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丝路》是一本由李伟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5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穿越丝路》读后感(一):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就像一条飘逸的丝带,将东方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串联在了一起。在使节,僧侣,教徒,军人们的不断探索中,中西方文化不断地产生着交互与融合,也逐渐的开阔着人们的世界观。
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再次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也是发展中的必然。过剩的产能和过剩的资金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摩擦也越来越多),同时我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也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整个中国会瞬间失去核心设施。因此,通过一带一路加大对西部开发,将有利于战略纵深的开拓和国家安全的强化。
“一带一路”战略可谓是破局之道,开创之举,标志着中国主动塑造全球化的态势,从战略角度看,意味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又到了一个关键的节点。
这本书被诟病之处,应该是由于它是一本“杂志书”,即三联周刊的年度主题“丝绸之路”文章的集合,不免会有一些前后重复赘述之处,这一点实际上在前言已经说明了。不过,这恰恰表明了一本杂志的自信,敢于将跨越二十年维度的文章结集。作为三联周刊的“重度”读者,这正是我希望的。 也许不是一本由某位专家一人撰写,有明确主题,因此有可能有深度的专著,但一定是一个非常有厚度的关于丝路的集锦。这一点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在几乎每一篇文章后面所附的参考资料清单中,会看到所访谈的该领域专家,甚至有很多近来热卖的有关丝路的书目。不过,海丝的叙述比较弱,没有专题叙述陶瓷令人费解。 这本书在维度上的拓展很令人满意。首先,在论述丝绸之路从东到西的重要节点时,重点突出了中西的交流;更为看重的,文章基本都是当今的访游结合史料,三联的记者们在一年的时间里,前往众多丝绸之路上的国家进行深入的探访和拍摄。对今日的读者,“丝路”因此展现出了今日的鲜活的面貌。
《穿越丝路》读后感(三):“一带一路”人间指南
这本书被诟病之处,应该是由于它是一本“杂志书”,即三联周刊的年度主题“丝绸之路”文章的集合,不免会有一些前后重复赘述之处,这一点实际上在前言已经说明了。不过,这恰恰表明了一本杂志的自信,敢于将跨越二十年维度的文章结集。作为三联周刊的“重度”读者,这正是我希望的。 这本书几乎囊括了大众所关注的丝路方方面面的所有议题。也许不是一本由某位专家一人撰写,有明确主题,因此有可能有深度的专著,但一定是一个非常有厚度的关于丝路的集锦。这一点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在几乎每一篇文章后面所附的参考资料清单中,会看到所访谈的该领域专家,甚至有很多近来热卖的有关丝路的书目。 同时,这本书在维度上的拓展很令人满意。首先,在论述丝绸之路从东到西的重要节点时,重点突出了中西的交流;更为看重的,文章基本都是当今的访游结合史料,三联的记者们在一年的时间里,前往众多丝绸之路上的国家进行深入的探访和拍摄。对今日的读者,“丝路”因此展现出了今日的鲜活的面貌。 如果读者不是丝绸之路的专家建议先通读。最好,读过后面所附过的所有的资料之后再给差评。
《穿越丝路》读后感(四):书摘
丝绸之路就像一条飘逸的丝带,穿行在灰褐色的亚洲腹地,将东方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串联在了一起。 20世纪初的旅行者和公元前1世纪的张骞一样艰苦,甚至还会面临更多的危险,因为中亚的持续干旱化,导致许多水源干涸。 文明就像充满诱惑的火炬,无论中间有多少昏暗的迷雾,人们都可以循着透过的微光抵达彼岸。
西行之旅,或出敦煌西北的玉门关,或出西南的阳关。阳关和玉门关的选址都十分讲究,占据了沙漠中的最后的一处水源。再向西便进入了令人生畏的罗布泊荒漠,前路茫茫,生死未卜。很长时期以来,这里便是中国人的心灵边界,关外是一个未知的世界。走出去,意味着无限的遥远与无穷的凶险。
丝绸之路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被发现和被优化的结果。在过去2000年中,依靠双脚的丈量,穿越沙漠与雪山,人们始终在寻找最安全、便捷、畅通的路径。它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一条或两三条道路,而是一个庞大的道路交通网络。
