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她只是个孩子读后感100字

  《她只是个孩子》是一本由[美] 桃丽·海顿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她只是个孩子》精选点评:

  ●一个人也许很难改变世界,可是一个人改变另一个人是完全有可能的,只要你肯付出很多的爱,以及有足够的耐心。桃丽.海顿做到了。Be Patient! And trust the magic of love! 也许你做不到保护一个或一群孩子,可是通过努力,你可以陪伴她们,爱她们,让她们重生;

  ●

  ●“只要我不哭的话,他们就不会知道我受到了伤害,那么他们就没法伤害我了。没有人能让我哭……”真的让人很心疼。向这位老师致敬。

  ●朴素平实的语言,简洁明了的情节。饱经虐待、心理扭曲的学生希拉,大慈大爱、尽职尽责的老师桃莉。人的内心本质是积极主动的,无论是主动去“爱”的桃莉,还是从拒绝到接受到主动去“爱”的希拉。毕竟,她只是个孩子,在人性根溯面前,我们都只是个孩子。

  ●还被叫做孩子的这个时候,是随便一件事都可以让人记忆深刻的,无论是好的事还是坏的事,所以,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请让他自然的长大,没有人可以说好说坏。既然创造出来了孩子,就请让他以孩子的身份长大。

  ●即使面對的是別人眼中的問題孩子和瘋子班,但桃麗依舊會說,與這些生命中充滿了混亂和悲劇的孩子們待在一起的每一天,都讓我堅信人本來就是快樂的動物。希拉在這份愛中慢慢轉變,她的人生因為遇到桃麗而改變。

  ●美国放火烧伤小男孩的女孩六岁,中国电梯虐打又将小男孩推下高楼的女孩十岁。孩子失常的理由比成人简单,通常都能回溯到家庭,深挖下去大多有这种那种问题。美国的女孩幸运,因她遇到好老师,得到及时的干预;中国女孩前程未知,因为某些机关不作为,一句“年纪小,不立案”将她打了回票,留在那个让她向深渊进一步滑落的糟糕家庭。建立国家儿童心理干预,不能再等了。

  ●各有缘法。

  ●亲爱的小孩,你一定很辛苦吧。

  ●她只是个孩子,同样我们每一个曾经都是!

  《她只是个孩子》读后感(一):耐心等待,直到所有的泪水化成欢笑

  这个系列我先看的《沉默的洁蒂》,看完这本之后,我才知道我犯了多大的一个错误。

  这系列是桃丽海顿的写实文章,不难看出,她是先从《她只是个孩子》开始写的,因为里面写了很多关于自己的想法,很真实。

  她也会累,也会疲倦,面对那些会是不是歇斯底里的孩子,她也无助。

  在这一本书里,她比别人多付出的一点的只不过是爱。

  我曾经在看到这个简介的时候无数次嘲笑过这本书。

  开玩笑,怎么会有这么牛逼的人。

  可是我忽略了一件事。

  奇迹很多时候就是人类创造的。

  她面对这个破坏力十足的孩子,付出了太多。

  她在上课的第一天就把所有金鱼的眼睛挖出,只是为了警告别人离她远一点。

  希拉很不乖,因为她失去了母亲和弟弟的,甚至被父亲嫌弃。

  她没有换洗的衣服,常常尿床。

  所有人都恨不得离她远一点,可是你知道吗,这个头发乱糟糟,衣服几乎不换的女孩,居然有高达180的智商吗?

  希拉求桃莉为她念《小王子》,她问桃莉,你驯服了我吗?就像小王子驯服了狐狸一样。

  桃莉说,是的,我驯服了你,你也驯服了我。

  桃莉为了希拉不去疗养所,组织了庭审会,甚至还说动了希拉的爸爸出现,她为希拉添置了第一条美丽的裙子。

  这条裙子却成为希拉的痛。

  叔叔侵犯了这个六岁的女孩,刀子割入身体,留下很多血。

  希拉没有告诉别人,却在桃莉抱住她的那一刻,问她,什么是爱?叔叔说了,他只是在教我什么是爱。

  原来一切都只是为了爱。

  我们在幼年时候的争吵和生气,有多少是因为爱?

