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是一本由乔纳森·艾特肯著作,重庆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元,页数:4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撒切尔夫人》读后感(一):铁娘子
书中充满为玛格丽塔撒切尔女士所做的言辞庄重、尽量公正的描述。 同时也是一本客观的历史记录书。译文水平也很高。 玛格丽塔撒切尔的成名离不开跌宕起伏、助其一臂之力的时代与贵人,更不开她的一步一步地点滴攀登。 这是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 而从个人情感而言,她在权力巅峰的得意到被逼退位的落泪、晚年毫无亲人陪伴的枯老,实在让人喟叹生命的无常与“铁娘子”的不得善终。 如果你尊敬她,就不要读844页之后的内容,否则会让你倍感心酸:这么一个叱咤风云的女性,就这么凋谢了。
《撒切尔夫人》读后感(二):充满争议的撒切尔夫人(随便写的读书笔记)
读这本书完全是机缘巧合。关于撒切尔夫人,在未读这本书的时候,对她的了解只是单纯觉得,她是一位充满神秘感的女性。而现在,她不单单是一个远在英国的连任首相,是一个在身边的,值得学习的女士,有人说她是校长,我在她身上,我真的看到了一个人在追求喜欢的事业时应该有的品质,sorry,我从本书,没有学习太多的政治理论,原谅我读书太少吧!
全书读下来,感受到,作者对于撒切尔夫人的描写,真实感很强,没有完全的赞美玛格丽特,是非常可观的对玛格丽特的生平的描写,她的性格,她的作风,她的思想,甚至她的缺点都写的淋漓尽致。厚厚的一本书,看的非常过瘾。
一位性格坚毅,勇气可嘉的女政治家,热爱政治,热爱权利,也非常固执和专断,非常相信自己对人的第一印象,脾气暴躁,又判断力很准确的女性。
我热爱这样的女性,有勇气,武断,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并且知道自己身上的优势和魅力所在,在该使用自己的魅力和优势的时候,也从来不曾扭捏,只是一个聪明的女性。在男人为主的政治领域,对自己达到领导位置,并且快速的适应,而且可以让男人们信服与她,是非常令人敬佩的。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事件中,她的善良以及不妥协,都非常的吸引我。欧洲怀疑主义者是非常准确的,英国现阶段很多问题,都是当初她所预见到的,敏感度非常的高,在政治领域她被迫下台虽然她个人有很大的问题,但确实也是英国的一大损失。
晚年的撒切尔,也让我觉得感慨,这一生在辉煌,在晚年依然不能避免健忘疾病缠身,这都是人生的必经里阶段。
撒切尔夫人,性格特点及成就了她也击败了她,坚毅,勇敢,善良,不轻易妥协是值得被认可和学习的地方,而脾气暴躁,专政都是不可取的地方。
这位神秘的西方女性,是我未来所要学习的榜样。
《撒切尔夫人》读后感(三):政治传统的“衰亡”?——《权力与魅力》读后感
跟英国读者不同,我们国内读者看撒切尔夫人的传记,除了为了解她个人政治生涯,可能也为了顺便对英国政治多些了解。或者虽然开始没有这种想法,但通过阅读实际在这方面得到了更多。其实,由于环境不同,对书中不少地方理解困难。比如她的下台。作者归结为保守党传统的衰亡。在大选中胜利的领袖,却被党员抛弃,不,是背叛。在这里当然也有政治传统,比如成王败寇,潜规则之类,但政治道德的传统却比较罕见。最初确实难以理解:议会政治不是选举至上吗?有人提出挑战不是公平的表现吗?
实际上传统一直在不断地生成,变化。那么被抛弃的传统,也就是也可以说是衰亡了,但是对于不舍得抛弃这部分传统的人来说,这毕竟是痛苦的。中国当然有中国的政治传统。但与西方的议会政治区别太大。书中提到的,如检察官须对自己的观点保守秘密,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原因(P629);如后座议员,刚选上的议员,只能在后排坐,不管他赢多少票;又比如所谓女王谈话。
习惯法国家的传统应该是逐步形成的,新案例被接纳后形成新的惯例。撒切尔夫人上台本身就打破了传统。杂货店老板的女儿。撒切尔夫人的下台,主要是保守党自己内部的选举政策造成。当挑战者站出来后,保守党的党鞭、主席都没有出来协调,显然这是符合现有机制的。作者认为是对英雄的背叛。显然作者认为,撒切尔对同事专横粗暴冷酷,但同事们为了党的执政利益应该忍耐。其实他的选举利益(也即执政利益,撒切尔的政策能在后面发挥作用,赢得选民支持)是后见之明。作者的观点,大概是选举优先,其实际表现就是在普选制下大众的选票优先于党内选举,也就是撒切尔夫人鄙视的共识政治反倒优先于精英政治了。一生追求胜利,生命几乎只剩下政治的撒切尔夫人好像对这次所谓背叛倒比较放得下,没看到她后面怎么攻击背叛者如杰弗里.豪(也许是他们也倒下了),倒是对自己选的继承人梅杰进行了攻击。她是接受成王败寇这一套的。丘吉尔自己也说,对曾经的英雄冷酷无情,是优秀民族。
《撒切尔夫人》读后感(四):详细、丰富、片面、单调
# 一
余生也晚,对撒切尔夫人最深的记忆,不是狼狈不堪的走出人民大会堂摔倒,也不是挥斥方遒的发动马岛之战。对她的印象,竟然是来自一部英国电影《舞出我天地》。
