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人生边上》是一本由杨绛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原来人这一生走到最后,最该寻觅的是人生的价值,而非死亡的可怕。有智慧者,总能这样启发周遭的一切。他们胸怀天地,心有猛虎亦可细嗅蔷薇。如同苏子泛舟赤壁,微风浅浪,天地一舟,沧海一粟,却远非飘零的无助之感。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二):我挺喜欢称她钱太太
钱太太的书读的不多。这本和上本一样,后半段的更喜欢些。可能随记,杂文,散篇更能表现真彰。因为后半段的好,让我对书评整体是高的。特别是最后文汇报记者-周毅称赞她有“种子之性”,我觉得很贴切。
钱太太百岁之时,说:
new experience and new feeling in everyday
better myself in every way
啧啧,就冲这两句话,我们都会喜欢她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三):想看哲学还是去请教哲学家吧
正文部分杨先生的“自问自答”完成完成的不是很好。有些观点错误,有些论证不当。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很好的回答。杨先生说人要有信仰,的确如此。但是信仰什么呢?宗教?科学?文学?该是因人而异吧。那在寻找自己的信仰的时候又该相信什么呢?如果终其一生都找不到信仰怎么办呢?我更想看到后面两个问题的答案,可惜杨绛先生在书中并没有进行更深的讨论了。 杨绛先生在近百岁时,思来想去也只是得到一些人们从小听到大的大道理。一方面,这证明这些跨越时空的大道理具有强大的普适性,穿越千年历史,跨过莽莽大地,依然在现代中国适用。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并更加注重那些让耳朵起茧子了的人生道理。另一方面,这也说明有些问题可能是终其一生都得不到答案的。 正文后面的注倒是很有意思。以后可能会找更多杨绛先生的随笔来看。
熬夜读完。
关上kindle,闭眼,飞快去洗手间把晚饭全吐了出来。
这个,怎么说。
我印象中,大家都喊她先生。小时候就知道她,想象着她应该长得像冰心奶奶。我没读过她的书,只是看校报才知道她,开始只记住她的丈夫是钱钟书。后来微博朋友圈里大家都爱转发她说的话。但是,我还是没读过她的书,我不敢。
我怕。
我害怕读不懂。因为我读不懂《围城》。
我一直好奇等我老了会是什么样子,不过我是不想活太久的,活到65岁就够了吧。她96岁,写这本书《走到人生边上》我很好奇她在想什么,她想写什么。
原来,她写鬼神,写人类,写人生,写人心。后来跟我讲她的戚朋友邻的故事,你说,她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回忆起这些东西呢?
本来,我特别讨厌作者在书里说大道理,因为懂得再多道理,也不一定能过好这一生,况且这些道理是作者自己咀嚼过硬塞给我的,我特讨厌的。
没想到,我认认真真的读完了那些哲理,她其实什么也没说,只是说孔子,说苏格拉底,说《论语》《大学》《中庸》《诗经》《周易》这些文章中的句子,这些书却恰巧又是我不敢读的书籍。我害怕读不懂不敢读的那些书,她都能随手引用,且把自己的看法明确传达。
我终于有点知道,为什么大家喊她先生了。
原来先生还是运用了技术,前半部分写空道理,后半部分讲故事,回过来想想道理就不空了。
现在胃里已经舒服很多了,心也不因为那些故事难受了,慢慢平复下来,整理一下自己做的笔记,抽空再读几遍吧。