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中国人的地理观念仍带有浓厚的命定色彩……张骞所代表的西汉王朝是一个破局者。他每向前走一步都意味着一个新的记录诞生;每带回一份信息都会填补认识上的空白;每产生一个疑问都会引发后人的不懈求索。
《穿越丝路》读后感(五):荆棘之路,经济之路,复兴之路
没有行万里路的人似乎读起这本书不太会有共鸣
还好,书中的内容介绍还算浅显,装帧精美,印刷精良,绘制了很多彩色插图地图和照片。应该算是近一两年内看到制作精美的书籍 。
如果有人想要重温一下中华历史数千年来直通西域,那种商业繁华,从已经凋零的丝绸之路发掘过去人们没有海运的年代辉煌。这本书会给读者一种小型百科的感觉,像是一个精致的杂货店一样,走进去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在没有海运的年代,这条路无异是中华帝国与外界连通的一条枢纽,一条脐带,经济命脉。
因为地缘关系,一直缺乏对外扩张和殖民的动力,直至帝国的衰弱。时隔数千年,国内又在兴起“一带一路”的大国崛起,丝绸之路,这条古路重新被赋予新的含义和内涵。
这本书也恰恰迎合了这种宣传,处于经济目的还是政治宣传需求,也是当下的一个热点。如今的人们早就忘却了数千年前这条古路给中华帝国带来的繁荣昌盛和无上荣光,而今在国运当头,面对大洋彼岸虎视眈眈的美帝忘我之心不死,帝国应该如何为自己谋求相应的地位和国家安全。
在海洋上似乎无法与大国争雄,起码短期内无法做到。但是通过复兴古路,开启基建狂魔的暴走模式,在点开高铁科技树的同时,再次打通与亚欧的脉络通路 。
今日的中华帝国谋求的并非一城一池一地,而是大欧亚共荣圈
自汉代张赛开辟了丝绸之路后,开启了中国对外交流的伟大篇章。古丝绸之路,简称“丝路”。始于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那些令人敬仰的开创并行走在丝绸之路的人,使中国最早发现世界,也使中国与其他文明之间有了密切的往来,也让世界认识了中国。这些不同文化和宗教的传播交流,使东西方的文明更加融合和进步。
后来逐渐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特别是是唐代之后,与海外来往更加密切,作为往来的途径,最方便的当然是航海,使用海上航道,促进了中西贸易开展,这就是称之为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通道在唐朝时期运送的货物主要是丝绸,所以我们还是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朝、元朝时期,出口的主要货物渐渐变为瓷器。所以,我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与此同时,我们进口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所以,我们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在这条丝绸之路上有很多古老灿烂的宗教和历史文化,如敦煌莫高窟,精美的壁画,色彩明艳,融合了中西方文化,这是中外交流的产物,是中国文化遗产中最灿烂的、最辉煌的。还有宗教的使者,传播着灿烂的宗教文化艺术,唐朝的玄奘等高僧西行的壮举,更是了不起。
时至今日,作者也把目光由历史投向未来,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战略思想,从此之后,“一带一路”成为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并稳妥逐渐地向前推进,也是中国民族复兴的发展之路。
《穿越丝路》读后感(七):延续文明的故事
文/李伟
2015 年 5 月底的一天,我和摄影师于楚众开车离开新疆若羌,向东 翻越阿尔金山进入青海。那天特地起得很早,天蒙蒙亮就出发了,因为 这一程大约 1 100 公里,从柴达木盆地北缘行进,直到青海德令哈,中间 几乎没有一座像样的县城。
我们沿着昆仑山南麓向东,路的左边是茫茫戈壁,著名的塔克拉玛 干沙漠。此前两天我们刚刚通过沙漠公路,从北面的库尔勒穿行到了南 面的且末。初升的太阳就在眼前,朝霞将沙地染上一层红铜的颜色。离 开若羌县城不久,过了三十六团场有一个分叉路口。一条砂石路向北 进入塔克拉玛干腹地,岔口处树了一个孤零零的牌子,箭头指向“罗 布泊”。
路牌一晃而过,而“罗布泊”三个字则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有一 个声音不断冒出来 —要不要回去?这个念头折磨了我半个小时,再开 出了六七十公里后,我跟于楚众说,咱回头看看去。
我们又回到了那个岔路口,向戈壁的深处张望。那是荒原最单调的景色,边缘是风化的砾石,再深入就是茫茫沙海,没有植物,没有生命。 这十几天来,我们都习以为常。这条岔路 200 公里进去便是罗布泊镇, 距离干涸了的罗布泊最近的地方。我很想开车进去,站到那传说之地。 每一个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人都会有这个梦想吧。
■ 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沿线很长路段都是在沙漠中穿行
文:薇薇爱阅读
一想起丝绸之路, 大家首先先到的是什么呢?
