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赎罪》读后感精选

  《赎罪》是一本由[英]伊恩·麦克尤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4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赎罪》精选点评:

  ●“我一句话都不会说的。”他说道,尽管耐特尔的脑袋早就在特纳眼前消失。“七点之前叫醒我。我保证,你不会再听到我说一句话。”

  ●可以感受到麦克尤恩试图以一桩悲剧来探讨文学的本质,真与假,真实与虚构的意义。但这些太形而上了。对我来说,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前半段絮絮叨叨的啰嗦话看久了居然感到愉悦,以及在最后明明早已知道结局,依然内心怦怦直跳,触摸到了文字的力度。

  ●发现我是喜欢麦克尤恩的

  ●文艺女青年的救赎,后半部分是想象中的赎罪,可是世无赎罪可言。

  ●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准备第五次再看一遍电影

  ●节奏感强,张弛有度。第一部的前两章用很简洁的,大部分是直接的心理和行动描写,就勾勒出了布里奥妮和塞西莉娅俩姐妹截然不同的性格。之后,小说第一部一直使用第三人称半全知视角在布里奥妮、塞西莉娅、罗拉·昆西、塔利斯太太、罗比·特纳之间穿梭,完成了整个故事的架构。 第二部和第三部分别用罗比·特纳和布里奥妮的视角,正文采用现在进行时,一位从军,一位当实习护士,而信件则采用过去式,交代了他们周围所有人的动态,不落虚笔。 “1999 伦敦”是唯一采用第一视角的部分,七十七岁的布里奥妮终于使自己的剧作在家里成功演出,并在小说书稿中安排了姐姐和罗比的幸福结局。 宗教救赎、小说形式等思考性的问题都暗含其中,虽免不了有很多戏剧化的成分,与列夫·托尔斯泰的深度和磅礴比起来也差了十万八千里,但总归是一个难得的好故事。

  ●不是喜欢的那种文风,剧情推动缓慢且繁冗更甚于巴克曼的。但赎罪一说意味深长值得多次品味。

  ●后半部很精彩,前半部有点读不下去啊。。

  ●布里奥妮误会姐姐男朋友罗比是色情狂、强奸犯,凭一己之力将其送入监狱,意识到强奸犯另有其人后,姐姐与罗比均已在战争中去世,无法赎罪的故事。

  ●2019年049本:一个少女的无心之错可以带来多大的灾祸,开头几章的少女视角和心事,生动活泼。英伦庄园夏日慵懒气氛,姐姐和恋人之间欲言又止的情愫,但是一次误解一个玩笑一个恶棍最后一切无可挽回,只剩妹妹永生永世的赎罪之心。 西方人观点,发生的事情无可否认矫饰辩驳,只能背负十字架,赤脚走上荆棘路,直至永远。

  《赎罪》读后感(一):简单说一下人物设定

  尽管很早便从电影里知道了结局,但一点也不妨碍我看书的时候依然三番五次落泪。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总能做到这样:情节不算特别,但表达脱俗,饱含深意。 对比电影,小说相当完整,深入解答了电影因铺垫不足而时留下的疑点。

  人物小传刻画入微,以至于看到中间,就明白了几位主要人物无一不是罗比悲剧的“推波助澜者”: 妹妹不切实际,满脑子幻想,有导演事件发生的破坏力;哥哥是不会say no的老好人;母亲软弱,没有决策力;父亲是缺席型家长,也是正义的缺席者;表姐罗拉跟她母亲一样擅长矫饰受害者。甚至是女主角塞西莉亚,她在家庭里不被信服,人微言轻。

  有了形象饱满的他们,罗比的命运转折便不只有偶然性,也有了条件充分的必然性。

  《赎罪》读后感(二):19/10/4

  特别喜欢罗比的独白,“没有根基,一切都是徒然。他希望有一位父亲,正因为如此,他希望成为一位父亲……他要去寻找父亲……不管怎样,他要成为他父亲的儿子。”