这部电影是一部传记片,说的是小男孩Billy不顾他人目光,艰苦卓绝的练习舞蹈,考上皇家芭蕾学院的故事。但是真正震撼我的,不是小男孩的奋斗的精神,这种片子已经看过太多,早都有点麻木了。真正让我大开眼界的,是故事的背景——可能是激起了家人下岗的记忆——1984年代英国矿工罢工。不过分地说,这是一场改变了英国国运的失败罢工。
# 二
拿到书的第一时间,就翻到了26章《工会与矿工》。这一部分以1983年至1984年的矿工罢工运动为主,详述了电影里面的故事。但是让我非常遗憾的是,这一部分只有撒切尔夫人只有工运领袖,而罢工的主体——工人,却面目模糊不清。
在书中,这场前后一年的罢工,被约化成矿工领袖斯卡吉尔的政治投机。希望利用成功的罢工,撼动保守党的统治,也为自己接下来的政途再得一分。而撒切尔夫人则是希望通过整治矿工运动,树立自己的威望,加快经济改革。当然,也不要让对手获得政治功绩。双方就围绕着各自的利益开始了针锋相对的政治斗争。
因为是传记,出场最多的当然是撒切尔夫人,以及他的支持者。她在罢工运动中的每一个策略,每一个任命都被详细的记录了下来。甚至她的犹豫,她的慌张,作者也都尽量的帮我们保留下来,让我们见识到英国史上第一位女首相的真实风采。如果是撒切尔夫人的拥护者,看起来自然会被她的雄韬伟略所折服,被她的高瞻远瞩所吸引。但是如果是想真正的了解一段历史,这本书所能够提供的则是极为有限。如果这本书是一篇新闻报道的话,肯定是不及格的,因为它只有英国政府的一方说辞,而斯卡吉尔彻底的成为了一个任由人击打的稻草人。
这场罢工最终的结果三十年前就已经世人皆知,罢工失败,矿井关闭,工人失业。斯卡吉尔彻底失败,而胜利的一方撒切尔夫人也并没有受到预想的好评。而运动的主体矿工,更是在罢工期间不得不缩衣减食,过起没有收入的日子。这也是《舞出我天地》主角一家人的命运。
# 三
书还没有读完,当然,肯定还是会读完的。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窗口,反映了撒切尔夫人拥有的权力,散发的魅力。但我也知道,这个不会是她所有的面向。只有通过更多的阅读,才会知道一个立体的撒切尔夫人。不然,光从这本书中认识这位政治家,无论如何不会理解她去世之后,《Ding Dong! The*Witch*Is Dead》会再次流行。
###更多请关注:https://basin42.wordpress.com/
《撒切尔夫人》读后感(五):撒切尔夫人:有时几乎要落泪,有时气得浑身发抖
我对撒切尔夫人的印象,最早来源于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一部电影——《铁娘子:坚固柔情》。罹患老年痴呆症的撒切尔夫人,在幻觉与回忆中切换场景,展示了自己一生的经历。电影把她与丈夫之间的真情与柔情表现的很感人,我看片的侧重点也完全跟着那方面的渲染去了。最近在看重庆出版社2016年6月份出版的《撒切尔夫人:权力与魅力》一书时,作者乔纳森•艾特肯提到,“玛格丽特•罗伯茨同时应对这三个男人(一位苏格兰农场主威利•卡伦、一位声名卓著的外科医生罗伯特•亨德森和丹尼斯•撒切尔)的高超手段表明,她既善于操控他人又善于脚踏几条船。”瞬间感觉,跟我想象中的样子太不一样了,便对这本书来了兴趣,它让我看到了更加全面的撒切尔夫人。
在没有成为撒切尔夫人前,她叫玛格丽特•罗伯茨。玛格丽特•罗伯茨于1925年10月13日,出生于林肯郡格兰瑟姆市,家里有两间杂货店,家境不算大富大贵,也不至于太贫困。她的整个童年过得沉闷而无趣,除了刻苦读书,我们没有发现她发生过什么特别好玩的事儿。甚至,就连四年的牛津大学生活,大部分的时间她都是在科学实验室里做实验或在保守党协会里开会,然后有几段伤心的恋情罢了。倒是她的父亲阿尔弗雷德•罗伯茨显得很耀眼,他对玛格丽特•罗伯茨的童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玛格丽特•罗伯茨很尊重自己的父亲,亲切的称呼他为“杂货店老板专家”。而与母亲阿特丽斯•罗伯茨的关系很是清淡,后期交流几乎为零,在接受《每日快报》的一次采访中,她非常坦白的说:“我很爱我的母亲,但是15岁以后我们俩之间就没有多少话可说了。这绝不是她的错。她一直待在家里,被家庭的重担压得透不过气来。”
阿尔弗雷德•罗伯茨对玛格丽特•罗伯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家庭教育,在卫理公会得到思想价值观的培养,初涉政坛的经历和个性发展。可以说,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玛格丽特•罗伯茨是否会有后来的成就。当她成为首相,抵达唐宁街十号门槛时,记者采访问她想对她政治上的导师,即他的父亲说些什么呢?她说,“是的,当然,我所有的一切都得益于我的父亲。这是真的。他把我抚养长大,教会我去相信那些我现在真正相信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正是我在为大选而战的时候所信赖的价值观。我相信正是我在一所小镇的一个普通家庭所学到的那些东西,帮助我赢得了这次大选,这在我看来是极其有趣的。”