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是一本由[英]弗雷德·乌尔曼著作,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1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逢》精选点评:
●小小的牛皮封面 精致而低调 梦想着做一个诗人的笔触 不拖泥带水 不冗杂庞繁 又把青年时的一段友谊 描述的浪漫又不失深沉…… 起初是看到装帧和乌尔曼认识斯蒂芬茨威格,便从图书馆带回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犹太人的孩子,作为希特勒最初的拥护者的孩子,带回来被逼无奈的出走美国,可能在怀疑与批判下走向的刺杀……纳粹与犹太……历史一直在发生……在一些大的时代背景下,有时候点滴之处可以发光,更多时候,被命运流放……最悲哀的,是历史还是时不时的在重逢……
●“他于一九三二年二月来到我的生活,从此再未离开。我能记得我的目光初次落到这个男孩身上的日子和时刻,他将成为我最大的幸福,最深的绝望。” 三十年后,他们终于重逢了。
●孩童时期朋友的“背叛”必然是让人刻骨铭心,但是在残酷的浪潮下并没有谁是幸运儿,战争意味着军事的征服与人类的苦难,我们终将重逢。
●没想到这本水军这么多,原本打了三星,特别普通的一本小书,骗人买纸
●士瓦本柔和宁静的淡蓝色群山上遍布果园,他们永远十六岁。
●读到最后一句哭了,怪不得书名是reunion。前文 “一个我愿意为之而死的朋友”……
●先锋书店的盲选里抽到的书,一个多小时就能翻完,其实就很普通,通过描写两个男孩的情谊怀念从前美好而宁静的故土。相信他们能在另一个世界重逢。
●流亡作家用异国的语言追忆自己故国时光的杰作。雅歌塔《儿童日记》是作家用异国语言精心雕琢留下的黑色印记,《重逢》是乌尔曼即使用异国语言也掩藏不住的对童年和故土的扼腕回溯。爱他们。
●汉斯最终在青春期的废墟里获得了他想象的浪漫主义的友谊。
●冯.霍亨费尔斯,康拉丁,牵及刺杀希特勒计划。被处决。
《重逢》读后感(一):评《重逢》
汉斯与康拉丁的友谊一开始就存在身份与种族因素的干扰,伯爵家族对少年汉斯来说是压迫性的存在。令他的心在喜悦和羞愤中颠簸。
其实康拉丁代表了令汉斯仰视而畏惧的群体的某种特性——关于邻家女孩的讨论有点代表性。一个完美的上帝为何要杀死几个无罪的孩子?如果要为这的惨剧寻找理由,是否意味着“上帝”可以以正义为名剥夺人类的生命?
这个群体隐蔽的高傲冷漠导致他们做出违背人性的选择。也让家乡成为汉斯彻底无法回归的黑影。
直到三十年后尘埃落定,汉斯在讣告里与故人的消息重逢。康拉丁一生之中也许有过狂热,怀疑,挣扎,残存的良知和教养最后还是促使着他走向一个英勇的结局。
虽然无法救赎所有的罪恶,但看到最后还是会觉得——不愧是他,康斯丁。
抛开思想信仰和种族立场,这个故事最打动我的是对过去美好世界的回忆。
十六岁清澈的岁月,古老宁静的家乡,令人怀念的一切永远也回不来了。
看过一部电影,叫《佩小姐的奇幻城堡》。说的是一群有超能力的古怪小孩,依靠循环时间的能力,永远停留在二战以前,一座老式的学校里面。每天晚上,他们在花园里看着纳粹飞机飞过,通过一个小小的仪式,在炸弹落下前一秒将时间倒回。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是感觉到心痛的。可能作者/编剧心里有一个回不去的旧世界吧。他一定希望伙伴们能永远停留在那里:美丽古堡,蔷薇花园,天使般的孩子们永远不长大。也许现实是相反的——那天晚上,炸弹摧毁了城堡,师生无一幸存。
只有一个已经入伍的男孩带着回忆远走天涯。新的世界带着遗憾建立,旧的也彻底荡然无存。
“生者我流浪中老去,死者你永远年轻。”
《重逢》读后感(二):始于虚构,终于幻灭