  渴望找到自己的根源、来处,而不是寄人篱下,这件事对一个人太紧要,也太让人揪心了。想起了《坚果壳》里胎儿给父亲的信,也特别触及我的心……

  因为我惨遭全方位剧透,所以看着塞西莉娅和罗比轻快地憧憬未来的段落,心里都特别沉重。已知结局看悲剧,情节的前进就变成了不可避免的命运在压来……另外,每逢布里奥妮对事实真相做了美好化处理的地方,都有一种朦胧的荒诞感浮现出来,让人隐隐中很早就对结局有所觉察。可能哪怕没有被剧透,也会感受到那些不祥的预兆。

  罗比因为身上的伤而恍恍惚惚,用童年无道理的确信想着捉不到猪就回不了家,想着有绿桌布的温暖房子,想着战争年代是否所有人都有罪,想着要一路退回到死在树上的小男孩身边,好好地埋葬他,直至回溯往昔,回到他英雄一样抱着走失的双胞胎回到宅子的时候,而错误不将发生,人生不会被毁掉。

这段可能是我最扎心的地方了……

  《赎罪》读后感(三):读《赎罪》有感

  第一部比较好读,叙述了布里奥妮如何一步步犯下错误;第二部充斥着大量关于战争的描写,主要是敦刻尔克大撤退,以及罗比和塞西莉娅的苦中带甜的秘密通信,整体比较繁琐、啰嗦;第三部主要写布里奥妮在医院的工作;最后一部“1999年伦敦”跨越了相当长的时间,以布里奥妮的视角和口吻回忆了自己赎罪的感受,而中间的60多年发生的事则被略过了。至于主人公罗比和布里奥妮的命运,则是被作者在结尾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1940年,前者死于败血症;后者也于同年在地铁车站爆炸中丧生,二人终究无法如愿。

  在布里奥妮开始意识自己的错误后,她选择尽力地去赎罪:本可以去自己理想的剑桥大学上学,当一名剧作家,却选择退学、离家到姐姐的医院和姐姐一样做一个战地护士,切断了自己和过去的纽带;期间她还无数次跟塞西莉亚写信祈求原谅,但都没有得到任何答复;晚年她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书,却迫于罗拉和马歇尔的压力而无法将其公之于众。所以即使布里奥妮知心悔改,在我看来她的赎罪也是不成功的。一方面,罗比三年的自由被剥夺,声誉和尊严受损,罪名终究没有被摘下,这些都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弥补的;另一方面,罗比和塞西莉娅的感情也掉入了苦难的深渊,事实上,他们最后的悲剧也说明了无论布里奥妮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劳。

  很喜欢一句评论:“布里奥妮对《赎罪》结局的改写,并非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歌颂了人文主义关怀。”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它充满了很多环境、心理等细节描写,充斥着梦境、幻想与现实的交织,整体节奏比较缓慢。我总是讶异于作者频繁地对意识、对心理活动的细致描摹,而这种意识不是小范围的,而常常跨越时间和空间,既有个人将过去的自己与当前同样年龄段的他人进行对比,颇有纵横交错之感;也有将某两个人进行对比,比如艾米莉将过去的自己与当前的布里奥妮进行对比,将现今的罗拉与从前的埃尔米奥娜进行对比。

  《赎罪》读后感(四):《赎罪》读书记录

  这本书花了很长的时间才读完。

  全书共分为四部,第一部从各个人物的视角来描述那短暂的“仲夏梦之夜”。第二部从罗比的视角来描述战场上所发生的事。第三部则描述布里奥妮当护士的经历。最后一部则通过七十七岁的布里奥妮,为我们揭示上述故事都是布里奥妮创作的小说,虽然以真实事情为蓝本。但是,从伊恩这个全书的创造者来看,一切不过都是他的安排罢了。因此,该书的叙述方式很独特也很复杂,伊恩只是假借布里奥妮之口为我们述说这个故事而已,所以在小说的世界里,他才是真正至高无上、呼风唤雨的存在。从而,也就可以理解本书最后所说的布里奥妮是虚幻的不存在的这句话了。这样的写作方式想必也是伊恩的一种尝试,他试图打破故事与人物、人物与作者的界限。