阿尔弗雷德•罗伯茨虽然学历不高,但十分上进,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状态,热爱阅读。他是当地社区的精神领袖和政治领袖,正式头衔为教区统管,负责组织安排牧师在格兰瑟姆教区32所卫理公会礼拜堂和教堂讲道,并连任25年格兰瑟姆自治议会议员,也是玛格丽特•罗伯茨就读的凯斯蒂文和格兰瑟姆女子文法学校的校董之一,后成为校董事会主席。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玛格丽特•罗伯茨的童年有六个明显的性格特点:严格自律、性格坚毅、说话直率、信仰坚定;但缺乏安全感,对于自己观点相左的人难以苟同。而后面两个性格特点,也即是她从政时有那样处事风格的重要原因。
1951年12月13日,玛格丽特•罗伯茨与丹尼斯•撒切尔在城市路的卫斯理教堂举行了婚礼,正式成为玛格丽特•撒切尔。婚后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政治生涯中,双胞胎儿女马克•撒切尔和卡罗尔•撒切尔出生后,也没能改变这种局面。卡罗尔•撒切尔在后来的文章里就有写道,“在母亲心里她的政治抱负——她是一心一意地追求的——早已让她忽略了家庭和其他一切社会生活”。但即便是铁娘子,玛格丽特•撒切尔还是不得不承认,在整个政治生涯中,那些让她“有时几乎要落泪,有时气得我浑身发抖”的日子,带给她多少无助感。“有时候我晚上回到家,感觉到一切的一切已经超出了我的承受能力,这时我会一个人默默地流泪”,看她在1978年9月接受《女性世界》采访时,流露出的这些柔软,让我无比动容。
玛格丽特•撒切尔在唐宁街10号执政11年,作为西方民主政体里第一位女性领袖人物,她需要不断抵抗精英世界针对女性政治家所抱有的偏见、傲慢和蓄意阻挠的强大力量。那些激烈的言辞,严厉的手段和粗暴的态度,似乎是她在为自己的每一寸土地而战,用以实现她的使命。也正是她的个性和坚定的信念,才能让她行事果断坚决,设立目标时干脆利落,做出承诺后又能信守诺言。作为玛格丽特•撒切尔巅峰时刻标志也是她人生转折点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她的做事风格,让那些上战场搏斗厮杀的男人们很是欣赏、敬佩她。即便在首相生涯后期有人指责她欺压内阁、不尊重议会,甚至施行“选举专政”,但这些评论都不能抹杀掉她在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的表现。诚然,玛格丽特•撒切尔犯了很多错误,包括她的专横霸道和糟糕的人员管理方式,但她仍然是一位高踞于国际和国内舞台上的伟大人物。
: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撒切尔夫人》读后感(六):撒切尔夫人的政治遗产:脱离欧洲 文/郑渝川
玛格丽特•撒切尔是英国历史上首位女首相。她对英国政治乃至世界政局的影响,当然不止于与其他政治家、明星政客的性别差异。
2016年,英国经全民公投宣布退出欧盟,这种自我脱离的举动(剥离了英国与欧洲大陆的政治联系,也终结了英国作为英美联盟安插在欧盟当中的“特洛伊木马”功能,降低了英国对于美国的战略价值),其动力可以追溯到近代。但对于投票同意脱离欧盟的英国民众来说,其行为更多的受到撒切尔夫人的影响。她出自有着浓郁“亲欧”传统的英国保守党,不可思议的从政坛新人,一步步成长为明星政治家,在对手党派英国工党犯下一连串错误而痛失好局的情况下,成为英国首相。在她就任首相之初,没有人(包括她自己)预料到她竟然会履职近三个任期,没有人能够预估她能够在英欧、英美关系等重大问题上造成如此之大的影响。
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立即感受到了时任德国总理施密特和法国总统德斯坦的冷落,后二者甚至在外交公开场合给她难堪。这是因为性别歧视吗?可能有这个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撒切尔夫人对于欧洲一体化并没有认同感,她努力在欧共体的磋商中,像个杂货店店主那样对英国的权益寸步不让,锱铢必较。这种强烈的民族主义态度在二战后的欧洲政坛已经相当罕见。
英国著名作家、政治家、前国会议员、曾担任过国防部长的乔纳森•艾特肯所著的《撒切尔夫人:权力与魅力》一书对于撒切尔夫人在欧洲合作问题上的简单粗暴、固执己见给出了更为深刻的解读。乔纳森•艾特肯曾与撒切尔夫人的女儿卡罗尔相恋,是女首相一家多年的挚友,与撒切尔夫人本人及家人有过长期坦诚的交流。乔纳森•艾特肯认为,二战期间的记忆在撒切尔夫人的大脑中一直未曾消褪,她基于女人的固执一直认为法国和德国是不可靠的,“她虽然已经离开原地前行,但是却无法像那些20世纪40年代英国深处孤境的那些黑暗岁月里,同样处于少年时期的大多数英国人那样能客观地对待那时的情况”。
