惆怅,我已老去,偶与亲戚谈论过往,缺被小辈不以为然,故而谨记编辑,让人开卷睹得过去的繁华,黄帝曾经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我今追念故都,回首怅然,难道不是华胥之梦醒吗。故而取其名“梦华录”。
《西园雅集》被称为是东晋兰亭雅集后,又一文雅集之一。
“言之不足,歌之咏之,歌之不足,书之绘之”
宋代时,柳永,曾写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听到后颇为不悦,特意让他落榜,这个故事和《知否》中主人公的经历有点相似。
宋代的茶很特殊,使用的好的建盏,“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
我很喜欢宋代的瘦金体,特点:秩序,精准,记录,极富优雅,风格精美和才能。
谈起宋朝,教科书上常说的,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期,与此对照鲜明的是,如哈佛教授费正清认为,宋朝已经出现了许多近代城市文明的特征,是“近代早朝”;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本书从以下几个方面品味了宋朝之美:
(1)近代的拂晓:如果把中国2000年的封建帝制对折一下,唐宋正处于中间点上,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巅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
(2)“俗”:《清明上河图》:堪称北宋社会的“百科全书”,街道交错纵横,民居鳞次栉比,商铺百肆杂陈,商旅云集,车水马龙,徐徐展开了一幅12世纪初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繁盛的市井风俗画。
(3)“雅”:如果说《清明上河图》集中反映了宋朝生活“俗”的一面,则《西园雅集图》是“雅”的象征-午后,河岸浅草尽头,花竹茂密处,散发着自然的香气。戴着乌帽穿着黄色道服的苏轼,正兴致盎然地倚着书案作书写字。香炉缓缓地升起青烟,溪水潺潺地流过山石,清风与竹林相互碰撞着。虽只饮了一点酒,苏轼却似乎已有些醉意,王诜坐在旁边探头望字。
庭院的另一边,两棵苍松凌霄缠络,松下一张大石案,垂下来的松枝映得案上的古器、瑶琴都是绿莹莹的。苏轼的弟弟苏辙慵懒地靠在石盘旁,悠闲地侧头观赏。石盘正面,李公麟正俯身在横卷上画陶渊明的《归去来》图,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等人在旁围观叫好。
另一处,米芾则早已醉意醺醺,仰头在一块突兀的巨石上挥笔题字。秦观坐在多节瘤的树根上,静观游烟相逐,聆听阮琴声袅袅,似乎已不知身在何处。
(4)书院:不能只把两宋的书院看作是古代的私立学校,它的繁荣其实是理学传播的结果。可以从文学艺术上看得到,风格上从唐的热烈飞扬转到宋代的内敛淡泊,以方寸之心去观照天地,在一件玩物、一座园林、一处景观里,看到浩渺宇宙。理学的“理气象”、“性与情”、“文与道”这些哲学品质进入道美学理,也让宋代美学有了思辨的基础。
(5)宋词:浅斟低唱中的都市创作。
特殊的演出场合——酒宴歌席,特殊的演唱者——娇容女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宋词的风格,必然偏于婉约柔媚。同时,士大夫的创作离开了歌舞酒宴、生妓女乐,词的真正繁荣仍然尚需时日
以下就不细写了,还有宋画,从记录祖国大好河山到观照内心的过程;宋茶,既有斗浮斗色的斗茶,也有不计汤色、而注重茶之香、味品鉴的斗茶,宋酒、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