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炼》是一本由[法]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苦炼》精选点评:
●12年4月初读,17年1月24日夜,重读毕。在时隔五年的两次阅读体验中,《苦炼》始终是无法喜欢的作品。我能捕捉到的,虽然都是一度青睐的主题——怀疑论、充满汪洋恣肆感的火的象征、自己在前方等待自己的独立感,以及那种对性、婚姻乃至繁殖的蔑视。但是,尤瑟纳尔的笔触还是牵缠,宏论固然浩瀚慷慨,却似乎总与泽农脱节和分裂,仿佛一片星空漂浮在一个单薄的人物形象身上,不能“天人合一”。这种脱节感直到最后“探监”和“末日”才达成和解,泽农也因此合理地变成了一个“不朽”的人。但无论如何,我喜欢尤瑟纳尔那种近乎冷漠的判断,对于人生的出路、人性的懦弱。实情也许就是:“我们对于人生的路和目的地,知道的也许还没有关于鸟类的迁徙多呢。”
●尤瑟纳尔的文字很像锋利的剃刀,精准、简练、恰到好处。人是时代的人,无法超越时代,就只能超脱自我。
●追求真理的那个灵魂备受煎熬.
●略微艰涩的阅读
●宗教改革狂风骤起之时。肆意纵横,想到就岔出去讲一段泽农身边人的插曲,生父生母、表弟、异父妹妹...每段插曲的精彩都比正传有过之而无不及。极端的再浸礼派的国度很难不让人想到ISIS。
●个
●在失眠的深夜读完最后剩下的部分,仿佛跟着泽农走到了生命尽头,陷进幽深又充满慰藉的黑暗里。泽农是那个被写的人,但你能感到那个执笔者也是他。他是所有那些超越了时代的特立独行者的化身,想到了好多人,甚至还想起了李贽…… 但这故事并不好读,因为戏剧化娱乐性的部分几乎不存在,甚至同「哈德里安回忆录」相比,叙述都可以说是冷漠的。但泽农也是只会以这样的语气说话的吧,从这个角度上看,尤瑟纳尔是又一次借他人的躯壳,为自己可能经历的人生写了一本回忆录。
●在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有一批被禁闭的哲学家,在那里生生死死。
●文本自带一种冰冷气质,却又向读者敞开,一名教士的心灵经过流浪,却又回到了故乡;抛弃了一切狭隘价值观的超越了时代的普世感引来了中伤;流在故乡的血如此滚烫
●换个版本再评一次分吧,看过宗教改革史之后写点东西
《苦炼》读后感(一):泽农和亨利马克西米利安
我喜欢泽农,但好像更喜欢亨利马克西米利安。
亨利马克西米利安放弃了大富豪长子地位,放弃了金钱帝国的继承权,跑去参军,在动荡和战乱中自得其乐,死在战场的角落。
这个听着很有美国六十年代青年的劲头。
战斗,女人,自由粗放的生活,为了这些,亨利马克西米利安放弃他的继承权,他至死都认为值得。
很有意思。
《苦炼》读后感(二):好小说本不像小说
一本让我心怀开阔的书。本来以为看过那么多欧洲小说后,不会再有谁让我为之心醉神迷。这本小说却让我充满敬意。或者是圈子又兜回到了那个圆。《欧洲思想史》看完后第一本我觉得算是对得起欧洲的小说。初识尤瑟纳尔。因《苦炼》和《哈德良回忆录》可以重新认识欧洲、世界、历史和人文。好小说本不像小说。45岁前可以考虑不须写小说。这不是一个人写一两本书就可以做到的。她写了这两本书。她做到了。人们为之高兴。
《苦炼》读后感(三):苦炼
此书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泽农的命运?中世纪的一段历史或者一个人的遭遇?或者是通过泽农的故事阐述其哲学思想?也许以上皆是。
我个人感觉这是一部流浪体小说,以泽农为主,带出宗教改革时期的欧洲的风土人情(如同小说版的《这些中世纪的人》)。而第一部份“漂泊生活”给我的印象就是如此,上到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天主教,新教,再洗礼派,士兵(其表兄享利与泽农的故事如同《红与黑》),平民林林总总,世井百态。如同尤瑟纳尔的谱系树,泽农是主干,各色人等都是从主干分出的旁枝。这与《虔诚的回忆》《北方档案》等书结构如出一辙。