强势回击阿根廷军政府,打响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同样严重的撕裂了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关系。在美国事实上为大西洋甚至全球提供军事秩序的情况下,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军事价值其实不值一提,而在欧洲大陆国家比如德国、法国等国家看来,英国失去马尔维纳斯群岛是殖民时代终结的一个尾声篇章而已。但撒切尔夫人坚持要在经济萧条、政治和社会动荡的英国发起爱国主义动员,捍卫她所希望捍卫的国家荣誉,派出航母编队回击阿根廷军队,还打赢了这场战争。在战争全过程中,撒切尔夫人对于致力于劝和促谈的欧洲、拉美国家领导人敬而远之,竭力争取美国的支持。她的行动,显然不能被欧洲大陆国家的领导人所理解。
亲近美国,与欧洲保持距离,这样的政策路线并非撒切尔夫人所首创。二战期间,在欧洲战事糜烂、英国和苏联艰难对抗纳粹德国之时,丘吉尔就极大的强化了英美联盟关系,想尽办法通过美国总统罗斯福改变了美国政界占据主流的孤立主义。但在二战之后,美国与苏联心照不宣的在全球携手瓦解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全球殖民体系,苏伊士运河危机更让英国灰头土脸。英国不得已与欧洲大陆靠近,社会福利体系更接近于欧陆版本。撒切尔夫人弃欧投美,显然与乔纳森•艾特肯所说的二战记忆有关,而她对于任内相交的三位美国总统卡特、里根和布什都钦佩有加,尤其是对于里根,她的一系列关系手腕拉近了二人距离,密切程度甚至超过了丘吉尔与罗斯福的友谊,以至于她可以在一些危机事件中,向里根毫无保留的倾诉、倾泻自己的不满,后者几乎是心甘情愿的接受了她的一些无益于美国而有利于英国的建议。《撒切尔夫人:权力与魅力》全书中多个篇章都以赞赏的口吻,描述了撒切尔夫人重建英美联盟的惊人之举。在欧洲大陆领导人眼中,撒切尔夫人弃欧投美的做法,显然是对于欧洲利益和立场的严重背叛,是在自愿扮演“特洛伊木马”的角色。
撒切尔夫人进入第三任任期后,她与多位核心阁僚发生了尖锐矛盾,她更加倨傲,将易怒好斗的个性暴露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使得其中多人被迫挂冠离任,而且最终也让她自己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这里提到的尖锐矛盾,恰好也是欧洲一体化中的货币问题。欧洲一体化,将不可避免走向货币一体化,这是欧洲国家以及美国的一致看法,在当时的英国国内也有相当广泛的支持。但这并不符合撒切尔夫人的预期。她坚定的反对欧洲一体化造就一个团结、密切的类国家实体,或者高度联合的联邦,仅仅希望形成一个松散的,有助于英国发挥近代以来就在发挥支配作用的联盟。因此,她坚决反对英国加入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对于努力推进前述进程的财政大臣给予打压,她甚至在公开场合嘲笑、谴责欧洲一体化主张。《撒切尔夫人:权力与魅力》书中也提到,撒切尔夫人在议会等场合不断释放反欧的民粹主义情绪,她拒绝在国内、国际事务上听取任何的意见。在她被迫离开首相宝座后,仍然持续的发表意见,攻击继任者梅杰力推英国参与欧洲一体化的任何努力。
《撒切尔夫人》读后感(七):一本非常不错的政治人物传记
作为政治人物传记,读完感觉这本真是没什么可挑剔的了。可能和作者本身就是圈内人士(他自己也是是保守党议员)有关,既有近距离的观察,又有总体的分析评价,既有性格优缺点的剖析,又有政治视角的得失评判,总之获益很多。(本来对作者印象很好,网上一搜发现他曾因伪证罪被判入狱,好感不由打了折扣。)
印象里小时候撒切尔就是我们官媒的热点(类似还有韩国学生抗议等等),经常提到的是英国工人又罢工了,政府怎么强硬之类的,总之是暗有贬损之意。所以阅读她也有一点理解自己早年氛围的意味。
简单说一下收获:
1铁娘子的绰号最早出自苏联报纸,然后被广为引用。
整个看下来,她确实有强硬的一面(对抗工会、削减预算、马岛战争等),但读完感觉作者也补充了很多其他内容作为平衡。比如战争期间她几次为英国的损失和伤亡而焦虑乃至痛哭,反倒是她经历过二战的丈夫安慰她,战争就是这样的;再比如她对其他一些保守党重要人士,包括曾经的亲密合作者,已经是强势到刻薄了(作者多次用到这个词),这直接导致她最后在党内的翻车;
还有,中译本提到她在hk问题上非常后悔(我怀疑内容有删节),显然是因为遇上了真正强悍的对手,她那种更多带有民主社会里表演性质的“强势”丝毫不起作用一一我想到就像特朗普面对小金一样。
2幼年经历(二战)使她一直比较敌视德国,对法德推动欧洲一体化、对两德统一她都不热心,甚至不顾大臣反对加以阻挠。(保守党早期主流是亲欧的,不过从撒切尔这里似乎也能看到未来脱欧的种子);
3权力青睐做好准备征服它的人。让人想起马基雅维里把权力比作女人的比喻,撒切尔这里再次证明了这点。
1974年大选保守党失利,党内有希望希思卸任的声音。最有希望的候选人是另一位怀特洛,但此人什么都好,就是对最高权力缺乏渴望和自信,内心认为自己缺乏那种魄力和能力。结果机会落到了并不起眼的撒切尔身上。
政治人物有自己的悲与喜。她父亲是地方政治家,也非常刻意培养她;但后来她以政治为业后,难免疏忽了老父,甚至一次太忙忘记了父亲的生日。父亲对此是非常不满的。(谁让你把她推往这个方向呢?)