  我们都曾是孩子,我们都曾经渴望爱。

  可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却倦缩着,不肯掏出一点点爱给别人。

  所有的叛逆背后,用放大镜,看到的是对爱的渴望。

  我坚信书中最后一句话

  耐心等待,直到所有的泪水化成欢笑

  《她只是个孩子》读后感(二):爱就是接纳和真诚

  最近刚刚看完这本《她只是个孩子》,很受启发,也很感动。

  这位桃丽老师真是了不起,不管希拉做出多么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她都没有放弃过希拉,无条件地接纳希拉,与她沟通给她关爱。希拉在上课的第一天就把所有金鱼的眼睛挖出,只是为了警告别人离她远一点;希拉从来不写作业,她一见到作业纸就全部撕得粉碎;希拉还把别人的教室毁得面目全非,还会因为对班上的同学不满大搞恶作剧……每次希拉搞破坏,桃丽老师也会非常生气、非常难过,也会让希拉去安静角接受惩罚,但是她对希拉的爱和耐心从来都没有改变,因为她相信希拉还只是个孩子,相信她所有的破坏行为都是有原因的,相信她本意并非是要制造混乱。

  希拉的身世其实很凄惨,她三岁的时候就被母亲抛弃了,跟着一个贫穷、堕落、酗酒、还经常打骂她的父亲生活,她从来都不知道“爱”是什么,她唯一会做的就是保护自己不被伤害,而且是用非常极端、非常敌对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直到她碰到桃丽老师,不管她做什么,这个人都承诺不会伤害她,而且事实证明她也是这么做的,非但不伤害她,还关心她照顾她,给她买发卡、帮她洗澡、读书给她听、和她讨论问题……她开始慢慢懂得什么是“爱”,也慢慢学会如何去爱别人,与人友好相处。

  “如何爱”这可是个大学问呢。以前小的时候,只是被爸爸妈妈宠爱着,也不懂得要如何去关心他们,还时不常地跟他们吵架。后来,随着我渐渐长大,慢慢懂得了“爱”一个人的心情,开始懂得父母的关爱之情,也开始明白小王子和狐狸的驯养关系。从桃丽老师身上,我看到了“爱”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接纳和真诚。只有理解和宽容才能做到无条件接纳,不管对方做了什么让你不高兴的事情,换个角度想一想,也许就释然了。当然,没有人能够成为别人肚里的蛔虫,完全了解他人的想法,那么真诚沟通就能帮助你,通过沟通就能知道对方为什么会这样做,那一定是有原因的。不过,要做到这两点,真的不容易呢。

  《她只是个孩子》读后感(三):桃莉的“驯服”

  这些年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出现了两极分化,要么就是师德败坏,整天不务正业、只想爬分的势利眼形象,要么就是都像《放牛班的春天》或者《死亡诗社》里的老师那样春风化雨,用独特的个人魅力滋润学生的心,仿佛每名教师都能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乃至命运。就我个人的经验,不是这样的!我之前做过晚托班的老师,面对习惯差、情绪暴躁的孩子,常常感慨力不从心,苦口婆心劝学生、和家长多次沟通,也只能保证相对的“太平”,难以治本。桃莉•海顿的这本《她只是个孩子》无疑给了我这样在教导孩子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教师一个答案——不放弃,而总是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法。六岁的席拉被抛弃、被排斥,行为习惯极差,甚至绑架过3岁的小男孩放火烧,进到了桃莉老师的“垃圾班”,然而桃莉用她的爱、独特的教育方法,最终驯服了这个特别的学生。

  所谓的“垃圾”班,是全校所有班级挑剩的8名学生,在班上,有自闭症孩子、有两次自杀经历的女孩儿、受过性虐待的儿童等等,当新学期席拉来到这个班的时候,这个班已经有些进展。然而,席拉的到来仍然给桃莉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她不服从老师,有破坏行为,不愿意完成作业,还全身散发着臭味……

  席拉刚来到新班,席拉就参加了桃莉自创的“讨论会”,由于这些孩子都来自于混乱失序的家庭,因此老师要刺激这些孩子的沟通意愿。老师总会提出一个“主题”,通常是一个可以表露情感的主题,像是“谈谈可以让人感觉快乐的事情”。这天的主题便是:当你是个新来的人,而且谁也不认识,却没有人愿意接受你,那会是什么感受呢?这个主题引起了大家对席拉的讨论,有人说到了席拉身上很臭,这时桃莉引导学生如何对同学提出建议。这样的讨论会让情绪失调的孩子能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变得愈发活泼。

