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在等待的人才》是一本由福原正大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90,页数:2016-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未来在等待的人才》精选点评:
●不要浪费时间读管理类书籍。不要怀抱期望找到一本值得细读的管理书籍
●蛮有意思的 不是空说批判性思维的重要 而是用几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基本问题引发人思考 也提到了很多先人对这些问题的讨论
●看完感觉三不沾,精华两句话都印在了封面上,还好字不多,囫囵一下就过去了。
●日本作者富原正大写得东西很具有日本思想特色和韵味,书名是标题党,例子都是高大上的哲学家,思考的问题都很大,对提高实际性思维能力,没有太大意义。
●浅显易懂,短小精悍,对于面试官而言,可以找到合适的面试主题。
●这书起码也有8.6分
●关于思考,关于日本文化,有很多不一样的了解,多维度看一个事务的思路。
●日本人的书,实在食之无味。
●霍布斯认为,人们互相正对的原因有三个:竞争、相互不信任、和夸赞(被评价)
●从哲学的角度带你思考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概念,从不同的视角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引人深思。
《未来在等待的人才》读后感(一):《未来在等待的人才》读后感
这本书从五个维度:认知,自由,经济,科技观和自然观,和国家,提出了引人深思却又没有准确答案的多个问题,组合成五堂思考力的训练课。虽然与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大不相同,但本书通俗易懂,让我很有兴趣读下去,并对我引发了很大的触动。
作为一个非常传统的女生,我从来都是努力地耕耘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即便是喜欢读书,也只挑选感兴趣的,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书籍。我与外界的沟通一直都只有一条小小的门缝,我不想知道太多,怕影响当下的生活或状态。
但这本书突然给我打开了五扇窗,有五道光从窗户照进来,仔细一看,发现是从天使的光环发射出来的。它们看似大不同,却最终来自同一个地方。它似乎在告诉我,世界很大,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值得去发现,探讨和研究。它们会让我明白,要想成为独立的个体,活出自己的人生,便应该多角度,多方面接触新鲜的事情。
很幸运遇到这本书,很高兴可以有机会接触新鲜的事物。
《未来在等待的人才》读后感(二):眼界广一点,格局大一点,眼光远一点
个人觉得收获挺大的。 ch1-你相信的未必就是真的。人很多潜意识也可能是错的,要大胆质疑,任何事物都是通过自我认知(我认为是内化)来感知的。
ch2-掌握自由,你并非真的自由,你只是成为了这个社会期望你成为的样子。你被外界信息影响,很难拥有真正的自我意志。要意识到自己的信息意志都会受到别人的影响。
ch3-了解经济。个人如何应对社会进步:变强大,与时俱进,目光格局大一点,把一切的资源投入到有效的领域中。
ch04-科技和自然观。人与自然。不能适应社会,被自然淘汰是社会准则。深思熟虑形成自己的观点。 何为艺术?-生活就是艺术,不被外界操纵,抓住自己的生活能量,自己打败自己。自我改进。
ch5了解国家-日本是孤立无援的自由国家。因为没有外援,so凡事亲力亲为,在不断升级打怪中提升自己实力。
《未来在等待的人才》读后感(三):等是等不来的
全书的中心思想:拥有深度思考力,才是未来在等待的人才。
全书的结构:第一篇介绍了“认知”,包括自我认知以及不同的“认知方式”;后面四篇分别以“自由”、“经济”、“科学与艺术”以及“国家”等概念为支点,通过提出“自由和平等哪个更重要?”、“政府应该介入市场经济吗?”以及“科技发展和保护自然哪个更重要?”等“无解问题”来锻炼我们的思考力。
这本书的全名:《未来在等待的人才:哈佛、牛津的5堂思考力训练课》。
阅读本书旨在锻炼思考力,以下是我思考的部分内容,虽然可能比较浅薄,但是也算思考了。
01 锻炼“认知”
关于认知,我最先感兴趣的是自我认知,但是书中讲的内容是我之前了解到的,只有一句话我还不懂“任何经验都只能通过‘自我认知’来获取。”(欢迎有想法的朋友不吝赐教。)
再然后我想到的就是身为教师,就应该关注一下“认知差异”。首先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这就提醒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摸索学生的认知方式的不同,根据具体情况,尤其是小班教学的情况下,学生人数不多,相对于公立学校,这一想法就有实现的可能。其次,对于同龄同级同地区的学生而言,可能学生的认知差异不大,但是对于同一科目的不同内容,学生之间也可能存在认知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之前可以做一些调查什么的,提前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差异。最后,我们还要关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由于种种原因,这里的差异就很明显了。书中说“你认为正确的事情可能‘毫无价值’。”这种事情就极有可能发生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所以在面对学生的时候,就可能需要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这样更能走进学生,能走进去才能带领他们走出来。
