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天赋自由》是一本由[英]肯·罗宾逊 / [美]卢·阿罗尼卡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6.90,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让天赋自由》精选点评:
●湛庐的书总是极尽所能给作者或推荐者戴大帽子,要上天的大帽子。一个人的名字,便够了。开始看湛庐的书感觉是欧美新晋学术成果,虽成熟的少,但总有新的点,现在才发现其无非披着学术外衣制造焦虑再贩卖快餐成功学,成功学在这里成功变身。TED演讲,背后越来越多的注满了金钱,成为产业链,生产振臂高呼搔首弄姿的网红、再不断制造下线和周边商品。热火朝天的虚无。电线杆上的药品广告永远有生存的方式,因为困惑是人类的伴侣。有好的书也有好的点,大部分如此罢了。这本还是勇敢做自己主题,有案例有分析,学术外衣,不那么让人反感罢了。
●对于自我的天赋我们需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还需要时间去发现。天赋早晚都可以动身,取决于自己是怎么看的?特别是自己怎么找出来。 在我们找寻自己的天赋的过程当中,我们会根据现有的情况或环境,还有周边人的影响来判断自己对某项事情产生兴趣。更多时候需要自我保持空杯状态,对自身进行评价,修改自身意见。 业余爱好者也是可以达到专业水平,只是因为周边人的认知认为业余爱好者是二流水平的,所以不看好这一类人。可实际上还是有很多人因为热爱,也可以达到专业标准。这也就是我们以往的认知水平导致秒杀了一大片专业余人士。我想最重要的还是提高自我认知。
●还不错,有所启发
●这是我放到准备二次阅读的一本书。他跟我喜欢的新教育有类似的地方,看中一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终其一生找到自己的天赋所在。何为天赋:你对这件事情有热情,热爱。找到这种媒介,把你的天赋释放出来
●算是一本还可以的书,评分7分。1.内容有例子有分析,可惜不够深刻,语言深度不够。2.把发展不好的锅甩给学校,不够负责,不能说受完整学校教育的个体的创造力泯灭是教育的责任,科学的作法是,搞双生子研究,一个扔学校里一个扔学校外,20年30年之后再谈好坏对错,凭小样本的主观分析基本等于耍流氓。3.为作者对于教育的发展和完善点赞!
●案例励志,但也是针对真有天赋的人,不过还是可以探索喜欢做、想要做、应该做和有能力做的事之间的关系
●创造力和创新的敌人之一就是常识,特别是在有关我们自身发展的方面。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之后,我们才知道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人生激励书~可以偶尔迷茫的时候读一下~很多案例也比较激励~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让我们成为自己,并让我们成为可以成为的人❤️
●很多人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事实上他们只是还没招待属于自己的媒介。幸运的人往往会在最大程度上争取机会。他们尤其擅长创造和发现机会,并为这些机会而努力。其次,他们往往能有效地听从自己的直觉,并做出让他们天生的能力最大限度发展的努力,比如冥想。再次,幸运的人往往期待好运,并创造一系列自我实现的预言,因为他们总是处于期待积极结果的状态。最后,幸运的人有一种能量让他们从颓势转向幸运的态度。中不顺利的时候,他们不会让厄运击垮自己,总是能迅速采取行动控制局势。
●帮助孩子找到她喜欢做的,擅长做的,即便那不是你所期盼她成为的,也要义无反顾的支持她,鼓励她,因为,这是她的人生。
《让天赋自由》读后感(一):一切都还为时不晚
每个人生而具有独特的天赋,只是后来,家长、老师告诉我们,这样是不对的,那样是不行的,而限制了我们的自由发展,就像那张被父母剪断翅膀的孩子的图片一样,出生在鸟笼里的鸟儿认为飞翔是种病。但其实这么多年,我们的天赋都被埋没了,发现你的天赋所在,并充分的发展它,让他成为你的立足之本。
这本书对于家长来说,很重要,趁着孩子还未长大,发现他们的天赋所在,并培养,让孩子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幸福的生活,对于成年人来说,一起都还来得及,发现我们自己的天赋,勇于做出改变,也许人生的下半程会变得不一样。
《让天赋自由》读后感(二):这书把我脑海中很多缺失的板块拼了起来
有点集大成的意思,之前购买这书,是因为大师姐哐哐哐的在桌上码了好几本教育类的书,正好教育是我今年要攻读的三个方向之一,就全都在得到上买了。。。一直放到现在,结果昨儿一口气读完,爽!