作者杨绛以温和、真诚的口吻娓娓讲述自己的人生思索,亲切、动人,其大致思路是:1.从自己面对死亡谈起鬼神是否存在,以自己的听闻和经历反驳了唯物主义者的鬼神观念。但从书中所举的例子来看,其实这里所说的鬼神还是偏重于“鬼”。2.接着偏重于谈鬼神中的“神”,“神”追溯到中国古代有“天”的观点,从现代来说是创造自然规律的神明,即大自然的神明。3.关于人,作者提出三个概念“灵”“肉”“灵魂”,“灵魂”与“肉”乃是一面的,“肉”与“灵”相互斗争最终达到统一,至于“灵”最核心的便是人的“灵性良心”,归根结底“灵心良心”还属孔孟之道。人生实苦,这种苦难正是对人“灵性良心”的锻炼,这便是儒家所说的修身,而人生的价值正建立在对灵魂的锻炼上。总的来说,作者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现自己在人生最后阶段的沉思,然而虽问得庄重,但答得却还是容易了些,当然可以说是因为作者学识广博,这种广博虽然成全了思想圆融、通达的一面,在这里却成了一种“障”,阻碍了她以一种困苦的、冒险的方式去探索人生的困惑,以至于最后给人的感觉是:作者其实并不是那么困惑,即使有一些问题,最后自己也轻松地回答了,她更像在指导或帮助他人。当然,以杨绛的学识和阅历指导读者完全不在话下,但这与对自我灵魂的反复诘问,与在人生困惑中的上下求索已全然是不同的人生境界。
从“注释”部分开始,文章要好读很多,其中《阿菊闯祸》《温德先生爬树》《劳神父》《记比邻双鹊》《三叔叔的恋爱》几篇都是记叙往昔的故人、小事,读来温婉亲切,讲的也都是些人间朴素的真情,不求揭示深奥的道理,有种平平淡淡的韵味。
杨绛先生于16年去世,仍记得当时各种人都在追悼一位文豪的去世,之前对杨绛先生可谓毫不知情,更不用说读过杨绛先生的作品。
庆幸今年能在女友的推荐下读罢《走到人生边上》,回想自己度过的26年已过半程,写下自己读后的所思所感。
我是个标准的没有信仰没有敬畏之心的人,从小到大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一心扑在学习上也没有读过多少经典著作,所学的文化素养也都是从课本中所得,如果想伦理道德更多地是从小学教育综获得,所幸小学十分重视传统文化,所以唐诗宋词少说也背过超500篇,四书五经虽然没有背下来但是也从小就摇头学习朗读理解。如今大学毕业三年,突然发觉中国古人之伟大把这些传统文化学习吉光片羽,所以在看杨绛先生这本书的时候,对于其中的孔孟之道深有感悟。尤其是最后杨绛先生着重说明人生在世究竟为何,所落之处都是人自身的修为,自身的品性,要遵从自身的灵性良心去为人做事,不枉人间一遭。
让我总是想起,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的颜回。初步接触颜回还是从一本畅销书《幸福的方法》所知,第二次便是从《人能弘道》论述孔子的时候,间接提到了颜回。每个人修炼一生,终究有一个道是自身坚守一生,并由其指导自身为人处世。这远远比成绩,财富,地位要重要得多。如今毕业三年回顾往生却发现强调了太多看似重要的事情,却没有强调为人本身。所以毕业这三年我无比的焦虑。由于身处北京,恰巧赶上北京房价急速上升。内心慌乱的不行,总是和女友吵架,即使出去旅游玩耍内心也是惶恐不安,26岁便有了一种中年危机的感觉。
读完此书就犹如地下老鼠,有一天阳光洒落自身,仰头看见蓝天白云深感自身渺小污秽,不禁泪流满面。幸福本由心生,我自认是一个善良的人,却在毕业这三年努力将自己变成一个利益熏心,投机取巧之辈。有违正人君子之道,更是有愧于心。委屈了自己去迎合这个世道。与杨绛先生所言修身之道相差甚远。我虽没有儿女,但是如果让我想到只有一句对他们的期许,将会说些什么。定然不会是金钱财富名望相关,最后总结也仅会是希望他是一个正直的人,身体健康,开心快乐。毕业的时候很迷茫,因为三观要重新建立,生活要学会自立,做事要学会负责。很庆幸在26岁能从书中聆听到一位老人用尽百年的经历告诉自己如何看待这短暂一生。
心存感激,杨绛先生请走好。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七):我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 憧憬老年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 也向前看看。是的,这两天在家中读完了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年龄越大,困惑越多,读到了研究生,本以为会越活越明白,却越来越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讨厌什么,每件事不讨厌不喜欢的淡漠,用大多数人向来如此聊以自慰。双十一生日,买了杨先生的两本书送自己,觉得一位百岁女士的书是值得入手读读的。