  抛开叙述视角不谈(但是确实可以从这个角度好好分析),回到故事本身,该书还是比较宏大。

  全书最令人动容的肯定就是罗比和塞西莉娅的爱情了,也由于伊恩对战争进行了大篇幅的描述,才使得这份爱情更加让人悲叹与惋惜。由于战争而中断的有情人不只罗比和塞西莉娅这一对,在这个层面上罗比和塞西莉娅更具有代表意义了。毕竟罗比最后那句“七点之前记得叫醒我”,也是多少士兵的写照。

  战争破坏了一切的秩序,所有事物都变得如此不堪一击。世事难料,人生变化多端,无常的命运在战争的作用下更加明显了。正如最后布里奥妮所说的那样,她把那两个事实告诉观众能有什么用呢,除了得到残酷的事实。是的,无论告不告诉,实际上还是告诉了,我们都不会从中得到任何意义与欣慰。布里奥妮妄想用文字来拯救她的读者时,伊恩则同时让我们明白了文字起不了任何作用。在这个不堪一击的世界中,上帝早已失落,人们则什么也抓不住。但是出于作家职业的需要,布里奥妮还是得给读者一些可以信赖的东西,但这种努力最终还是徒劳。因此,伊恩是如此悲观,但这种悲观也是所有现代作家所共有的。同时,这也是身为现代人的我们精神上的共同困境,那就是我们究竟可以靠什么来抓住某些稳固的东西?

  但是伊恩的着眼点并不在批判战争,虽然在他详尽的描写中对战争的控诉不言而喻。伊恩只是将故事放在了这样一个惨痛的背景下,他最终好奇的着力挖掘的还是小女孩布里奥妮是出于什么样的感情才能如此坚定的持之以恒的将罗比送进监狱。对这些情感的描写正是伊恩最煞费苦心的地方,也是全书最出彩的地方,但同时也是我觉得伊恩这部作品不能称之为巨著的地方所在。

  伊恩太热衷于琢磨人心了,尤其是对各种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的感情的揭露,但是仅仅细致地展现人心是不够的。说到底伊恩并没有很好地将人心之复杂与战争背景融合到一起。战争只是造成两人悲剧的一个外部因素,但没有拓展两人爱情的深度,也没有从横向上证明对布里奥妮的深刻影响。布里奥妮意识到自己的罪过之后,有意将自己的生活与幸福、快乐隔绝,她没有去剑桥念书,而是在一家医院当着最卑微的护士,但却可以让自己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无暇顾及内心的煎熬。战争期间所经历的一切只是让她的生活更加艰难了而已,除此之外,恐怕只有哪一天她救了罗比,期盼往事能一笔勾销的作用吧。因此,加入了战争这个背景,反而哪边都没有说透,只是给这个故事增添了乱世爱情的浪漫而已。

  但是不得不说伊恩的写作水平仍是如此高超。在第一部分,他为我们展现了各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一点,电影实在难以做到。也只有通过文字,我们才可以领略到人瞬息万变的内心。

  《赎罪》读后感(五):奋力尝试是一切中的一切

  

如果让我只能选一部这一年里读过的作品向大家分享,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麦克尤恩的《赎罪》。虽然这部作品并不像《阿姆斯特丹》让他获得更高的奖项,但却是英国文坛评论界里他被评论得最多的一本书籍,也是他作品里我最爱的一本。