汉斯与康拉丁,与其说是“情投意合”,更像是相似的灵魂相吸碰撞,又因身份迥异相斥,这样说是违背物理规律的,一如他们的友谊是违背“常理”的。汉斯对康拉丁的迷恋,我认为带有自恋因素,于他而言,周围的所有人只有康拉丁配得上自己,他爱康拉丁,至少精神层面是这样。他对父母的复杂情感,相信许多人都能够产生共情,对父母优秀程度不满又不至于看不起,而在父亲作出违背原则,令自己厌恶的言行时,尊敬崩塌。家庭是汉斯自卑的来源,也是他们关系决裂的爆破点。追随希特勒的贵族少年无疑是耀眼的,犹太少年落荒而逃。
借用Bob Mortimer的一句话“just fingerprints on an abandon handrail.”,这个故事就是如此,放在历史的洪流中根本没人注意,微不足道且无关紧要。战争带来的苦难没有人去细化,其毁掉多少年轻的生命,搅碎多少独立的灵魂,践踏多少人的信仰,无解。可却是这样千千万万的“无关紧要” 倒映出20世纪30年代犹太人受到的迫害。鲜血,破碎的灵魂与迷惘组成战争的苦难。
汉斯听说霍亨费尔斯堡成为废墟时抑制不住笑,亦如抑制不住血泪。忍不住将写满名字的小册子翻到“H”,他该是颤抖中释然,毕竟灵魂契合的两人在某种意义上殊途同归,在不同维度重逢。把希特勒视作救世主的康拉丁消失了,取而代之却是"醒"过来的冰冷尸体。追随希特勒的青年们,看着希特勒倒台,看着信仰倒塌,看着所追寻的事物全部破灭,该说其恶?
唏嘘的同时,这个故事还带给我别样感触。作者笔下的朋友只活在纸上,汉斯的康拉丁最终也消失了。显然,触碰灵魂的知己大多数情况下不过是虚构而来,汉斯与康拉丁的友谊,美丽又悲戚,拥有便不枉过。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汉斯,渴望康拉丁存在。
《重逢》读后感(三):这样的重逢太扎心
本以为是一本轻松愉悦的小册子,结果看得我特别难受,尤其是最后那句:“冯·霍亨费尔斯·康拉丁,牵及刺杀希特勒计划。被处决。”想到了康拉丁可能会在死亡名单里,但没想到死因。
一个是犹太人普通家庭的孩子,一个是德国贵族家庭的伯爵。毕竟16岁,他们之间因灵魂的相近打破了界限拥有了纯真而美好的友谊,可以为之去死的那种。但生活毕竟是残酷的,当拥有贵族身份的康拉丁让汉斯一直崇拜的医生父亲在他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幻灭时,当双方的地位差距慢慢凸显时,当他知道康拉丁不把他介绍给父母的真相时,当他因为犹太人身份被欺负而康拉丁并没有站出来维护他时,当他发现康拉丁支持希特勒时……他们的友谊不得不终止。
虽遗憾,却无奈。
汉斯被迫离开家乡,把德国当作祖国的父母虽没死于集中营,但纳粹却脱不了干系。伤痛和友谊,都刻骨铭心。为了抚平伤口,他选择回避,选择遗忘。康拉丁许是他内心深处无处安放的灵魂。
三十年后,他收到一份死亡名单,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记忆被唤醒,虽刻意不去看H开头的名单却偶然发现康拉丁因牵及刺杀希特勒计划被处决,而当初他们友谊崩塌的原因之一就是康拉丁对希特勒的支持。至此,我貌似明白了“重逢”的含义,沉重而悲伤。
:被图四戳到,有时候,真相大白之日就是友谊结束之时,即便不结束,也再也回不到从前。有时候我跟他一样,总是想要去求证什么,总是不肯让疑惑安然入眠,于是弄得自己遍体凌伤…
喜欢作者对两个少年友谊的描写,妙极。
《重逢》读后感(四):失败牵强的装帧
看到楼上对装帧的赞美,我真的想说两句,这本的装帧真的非常失败,全本我看不明白这个封面蚕丝一样的纸和内文的半点关系,内封的紫色和封面的褐色搭配奇丑,相比也是效果图跟实物不一样的原因。
全本163页,小开本一共19个章节都一个空白章节页。浪费纸!本身我是喜欢小开本的,做成硬精装手感不好。
再说几句,一般普通作者是不会专程上豆瓣去评论一本书,最多网店上打个差评或者退货罢了,出版社生意难做书不好卖也是事实,收买书评,控制舆论,要不是实在牵强令人愤怒不会出来说。
广西师大好的装帧太多,基本都是陆智昌的作品,清雅高贵有内涵,比这种好了几百倍。上面说装帧好的那位书评人,多读点书多看看吧!
