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制造》是一本由吴锡德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国制造》精选点评:
●兼具知识与趣味,挺好玩的书。
●写得还不错啊
●一个舶来的国家。大多数的词语都来源于其他的国家,然后被法国发扬光大。一个新生词的演变和传承来源于人们想要推翻当下的意识形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法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愿意吸纳所有,同时他们拥有着绝对的“贵族式”的自我要求,对生活以及自我成长,也许才有了别人眼中的“傲慢”,不过这样的傲慢是建立在对自己文化和自己的绝对笃定之上。而非自卑的极端。
●法国文化小百科
●法国文化速食
●就。。通史课。很好读的一本小书
●beaucoup de culture dans 100 mots. tres bon.
●有意思~
●同样是消遣读物。从法文单词出发讲法国文化。 可惜讲得太浅,也显得过时了。
●台湾人关于法国文化的解读,翻得很快,和日本人写的书似得。对学英文有些帮助,因为不少法语单词就是英文高端词汇的来源。
生活中有太多来源于法国制造,如BIKINI,香槟,干邑,香奈儿,法式薄饼...就连非常喜欢的一部丹泽尔华盛顿的电影《Deja Vu》,也是来源于法语。之前还很纳闷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奇怪的名字,可以当你了解到Deja Vu的意思之后就觉得非这个名字莫属了。
《法国制造》读后感(二):FRANCE
对于有关法国的一切一切,我都如饥似渴地想去了解。法国在我的心目中,当然不仅仅是一个以铁塔为标志,以盛产葡萄酒闻名遐迩的国家,更多的因为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文化,一种对追求生活的态度。
本书的作者是吴锡德先生,他是台湾淡江大学法文系教授。留法六年,是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博士。我们了解一方文化一国历史,总得借由语言这把钥匙。碍于语言障碍, 我们无法真切地通过文字阅读或者图像资料去体会那种地地道道地文化和生活态度。因此,我觉得这本书还是因为作者的背景而有一定的说服力。而本书采取的写作角度也比较法国式,全书列举了100个常用的、能代表一种流行观点、历史特性等等的法语词汇,以字母为序编排,每篇不过三五百字,容易消化。
通过它,又让我印象中的法国形象更加立体,3D效果凸显啊!法国人是很傲慢的,但他们的傲慢是建立在本身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基础上,也就是对于没有同等教育基础的又不会说法语的人特别傲慢。当中最著名的一个例子是:一户人家的水管破裂了,请来了一个水管工上门维修,然后在维修的过程中,水管工就着哲学话题侃侃而谈,最后和身为某大学哲学教授的男主人交流了大半天。看,水管工都能谈哲学,这法国人地多爱知识。
在时尚界,法国的地位毋容置疑是顶级中的顶级,奢华中的奢华。在这本书里头,有提及了好几个这类词汇,但众多的一线大牌中,只有三个我们熟识的牌子上榜,其一是以高级定制箱包闻名的LV,一个是以简洁线条的帽子而颠覆时尚界的CHANEL,最后一个就是曾经是DIOR副手的才华洋溢设计师YSL。(不怪我特别留意这个,皆因女人都好这一口。)
另外还有关于WC的词,原来就是water closest的简称,SPA也是法国发扬光大,等等,在这里头能看到在介绍法国历史的正统书籍中看不到的小知识,很好玩。推荐可以作为如厕书哈哈。
《法国制造》读后感(三):《法国制造:法国文化关键词100》一书中的若干错误
前些天读了台湾淡江大学法文系教授吴锡德编著、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的《法国制造:法国文化关键词100》一书,发现书中存在一些错误(主要是法文单词拼写错误),现将其整理出来供读者参考。当然,本人才疏学浅,见解偏颇之处还请多多谅解!
8:第三行,manifique应为magnifique
22:第五行,“亚维侬”应为“阿维尼翁”,以便与p172第四行统一译名
43:第三行,amimateur应为animateur
51:第九行,Parisian应为Parisien
55:倒数第三行,Pampadour应为Pompadour
59:第七行,Près应为Prés
60:第七行,château应为châteaux
71:第七行,“席哈客”应为“希拉克”,以便与p119倒数第四行统一译名
91:倒数第二行,“佐拉”应为“左拉”,以便与p115第七行统一译名
93:第一行,Forg应为Frog;第三行,anglais应为Anglais;第四行,sont应为ont,débarqués应为débarqué;第五行,french应为French
96:第一行和第六行,fois应为foie
113:第八行,Speciale de Clair应为Spéciale de claire
132:倒数第一行,“德芙纳”应为“德纳芙”
133:倒数第五行,“德拉克罗瓦”应为“德拉克洛瓦”,以便与p198倒数第三行统一译名
135:倒数第三行,“盖氏”应为“甘氏”
136:倒数第一行,un应为une
142:第四行,Larrousse应为Larousse
147:第四行,nobliaire应为nobiliaire
167:第七行,crown应为clown;倒数第二行,tirroir应为tiroir
174:倒数第六行,Saint应为Sainte
175:倒数第七行,quartre应为quatre;倒数第六行,quartre cent应为quatre cents
