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欢喜过生活》是一本由林清玄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有欢喜过生活》读后感(一):心要像伞,撑得开,收得起来。
所谓见过大世面,不过就是能讲究,肯将就。
读书是最为廉价的贵族生活。
过了这么多年,想起来以前看过的林清玄的文章,还是停留在哪几篇,劝人要豁达,要眼界开阔,要从容面对。当年不太理解,只是觉得文字很美,意境优雅,在写考试作文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受过一些影响。
以前记得冯唐说过,文字是讲究童子功,说年少时候看什么书,还有天赋带着一个人写字能写到什么程度。我觉得挺有道理。林清玄的文章为什么一代人一代人读,我想和他的写法很有关系。他就像个智慧老者,说什么都是云淡风轻,悲天悯人地,感动着读书的那个人。
他的文字就有一种吸引力,谈着谈着就让人进入的作者的情景。
人间有味是清欢。林清玄说,清欢是清淡的欢愉。来自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一种热爱。然而作者发现,现实生活中,想找个安静的地方散步,周围太嘈杂;想找个安静的咖啡馆与友人对谈对饮,咖啡馆太嘈杂;去了山间寻湖畔美景,湖里的水也不干净了……清欢无处可寻,寻寻觅觅享受不到这可贵的清欢。然而我想问了:书中让大家心有欢喜过生活,但是俗世中要满足清欢的条件却找寻不到,对清欢如此挑剔苛刻,是不是另一种奢侈?生活毕竟不是艺术作品,它随时随处都会充斥着油盐酱醋烟火味,如果无法在最真实的现实中体会到清欢,那如何能做到心有欢喜过生活?在我看来,清欢,应当也接一点地气,咖啡馆里即便旁边有人聊天说笑,也可以和友人愉快对饮谈心;行走的路边即便有汽笛声,也可以内心平静淡然;湖里即便没有了荷花,也依然可以享受大自然最真实坦然的样子。真正的清欢应当从心底深处来,过分追求形式精致的清欢,就脱离了简朴的本质含义。满怀期待去俗世中寻找清欢,恐怕不是真正的清淡的欢愉,而且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心有欢喜过生活》读后感(三):作者的文字透出的文人的自由心灵
读着感觉像是心灵鸡汤,但是又能读出一些实际的东西。书中充满了佛以及对佛教的理解和感悟,不失为佛法的启蒙之旅。
我一直认为,中国的文人不能摆脱政治影响的宿命,要么顺从,要么毁灭。但是作者的文字,却看让我看到一种出奇的隽永绚烂,完全像是在自由天地中生长出来的只受自我意识和自我思考影响的奇花。这该是中国几千年来在自由安定的人文环境下生长出来的真正有自由心灵的文人写作才有的风采吧。
台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福地,有着无与伦比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一批迥异于中国历代历朝文人的思想和格局。当政治因为相互的制衡而失去了对文化的支配的意志,文化便获得了自由生长的土壤。在这样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便是自由的心灵。只有自由的心灵才能将中国文化----自《诗经》以来的真正传统继承和发扬下去,而不是只为统治者服务,做他们统治的工具,为他们的唱颂歌。
《心有欢喜过生活》读后感(四):你若安好,世界便安好
平日里不时约上三五好友,或出游或聚餐,散场时大家都觉得幸福欢乐。心情不好时,同样的约上三两好友,情侣间的打闹格外刺眼,不时接电话谈工作的人也很扎人。仿佛全世界都有事可忙,唯独自己一个人空虚寂寞冷,明明是拉人来安慰自己,看上去如自己在作陪他人。今日读到林清玄一句:“不只是人,不只是山水,甚至整个世界,它的中心就是人心。我坐的椅子就是世界中心。”方才恍然大悟,不是大家不愿抽空搭理我,而是我自己心不由自主。
小时候被要求背诵课文感到很痛苦,以致于我对鲁迅、朱自清等这样的大家很是抗拒,这里面还包括考卷上经常占据阅读理解和作文题大块地盘的林清玄。纵使我对作者有心理阴影,《心有欢喜过生活》这个书名,令我“难逃一劫”,不试不痛快的开始了阅读体验。