在那段动荡的历史中,有没有泽农这个人物呢?也许并不重要,因为泽农们总是存在的。他,一个教士的私生子,只有通过当神甫(或者士兵)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过他显然头脑过于聪明,学习了许多知识,于是成为了一个外科医生以及炼金术士(在中世纪两者差不多)。一方面通过他的周围的各色人等,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而另一方面通过泽农的故事,我们也经历的哲学思想的成熟。这两条线索合并到一起就是标题《苦炼》,也许众生皆苦,思想也是一样。也就难怪泽农的命运如此了。
(2007年1月29日)《苦炼》,一个中世纪知识份子的人生之路,背负着巫师、炼金术士的名声,知识份子们在黑暗的压抑中探索着。最后被捕,自杀。难道这仅仅是中世纪的事吗?现代则是用金钱、名声或者笑话来罢了吧。知识在进步,手段也在。人果然非常聪明。
《苦炼》读后感(四):值得重读的书
苦炼重读没第一遍那么激动了,但是这个女人真是大气,不愧为法兰西第一位女院士。也是关于中世纪的小说,比玫瑰之名有味多了,对比之下,玫瑰就像一本文摘笔记。
摘抄:
亨利说:我享乐享得够多了。感谢上帝,每年都让一定数量的女孩子达到结婚的年龄,每个秋天都有人酿酒;有时候我想,我可能会像阳光下的一只狗那样,过上好日子,经常有架打,有骨头啃。然而,我离开一个情妇时,很少不像小学生从学校出来时那样,长舒一口气,而且我相信,我死时的叹息,一定和那种时候长舒的那口气一样,属于一个性质。……
泽农说: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圆球上,我至少跑了一些地方,研究过金属的熔点,植物的繁殖,观察过星辰,研究过人体的构造。我知道哪些是我所不知道的东西,我羡慕那些知道得更多的人,但我知道,他们也得和我一样,去量、称、推理。而且怀疑得出的结论,在假的东西里面放一部分真东西,而且明白,在真中永远混合着假。我永远不会因为害怕没有思想变得惶惶不可终日,因而执着于某种想法。我从来不曾用谎言做调料,去炮制真事,以使自己便于消化。我从不曾为了易于战胜对手而歪曲对手的观点……我不让自己把真理变成崇拜的对象,宁可给他一个更为谦卑的名称:真实性。……我几乎已经做到,不再相信空话。我死的时候,不会像生的时候那么傻。……很久以来,我就知道,一盎司的愚蠢,比一斗的智慧还沉……
第二天,亨利去找泽农,人一早就走了。而中午时分,宗教裁判所受命前来逮捕泽农的官员扑了个空。
《苦炼》读后感(五):为了知而不是爱
在失眠的深夜读完最后剩下的部分,仿佛跟着泽农走到了生命尽头,陷进幽深又充满慰藉的黑暗里。泽农是那个被写的人,但你能感到那个执笔者也是他。他是所有那些超越了时代的特立独行者的化身,想到了好多人,甚至还想起了李贽……
但这故事并不好读,因为戏剧化娱乐性的部分几乎不存在,甚至同「哈德里安回忆录」相比,叙述都可以说是冷漠的。但泽农也是只会以这样的语气说话的吧?从这个角度上看,尤瑟纳尔是又一次借他人的躯壳,为自己可能经历的人生写了一本回忆录。
这是在哲学、科学和信仰仍纠缠在一起的那个时代,一个先知可能经历的一生。可贵的是,和黑塞笔下那些圣徒们不同,尤瑟纳尔的故事里主角对求知的热情远多于尘世情爱,或者说,他清楚并接受欲望的存在,但不会认为有必要将其神化作为终极理想——那只是天真,但天真不会因为纯洁就等同于“真”。
认清并说出这一点可能在某些人(比如司铎)看来是无情的,可反过来在泽农的一生中他其实从未失去责任感和同情能力。只是一个拒绝自欺欺人的人是无法煽情的。
总之,最大的收获是我终于遇到了一个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比黑塞的悉达多、纳尔齐斯、克诺尔普都更让我感到认同——因为终于有这么一个角色,他是理想主义的,但他的动力可以不是爱,而就是求知和体验本身。好像第一次有了足够的底气去说:这并非是一种罪啊!这么想的人也一样可以不辜负生命的活过。
(深夜用手机写完,回头有时间再修改补充更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