现在的自己活得是狭隘的,是非善恶曲直,总觉得有清楚的界限,并有一套自己的绝对是非观。但事实却一次次刷新自己的认知,向来如此便对么?昨晚疯狂地关注日本留学生的江歌事件,我希望能得到一个结果或好或坏聊以自慰,但仍坚信人性。
没有在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因为自己的问题根本没有答案。"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答案多了,我劝自己好好学一学哲学。就像愚蠢的自己一直盼着电影七十七天,渴望从中得到问题的答案。男主的答案是活着为了感觉到活着,患乳腺癌的女博士答案是追求可以持续发展的东西,肤浅的理解为在不危害生命的前提下去追求生命本真,杨先生的答案是信仰。
我,没有答案,追求着大多数人的追求。读研之前没想过自己真正想要啥,想要风光,想要出人头地,想要父母过得好,是的,肤浅的多数人认为是好孩子的标准。在没实现这些夙愿之前,人还有一些盼头,不知道实现之后会是什么一番模样。
或者这也是个追求存在的必经之路?你总会明白,三十岁的时候明白二十多岁时候的困惑。
先生的说没有给我方向,但是暂时性地不那么焦虑了。被她的精神感动,坚持能吃苦,对爱情的追求和无私奉献。
盼自己多思考,勤读书。
硕士论文开题阶段流行段子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八):谈谈女人的个人成长-读《走到人生边上》有感
走到人生边上是百岁老先生杨绛最后的作品,杨绛老先生中西贯通,博古通今,引经据典,丝丝入扣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何以修为成拥有灵性之心的人。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乎,这句话,出自《论语》,遗憾的是我古文都还给了语文老师,孔老夫子的话又深奥难懂。好在有杨绛老先生的细细解释,我这个在国文方面近乎文盲的人才能稍微理解一点孔夫子这句话的含义。杨绛老先生不仅是读论语,从《走在人生边上》也能看出老先生也是这么要求自己,这么修炼自己的修为的。
当今社会,种种问题,大部分是由于人们忘了孔老夫子这句话。是应该好好推广一下《论语》,好好让我们这些后代子孙仔细品味一下如何修身养性了。现在社会,虽然监控设备遍布大街小巷,据说这些密密麻麻的眼睛有个名字叫“天网”。显然是取“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之意愿,希望在这些眼睛的看管下,人们能够约束自己,不再有罪恶之事。这也真真实现了人的头上三尺有神灵了。可是,并没有杜绝罪恶的发生,即有光天化日之下的罪行,又有摄像头下的罪恶,还有天网之外不能看到的。人性更是复杂到不是机器能够监测和评估的。如若人们都注重修身了,才能齐家。家齐了,罪恶就会少了吧。家乃是这个社会之基础,各个家庭平安幸福,社会就会和谐祥瑞。
阿菊闯祸里,杨绛先生镇定自若,成功扑灭厨房大火,让我看到老先生的另外一面,真不愧是最贤的妻。身为富家才女,嫁为人妻之后,为节省开支,家务事事亲为。劈柴做饭,洗衣买菜,样样可以,竟然还会裁衣服。试问当今女子有哪个比得。若是我碰到如此大火,必定慌乱不已,说不定还会以水浇之而酿大祸。即使当时能记起不能用水灭之,最多也就是打119,等消防官兵赶到,说不定只留一个烂摊子了,如果没有殃及邻居,就是实属万幸了。晚饭自是不知道几时才能吃上,哪里有得了杨绛老先生这份镇定自若,成功自己扑灭煤油大火,然后洗洗吃晚饭了。不能不说一家安宁与否,与女主人有着密切不可分之关系呀。