而在她被迫卸任后,按她一位同僚的说法,【“在被赶下台之后,她没有过过一天开心的日子”。】这话真是很形象、入木三分了。
3撒切尔能够击败卡拉汉当选首相,与70年代英国社会普遍的挫败感相关,【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处于一种意志消沉、秩序混乱、对未来一片迷惘的状态。我们被叫作“欧洲病夫”是非常恰当的。】而当时两党旧力量都给不出救治方案。
卡拉汉预感到了自己的失败,他有一段话说得很好:【每三十年左右,政坛都会发生一次翻天覆地的巨变……那时不论你说什么或做什么都无关紧要。民众想要的和他们赞同的都变了。我怀疑这次正在发生的就是这样的一次巨变——而且情况是有利于撒切尔夫人的。】
很多技术工人原本是工党支持者,但因为工党对激进工会束手无策于是他们改投撒切尔,并在之后的时间始终支持她。他们喜欢她的自立、坚定、爱国…
4马岛战争对英国真是一场胜了无可夸耀、输了却很丢人的战争。即使如此,即使对这样一个老牌民主国家,战争的胜利还是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喜悦,整个国家感觉借此恢复了信心。撒切尔也由之前几乎是声望最低的一位首相,马上形象又高大了起来。
看来战争胜利真是一剂包治百病的兴奋剂。无论先进落后国家,大概均不能免。
5还有几个细节也非常有意思。
a【据说有一次玛格丽特·撒切尔拜访保守党研究部,这个部门一贯倾向于达成一致的意见,她打断了一个研究员的发言,从手提包里拿出一本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这是我们所信奉的”,她宣布道,并把书砰的一声扔到桌子上。 】
这让人想起她的前辈英国首相小皮特的故事。说是他第一次和亚当斯密碰面的情形,在场的人都起立欢迎斯密,斯密请大家坐下,但皮特代表他们说:“不,您先坐下,我们再坐,我们都是您的学生。”
b马岛战争后,撒切尔对坎特伯雷大主教罗伯特·朗西博士恼恨不已,因为大主教居然在圣保罗大教堂举行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追悼会上为阿根廷的死者祈祷。
c民主政治底下也有接班人问题。那么“伟大领袖”和潜在接班人能很好相处吗?
从希思和撒切尔身上看,似乎都是难以做到的。
【被首相看成是未来可能夺取首相宝座的人,跟首相的关系必然不会好——这是迈克尔·赫塞尔坦和诺曼·特比特后来逐渐体会到的。】
《撒切尔夫人》读后感(八):一些错误
1.致谢页2行19:“厄尼·马尼”应为“厄恩利·莫尼” 。
2.页2行16:“4月21日”应为“5月21日”。
3.页4行5:“兼做”应为“兼作”。
4.页5行22(以及页25):“北帕拉德街”应为“北帕拉德路”。
5.页6行4:“穆尔”应为“摩尔”。
页6行11:“议会会员”应为“议会议员”。
6.页13行24:“凯斯蒂温”应为“凯斯蒂文”。
7.页15行18:“圣奥古斯汀”应为“圣奥古斯丁”。
8.页17行9:“belief”应为“beleif”。 页17译者注:“belife”应为“belief”。
9.页21行14:“被问道”应为“被问到”。
10.页28行1:“敦克尔克”应为“敦刻尔克”。
11.页30行5(以及页166,182,454):“发言人”应为“议长”。
12.页35行16:“马尔科姆·纳普”应为“马尔科姆·克纳普”。
13.页38行5:“轮班作息制”应为“双轨作息制”。
14.页42行2(以及页70,124):“崔西亚”应为“崔西娅”。
15.页46行8:“英奇凯普勋爵”应为“英奇凯普伯爵”。
16.页47行7(以及页338,453,623):“女皇”应为“女王”。
17.页50行17:“格兰瑟姆日报”应为“格兰瑟姆报” 。
18.页59作者注:“政务次官”应为“ 议会个人秘书”。
19.页71行13:“一年后”应为“一年内”。
20.页80行24:“萨沃伊”应为“萨伏伊” 。
21.页89行15:“上议院”应为“下议院”。
22.页133行13:“起程”应为“启程”。
23.页142行5:“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4.页144行2:“1960年”应为“1969年” 。
25.页153行11:“六年级中学”应为“六年制中学” 。
页153行24:“权力”应为“权利” 。
26.页157行6:“权力”应为“权利”。
27.页166行24:“给自己吹了个发型”原文为“blow job”。
28.页183行5:“9月18日”应为“10月18日”。
29.页188行25:“卡尔”应为“哈罗德”。
30.页192行13:“贝农”应为“贝尼昂”。
31.页194行18(以及页195—199):“杜坎”应为“杜卡恩”。