  桃莉接着便去进一步了解席拉,她了解了席拉的家庭状况,席拉的母亲在两年前带走了她的弟弟,却抛弃了她。这也成了席拉难以克服的心结,每当她犯错时,她都会极其难过,并把母亲抛弃了她归因为自己的表现不够好。席拉的父亲收入很低,因强暴殴打罪一直呆在狱中,两年前假释出狱,这位父亲还在接受戒酒和戒毒的治疗。而在席拉表现出了数学天赋时,桃莉老师意识到了席拉可能是一个天赋异禀的学生,还带她去做了智商测试,结果发现席拉有异于常人的聪明,和席拉同龄的孩子,在图片单词测试中所得的分数最高为99分,转换为智商大概为170,席拉竟然拿到了102分。因此,全方位了解自己的学生,是教师很关键的工作。

  当席拉在一天午餐时间残忍地杀死了金鱼后,桃莉在体育馆找到了席拉席拉的眼中充满了强烈的恐惧,她不停地发抖。桃莉先是告诉席拉,自己不会伤害她,然后再往前靠近几步,两人就这样彼此僵持了近半个小时。本身桃莉十分气愤,但当看到了席拉的模样后,她心生怜悯,她想到了席拉的身世,想到了她只有六岁的人生,却充斥了被虐待、被抛弃的经历,她只能用这种暴力的方式来对抗这个世界。此时,两人间的距离不到三米,席拉对桃莉的靠近抱着猜疑警戒的态度,而桃莉只是用柔和的语气告诉席拉,她不会伤害她,只是带她回教室而已。

  最终,在桃莉的安慰、劝说下,席拉终于和她回到了教室。那一天夜里,面对着巨大的压力,桃莉也流出了委屈的泪水。

  是的,老师也是人,在面对情绪失调孩子做出的不良行为时,老师也有无奈;在做出了自己以为是对的举措后,问题仍得不到解决,还会受到多方的责备时,也会感到失望。但是就在桃莉设计了她的讨论会,去用心了解小女孩儿,温柔地对着小女孩儿说话时,一股暖流已经钻进了小女孩儿的心扉,就像女孩儿后来说,正是桃莉在体育馆的靠近“驯服”了自己。席拉最终还是加入了这个所谓的“垃圾”班,在一次装饰点心的活动中,席拉做得很投入,当她装饰完点心的巧克力酱后,她小心翼翼地将作品举了起来,望着桃莉,嘴角一抹浅浅的微笑渐渐荡漾开来。我们知道这个孩子还有许多情绪的问题,难以那么快全部解决,但是作为一名教师,总是要想办法,总是要去爱学生。

  《她只是个孩子》读后感(四):总的评价一下桃丽的三本书

  时间距离看完这本书已经过去一年有余了,我欠同学的这篇书评也终于有了迹象。当时她听说我在NGO工作,接触过自闭症孩子,想请我写这本新书的书评,于是便特地给我寄来了这次引进的桃丽·海顿的三本小说。我在2014年春节之后一口气看完——没那么连贯的一口气,因为这三本书的故事是如此得叫人难受,简直不能算是消遣。这令我又想起比约克的电影《黑暗中的舞者》,我看完后想来想去,只能给出一个评价:这是一部好电影,但我不想推荐给任何人。

  桃丽的书似乎也属于这一类。尽管我给三本书都打了四星以上的好评,但这个好评的意思是,唯独当你阅读了这本书,你会觉得好,但倘若你倾向于娱人娱己的社交方式,你就不会愿意介绍他人阅读——这并不是一段好的阅读体验。世界上有些故事总是残忍的,听故事让你感到疼痛,而越是这样的故事,就越是临摹现实的优秀刻本。

  以前我们常常使用新闻的形式来描述和收看这类故事:某地某人惨遭杀害,某地某人坠楼而死,某地某人被邻居强奸,某地发生大火几死几伤,某地某人为救患病子女倾家荡产,某地某人遭人陷害入狱多年……人间悲剧的演示,被简略成一个要点大纲,抽离出几个惨痛特点(往往是通过和不幸发生之前的幸运做对比而展现的),这些文字用来向世人告知悲剧的可怕。这些不具有连贯性的、片段式的、结论式的、模板化的新闻碎片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关于悲剧的常识系统。

  某些文学作品的出现冲击了这些系统,让读者无所适从。展开悲剧的细节,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因为它考验作者的承受力和解释力。文学经典往往通过大量修辞加强主观化的引导,帮助人们克服理解悲剧的障碍,获得一个比较舒服的高度。新闻又太过简练。介于新闻和文学之间的短篇小说是现实主义的最佳利器,然而相比桃丽的作品,那些真的太过文学化了。