刚才从头看了遍划线内容,跟导师聊了下,觉得收获不小。
一.跟斯坦佛人身设计课相近的点是都希望挖掘出人身上的天赋。从一开始梁宁老师的课说到的原点,到天赋,或者说天命,都是希望人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与生俱来的特质。尽管被教育,被社会教条化规范化磨灭了很多天性,但找到你自己,是非常必要的。
二.何为幸运?幸运其实跟性格关系很大,直觉?态度?都能决定是否幸运。成功的人身上也是具备很多共同特质的,比如坚韧,自信,抗操。。。我也一直在学习。
三.导师的重要性。我个人是很深的受益者,在你迷茫的时候,导师真的是迷雾中的一掌指引灯。导师的四个特点,和要求人找到自己的导师,非常棒!
四.回到天赋,为什么人很多时候觉得自己没有天赋,以及智力低?其实智力有很多纬度,天赋也可以是多维度智力的有机呈现,所以都会有,只是在哪的问题?
最后,想改变世界,先改变自己!
《让天赋自由》读后感(三):发现天赋很重要,标准化的评估和人云亦云的圈子不利于发现天赋,合适的部落迁和优秀的导师有利于发现天赋
发现自身天赋的人更有可能形成对自己人生目标的清晰认识,并制定实现目标的一系列计划。
不利于发现天赋的方面,
1,标准化的考试和评估体系。
政策制定者们往往要更加注重评估,这样做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在于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来说,现行的改革运动都在日益依赖于,标准化考试的普及,这样做的一个主要影响就是,阻碍了教育中的创新和创造力,而创新和创造力,正是让学校和学生充满活力的东西。一些研究验证了无节制的标准化考试对学生和教师情绪的负面影响。
2,人云亦云的群体(圈子)。
一个人要注意脱离不好的圈子,有一种普遍的观点是:群体的选择总是不会错的,也就是说,代表了大部分人的决策或方向,自然就是合理的,即使你的直觉认为并非如此。如果被困在群体的漩涡中,你就无法发现天赋。你不可能在一群蚂蚁中做自己。
3,不知道天赋是多种多样的,以为你好为名义扼杀其天赋的亲朋好友。
利于发现天赋的方面,
1,合适的部落。
对大多数人来说,找到天赋的一个主要途径,是和其他有同样热情和渴望的人建立联系,让自己度过难关。找到合适的部落,对你的认同感和目标都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因为部落会带来三种强大的动力:认同感、灵感,以及我们所谓的“协同魔力”。在每一个领域之中,狂热社区中的成员往往会督促彼此探索才能的极限。
2,优质的导师。
在最基础的层面上,优质的指导能提高学生的自尊和目标感。当要指导或激励人们发现天赋时,那就需要更高层次的指导了。没有一位知识渊博的导师来帮助我们确定自己热爱的东西,鼓励我们的兴趣,帮我们扫清道路,并督促我们充分利用自己的天赋,发现天赋之旅将会相当艰难。
导师的4大作用
a,识别
,鼓励
导师让我们相信自己可以实现一些之前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他们不会让我们长期屈服于,自我怀疑,也不会让我们总是觉得自己的梦想高不可攀。他们总在提醒我们已经拥有的技能,告诉我们,如果继续努力会获得什么。
c,协助
通过给我们提供建议和技术,为我们铺平道路,甚至可以在我们发生动摇的时候,与我们一起纠正错误,让我们从错误中学习,从而引导我们发现天赋。
d,督促
好的导师能让我们突破过去自以为是的限制。他们不会让我们在自我怀疑中倒下,也不会让我们有所保留。因为真正的导师会提醒我们,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一般”水平。
一个人最初的人生导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如何做一个有导师能力的父母,可以用以上4点来鞭策自己,给孩子多一些鼓励,相信一个人的人生会有多种可能。
这部著作的作者是TED视频浏览量排名第一的演讲人肯·罗宾逊。
他说写这本书,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与非常成功的芭蕾舞演员吉莉安交流时才突然觉醒----原来每一个人都是拥有天赋的,至于后来成为平庸之辈,只是因为不恰当的教育体制,因为没有遇到真正的伯乐才会被无情的埋没。
吉莉安小的时候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小孩,每天上课时坐不了两分钟,她不是推开窗户东张西望,就是和其他同学吵吵嚷嚷。学校认为吉莉安有学习障碍,需要进入特殊学校,并建议她的妈妈带她去神经科检查。
吉莉安的父母了解了这些状况之后非常着急,决定带着孩子先去看一下心理医生。
当心理医生听了吉莉安母亲的叙述之后,站起身走到坐着的吉莉安面前小声的对她说:“我和你的妈妈需要到外面谈些事情,很快就会回来,你呆在房间里等一会好吗?”吉莉安点点头表示了同意。
心理医生在出去之前,打开了办公桌上的收音机,收音机响起了音乐。门还没有刚刚关上,吉莉安就站了起来,在房间里随着音乐跳来跳去。
这一切,都被门外的医生和妈妈看进了眼中。其实,心理医生就是想看一下孩子独处时的表现,现在,他基本上已经明白了。医生转脸对吉莉安的母亲说道:“回去吧,你的女儿一点毛病都没有,她是一个舞蹈家,送她去舞蹈学校吧!”