177:第四行,regal应为régal
184:第六行,littéraie应为littéraire
196:第一行,“1877”应为“1887”
199:第二行,tricilores应为tricolores
202:倒数第六行,“索尔邦”应为“索邦”,以便与p180倒数第六行统一译名
212:倒数第一行,“德芙纳”应为“德纳芙”
从何讨论常葆活力、不甘寂寞的法国文化,是一个选择性太多的问题。是美食、葡萄酒、白兰地,抑或拱廊街、路易•威登、康康舞?其实,不妨自另一个未免深奥的面向作为切入点,思想领域里的后现代思潮,是近三十年风靡西方思想界的主流思考,即法国哲学家利奥塔首先提出,他延伸了福柯、德勒兹、德里达的思考,“凸显了西方哲学论述中的非理性、多元性、破坏性及结构性,切中当代西方主流的‘时代精神’”,具有了文化革命的意义。我们不难看出,法国文化的活力源泉之充沛,是因为其自形而上的理论思辨至物质生活的新奇创造力,全方位的自如贯通,有了宛如文化炼金术的“法国制造”。台湾学者吴锡德的《法国制造:法国文化关键词100》以“词之欢愉”,梳理法兰西文化的脉络,给予我们“他乡之眼”,认识另一种文明,亦回头鉴照我们自己。
文化之大与词汇之小,构成有趣的反差。而任何宏观的物什,亦须落实至具体而微的细节上方可为大家所察,于是,以词汇入手,观察法兰西文化,从“词之欢愉”到文化的感知,有着顺理成章的畅通直道。如《法国制造》所列词条“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存在主义”、“解构”、 “后现代”构成了已然提及的法国原创思想,这也是法兰西民族最引以为豪的文化组成部分,不仅滋润了本土,还惠及整个世界。这几个词语隐然连接起近一百多年来人文社科领域思潮的脉络,法国哲学家、思想家居功甚伟。作者吴锡德说,只有在法国,人们才会惊讶地发现,连请到家中的水电工都可以热烈地跟你讨论伏尔泰的观点!因为在整个国度里几乎人人都是哲学家。虽有些夸张,但法国生产创新思想的民众基础一望而知。而哲学,正是法国普通高中和技术高中的必修课,同时也是毕业会考的第一门科目,在这里,学习哲学既是公民的权利,亦为其义务。
有着这样的民众基础,“左岸”、“沙龙”、“拱廊”等为人接受乃至风行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如拱廊,是为历史的巴黎古旧景观,在德国学者瓦尔特•本雅明的著作中,被视为“微型世界”,蕴含着无尽的十九世纪的人文意趣。法国人视拱廊街为自己的文化瑰宝,妥加保护。试想,如果这样一条古旧的商业街,放在中国的任何一城市,会获得什么待遇?多半让位于城市改造计划,推土机伺候,然后做商业用途,或许后来再以恢复之名,盖一条假古董式样的街道来作为爱护古物的典范。中法对待自己的文化遗留之不同,莫此为甚。而法国人不仅爱惜拱廊街,且将其间衍生的“闲逛者,漫游者”(亦为本雅明之语)视为社会的观察家与美的发现者,“随心所欲地游走于诸多想象空间,带着其意识,走进历史,走进文本,做两度空间甚至三度空间的漫游”。法国人将实体的文化古迹与精神感悟交织于一身,如此的文化想不迷人都不行。而其他如“布尔乔亚”、“波希米亚”等词语不断演变,虚虚实实,其精神内涵早已波及许多国家与地区,成为一种国际间的文化现象。
谈起另一文化景观,不能不说法国人能将饮食服饰等提升为令人趋之若鹜的时尚,作为国家的重要文化输出。如“薄酒莱”、“比基尼”、“香槟”、“香奈儿”、“干邑”、“鹅肝”、“干奶酪”、“生蚝”、“松露”、“LV”等,自路易十四肇始,一代代法国人以对品味的追求,不避玩物丧志之嫌,终造就独树一帜的法兰西时尚文化,一直被群起而模仿,却从未被超越。如小小的干奶酪,有浓烈的酸腐气味,不习惯食用者恐避之不及,但为法国人所嗜食,且有谚语:“没有干酪之餐,好似美女少了明眸。”在不懈地对外推广之下,出口量与产值惊人,成为法国的文化品牌之一。而更有名气的葡萄酒、香槟、香水、服饰等,构成了我们对法国国家形象重要认识的组成部分。其实如此氤氲着浪漫气息的国家形象之营建是十分高明的,它采取了潜移默化的方式,少侵略性,环保且富于收益,显然比花许多钱去打硬广告要划算得多。自然,这是法国数百年来的苦心经营所获得的成果,非一朝一夕可至,好的品味和文化需要一代代人的烘云托月才可形成。正如那块小小的“玛德兰蛋糕”,在世界范围内拥有极高的知名度,是由普鲁斯特在《追忆逝水年华》中的敏锐知觉成就,而普鲁斯特这样气质的文学家只有在法兰西文化的润泽中才会出现。
“如果你够幸运,在年轻时待过巴黎,那么巴黎将永远跟着你,因为巴黎是一场流动的飨宴。”这是海明威对自己青年时代的追怀之语,而将此置换到整个法国文化上,同样是适用的。法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极珍视,不仅要保护好现有的,而且敞开怀抱吸纳外来的文化,固步自封这样的词语显然不受欢迎。有如此的文化共识,法国以巴黎为中心成为各国文艺及思想界人士的乐土,他们在此接受法兰西自由空气的润泽,完成自我创作与思想的启迪与飞跃,也将法国文化传播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作为融汇的温床,法国是最大的受益者,其传统文化获得了新鲜的血液注入,文化的多元成为共识,也代表着人类消弭文化隔阂的极佳方向。
返回头来,想一想若选取一些文化关键词以对应“中国制造”,我们可以获得什么?既要有代表性,又要有普世意义,不要去说教,不要违反普世的文化价值。说且易,行有点难,不过如果去做总是有意义的。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制造”总是有同有异的,置于一起多方比较,是一种对话,也是大大方方打开了窗子,清新的空气进了来,只会使文化的脾胃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