镜中人里介绍了杨绛老先生和她用过的十一年之久的保姆之间那点事,可见杨绛老先生的宽容大量,在处事方面重点看重是否为其所用。要是我,肯定早早的辞退了这样的保姆,绝对容忍不了频繁跟我提加价,发型穿衣跟我有样学样的保姆的。尤其是在女主人生病的时候,保姆竟然不闻不问。这样的住家保姆要你何用呢?杨老先生善于采其长处,争争斗斗十一年,真是有容乃大呀。往往这些日常小事更能看出一个人的肚量和修为。
杨老先生也深谙心理学之道,且知道活学活用,比如看到如何及时恰当的排解自己的情感,比如面对同时失去两位至亲至爱之人如何转移自己巨大的悲痛,杨老先生能这么高寿和这个不无关系
杨老先生的才学,贤惠和肚量都是我们后辈可望不可及的,是我们的榜样。作为一个现代女性更应该多读书多做事,修身养性,注重个人成长。你的优雅是一家之福。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九):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写一本书
杨绛先生老年说的话必定是有一定道理的,她也悟出了很多很多道理,下面,我来就她的这本《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中结合她所说,说说我的看法。 走到了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对生活一定有很多的感悟,虽然她自己觉得自己老了,但是她并不是那种消极的人吧可以说。她说:“我们不能因为看不见而断为不存在。”这是在讨论鬼神的存在与不存在,也许鬼神是有的,也许鬼神也是没有的。 “我认为,身后的事,无由得知,我的自问自答,只限于今生今世。”这是一种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我觉得人就应该要这样,就事论事。 开始看到杨绛先生说人有灵魂的时候,我觉得这有点荒诞,因为我是无神论者,我认为先生的想法不对,看到先生后来写的灵与肉我才想清楚,人应该是有灵魂的,不然就只有一个肉体而没有灵魂,那不就是很呆的了吗? “每个人如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会看到某事错了,某事是不该的。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或虚荣,或骄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该做的没做,犯了种种错误。而事情已经过去。灵性良心事后负疚抱愧,已追悔莫及。当时却是不由自主。”或许每个人回顾自己的过往中都常常为自己的做的不好的事愧疚,包括我自己,但是我们总是在事后才会领悟,有的事情只有做过才知道会是怎样,才会知道以后该是怎样。我回顾自己做的不好的事情的时候,我也时常感到后悔愧疚,不好意思。然后又渐渐忘掉,除非经过某件事除非有人提起,又不会太注意这些不好的事,这真的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可是认真来说,这又不是很复杂。 人各有命,或许我们的命好,或许我们的命不好。我们不能选择我们一出生下来就有的环境,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我们自己以后的命。就像农村百姓殉国,也是自己选择自己的命,这是一种高尚! “声名显赫的人,死后没多久,就被人淡忘了。淡忘倒也罢了,被不相识,不相知的人说长道短,甚至戏说,恶搞,没完没了,死而有知,必定不会舒服”可见后世人对死去的人的评论,如果是赞扬,那必定会令人欣喜,如果是批评,那定会令人不舒服,说到这里,问题也来了,我们不能随便评价别人,不能随便请假某件事情的好坏。 我们常常在照镜子的时候认为自己多么多么好看,认为镜子里的自己有时候才是真正的自己,其实并不然,有的镜子会把丑照成美,商场里的大镜子一定是会把人照的美美的,不然怎么能够让顾客买衣服呢?我们自己单独照镜子的时候也是这种心理,自己总是好看的吧,镜子里的自己多么多么好看。但是有时候我们只有真正的认清了自己,才能够做一个足够好的人。 “假如人死了,灵魂还保持生前的面貌,美人也罢了,不美的人,永远那副模样,自己也会嫌,还不如聊斋里那个画皮的妖精,能每夜把自己画得更美些,可是任意变样儿,亲人不复相识,只好做孤鬼了。”女生都有一颗爱美的心,或许男生也都有一颗爱美的心。可是如果容颜不变,多年以后,我们真的还能说这是自己吗? 人生的哲理是无穷无尽的。有许多许多我还没有参透,我正在参透的过程中,就走到了人生边上也不能自暴自弃,依然要积极乐观地生活下去。我也希望自己晚年能够有幸福快乐的回忆。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十):静听老人言----《走到人生边上》有声书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女士96岁高龄时所著。书已经出了很久,但下载后一直不忍开卷,或说,不敢。因为这种富含人生哲理的书读起来和那种穿越小说不一样,什么环境都可以。读的太草率了,总觉得对书和作者都是一种亵渎。当然,正襟危坐、净室焚香也不是俺的风格,而且也没那等条件来的。幸好,高科技年代,还有不少“第三条道路”可寻的。
比如说,有声书!在此第N次感谢万能的网络,居然下到了这本书的全本有声版,不是官方创作,纯是有热心读者自家录制的。而且巧合的是阅读者也是一位女性,声音软软的,暖暖的,配着杨女士细腻通达的文字,从女性角度出发的娓娓道来,更常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虽然瑕不掩瑜的说阅读过程中有过不少地方读错,听的文字工作者每每职业病发作,尤其读到一些古文的时候能明显听出朗读者的古文功底不够,于是业余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俺又忍不住或黑线,或擦汗。汗了又汗之余,努力提醒自己,人家这是当志愿者免费录制开放下载的,个中量必有不少辛苦,人家好不容易录了你来白听还要挑出许多毛病,嫌人家录的不好自己录去。话虽如此说,内心小我也偶尔提两句,当年咱用卡带机录音时有读错了的地方还倒回去重录呢,更别说现在录音条件这么好的年月了。(有关个人对于录制有声书的心得体会,请看前文:向雷锋同志致敬----听白云出岫读书有感: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ec1cf10102v8hp.html)
打住,打住,不说录音,说书。
这本书刚刚听完,新鲜热乎。点开这么一本巨著(好多个文件,个人还是习惯听随时来一集的《逻辑思维》),主因当然是因为现实中受了打击,才要在精神世界找齐,毕竟在时间面前一切问题都将不再是问题,更不要说听听一个睿智老人之语通常都能看开一些从前看不开的问题。
于是,在空气重度污染的周末,躲在斗室中点开文件边洗衣服边听书。于是,事实证明,将听书这事儿在洗衣、洗碗等大脑完全放空的劳作时间里进行,吸收量是最高的,甚至远高于专门坐下来捧读的状态。从上午到傍晚,三大盆衣服洗完,一本书的正文部分也堪堪听完,只余注释部分。
在此忍不住离题万里的说,时间真是最公平又最不公平的,个人一直惊诧于国人每年人均不足8本的阅读量,这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原因就是“没时间”,大家没时间看书,不过通常有时间打牌、打游戏、打麻将、聚餐、喝酒、唱KTV来的,当然,各有各的玩儿法,各有各的爽法。
不过个人的切身经验是,读书这事儿么,各种零碎时间就足以达到每月至少十本的阅读量了好不好。亲身实践的比如个人纯用三上时间断断续续的看完了《锐圆解读资治通鉴》一书的电子版(纸质版全六册),看过那套书的铜子对这套书的厚度和字数应该懂的。所以很多事不要说没时间,只在于想不想办?
打住,打住,说书,说书!书的内容自然是极好的,和想像中一样,看过《我们仨》的读者想必对杨女士的文笔都有深刻印象。的确,在听书的过程中感觉和想像的一样,这是一本阅尽世情的老人花费心血所做的思想合集。作者将自身经历与所思所感夹叙夹议,慢慢讲来,不徐不疾,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