02 掌握“自由”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胡思乱想”,不代表书中观点。)
一直以来,自由与平等都是成双成对出现的,但是仔细思考之后,才发现它们之间是矛盾的。没有限制的自由必然意味着不平等,平等也意味着不自由。那么问题来了,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一书中说过,自法律诞生之日,不平等也就诞生了。法律就意味着不自由,不自由诞生不平等。那么综上,无论自由与不自由与否,都是不平等的。这是不是告诉我们,所有追求平等的行为都是枉费心机?(这个时候我又想到了公平。如果说平等是y=a,那么公平就是y=kx+b,b与k都是与x相关的函数,b可以是基本工资,k是每课时的报酬,x是星级,要想提高总工资y,第一个方法是提高x,第二个方法就是改变函数。)
扯远了,再回到自由上,康德说:自由=人按照固有的道德观(理性)去行动,这样说来,我在街上看到老人摔倒而不去扶,那我就是不自由的,在我不自由的情况下,你就不能怪我了是不是……
接下来,是我选取了书中一些句子和我关于它们的一些想法。
“在业余时间上网不是‘自由’。”——不能怪学生,他们也是情不自禁,不能自已。
“不知何时被外来的信息所鼓动。”——我们是可以鼓动学生的。
“你没有‘自由’地思考问题。”——想象我写读后感这件事,确实是不自由的。
“你只不过是呈‘别人赋予你的人格’。”
“人一直在逃避‘自由’。”
“大部分人的意见只不过是在‘鹦鹉学舌’。”——以上可以说明即使上课时学生对你所讲频频点头,但他们也不是真的懂,他们所表达的、诉求的可能并不是他们真的想要的,知道这一点,就有利于矫正他们的行为或态度。
“注意到平等主义中‘不易被发现的害处’。”
第一个害处:“打消一拨人的积极性与上进心。”——应用的课堂管理中,奖励还是可以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积极性的。(前提是奖励部分人。)
第二个害处:“平等会造成‘个人主义’。”——在管理上,不可因要安抚所有人而一味追求被管理者的平等。
(以上学生也可以换成其他对象。)
03 了解“经济”
经济这一部分的内容参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政府是否应该介入市场”的问题,以及我一直以来困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的问题,现在想想还是平等与自由的问题,夜已深,不想再想了。
04 建立“建立科技观与自然观”
这段主要探讨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老生常谈了,暂且不说。只说艺术,文章中关于艺术的定义很吸引我,关于看画的这个例子,我觉得也是可以应用到品味文学作品上来的,对于文学作品,不仅仅拘泥于作品本身,还要想想作者创作这个作品时的心境是怎样,这样会更好得把握文章。(嗯,感觉以前看的画展艺术展什么的都白看了。)
05 了解“国家”
略。
最后再谈谈我看书写读后感这件事,本来想着把书的中心思想提炼出来,结构分析一下,应该就算读懂了(一个典型的语文老师做阅读理解的思维,现在简直想呵自己一脸。)
由此我想到我们国家的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理解最常教的也不过是“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人物的感情,赏析精妙的句子,分析与学习写作方法。”突然发现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思考力并没有什么帮助,可怕,感觉自己要颠覆一直以来的语文课程模式,评价模式了。(当然这样想的前提是语文教学应当承担培养学生思维力的责任。目前我个人认为应该,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落脚点,作为母语教学,应该也最适合进行思维力的训练,这里不接受反驳。)虽然学习这些是进一步思考的基础,但是只走第一步,美其名曰是为了更好地走后面的路,但是如果后面的路你都不走了,第一步也就没有意义了(可能会有人和我持不同观点,欢迎反驳。)
虽然说我现在写的和我原来想写的完全不一样,但是我对读书这件事有了新的认识,也算不枉此读了。如果用前文中“自由”的概念来说,那就是强扭的瓜不一定不甜,不自由也不一定就不好。
《未来在等待的人才》读后感(四):决定职场素养的认知力
全书的思维导图
随着搜索引擎的发展,我们不像以前比拼记忆力,而是比拼谁思考的够深、够广。当别人提出问题,如果我们不理解,可以马上使用手机搜索答案,但是搜索的简便性,却让我们误以为我们思考问题能力很强,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深入思考。
在职场中,我们会发现大家现在谈论的话题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所欠缺,正是这样的欠缺,导致战略规划、谈判的时候无法去伪存真,掌握关键。为什么会这样?究其根本就是职场的基本素养欠缺。
什么是素养?
