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别解二战风云人物》是一本由马骏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227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6-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骏别解二战风云人物》精选点评:
●没什么新意~言语间也过多的偏向盟军~废话一堆
●每一个人物都能给予启迪~
●对于二战小白来说,很适合
●只当是高中历史的辅助读物吧
●当听到我们院院长叫马骏的时候,崇拜之情油然而生(哇,我竟然看过他的书……) 后来而且比较自恋的炫耀,后来才发现,认错人了……囧…… 不过我们院长更厉害哦,有百度百科为证。这本书匆匆掠过印象不大,说是别解其实也就是正解了,没有时间看传记可以看看…… 觉得那段历史对于男孩子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确实是上课的风格,讲点儿生平,插两句议论,提炼下经验,作为入门书也没啥问题
●我看书口味自小就不走阴柔风格么?……
●马骏真是军事书的常客啊
●2009
●买了没怎么看,对战争不太感兴趣。
《马骏别解二战风云人物》读后感(一):快餐军事史的代表
徒有虚名。在百家讲坛评论二战人物期间,其观点过于主观偏颇,建立在虚构的历史事实或传闻上。可以肯定很少读过西方权威军事学者的作品。以评隆美尔为例,从头至尾拿不出一个关键性战例,自编所谓的”杠杆理论“误导观众,可以看出连《隆美尔战时文件》这样的基础作品都没读过。
《马骏别解二战风云人物》读后感(二):二战,将星的时代
马骏老师的讲解方式,还是有他迷人之处,一旦习惯了便会喜欢上,本书中所提到的都是二战中各方有代表性的(没有包含中日,之所以没讲,应该是比较敏感)将领和领袖。马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把他们中的每一位的性格特点,成败得失都说的很好。而且经常总结联系实际,有收获。之前对中国外的将领大多是只知道大体的情况,缺乏细致了解,这次算是补充了些。-2018.7.25于北京
《马骏别解二战风云人物》读后感(三):残忍VS仁慈
此为龙xx某书书评
恰好能与这本同作评论
望勿再被河蟹~
--------------------------------------------------------------------------------------
马骏的两个事例印象很深。
珍珠港=苦肉计的确是新兴言论,不过许多野史中也有记载。
相对于邱吉尔弃考文垂,英美联军似乎在某点上很有共同性------以小保大。
我丢弃这座城市,放弃这个根据地,用鲜血和隐忍换来日后的胜利。
丢卒保将,古亦有之。
然而现代文明一片祥和,后人再度翻开这段历史,眼光已不停留在孰是孰非,孰胜孰败。他们开始质疑,申讨。战争无情人有情,士兵同样是身不由己,同样有血有肉,却在枪林弹雨间化为虚无。
无论是战胜国还是落败国,人人尊严,生而平等。
于是文人执笔,倾诉天地,让战争少了份尊严,多了份耻辱。
胜败与否,你们都是侩子手。
然而我们真的要以一个博大的胸怀,足够海涵的气度,去拥抱当时的严峻么?
那些将领,真的要以每个人的悲欢作为战胜的依据么?
不可以,也不能。
战争本就是宏观的产物,无法精确,无法计量。
动荡既是疯狂。
当整个世界日夜颠倒,乾坤不现,道德和价值也会随之扭曲。
诚然,会有伤亡,会有留恋,会有无法言语的分离和交错之痛。
但这不是个体。也绝不是刻意的不公。
你不能要求癫狂的背景依然有秩序制衡。也不能幻想道德与利益分离。个体必须被尊重,值得被保护,然而这一切是基于个体之上的集体有足够力量对其负责。
没有牺牲,何来平安,何来醒悟,何来对于战争深层剖析?
所谓人文关怀,所谓秉守情操,所谓风轻云淡... ...
终究只是后人的一厢情愿,前人的美好憧憬罢了。
世界很美好,对于灰暗的,我们铭记并将其翻页。
对于光明的,我们保持并让其永恒。
看下来很舒服的一本书~补了俺一些空白的历史人文知识:)
戴高乐——汗~~俺以前居然一点都不知道他当选过法国的总统|||。。还是民意调查里最高的那位。。。是不是教育很失败|||~
乔治·马歇尔——伯乐。这样的人不论在军事还是政治领域都能通吃。幕后执掌台前的巨手。凭借他的“人梯精神”,注定了他的辉煌。
蒙哥马利——阿拉曼战役,击败隆美尔。锐利眼睛。
巴顿——强悍~矛盾。“赤胆铁心”,四星,暴力与仁慈。“为战争而生的人”,如果说佩服马歇尔的是他的用人之道和胸怀,而巴顿展示的是一个记忆中那种典型的将军。
艾森豪威尔——从少校到五星上将只用了4年。后当选为总统。传奇人物。
罗斯福——政治家。连任四任总统。汗~|||他的外祖母和丘吉尔的外祖母是亲姐妹。。
麦克阿瑟——失败可以成就成功的不朽。“菲律宾人民,我,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回来了!”