妈妈非常相信心理医生的判断,真的把吉莉安送进了一所舞蹈学校,在那里,小吉莉安得到了真正的释放,那个地方全是跟她一模一样好动的人,在那里,她再也不需要痛苦的静坐思考了。
后来吉莉安加入了皇家芭蕾舞团,成了一个独舞表演家,并在全世界巡演。当芭蕾舞演员的生涯结束后,吉莉安又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剧团,并在伦敦和纽约推出了一系列非常成功的剧目。最终,她见到了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并和他一起创作了一些音乐剧史上最成功的作品,包括《猫》和《歌剧魅影》。
是谁规定只有学习好数学语文,考试时能考出好成绩才叫成功呢?
罗宾逊在书中告诉我们:在儿时在玩乐中如果有所发现,绝不要低估它们的重要性,因为这极有可能将平庸者变成真正的勇士。
如今的教育在慢慢向着一个方向靠拢,那就是应试。
为了应试考一个好成绩,父母们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把孩子送到升学率高的幼儿园、小学、中学;他们会给孩子报无数个辅导班,不管小孩喜不喜欢;他们会给孩子制定一系列目标,不管小孩底子如何。
为了应试考一个好成绩,老师们会拼了命的把所有学生往这个方向拧,不管这个学生是什么性格、什么条件、什么水平、什么家庭。不管你是谁,成绩好就是英雄,就值得所有赞誉;成绩差就是无能,就会被众人鄙视。
乍看起来,这一切真的再正常不过,学习嘛,总需要一个方向,总要用某个数据标准去衡量。
可当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这是多么的专横无理智啊!
我们知道烹饪需要技巧,比如绿豆芽是适合快炒的,黄豆芽是适合慢炖的,如果都用一种标准去炖或者去炒,那做出来的菜还有那么香吗?
我们知道,花卉之中的习性是不同的,比如月季喜光,文竹怕阳。如果把他们都放在太阳下或者都放在房间内,那花儿还能开的那么艳吗?
我们知道,家中的小动物是有不同用处的,比如狗不会打鸣,但能护院;鸡不能护院,但会打鸣。如果硬要它们都去打鸣或者都去护院,这是不是过于无情、过于暴力了呢?
人呢?难道一锅炖?难道都放到太阳之下?难道都必须都有好嗓子?
应试教育,就是在做这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呀!这是多么的不明啊!
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还是人类,每一个体的存在,都有着他独特的属性和价值。如果非要拿一个标准去衡量,这是不是非常的不公平呢?
或许有人会说:学校里除了数学语文,也有其他音乐、美术、体育。只是孩子没能做到突出罢了,如果突出了,自然学校会将他往他突出的那方面培养,而不再用去走传统的应试教育了。
可现实是,孩子们早就失去了展现天赋的机会,为了应试教育,老师们几乎挤占掉所有的音体美课,他们又指望谁去发现天赋呢?
究竟为什么学校不重视艺术呢?
作者在书里面写出了问题的答案。
主要是文化和历史原因。多数的大众教育系统都是在最近,也就是在18世纪、19世纪,才变成这样的。
这些教育体制是为了迎合由欧洲和美国的工业革命主宰的时代的经济利益。数学、科学和语言技能是工业时代的工作基础。文化和历史对教育的另一个重大影响在于大学的学术氛围,它已经抛弃了任何与心灵、身体、感觉和大脑相关的活动。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学校系统灌输给我们的,是一种非常狭隘的智力和能力观念,也高估了某些种类的天赋和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它们忽视了其他同样重要的东西,不顾它们之间及维持人们与社区活力的关系。这种分层,这种“普适”的教育方法其实边缘化了那些天生不适合这种学习方式的孩子。
看来,到了今天,依然沿用着旧的教育体制,确实是不合时宜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