法国著名的政治家爱德华·埃里奥关于素养和哲学曾说过这样一段话:那是忘却所有之后留下来的东西,是学习了所有之后,仍感觉不足的东西。
在日本作家福原正大所著《未来在等待的人才》这本书中也提到:知识固然重要,但仅有知识却远远不够。对于这种知识和经验之间的关系,你是如何感受、如何思考的,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会发现我们特别愿意与那些有深度的人进行交流,这样有深度的人并不是学历多高,而是思考问题范围够广、研究够深。在《未来在等待的人才》这本书中,就介绍了“必须要了解的知识”,包括认知、自由、经济、科技观和自然观、国家,同时也会反复告诉读者“那些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锻炼“认知”是重点,作为职场中人,一定要仔细阅读,可以让自己的认知方式提高一个层次。职场中人如果在认知方式这方面没有基本素养,职业天花板就会越低。
《未来在等待的人才》第一部分——锻炼“认知”开篇就写到:任何经验都只能通过“自我认知”来获取。那么自我的这种认知未必是“事实”,所以我们有必要质疑自己“深信不疑”的事情。
在职场中我们特别容易陷入对自己的结论深信不疑的陷阱,因为我们会通过以往的经验和实践来判断现在的情景,但现在的情景其实与以前有很大区别,就如管理员工,如果用管理60、70后的方法来管理90后,很多方法会失效。但并不是说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是无用的,只是不要对自己认定的事情太深信不疑,要用怀疑的目光来看待世间万物,要把经验放在现在这个情境下,结合现在的特殊情况来综合考虑。
如何避免“深信不疑”的陷阱,书中介绍了两种认知方式,一种是“分析型”,另一种是“整体型”。
分析型认知介绍了17世纪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笛卡尔的分辨事物真伪的四步骤:
第一,大胆地怀疑。在讨论工作问题的时候,会不会有大家自认为不需要讨论就默认的事情,但是当有外人参与讨论提出小白问题的时候,大家竟然对这个默认的事情的回答不一样或者回答不了。曾经在美国,某一个工程顾问公司在进行政府的费用削减专案讨论时,让送pizza外卖的配送员参与进来,当配送员有不了解的事情或者有疑问时就提问,结果正是这个配送员的参与削减了3500万美元。如果自己不能大胆怀疑,可以引入别人进行,这个方法在很多时候被证明是有效的。
第二,彻底地详细分析。比如一个创业公司要做战略规划,他们就可以使用商业画布,从客户细分、价值主张、关键业务、重要伙伴、成本结构、核心资源、渠道通路、客户关系、收入结构9个方面进行分析。所以在职场中要不断掌握工具,才能进行彻底地详细分析,也才能看清事情的真伪。
第三,将细分化的事物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分析。在职场中,对于简单的工作或者事物很少作分析,因为大家默认这是不需要浪费时间的,但是正是由于没有从简单的事物入手,往往会造成复杂的工作进行不下去,就如摩天大楼的地基没有打好一样。记得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这门学科的时候,老师当时就讲到工作分析是一个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根基,会影响招聘、培训、绩效等等方面。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公司正是没有重视工作分析,造成了发展阶段招聘不到合适的人、培训不到位、绩效管理无效果等严重问题。简单到复杂,才能到达真理的高度。
第四,再次审视,确保没有遗漏。任何过程都会有陷阱埋伏,最后都要认真彻底地检查,查缺补漏。书中也列出了一个方法——MECE,也就是将某个整体划分为不同的部分时,必须保证划分后的各部分符合以下要求:各部分相互独立,所有部分完全穷尽,即所谓的不遗漏,不重叠。MECE方法在制定规划、解决问题、开发新产品的时候,能够确保没有遗漏的全面思考。
除了分析型认知方式外,整体型认知方式也是职场中人应该掌握的。整体型认知不是通过细致地分析认知事物,而是站在更广阔、更宏大的立场上认识事物的本质。整体型认知方式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认知高度,如果总是从细枝末节来看待问题,很容易计较眼前的得失,造成远大的目标没有完成。很多成功的企业,为什么要在初创阶段就讲愿景,因为愿景能够指引公司向正确方向努力,愿景能够让所有人挺过最艰难的时刻走向成功。
这两种认知方式应该是职场中人必备的,在我们制定战略、部门目标,甚至到个人目标,我们都要在上帝的视角去整体看待,而从目标到行动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使用分析型认知方式来进行详细分析,分类、排序,确保无遗漏、可执行。
除了以上两种认知方式,书中还介绍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观点,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清水博的观点:认识自己时,不要只考虑“自己本身”,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到自己所属的“场域”。“场域”可以说是用来装打碎鸡蛋的瓶子,而每一个人都是“被打碎的鸡蛋”。鸡蛋被打碎后,蛋清就会和其他鸡蛋的蛋清融合在一起,蛋黄却不容易混淆在一起。
所以我们在职场中,有部分是要与他人进行融合,相互影响,而有部分是有自己的意识,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且要去了解别人的认知方式,这样的交流和影响才是正向的,更加有效的。
概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