丘吉尔——二战成就他的非凡业绩,所以他被和平抛弃。他知道自己的骨子里要什么,崇尚权力。
朱可夫——苏联名将。“成效”。
斯大林——双重人性。
隆美尔——“战术巨人”“战略矮子”。“沙漠之狐”,北非战场他光耀夺目却亦是他的伤心地。
希特勒——马骏在他的题目里写的是“非男非女,亦人亦兽”。。。|||
只是一本书,横向看(是横向还是纵向还是什么都不是?~||)每个人作为个体,是在写不出什么。但这本书全文纵向联系起来,你会发现,这些人骨子里的相似。
意志坚定极其爱国富有感染力。特别提到希特勒的演讲——貌似在俺记忆中,就好像他的现场演讲充满了魔力,让人不由自主去追随他。差不多整个德国的民众都认同他,而众所周知,德国人有多么好的理性思维~实在是佩服||
军队纪律很重要士气很重要,将军作为榜样表率很重要,对士兵的关爱也同样重要。
奋斗——荣誉——机遇——或许,是历史成就了他们;而他们让历史变得。。。是历史。。
风云人物,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过去六十多年了,但是去努力接近,真的可以明白良多。
因为我相信,历史只是一个重复的过程。不管出现过怎样的人物,都只是,不断重复。
2007.3.13
《马骏别解二战风云人物》读后感(五):伯纳德·劳·蒙哥马利,观马俊讲座有感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Bernard Law Montgomery),英军著名的陆军元帅,因为著名的阿拉曼战役和诺曼底登陆战而被永远载入二战史册,因为其挫败“沙漠之狐”隆美尔、为盟军力挽狂澜而为世人钦佩,因为其温厚善良的个性、深喑为帅统军之道而为士兵所拥戴。
二战历史专家马俊博士在百家讲坛《二战人物》上集中详细地介绍了蒙哥马利“不幸”的童年,他的不幸不是说家庭的支离破碎或穷困潦倒,而是有一个给自己留下巨大阴影、经常对自己的自尊心给予沉重打击的年轻母亲莫德。曾经一次,顽皮任性的伯纳德把她心爱的花瓶打碎了,莫德尖声地大骂到:“除了当炮灰,你将什么也做不成”。这句话深深地刺伤了伯纳德的自尊心,这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一生,至死也不愿与自己的母亲来往。在他的回忆录上面,他悲观而伤情地写到,“ 我可以说我的童年时不幸的,这种不行完全来自于我的母亲,在她眼里,我不过就是一个炮灰。可是,我的母亲说对了一半,我的确开了炮,而且不值一门,但我没有成灰。我童年吝啬的母爱所带来世人对我的嘲笑、蔑视的刺激,形成了我坚韧不拔的一直和天赋的智慧。没有这种品质,我不会成为后来的蒙哥马利”。
可以说,这种“不幸”的童年在给蒙哥马利留下巨大心理阴影的同时,却造就了蒙哥马利成为后来著名将领的卓越能力。尽管在她母亲眼里,他的的确确是一个很厌学的坏孩子,但他却没有因此沉沦。在蒙哥马利后来的认识和感叹中,他说对于母亲的责骂或困境、逆境,他都习以为常,他已经习惯在人们的非议中坚持做自己的事情,他坚称这是他意志力的源泉。而母亲一连串的责骂反反复复似乎只有简单的几个字,“这是个坏孩子”。而蒙哥马利在内心对她的回答也及其简单,“我不是坏孩子,你是不了解我的”,这是蒙哥马利的自信力。而他学会了敏锐地观察母亲的情绪和脸色并依此来做事情,这恰好形成了他敏锐的观察力。
除了他母亲,周边对他无休止的嘲笑和蔑视,也极大地刺激了蒙哥马利的自尊心,在很多同学甚至整个学校的眼里,他只不过是“没进化好的猴子”。但是倔强的蒙哥马利并没有因此沉沦不堪,而是由此发奋图强,进入了自己心仪的桑彻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之后被分配到艰苦的印度军事区,开始自己传奇而卓越的军旅生涯。(插一句新闻,9月份,中国一名陆军军官在西方军政届的非议中开始在这个英国最富盛名的军事院校学习西方军事理论)。蒙哥马利当时在其办公桌上赫然写到,“笔比剑更重要”,他像菲特烈大帝一样,坚持不懈地阅读与思考,以求精通他的职业,直到细微末节的各个方面。这正印证了孔子的一句真言:“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如今,物欲横流、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我们年轻人更应该时常停下来,看看自己一路走来真正学会了什么忽略了什么,如此才能更加明晰自己前进的方向,不至于在众多的分叉路上迷失。所以我强烈地感觉到,“思想比电脑更重要”。我们这一代活得真的很辛苦,我们很多人被束缚在电脑前,逐渐失去了在与他人热情沟通中接受人文熏陶的机会。造物主让我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却让我们的精神生活如此的匮乏。
每每回味一个人物的生平记事或细细关照历史长河,我们都可以从中汲取无数的精神食粮,用来慰藉和关怀我们自己日益苍白和空寂的心灵。
longlinfeng"s Blog:www.longlin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