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出家》是一本由达江复著作,25.00元出版的2011-4图书,本书定价:293,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让人陷入沉思的小说…
●故事写一史学名教授直面当世浮华利禄之诱惑几经周折看破红尘最后出家而意外身亡。立意很好,可是总有种牵强违和感。
●一本难得的好书!
●很牛逼啊,很久没看到这种深度的小说了
●天地三清
●徐葆耕的遗著
●读小说的乐趣
小说的书名,既对内容有着高度的概括性,亦是一个莫大的隐喻。
为何非要出家?乃因在尘世陷入了道德与精神上的困境。这起因于一次“阿Q”式的意外事故,是一次形下对形上地严重叛离。
而这种困境,又并非物质生活上的困境那样易于忍受与克服,那么,选择突围(或逃离)则成了唯一出路。
于是一场形上与形下相统一的“出家”便应运而生。
掩卷思之,当代学人及知识分子们,敢于“出家”者毕竟是罕见的;也许,他们都更愿意躲在家里当居士罢!无论以何种形式“出家”,这至少都是给人以希望的,因为它表现出了一种决心——绝不妥协。
诡奇两字是读完这部小说的最大感受。
故事刚开始扯上天庭,而且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天庭,什么柏拉图、姜子牙、圣雄甘地在一起做评委;又扯上什么地狱阎罗、地狱七君主、撒旦、穆斯林地狱之王;天上地下都是东西方大融合,心里想:这也实在太扯了,简直像一些无知写手胡编乱造的垃圾,一位学者教授创作的小说就这个水准?难以卒读,大失所望。而且前言很没劲,像怨妇一样,又没有摒弃知识分子尖酸刻薄的向来传统,也不知道这个前言里的事是真的还是为故事专门设计的……
这种写法很诡异。
不过撇开胡扯之后,这部小说是很知识分子的小说,故事也是写得知识分子的故事,对于学术界中的猫腻和黑暗都写了不少,有些文字很有《围城》的感觉。当然这个故事主要还是写学术界里的各种或有或无的现象。
学术界内部的腐败、功利,学术界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如果不是一个非常熟悉学术界的人恐怕也不好写这些东西。
小说中多次提到陈寅恪、梁启超,也提到了王国维、章太炎,表彰独立和自由,以前我不太理解学术界为什么总拿这些东西说事儿,读了这部小说,我似乎得到了一些启示,因为学术界实在太不独立、太不自由了,所以前辈的超脱尤其显得珍贵,总是说这些,不过是强调这些东西在学术界生存之难。小说里有一个强势、优雅、礼贤下士却十分专制的高官,他对主人公有帮助又有威胁,与这个高官的关系,十分复杂和被动,我个人觉得这个高官角色还有一个很深刻的寓意,你不能一下否定和批判这个高官,但是你又被这个高官压的喘不过气来,教授出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高官,而正是这个高官让教授彻底明白了学术界到底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上。这与现实何其相似?!
教授最后看破红尘、但是在寻求与红尘断绝的过程中,作者安排教授去了耶路撒冷和印度,朝拜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佛教,最终决定“头顶烧香”受戒。这段实在很扯淡,似乎是想包容的东西太多但有没有这样的包容能力,所以写得很不精彩。
这种写法倒是很新奇。
作者是位学者和教授。对故事的设计和展开都有知识分子的影子,但是写得实在很大胆、很诡奇。故事还算精彩,不过写法实在太创新,有些地方难以接受。
1.这本书是作家达江复所著,之前拜读过他的另一部小说《半个太阳,半个月亮》,很符合他一贯的文笔,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很有思想,很博学。他的小说《教授出家》主要讲述了一个被天帝指派下凡的犀牛老九在人世间做教授时发生的故事。 奚教授的创造性让他在学术界名扬世界,在学生那里受到明星般的追捧,小说描写了这动人的场景。强烈的性欲让他被南洋风情的女研究章可儿诱惑,小说展示了这美妙的情景。他的名声遭来同行的嫉妒,他的艳遇遭来章可儿之父的仇视。小说呈现了这尴尬的纠葛。奚教授被人在网上匿名攻击,被章父设陷阱陷害,市委书记却要读他的博士,但代价是把奚教授的学术成果变成市委书记的博士论文,小说表达了这两难的困惑。当奚教授留下的《色空武则天》的书稿引起一场出版争夺战时,他已经出家,留下一部神秘的《世界文明史》,要在东西方不平衡的球场上“把球踢进西方的球门”,为东方找出路。 语言很有感染力,有作者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让人读下去就停不下来。
2.教授为何出家?教授为何频频头痛?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本书本身想要的表达的意思吧,教授确实被这俗世的一切精神折磨所击溃了,在仕途上的坎坷,学生们对他的态度反反复复,这个可笑的世界让他产生了一种难以诉说的无力感,看淡了之后才会想要出家。书中描述的一众人物,如赵书记、但金戈、闻淑婉、屈石、章恒太、姜福裕都是这社会上各类世俗之人的代名词,他们没有一丝真实,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唯利是图。书中唯一让我感受到一丝温暖的是她的学生于小河,这真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姑娘,也只有她对老师的敬仰和崇拜一如既往,没有被世俗所侵蚀,这个奚广缘虽受尽冷暖,可却真的有一个真心对他的人也是幸福的啊。
中国儒家文人并无捍卫自由的传统;但,任何一个文人,如果诗文灿烂,必是自由思想之结晶;失去自由即失去生命;创造力也宣告枯竭。——奚教授
徐曾经的同事葛兆光最近说:
人物周刊:您怎么评价当下的学界?