《重逢》读后感(五):淡淡的忧伤,永远的深思
他是一个犹太男孩,名叫汉斯·施瓦茨;他是伯爵,是当地显赫贵族的后代,名叫康拉丁·冯·霍亨费尔斯。1932年,他们俩在德国斯图加特市维滕贝格的亚历山大中学相识的时候,两人都是16岁。在那个年代,很难相信这两个出身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的男孩能够成为好朋友。但他们的确就是好朋友,甚至,康拉丁还去过汉斯的家里拜访;而汉斯也曾经去过康拉丁的家里,虽然很难称之为拜访。
1930年代初期的德国,正处在希特勒和纳粹党日益猖獗,并且开始迫害犹太人,并且开始蠢蠢欲动、梦想着征服欧洲、征服世界的前夜。这成为了英籍犹太作家弗雷德·乌尔曼创作小说《重逢》的时代背景。在弗雷德·乌尔曼的笔下,这个时代背景已经淡化了许多,虽然这个时代背景与两个男孩的友谊、与他们的家庭,甚至是与他们最终的命运都密切相关!但弗雷德·乌尔曼还是尽己所能,他尽可能回避了当时那一种可怕而疯狂的一切——除去那个有三个小孩的家庭,遭遇一场并非自然产生的大火!除去汉斯的父母,在一战中为德国而战,却在1930年代初期被迫自杀……
汉斯和康拉丁之间,由于对荷尔德林和希腊古钱币的共同热爱而成为莫逆之交。但他们的友谊从一开始就笼罩着第三帝国的阴影之下。汉斯的犹太人身份,与康拉丁的德国贵族身份,在当时的德国,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巨大的鸿沟!汉斯的父母非常明智,将汉斯一人送往美国,他终于存活了下来。三十年后,从一封来自亚历山大中学的信件中,汉斯得知了他那些同学、校友的命运,当然也知道了留在德国的康拉丁的最后命运!
无论汉斯和康拉丁在最后离别时有多少分歧,但很显然,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而康拉丁虽然一度迷失于希特勒和纳粹德国,却还是在最后觉醒,参与了他们认为能够拯救德国的行动!可想而知,当三十年后,已经身为一名成功律师的汉斯在得知这一切的时候,他的内心中,一定会想到他和康拉丁之间,他们在一起相处时的点点滴滴。小说中并没有说当康拉丁被处死时,他的内心中都想到了什么!或许,他一定会想到已经身在美国的他的好朋友汉斯……或许,很多年以后,他们会有世界的另一边重逢?!或许,不是“或许”,而是一定会!每一个读到汉斯和康拉丁之间故事的读者都会这样想。
《重逢》的作者弗雷德·乌尔曼就出生于德国斯图加特一个富庶的犹太中产家庭,这个身份背景和汉斯有某种相似之处。而且很有可能,作者一定在汉斯的身上倾注了他自己的很多影子……
真实世界中的历史早已经翻过去了很久很久,《重逢》中曾经描述过的情景——“书页中有士瓦本柔和宁静、遍布果园的淡蓝色群山,少年们在散发着乳香的黑森林和莱茵河谷中远足漫游,树上挂满了金黄的梨子,野玫瑰遍地盛……”也不会是永恒。但一定会有很多读者希望,永远是那样该有多好,汉斯和康拉丁并没有分离而依然是一对莫逆之交该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