  桃丽本身有一个非常识的视角,这是她的专业性所在。本书无处不在透着一种科学的色彩,我努力想要捕捉到这种意味,但作者并不想强调这点。这也是为什么我非常不满作者对《笼中男孩》的处理,作者在这个故事里完全放弃了科学的乐观态度,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使事件陷入胶着,没有更深的推进,直到结束都没有很好的交代。如果这是真实的故事,那就更糟糕了,它不完整,仅仅发挥着备忘录或者教学案例的作用。

  但是我也不能否认,在照料这些特别的儿童时,人性的关怀相当重要。是的,这是桃丽打动我的所在,也正因为此,我才不断的希望桃丽能在她卓越的人性体察之上帮助科学解答这一切。这只是一个读者的小小夙愿,后话而已。

  在此,我还想强调三点:

  一、桃丽在书中的品性几乎只能用天使二字来形容了。她向我们展示了对美好人性的坚持能发挥多大的能量,这部分能量除了作用在受助者身上,也作用在施助者身上。桃丽在这样的经历中把自己锤炼成了一位天使。我相信她与特蕾莎修女有着同样的品性,那是一种十分刚硬的善意,还有一颗挽救他人的迫切之心。

  二、三本书中的选择性缄默症,以及我自己接触过的自闭症及智障,都因背离常识而被盖上了神秘的面纱。这一类病症有着大量的病案数据,但又缺乏有效的治疗方式,甚至在病因上也无定论,乃至是不是病这件事上也被质疑。

  但根据桃丽的描述,我感觉选择性缄默症患者与这个世界还存在共同语言,我们还有沟通的存在,这个存在不一定有效,但双方能够识别意思。而自闭症可能更倾向于生理性因素,导致患者生活在一个平行宇宙里。然而,与这一类神经性或精神性异质的人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立场:我们为什么需要和这些人建立深厚的联系?我们为什么期待他们与世界联系?我们为什么愿意花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要他们与世界联系?

  自闭症患儿的父母是被迫回答这些问题的,父母的义务让他们不得不接受这上天的安排。许多父母无法接受孩子不能跟自己建立联系,或采用逼迫训导,或完全听之任之,千辛万苦地想把孩子引导到这个宇宙里。他们被单独扔进了人类医学的未知困境,踉踉跄跄地摸索着包括科学的、巫术的、物质的、精神的一切方法,试图挽回他们的骨肉。

  桃丽对这几个问题的回答是天然而肯定的。她的理由是被需要。幸而三本书的主人公都表现出了需要,桃丽在这种反馈中获得了自我认同。(我还是认为《笼中男孩》在这点上缺乏足够迹象。)不幸的是现实中诸多父母都没法获得这种被需要的证据而懊丧不已。

  三、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后遗症有多深?在儿童成长期进行帮扶拯救到底能发挥多大作用?桃丽的故事给我的启发是:孩子的性格、孩子受过的苦难程度、施助者的性格、施助者的表达方式这四项的关联缺一不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指望模式化适用。最关键的在于如何重建信任,而信任依托于人与人的单独的深入的交流。

  此外,身体的伤害对心灵的破坏超乎想象,而借由身体的损伤而剥夺一个人的尊严的事情却比比皆是。个人因为受害而沦陷,又因为沦陷而被众人驱赶,从而更加沦陷。这样的过程不能不叫人寒心,我们倡导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就是要杜绝这种情况,我们不能让个人承担非他自己意愿而招致的痛苦。

  因此,我们应该庆幸,世界上还有桃丽这样的天使存在,她能从常人认为的人性废墟里挖出宝藏来,也能把希望之光带给破碎的心。我们自己因无法给予帮助而感到惭愧时,或者因害怕自己遇到这些灾难而感到恐惧时,桃丽的存在就是一个让人安心的信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她只是个孩子读后感100字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只是  只是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  100  100词条  
美文

 岁月流沙

 岁月流沙  十年一转眼就在自己手缝中流逝,过往渐渐消失在内心世界。一点一滴积累起来仿佛固不可催的城堡,就像流沙在波浪冲刷下变得渺无痕迹。  夏天快要过去,相约...(展开)

美文

 《博赞学习技巧》的读后感大全

 《博赞学习技巧》是一本由东尼·博赞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1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