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八十自述》是一本由王蒙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2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年事已高,是看淡了往事?还是不能写?
●文人
●真诚乐观懂得生活
●老爷子在回首之中,所有的苦难被淡化了,所有的荣耀也被淡化了,充斥字里行间的满足,庆幸和乐观。他接受自己一生的跌宕起伏,他乐观的看待一切苦难,没有抱怨,又平淡的看待一切荣耀,没有炫耀,沉浸在文学中,自娱自乐,临老了,还能接受新事物,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和冲动,无憾了。
●老人很率真,又跟小孩子似的 把自己去过的地方不断的罗列出来,把见过的领导人也说一遍又一遍;对于文联里的勾心斗角多次提及和暗示
●减分的书。
●只喜欢新疆的那一段描写,能感觉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其余的还是政治色彩太重了,感情很平。
●同一时期阅读了另一本回忆录——白先勇的《昔我往矣》,同代人不同立场迥异的文风与情怀,王蒙自始至终无可救药的乐观与显而易见的坦诚,波澜壮阔的大时代。
●伊犁乡间王老汉。有趣,乐观
●三联书店看的,写得浅,看起来也淡淡的。
正如上一个写书评的朋友写的一样,这本书很平淡,没有那种非要怎样看得像聪明的争宠,娓娓道来,很平实,就像是一个蛮有名气的表叔公,跟晚辈回忆的一样。但是他始终有一种,青春万岁的感觉,八十岁了,依然能够像他在二十几岁照的那张“普希金”似的照片一样,充满了光明和希望,让人感觉到年轻。这里面,我喜欢这一张照片,还喜欢在 平谷雕村那张背后是青山的照片,以及那张在做文化部长 在孑民堂前着西服的照片,笑容轻松,状态轻灵。正如他自己坦白的,一样,他是政治的,同时他又是王蒙的,能够轻灵地出入世事,在繁忙的事务同时,依然能够 笔耕,而且高产。
我去过新疆伊犁,去过喀赞其,好像在巴彦岱吃的午饭,当时就听同行的一位长辈说,王蒙曾经来过这里。我是喜欢新疆的,就像他所说,他把伊宁当做是他16年,人生的另一个故乡。而我尽管只是一个游客,但是因缘际会,我在青春的日子里,曾踏上那片土地,我是有深情的。在年少时远行,人生的底色,就那样被铺面而来的瑰丽,就像那 树妖图案的 绸 一样,永远印记。
我还喜欢他的潇洒和轻灵,以及真诚,有一些像孩子一样。他说,感恩人生际遇,他感恩一生只爱过一个人,但是在妻子逝后,他又很快找到了新的陪伴,他说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支持。这算是一种潇洒的人生态度吧。
回想整本书,是我在深夜两个小时内读完的。除了这三张照片,还有一首诗,海。以及他在大海中游泳的照片。
诗言志,读 海 这首诗,有志同道合以及敬仰之感。
几年前,王蒙就出版过几本关于个人的记忆录。这本《八十自述》用作者的话来说,是对个人经历的一些补充。因而整部作品,与以往相比显得很平淡,也很简单。不过想想,一个八十的老人还在笔耕,又不得不佩服。
《八十自述》一本完整的回忆录。从父辈开始写起一直叙述到2013年的年末。全书图文并茂,文笔平实,没有强烈的情感抒发,仿佛在告诉世人,他的一生经历也很普普通通。
其实回望王蒙走过的路,一直在文学与政治间行进。他才华横溢,著作众多,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还是最初的创作。那在他去魂牵梦绕的新疆之前的事情。
七十年代末王蒙回京,整个社会都处在金梭和银梭日夜都在穿梭开始争分夺秒的时代,在书中的图片上王蒙也显得意气风发。八十年代,王蒙迎来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九十年代,尝试各种文学风格的转变,引起海外文学界的关注。近年,又开始了中国文化研究的论述,品庄子,论红楼,玩哲学。正向一个大师级人物迈进。就个人而言,著作质量和数量上,远比大师季羡林要强上许多。但季大师玩的是全世界人都不懂的东东。
《八十自述》作者表达了感恩的态度,一种中庸处世哲学。这些似曾相识的东西又能及时出版,可以看到王蒙先生在出版界的重要地位。
这是我读王蒙的第一本书,还是自述不是小说,因为王蒙对于我来说,我想了解其人胜过了解其作品。王蒙的名字是从小就能听到的,可直到锵锵三人行中才真见其人,在里面聊得也不错,同时让我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好奇。作为一个曾经当过文化部长的文人,又是平地而起,又是突然卸任,然后继续出书,临近80又来到电视上侃侃而谈。即非典型的文人,也非典型的官员,让我充满了了解他的欲望,我想这一定是一个一生中充满故事和经历的人。