32.页209行24(以及页341):“希斯”应为“希思”。
33.页212行3:“托利党”应为“保守党”。
页212行15(以及页213,216,219等):“普莱尔”应为“普赖尔”。
34.页231行11:“卡索”应为“卡素尔”。
35.页217行6(以及页221,248,252):“基斯”应为“基思”。
36.页232行2:“朱莉安”应为“朱利安”。
37.页243行17(以及页244,254,259):“丹尼斯”应为“丹尼士”。
页243行26(以及页249,251,273等):“埃诺克”应为“伊诺克”。
38.页246行22:“红星”应为“红星报”。
39.页247行13:“说道”应为“说到”。
40.页259行6(以及页294,307,313等):“诺曼·圣约翰-斯蒂瓦斯”应为“诺曼·圣·约翰·斯特瓦斯”。
41.页264行3:“不想”应为“想”。
42.页271行20(以及页275,276,282等):“西斯敏斯特”应为“威斯敏斯特”。
43.页308行21:“后坐议席”应为“后座议席”。
44.页316行8:“克林顿”应为“卡林顿”。
45.页331行17:“索姆斯爵士”应为“索姆斯勋爵”。
46.页344行12:“莫斯森”应为“莫里森”。
47.页350行13:“吉姆”应为“吉米”。
48.页415行23(以及423):“加里铁尔”应为“加尔铁里”。
49.页465行10:“1918年”应为“1981年”。
50.页468行18(以及页459,512,513):“肯尼思”应为“肯尼斯”。
51.页474行8(以及页582):“大卫”应为“戴维”。
52.页497行15:“古利特”应为“玛格丽特”。
53.页506行2(以及页508,510,511):“布莱顿”应为“布赖顿”。
页506行15:“2点45分”应为“2点54分”。
54.页512行9:“亚西西”应为“阿西西”。
55.页518行23:“权利”应为“权力”。
56.页543行21:“吉尔摩”应为“吉尔默”。
57.页569行19:“考问”应为“拷问”。
58.页611行12(以及页612):“布赖恩”应为“布莱恩”。
如果要试图寻找安·兰德的思想在现实社会和政治实践中的case,那么无疑,撒切尔夫人是最合适不过的原型。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是新自由主义的政治实践者,也是西方福利社会的终结者,某种程度上,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警告,在他们手中被放到了一边——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也需要七八年才有一次,然而,福利社会造成的创新乏力和平均主义,正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将我们带回到石器时代,而在70年代近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一批小狼已经长大,他们需要成功、财富和荣誉。
在英国前内阁大臣、国会议员乔纳森·艾特肯的传记作品《撒切尔夫人:权力与魅力》中,作者以政治家和评论家的双重身份,记录了撒切尔夫人一生的重大事件节点,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对撒切尔夫人一生政治生涯的回顾与评价,不如说是对新自由主义兴起与发展、以及福利社会终结之后的种种反思。
众所周知,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的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再加上中产阶级的孩子们以嬉皮士的方式对社会体制说不,使得福利社会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首选。然而,正如安·兰德在《阿特拉斯耸耸肩》中所描述的一样,社会失去了竞争,创造者在罢工。失去了动力装置的人类之船在不断下坠,虽然每个人都期待地球能成为一个平等与光明的“流着奶和蜜的土地”,但残酷的现实是“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所以,不管苏联、中国的社会福利措施究竟进展如何,也不管西方的年轻人有多少人在反对取消福利措施,撒切尔夫人始终紧紧抓住了一批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改善生活状况的技术工人,让他们的努力得到回报和价值肯定,过上更好的生活,同时,通过取缔一些福利措施,逼迫年轻人从摇滚、大麻和嬉皮士的生活中清醒过来——不干活,就会饿死!