《心有欢喜过生活》,乍看书名,总觉得与记忆中作者文字的风格有了些许差池,失去了那种雅致的风味,而是散发着淡淡的“鸡汤味”,还带了几分俗气,不免有点黯然,当然不至于失望和反感。仿佛看见乡间田地里一个正在劳作的圆润质朴的农家姑娘,虽然土气但不让人嫌恶,反而会为其所散发的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真实的生命触感而生出些许羡慕之意来。因为你看不到忸怩作态、看不到装腔作势、更看不到委曲求全,而是那份专注于当下的怡然自得和随心所欲。旋即明白了:雅俗并没有截然的分野,但生命的质量却有高下。那么书名到底是清新靓丽还是朴实无华又有什么要紧呢? 晴好的春日午后,找一个安静的角落,耳边流淌着舒缓的轻音乐,手捧着林清玄的书,细细玩味品读。浮躁动乱的心开始逐渐沉潜下来,焦虑波动的心绪也被慢慢抚平,发现自己居然也可以跟自己独处、与自己对话,关于生活、生命的种种疑虑和困惑在品悟中渐渐得以开解。在林清玄的文字里,我读出了俗世里的空灵,平凡里的真味,明白了生命本身就是一场修行,而生活就是最好的悟道场。 古有诗言:“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走进佛教世界的林清玄并没有因此看破红尘或遁入空门,相反,他于人世的喧嚣中独自觅得一方心灵的宁静,将生活的琐碎繁杂进行梳理归于简单,对生命的沉重与苦痛有着热烈地承担,他满怀着宁静的喜悦过着俗世的平凡生活。真正的大智慧和大境界的人应该是如此这般的吧。
《心有欢喜过生活》读后感(六):心灵感悟
读完林清玄的“心有欢喜过生活”,感觉就像是一个细雨绵绵的日子,一个好朋友和你对坐,一壶清茶,你们可以慢慢的聊,而在聊的光阴中,我们都得到了满足。
其中一片散文《人间有味是清欢》写的有意思,什么是清欢呢?就是清淡的欢愉,它是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热爱。正如你对山野菜的品味胜过了山珍海味,对路边的石头比钻石更看出了滋味,对林间鸟鸣的声音比提笼遛鸟更有多的感动。但现代人多是很难寻到的,终日为生活奔波,哪里找寻清欢,倘若可以有时间找,又是很难寻觅可以清欢的场子,有了场子,还要有可以一起登对的人。
《随缘与任运》中谈到时间是我们最宝贵的商品,任何人偷走了我的时间都等于偷走了我的生命。是啊,时间是我们一生中宝贵而唯一剩下的东西,有些人有些事值得我们去花费,比如亲人爱人朋友和吃饭睡觉,而有些人我们便可以取舍,无意义的social也是在浪费生命。正如《得意的一天》中写到:“春华难得,夏叶难得,秋实难得,冬雪难得,生命的每一天都很难得。
印象颇深的则是《过火》,是在弟弟死后他自己独自完成小镇的过火仪式,虽然很痛苦和害怕,作者最终还是完成了,我们一生要经过多少火呢,爱离别,求不得,放不下,但我们依旧要自己孤独地走过。生命的历程就是在水上写下的,不能长驻,不能翻回。万事皆有因缘,慧心看世界。
20160522
Life is so hard and short, but we need go forward to seek beauty and hope to forget sadness.
一开始看见《心有欢喜过生活》这本书的时候,看见书面上有一个小和尚打着雨伞,所以给这本的定义为禅意美文。其实这本书也正如我所定义的,确实很多不错的散文,这个时代散文好像已经不多见了。很多人没有读散文的爱好,也没有读散文的心境,以至于散文成为高雅的东西被人束之高阁,无人问津。说起所有的文中还是散文最优美,给人一亲信自然的感觉。 在大陆内地,人们所熟知的是朱自清,而林清玄在台湾就像朱自清在大陆的影响力一样。林清玄为什么能够写出这样有禅意的散文,这和他选择的人生道路是分不开的。32岁的为了参透佛法,入山修行,深入经藏。在深山修行三年,悟道人生哲理。 35岁出山,又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9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他的作品曾经在台湾被多次选为高考的作文题目,使得他的作品有很深的的校园基础,许多学生都很爱读他的作品。 漫长的一生充满苦难,不如就当成游乐场,总有值得庆贺的,心所要的不是足够多,是足够欢喜。看似简单的人生领悟,却蕴含无限的哲理,看似简单却不知道我们这些当局者要悟多久才能明白这样的道理。正如书名所起的那样《心有欢喜过生活》。说白了就是痛苦也是一天,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快快乐乐的过一天呢?我突然发现越是简单的道理好像做到却越难。 有句话叫: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所谓的见过大世面,不过是会讲究、能将就。身心安顿,烦恼平息,放下以后才能更加澄明,心若香茗静听花开,便会处处莲花开,以爱为灯则总有群星在天上。与转动的世界处在一种和谐的状态,活得自在、积极、愉悦、明朗,同时不失去为理想奋斗的勇气。我心躁动无法安心,但是翻开这书本一页页强制自己看下去就觉得世界安静了,自己无明妄动法论有多么的可笑,心境了一切就好了。
1. 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一分高雅。(盛大士《溪山卧游录》)