葛兆光:中国的学界,我只说文史领域,现在是一个四分五裂、共识崩溃的状况。当下的学术评价有3个互相冲突的标准:第一个是数字化评鉴的制度约束,就是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核心期刊等等。这背后当然有政治意识形态的控制,评奖啊,职称啊,收入啊,都在这个评价系统之内,大学的人苦于这套评鉴制度已久。
第二个是传媒的标准。传媒也是个帝国,力量很大,它跟市场联系在一起。有些很不入流的东西经过传媒、市场的包装一下子很红,大学反过来也受其很大影响。比如校长会觉得学校有一些常在中央电视台露脸的名人也不错,可以提升声誉;同时公众因明星学者的出现对真才实学的评鉴也有所改变。
第三个才是学界自己心里的那杆秤,当然,也只是部分精英同行会有评议。我们去书店都知道,90%的书是可出可不出的,学术杂志上90%的文章是可看可不看的。这个标准实际上最弱、最没有实效,但可能也是最准确的。
另外可能还有第四把尺子:外国学者的评价。所谓“出口转内销”,贴上了洋标签也会好些。影响洋人评价的,不外乎他的学术背景、问题意识、政治观点,以及他的兴趣和偏见,但有时他们也会考虑到现实利益而稍作妥协。
====================================================
小说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葛这四点的形象注解。当然,小说的范围并不止于此。
结尾虽然试图通过宗教精神来解决大头的困境。但这个升华做得很不好。使人感觉宗教精神和道德精神并不十分相关。请看唐君毅先生之论:
我们所要指出的真正的宗教精神,是一种深切的肯定人生之苦痛之存在,并自觉自己去除苦罪之能力有限,而发生忏悔心,化出悲悯心;由此忏悔心悲悯心,以接受呈现一超越的精神力量,便去从事道德文化实践之精神。(此精神在世间大宗教中皆有,而原始佛教基督教更能充量表现之。)…………表现这一种精神之第一句话,不是与人以一福报之保障,不是使人相信你求什么,佛神便帮助你什么,而是在人深陷于苦痛、无办法的时候,向人启示:你的一切痛苦,都原于你与人们的罪恶。你不能剪除你与人们的罪恶,你便应承但痛苦。而你必须凭一超越的意志或精神力量,你才能去除你与人们之罪恶与苦痛。否则,你总是无力的。你自以为有办法的,都是无办法的。你一般意识生活中之一点理性的光辉,你现实生命中之自然力量,乃是被限定的,卑微的,渺小的。如此,则你只有转出或接上一超越的精神力量,可以使你逐渐上升,望见真正的伟大、无限、幸福与至善。在最后阶段,你可以有保障。然而此保障,是第二义的。故说之为神所赐,是佛菩萨之加被。你并不能期必此保障之何时降临。即此保障之何时来临,你并不觉有保障。你不觉有保障,你才可以真得保障。所以真宗教的精神,自始至终都是谦卑的。流俗的宗教宣传,开始点即说:你信了神,便有神冥冥中扶助你;祈祷他,他就答应。此除了教化的方便,别无价值。而当人不知此只为一方便,而以为真宗教精神即求神拜佛时,并以祈祷神相助,为宗教生活之主要内容时;人根本误解了宗教精神,而过着一种堕落的宗教生活。……所以我们要讲真宗教精神,必须透过一层,回到宗教精神之根本处原始处去。如果我们不能在此根本处原始处,看得稳,握得紧,并求其为人所了解,我们将不能有宗教精神之再生。而宗教在文化中之地位,亦将因其本身之功利化世俗化,而日益降低。不复能再有其过去之尊严与光荣,以至根本失却在文化中之地位。
真宗教的精神,即是承认自己有罪,承认整个人类有罪。……全世界的人类,不能形成一感化人类之野心与贪欲之宗教道德精神,陶养驯服人之蛮性的遗留,即全人类之罪。承认自己有罪,承认自己对世界无办法,这是现代人应学习的一种谦卑的宗教精神。本此谦卑的精神,去检讨反省我们个人人格中之一一之罪,我们自己民族和人类之自觉或不自觉而深藏下意识之罪,而先自己忏悔,帮助他人忏悔感化他人,是人类唯一解除其毁灭之威胁,真正存在以创造未来文化社会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