“从一个格兰瑟姆杂货店店主的女儿成长为一位首相,从谦逊的卑微转变为傲慢的自恃,从维护自我利益的现实主义的勇敢无畏的少女,蜕变为骑着骏马在天空中任意驰骋无所顾忌的瓦尔基里女战士”,这是乔纳森·艾特肯对撒切尔夫人一生的赞扬与小结,在我看来,如果用安·兰德作品的女主人公来概括,那么,少女时期她是《源泉》中的多米尼克,中年时期,她是《阿特拉斯耸耸肩》中的塔格特小姐,自始至终,她都是为了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的自由与荣耀而战。
“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撒切尔所获得的“铁娘子”的称号,无疑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解。从发动马岛战争,成为莫斯科人眼中的“女沙皇”,从她在与里根的谈判中获得了“星球大战”的部分研究合同,到坚持“星球大战”计划应该停留在实验室里,都显示出了她作为商人政治家的冷静和理性。她要维护和平发展经济,也要赢得冷战实现自由贸易,使英国重新成为令人骄傲的民族。所以,她能在苏联如同明星一样演讲,也能在与中国的谈判中,顺应潮流归还香港主权给中国政府,保障了英国当时与现在的利益。可以说,外交策略上,撒切尔夫人是完全成功的。
争议还是来自于内政。取消部分福利、削减工会权力,将国企私有化、紧缩货币控制通胀,这一系列的政策使得传统的英国社会开始解体,贫富差距扩大。1991年,英国离婚率位居欧洲第一,1994年英国全失业家庭为19.1%,英国犯罪及监押率,在撒切尔时代高于欧洲平均水平。同时,由于公园管理员、巴士引导员、就学督促员这些社会管理辅助机构工作岗位的消失,使得警察越来越多地借助监狱来解决社会问题。
有得就有失,有功就会有过。中国古代的商人政治家管仲、吕不韦,在推动变革、促进国富民强的同时,也为未来国家的崩裂、社会的动荡埋下了祸根,商鞅变法将管仲的策略发挥到了极致,所以秦在统一六国后又迅速被推翻,可谓前车之鉴。用今天一位政治家的话说,重大决策需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和管仲等人类似,撒切尔夫人放开竞争的新自由主义策略,都是时代的产物,商人重利轻义的哲学,对道德、人性的伤害,需要时间来进行修复。
在撒切尔退出政坛后,直到2013年去世,她仍然对英国民众有着巨大的影响,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英国人甚至已经开始反思工业革命的利弊,自然,对撒切尔夫人的质疑,在2013年她去世的时候就达到了一个高潮——“女巫”“恶魔”等咒骂声不断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加上她当年曾经出动军队镇压罢工,恨她的人更是不计其数。直到葬礼之上,乔纳森·艾特肯都担心会有人前来捣乱或者抗议。所幸的是,在最终出殡的时刻,人群中还是爆发出了一阵掌声,或许,这也是“功大于过”的一种标志?
与英国相反,中国的知识分子纷纷将其与前总理朱镕基相比,在撒切尔夫人去世后多角度撰文进行怀念,并认为其政策是“国富民强”的必由之路,而少有人对其损害大众利益、加剧贫富分化进行质疑。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今天,进一步加强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而目前的供给侧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要进一步市场化,将国企、事业单位等多个主体都放到市场竞争的汪洋大海。这样,既可以让一部分市场竞争过度的行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也可以让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资源行业、科研教育文化卫生行业,获得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从而打破其一潭死水的局面。
不同的是,英国的撒切尔改革是在实行了10多年的福利社会政策之后,而中国在此次供给侧改革之前,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贫富分化已经积累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所以,国企改革需要将安置职工放在首位,惟其如此,才不会将撒切尔的后遗症带到中国。当前,重新捡起撒切尔改革策略的,还有特朗普,这位同样出自于商人家庭的政治家,至少从目前的演讲上,可以看出会未来的美国,将会如同撒切尔时代一样终结福利社会,意识形态之战会暂时离开东西方冲突的主题,而事关利益的贸易战,将会全面展开。
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推崇“狼图腾”、步步紧逼的今天,撒切尔夫人的商人思维已经在英国脱欧的时候得到了体现——什么长远眼光、世界格局、社会价值,能和现实利益相比呢?无论你是赞扬她如同先知一样“死后方生”,还是指责她如同撒旦一样“阴魂不散”,残酷的现实和人性的丑恶都会告诉你——黑暗森林法则已从设想成为现实,从而给世界带来新的紧张。
《撒切尔夫人》读后感(十):撒切尔夫人:作为商人的政治家 李杰文
如果要试图寻找安•兰德的思想在现实社会和政治实践中的case,那么无疑,撒切尔夫人是最合适不过的原型。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是新自由主义的政治实践者,也是西方福利社会的终结者,某种程度上,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警告,在他们手中被放到了一边——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也需要七八年才有一次,然而,福利社会造成的创新乏力和平均主义,正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将我们带回到石器时代,而在70年代近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一批小狼已经长大,他们需要成功、财富和荣誉。
在英国前内阁大臣、国会议员乔纳森•艾特肯的传记作品《撒切尔夫人:权力与魅力》中,作者以政治家和评论家的双重身份,记录了撒切尔夫人一生的重大事件节点,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对撒切尔夫人一生政治生涯的回顾与评价,不如说是对新自由主义兴起与发展、以及福利社会终结之后的种种反思。
众所周知,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的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再加上中产阶级的孩子们以嬉皮士的方式对社会体制说不,使得福利社会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首选。然而,正如安•兰德在《阿特拉斯耸耸肩》中所描述的一样,社会失去了竞争,创造者在罢工。失去了动力装置的人类之船在不断下坠,虽然每个人都期待地球能成为一个平等与光明的“流着奶和蜜的土地”,但残酷的现实是“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所以,不管苏联、中国的社会福利措施究竟进展如何,也不管西方的年轻人有多少人在反对取消福利措施,撒切尔夫人始终紧紧抓住了一批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改善生活状况的技术工人,让他们的努力得到回报和价值肯定,过上更好的生活,同时,通过取缔一些福利措施,逼迫年轻人从摇滚、大麻和嬉皮士的生活中清醒过来——不干活,就会饿死!