绵延不尽的大漠,驼队, 贸易往来, 飞天壁画,楼兰古城……
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太多太多了。 从张骞出使西域,走访西域多个国家, 到后来著书的人们对那段历史的描述, 在交通不是那么发达的年代里, 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 尤其是一件值得敬佩的事情, 西域的国度里, 人们的语言、文化、习俗包括当地的风貌,几乎知之甚少。 仿佛披着神秘面纱的少女, 人们期待着一见芳容。
即便是现今,丝路周围的国度,在人们的眼里依然神秘。
使者的往来,商队的互通, 让贸易、文化都发生着变化。
被写成神话故事《西游记》的玄奘和尚的故事, 也是属于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吧。 其实去求取佛法经书的不止玄奘和尚一个人。 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 虽然没有《西游记》里面的妖魔鬼怪, 单单是遥远的未知的路途也同样行进艰难吧。
一条长长的丝路, 带去了东方大国的丝绸,带来了西域各国的玻璃器皿,葡萄美酒,同时也在文化上有着互通, 农业上很多来自西域的农作物被引进过来, 并植根于这片土地, 多年的培育, 这些作物们生长并受到了当地的人们的欢迎, 夜光杯里流转的葡萄美酒,也不再遥不可及。 其他的作物, 也适应了新的环境, 并生长得很好。
沿着丝绸之路的印记,很多路过的地方,至今仍然人迹罕至, 有的当年的必经要塞也变成了仅存风化了的城墙的古迹, 敦煌石窟里面的飞天,千百年前的风采,至今仍然流传。
千年之后的今天,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战略思想,“一带一路”成为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如当年的丝路精神一样,开拓的是更多的文化、经济贸易的交流。
书中作者用文字和图片描述着丝路的过去和现在,有关于丝路沿线的人文风貌,有关于当地特色的描述, 重走的丝绸之路,给人们展现了丝路的风采。 经过那么多年的发展, 当年丝路所到之处的变化,和当地人们的生活,当地的风俗, 全部都在字里行间以及照片中展现出来。
已经成为符号和记忆的丝绸之路在2015年中国领导人提出“一带一路”计划后重新回到人们视线的中心,在人们纷纷注视这条连接中国——中亚——印度——非洲——欧洲的路线,并对这条古代贸易之路进行了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全方位的分析解读时,李伟进行了一场漫步丝路的旅行,由此他写下了这本书《穿越丝路》。
本书作者李伟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2000年进入《三联生活周刊》工作至今,他做过记者、主笔、主编。《穿越丝路》由李伟主编,编选了不同作者的内容,有对丝路的考证认识,也有游历丝路的记载思考,还有对于一带一路的分析认识,因为本书是由不同的作者所书写组成的,在不同人的视野里,总会多一些我们会忽略的东西,这一切都给本书带来了更多的新鲜感。
丝路的确切起源并不可靠,但是在汉朝,丝绸之路已经出现,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了对世界的张望。在本书里,作者描述了中国发现世界的旅程,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寻找大秦,玄奘西天取经,中国探寻着世界,而被探寻的世界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着中国。在作者的眼里,张骞的出事是中国认识世界的创举,他的征途可以称之为“凿空”之旅,在他之后,中西方的大规模文化交流开始进行,中国的世界观也由此开始逐渐形成。
本书并未一直停留在对历史的研读与探究上,在第一章的末尾,讲述作者“凿空”古今的丝路之旅便开始了。作者描写了她的中亚之行,对那些曾经闪耀在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城市做了探访,古今的对比由此而生。在某些地方几十年间的变化都非常巨大,这种兴盛或衰败都能让人更好的去理解一条丝路带给它沿途城市的生命力。作者的行程穿越数国,在这些中亚国家里,作者感受到了民族的隔阂和融合,也感受到现代文明与古老传统的矛盾与统一。在一段描述里,让人动容的地方有许多,但让我深切惦记的却是关于咸海的描述。咸海萎缩,曾经的捕鱼业消失了,曾经的度假疗养胜地不在了。因为环境的变化,因为各个国家对水源的渴求,咸海正在消失,但关心这一切的除了当地人又还有谁呢?也许那个咸海旁的小城会如曾经消失的精绝、楼兰一样,也在未来默默的湮灭于这个世界上。