赶巧看到了80自述,我想人到这岁数,无欲无求的回顾自己大半生,应该是能说点实话、真话的。读完后感觉还不错,字数不多,内容怎么说呢,可以说是充满了乐观的,或者说回收往事,并不会让你觉得苦涩,并无悲情色彩,反倒能够由此丰富的一生,满足和幸福到时更多。
老爷子这一辈子虽然也是坎坷不断,但与同位、同龄之人相比,是极为幸运的。年纪轻轻走对了路,自小就跟了党,也算没什么黑历史,学习中显露了文学才华,又一朝得太祖钦点表扬,即使到了文革,因太祖钦点护身,又有多人帮助,加之初期就远赴边疆,逃离了政治中心,总是没受到批斗,只是靠边站,精神上受了委屈,身体上并未受什么困难,也是不幸时代中的幸事了。多数知识分子的自述,如果是经历了文革的,多是怨声载道,诉苦多多,十分理解,对于他们来说,有时身体的苦难还在其次,思想上的禁锢才残忍,说多一些,控诉一些太正常,也太应该。但是王蒙却还好,依稀在描述中是能看出不满的,毕竟一人的青春全部都抛洒在那边疆穷苦之地,但主要的心情却还是接受的,乐观的,适应的,在哪里王蒙有了新的世界,看到了未曾见过的风景,干了未曾干过的事,认识了新的朋友,那里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未曾被生活的苦难压倒,反倒是能在艰苦中成长,学习,很难得。人到中年偏后,人生轨迹又发生变化,回到中心,还成为了部长,又见识了不同世界,结交朋友,最后周游世界。总之,这真实跌宕起伏的精彩一生,真好。
老爷子在回首之中,所有的苦难被淡化了,所有的荣耀也被淡化了,充斥字里行间的满足,庆幸和乐观。他接受自己一生的跌宕起伏,他乐观的看待一切苦难,没有抱怨,又平淡的看待一切荣耀,没有炫耀,沉浸在文学中,自娱自乐,临老了,还能接受新事物,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和冲动,无憾了。
《王蒙八十自述》读后感(四):人才,时代,生活---读《王蒙八十自述》
王蒙,他的一本书我都没有看过,通过看这本书,我但愿认识这个人,然后再去看他书。读完,我觉得这老头挺有意思的。
一个人的经历是摆在哪里的,但是通过其本人口述出来,就能感受到这个人的才气、气度、人生态度。阅读此书,我看到了一个诚实、乐观、勤奋、同时也会享受生活的老头。
一篇小说完全可以决定一个人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在中国社会中的大起大落,这个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景象,我喟叹这个时代,我扼腕那些人才。
那是一个糟糕的时代,人生的路几乎是没有什么选项的,但人生的路终归还是自己走的。在跌入低谷时,照旧与人为善,学会随遇而安,乐观地勤奋学习,还是会有写收获。而最令人感动的是他的妻子的敢于天下人为敌的不离不弃。这份感动、这份幸福,是作为一个人存活一世最大的恩泽。
文革后回到北京,就以那种胸怀去面对人事,换做是我,我做不到。有些痛是不那么容易痊愈的。
当了部长,能做成一些有意义的事,总是好的。
退下来,能潜下心来继续完成几部大作,潜心钻研红楼梦、李商隐、老子、庄子,同时周游列国交流感受文明,住在乡间打枣子种树,在海滨畅游尽兴。这是需要多少人生的成绩去承载的幸福,要多少人生的起伏去练就的心态,要多少人生的积累去沉淀的状态。这样的生活很充实,我很佩服,也很契合我的理想。
以后有机会,我会拜读他的一些书《布礼》、《蝴蝶》《风筝飘带》、《悠悠寸草心》、《海的梦》等等。
一下节选一些文字:
我不想站队。我早在1979年就明确宣示过,我愿尊重每一位师长,但是绝对不投靠;我愿团结每一位同行,但是绝对不拉拢。
还有一件事我绝对不干。就是不与人搞口舌之争。至今如此,有误解,有歧义,有恶意,有胡说八道,我都是笑一笑。笑一笑是一宝,这是我的体会。
有时候我会左右逢源,这是真的。更多时候我会遭到左右夹击,这尤其是真的。
这些自己办不成一件事写不成一样作品说不出一句像样的动人的话,却又如此痛恨一切建设性的努力与尝试、生生要你也做不成事的人们啊。
(我的不识相)我认识到对“左”不要搞什么大批特批,大批特批的方法与举措本身就是极“左”的产物。我的体会,极“左”只能消解,而不要搞什么大批极“左”。
我喜欢生活,我喜欢日子。我自磨豆浆,排队买炸油饼,我相信北京的小康生活的定义是喝得上面茶与豆汁,吃得上驴打滚与艾窝窝。
我的感动并不,一点也不艰深,不各色,不自恋和顾影自怜。一曲梅花大鼓《探晴雯》,一首李商隐的无题诗,一座山峰,一朵浪花,一座老屋子,一棵大树或者一株小苗,一叶扁舟,一钩残月或者落到海里去的太阳,时而使我感到生命的极致。连续听或者唱几首我所喜爱的乐曲,已经使我觉得此生再无所求。
不论走到哪里,当我想到有几株树是我所惦念的,我感觉良好。
我热爱生活,我享受生活,这是无法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