小说的灵感来源于简·奥斯丁《诺桑觉寺》,写了一个在写作上天赋异禀、拥有丰富想象力的十三岁少女布里奥尼因一次错误而导致她成年后一直通过各种方式赎罪,但始终无法获得原谅和救赎的故事。在她年少的时候偶然撞见了管家的儿子罗比和她的姐姐塞西莉亚的暧昧情境,由此产生个人想象中两个人一系列的经历。一次,罗比错将一份带有污秽词汇的情书请布里奥尼转递给塞西莉娅,由于好奇心和对罗比的爱恋她打开了那封情书,当下断定他是伪君子,会给姐姐带来危险。当后来的一次晚宴她的表姐罗拉被强奸后,她当下认定罪犯即是罗比,并向警方指正是她亲眼所见,罗比因此入狱。在出狱后,他投身二战前线,塞西莉娅和布里奥尼也成为了一名护士,在战争年代,往日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当发现自己错误的布里奥尼准备向罗比和姐姐道歉来赎罪时,却发现自己的罪无论如何都赎不完。

然而,在小说的最后一章里,作者却告诉我们前面的故事只是主人公布里奥尼写下的一篇小说。但正因如此,赎罪的主题在那一刻显现,由于她少年时犯下的一个错误导致她的姐姐和罗比无法终成眷属,原本两人前途似锦的人生也因此暗淡无光,甚至连性命也丧失。为了赎罪,她通过放弃剑桥深造的机会投身于红十字会中来找寻姐姐和罗比,通过在战争里抢救一个又一个伤员,通过当面和他们道歉,但种种方式都始终无法让自己得到救赎和心安,当现实生活里的姐姐和罗比在战争中双双死去,最终她拿笔写下这个故事,通过虚构的圆满结局来救赎自己当年的错误,令人深思做着一切的意义。她说:

“垂垂老矣,我噤若寒蝉,而且太眷恋自己的余生。我面对的是汹涌的忘却浪潮,然后是永久的遗忘。我不再拥有战胜悲观的勇气。当我离开人世,当马歇尔夫妇(当年真正的强奸犯和他的夫人也是被强奸者罗拉,小说写最后他们在教堂的婚礼十分有意思,也十分讽刺)离开人世,当小说最后出版了,我们只会以作品的形式存在于世。”

而即便写了小说,写了圆满的结局也无法真正赎罪,因此她又说:

“上帝也好,小说家也好,是没有赎罪可言的,即便他们是无神论者亦然。这永远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这正是要害所在。奋力尝试是一切的一切。”

这本书受我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麦克尤恩惊人的叙事技巧,正是这样一种“戏中戏”般的叙事,让小说的主题“赎罪”得到显现。在现实生活里,我们每一个人都犯过错,特别是年少时,但后来光鲜亮丽的岁月里,我们却不愿再提起那些陈旧往事,偶然被人提及也只是用“年少轻狂”四个字来一笑带过。正由于此,我们人性中的那一份恶迟迟根瘤于内心深处,在很多个非理性的时刻,那份不为人知的恶又显现出来,怂恿着我们犯罪,最后吞噬我们自身。而“救赎”的主题在历代小说家的笔下都未曾消失,很多的作家也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在他们的小说里以人物口吻来诉说着自己内心的罪恶以及他眼里真实世界里人性的恶。这让我想到善于写恐怖小说的19世纪美国作家爱伦·坡的《黑猫》,也是借主人公“我”之口讲述自己屠猫和杀妻的罪行,不同的是,他开篇即提到这是主人公的一份自我救赎之词。《赎罪》后来还被改编成电影,电影也很精彩,但远不如小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赎罪》读后感精选  赎罪  赎罪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精选  精选词条  
美文

 定心剑 卷二读后感精选

 《定心剑 卷二》是一本由朱太河著作,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元,页数:2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展开)

美文

 《俗女养成记2》的观后感大全

 《俗女养成记2》是一部由陈长纶 / 严艺文执导,谢盈萱 / 吴以涵 / 天心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