本书在介绍了中国发现世界之路后,又讲述了文明的交融,从罗马到长安的融合之路,海洋之路以及“一带一路”的战略思想。不同于严格的历史教学,在本书中,所有的讲述都链接着现代。这样的书写让人脱去了历史的沉重,增加了今夕的对比,也让人看到了这个世界是如何与曾经的远古有着解不开的根源。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思想中,本书编选了数位作者的不同见解,通过他们的讲述,我们更好的理解了国家的战略思路,以及丝路对于国家的意义。
由古至今,丝绸之路一直在哺育着沿路的国家和地区,而今天我们穿越丝路,是为了认识丝路,也是为了保护丝路。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里丝绸之路代表了一部纵横了一千五百多年的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史。也就是汉帝国开辟出来的这条丝路,打开了中国通向世界的大门。丝绸之路的开辟代表了中国古文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这让中国了解了西方,也让西方发现了了解中国的方式。丝绸之路是伟大的,它不仅仅是一条商道,更是通向中西方文明的大门。而在如今的世界,新的丝绸之路仍然影响着世界。
丝绸之路这是一条串起东方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欧洲文明的优美的曲线,这是这条线迄今为止仍在发挥着自身深远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影响是世界性的。如今很有幸拜读李伟编著的这部《丝绸之路》,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这部巨著不仅向我们打开了认识中国古文明的大门,更是向世界打开了认识中国文明的大门。这部著作的完成,不亚于徒步重走丝绸之路。本书作者李伟为了让我们更加能够了解丝绸之路,可谓是耗费了无数心血,他耗时一年,行程两万多公里,他更是亲赴丝绸之路上的众多国家,重走丝绸之路把我们带进了丝路的文明,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历史,别样的文化。
《穿越丝路》这本书具有专业性和严谨性,这是一部特别棒的作品。这本书一共分为五个大章节。第一章主要概述中国发现世界的方式:丝绸之路。在这个章节里向我们介绍了丝绸之路上,那些伟大的先行者,以及在遥远的西方接触到的那些中亚文明。而第二个章节则是着重向我们介绍了中西方文明的交融,,而丝路之丝一种重新认识世界的方式,在丝路上不仅有贸易往来更有一些来自西方的植物与动物,这些物种的输入不知不觉间已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第三章节则是说起了中西方文明的典型代表长安和罗马,这是一条民族文明的融合之路,在民族、宗教、科学、艺术的交流则是让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相互的取长补短。从长安到罗马的距离,那就是文化与文化的距离,中西方文化的融合造就了中国艺术独有的美,而这种美依然流传在中国的艺术作品里,当然了茶叶也是丝绸之路代表中国的典范。
当然了在古老的中国不仅有陆上的丝绸之路,同时还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是古典全球化的重要表现。穿越马六甲海牙,不仅有船只更有历史。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完全不亚于陆上丝绸之路。这同样是一扇让我们了解世界的大门,丝绸之路那是交流也是重要的文化输出。而在当代,从古老丝路到现代崛起。以及“一带一路”:大国崛起中路径的选择,还有向西“一带一路”战略极其推进这都是壮举。“一带一路”,海外基础设施规划和完善这代表了中国建设世界的决心和途径。
丝绸之路中国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当然了在这条古老的丝路上更是对懂了城市以及器物在交流中的演化和融合,物种传播的影响与意义,以及文化与宗教的传播与交融。而如今无论上陆上的丝绸之路,还是海上的丝绸之路,都对西方国家乃至全球都产生了神远壮大的影响。而今丝绸之路的辉煌再现,我们有必要更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