“从一个格兰瑟姆杂货店店主的女儿成长为一位首相,从谦逊的卑微转变为傲慢的自恃,从维护自我利益的现实主义的勇敢无畏的少女,蜕变为骑着骏马在天空中任意驰骋无所顾忌的瓦尔基里女战士”,这是乔纳森•艾特肯对撒切尔夫人一生的赞扬与小结,在我看来,如果用安•兰德作品的女主人公来概括,那么,少女时期她是《源泉》中的多米尼克,中年时期,她是《阿特拉斯耸耸肩》中的塔格特小姐,自始至终,她都是为了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的自由与荣耀而战。
“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撒切尔所获得的“铁娘子”的称号,无疑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解。从发动马岛战争,成为莫斯科人眼中的“女沙皇”,从她在与里根的谈判中获得了“星球大战”的部分研究合同,到坚持“星球大战”计划应该停留在实验室里,都显示出了她作为商人政治家的冷静和理性。她要维护和平发展经济,也要赢得冷战实现自由贸易,使英国重新成为令人骄傲的民族。所以,她能在苏联如同明星一样演讲,也能在与中国的谈判中,顺应潮流归还香港主权给中国政府,保障了英国当时与现在的利益。可以说,外交策略上,撒切尔夫人是完全成功的。
争议还是来自于内政。取消部分福利、削减工会权力,将国企私有化、紧缩货币控制通胀,这一系列的政策使得传统的英国社会开始解体,贫富差距扩大。1991年,英国离婚率位居欧洲第一,1994年英国全失业家庭为19.1%,英国犯罪及监押率,在撒切尔时代高于欧洲平均水平。同时,由于公园管理员、巴士引导员、就学督促员这些社会管理辅助机构工作岗位的消失,使得警察越来越多地借助监狱来解决社会问题。
有得就有失,有功就会有过。中国古代的商人政治家管仲、吕不韦,在推动变革、促进国富民强的同时,也为未来国家的崩裂、社会的动荡埋下了祸根,商鞅变法将管仲的策略发挥到了极致,所以秦在统一六国后又迅速被推翻,可谓前车之鉴。用今天一位政治家的话说,重大决策需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和管仲等人类似,撒切尔夫人放开竞争的新自由主义策略,都是时代的产物,商人重利轻义的哲学,对道德、人性的伤害,需要时间来进行修复。
在撒切尔退出政坛后,直到2013年去世,她仍然对英国民众有着巨大的影响,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英国人甚至已经开始反思工业革命的利弊,自然,对撒切尔夫人的质疑,在2013年她去世的时候就达到了一个高潮——“女巫”“恶魔”等咒骂声不断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加上她当年曾经出动军队镇压罢工,恨她的人更是不计其数。直到葬礼之上,乔纳森•艾特肯都担心会有人前来捣乱或者抗议。所幸的是,在最终出殡的时刻,人群中还是爆发出了一阵掌声,或许,这也是“功大于过”的一种标志?
与英国相反,中国的知识分子纷纷将其与前总理朱镕基相比,在撒切尔夫人去世后多角度撰文进行怀念,并认为其政策是“国富民强”的必由之路,而少有人对其损害大众利益、加剧贫富分化进行质疑。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今天,进一步加强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而目前的供给侧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要进一步市场化,将国企、事业单位等多个主体都放到市场竞争的汪洋大海。这样,既可以让一部分市场竞争过度的行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也可以让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资源行业、科研教育文化卫生行业,获得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从而打破其一潭死水的局面。
不同的是,英国的撒切尔改革是在实行了10多年的福利社会政策之后,而中国在此次供给侧改革之前,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贫富分化已经积累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所以,国企改革需要将安置职工放在首位,惟其如此,才不会将撒切尔的后遗症带到中国。当前,重新捡起撒切尔改革策略的,还有特朗普,这位同样出自于商人家庭的政治家,至少从目前的演讲上,可以看出会未来的美国,将会如同撒切尔时代一样终结福利社会,意识形态之战会暂时离开东西方冲突的主题,而事关利益的贸易战,将会全面展开。
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推崇“狼图腾”、步步紧逼的今天,撒切尔夫人的商人思维已经在英国脱欧的时候得到了体现——什么长远眼光、世界格局、社会价值,能和现实利益相比呢?无论你是赞扬她如同先知一样“死后方生”,还是指责她如同撒旦一样“阴魂不散”,残酷的现实和人性的丑恶都会告诉你——黑暗森林法则已从设想成为现实,从而给世界带来新的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