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下的鱼》是一部由张力执导,高放 / 周波 / 庄馨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冰下的鱼》观后感(一):看完了冰下的鱼,很沉重的感觉
这是一部可以让人有很长反射弧的作品,一种持续感很久的沉重。很可能是电影 的“温度”与“刺骨的冰寒”皆是真实的生活带来的,小城夹缝中的中年人,垂死的老者,讨生活的年轻人,都仿佛是那再挣扎也不会被关注的冻鱼。生活给他们带来的恐惧除了那双偶尔睁大的死鱼一般浮肿的双眼,连嘶吼都是低沉甚至于无声的叹息。 孝是否等于”服从“? 花光积蓄扶持已成年子女在大都会买房立业是否是“理所应当” 。在这里,我看到的是我的父亲母亲,或者我们的父亲母亲,那么一代人, 那被一句“这不是应该的嘛” 压垮怂拉的肩膀, 以及他们用自己全部生活生命为“祭品”成就的“循规蹈矩”。 那双双看似没有感情的圆睁“鱼眼” ,是那些被生活淹没的人眼。
《冰下的鱼》观后感(二):生活质地之外
特别有生活质地的片子,围绕解决母亲在职工澡堂洗澡的核心事件,着力描画出一个疲惫的中年人形象:为了在北京给儿子买房卖掉了在老家的大房子,挤在母亲的老房子里,妻子和母亲之间水火不容,作为老工人仍然坚持着上世纪师徒传代关系的工作习惯,而工厂已经转轨改革,主张现代企业制度的人事处年轻人接到投诉不断找他谈话,母亲因为年龄大,澡堂不允许她进去洗澡,职工澡堂早已外包出去,而他想托关系却发现恰巧得罪过澡堂老板。除有关自身的境况描摹外,以中年男性为移动的视点,也捕捉到了养老问题和老年人情感问题。有好多场戏,中年夫妻的性生活,深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女性和主人公在车里拥抱着哭,主人公愁闷地醉倒在酒摊上,风情女坐在他边上哭,还有就是主人公给母亲搓澡压抑地哭,拍得都挺动人。再有就是拉着猪牛羊的车分三次分别从主人公边上经过,那个声音的运用真的惊艳到我,但始终会觉得作为一个电影而非新闻报道或社会学调查田野笔记,缺乏一点高于生活的那个东西,缺乏一个情感的出口(结尾字幕写献给父亲,我还以为导演代入的是那个啃老的角色,映后导演却否认了,那就完全找不到导演情感的位置了)。
《冰下的鱼》观后感(三):落灰的东北小镇,一对成年母子的悲剧末路
平遥第10部,《冰下的鱼》,首映单元,4/5分,映后最持久、最响亮的掌声说明了一切。
除了结局打破第四面墙的处理与影片写实的风格实在不搭调外,本片是部很优秀的制作。影片通过冷静的叙事,通过澡堂不让老妈妈洗澡,说清了社会对于老年人的冷漠,以及,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是如何狠狠地挤压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年人。
初看影片海报,会让人以为本片只是一部讲老年人困境的故事,但细细看下来,会发现“中年儿子”在戏份上更胜一筹,这导致部分观众难以接受,认为被欺骗。不过,在我看来,戏份的多寡没那么重要,这对母子一虚一实构成了完整的主角。而且,就像“没有经历过的人,难以想象那种经历”一样,我们如何得知老年人的真实境遇是什么呢?我们总是直接看到结果。影片这种实拍儿子,虚拍老妈的手法,不正是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吗?
作为一个在厂子里生活的教师,老年了,因为习惯还是想去澡堂里洗个澡,可是因为老年人在高温中易发生危险,澡堂子就是不让老人家进,这么件芝麻点的事,终究是难倒了这对母子。这样的故事夸张吗?一点都不夸张,所谓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这样的稻草。
牛、羊、猪依次出现在片中,呈现出男主角被生活宰割的意象,很简单,但我很喜欢这种现实中带点魔幻的感觉,这种魔幻中,我能感受到导演的心意。
影片在配乐的使用上的确是别具风格的,甚至是相当大胆,因为它很巧妙地使用了东北当地的民谣,从呈现效果来看,非常惊喜,但也的确会感觉到“硌得慌”。如果我没能在映后与身边的东北朋友交流的话,我是不会知道这个音乐与地域的关系是什么,这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会有观影门槛。不过,我很喜欢,喜欢民谣中那股喷张的生命力。
演员的表演都特别好,无论是高龄妈妈高放,中年儿子周波,还是那个在饭桌上偷偷哭泣的女配角,都给到了真实、自然的表演,于自然中见真章,他们都值得表演奖的肯定,不知道这部影片有没有报名金鸡奖,如果报名了,希望能有所斩获,尤其是男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