2. 找一天对自己说:“我今天下午只要做听音乐这件事。” 或者种花,或者散步,或者读书,或者深呼吸,然后把半天或一天都沉入那件事情的专心之中,让自己融入,放松我执,那么必然可以得意于言外,得鱼而忘荃。
3. 电影理论大师爱森斯坦说:许多人都以为是悲剧使我们流泪,其实不然,是因为我们有流泪的需要,这世界才产生悲剧。
4. 打开生命的绳结,最好的方法是把时间和空间等同对待,打破过程与结局的界限,使从容与效率一样重要;也就是回到眼前来,使每一刻都变得丰盈而有价值。
5. 我把“歹竹出好笋”解释为,一个人一定要下定决心砍除生活中繁复的杂枝,才会长出好的智慧芽苗。维持生活的单纯与专注,是提升慧心最好的办法。
6. 宗宝禅师:事来时不惑,事去时不留。
7. 道悟禅师: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8. “下一次我一定对更少的事情采取严肃的态度,我一定要放松,我一定要使自己更柔软灵活,我一定敢去犯更多的错误,我一定要冒更多的险,我一定要做更多的旅行。我一定不要其他什么东西,只要尝试那些片刻,一个接一个,而不要每天都活在未来的几年之后。我一定要跳更多的舞,我一定要坐更多的旋转木马,我一定要摘更多的雏菊。”
9. “尽可能尽心地去过这个片刻,不要太理智,因为太理智导致不正常。让一些疯狂存在你心里,那会给予你生命的热情,使生活更加充满朝气;让一些无理性一直存在,那会使你能够游戏,使你能够有看游戏的心情,那会帮你放松...不要等到下一次。” (印度修行者奥修《般若心经》)
10. 我们对生命如果还有未完成的期盼,此刻就要去融入它,不要寄望于渺茫的来生。
《心有欢喜过生活》读后感(九):一念一天堂
民国一代才女张爱玲说我们这生命“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台湾当代著名散文家林清玄先生说“漫长的一生充满苦难……心所要的不是足够多,是足够欢喜。”的确,人生诚如两位大家所说——总是充满了疼痛和困顿。这长长的无可预知的人生,如何能使它尽可能多地心有欢喜活下去?
林清玄先生的经典散文集《心有欢喜过生活》,以其时而流畅,时而深情,时而细腻,时而禅意的笔调写就的灵性文字,读着,如夏日里有一阵阵清风吹过,心间清爽、怡然起来。静谧的夜,在文字散发出的温暖里,心,再次获得了与世界安然相处的智慧和力量……
很多时候,人心里往往染着了贪、嗔、痴、慢、疑。一如佛经上所说:“心取罗汉、心取天、心取人,心取畜生虫蚁鸟兽,心取地狱,心取饿鬼作形貌者,皆心所为。”一切皆从心出。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要过上心灵的喜乐生活,还需对心时时清理打扫,拂去尘埃。拥有一颗敦厚良善淡泊之心,就算身陷熙攘红尘,烦扰人生,也能过上安然生活。不因别人的恶劣态度而耿怀,不因一事一物的困扰而寝食难安,不因遇上小人而愤懑不平……不管此身在何处,总是淡定笑对人生。无论世事如何变幻,你心不伤,岁月无恙!
林先生的文字,让人懂得了平淡生活里也不乏欢愉。将生活的诸般烦恼平息,把身心安顿,使每一刻都变得丰盈而有价值起来。热爱自己的平凡人生,过好一蔬一饭的烟火生活,这凡俗人间,也充满了欢喜的滋味。不为外物所扰,坚持自己的底线,最微小的事物里也能嗅到幸福。有梦想的时候,出发上路,努力再努力,终会尝到成功的喜悦。全心全意地开自己的花,结自己的果,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生里的种种境况,使生命变得轻盈充满欣喜的真知,皆汇聚这些淡然文字里,让人领悟,使人明白!
林先生以自己对生活的智慧卓识启示我们:一花一世界,一念一天堂。心里装载什么,世界便是什么。放下怨憎、放下无明,平凡生活里所感,便有足够多喜乐。
《心有欢喜过生活》读后感(十):安闲散、耐富贵、不怕痒
处贫贱易,耐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苏东坡 许多作家的文章背后都带着哲学,比如木心背后尼采的悲观主义,比如林清玄背后萨特的存在主义。王国维的“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背后也是存在主义。终极的问题没有答案,最聪明的人们追求到最后,不约而同地发现这是条绝路。当人意识到人生没有目的的时候,对目的的本能渴望和没有目的的现实就会发生强烈的冲突,让人产生荒谬感。人们需要及时找到新的目的和意义,否则就会陷入虚无主义。
艺术家通过过人的天才全力挣扎,所以他们的作品才深深打动我们。偶尔让自己悄悄感动流泪,泪水同时也会洗涤心灵的尘埃。就像爱森斯坦所说:“许多人都以为是悲剧使我们流泪,其实不然,是因为我们有流泪的需要,这世界才产生悲剧。”“什么是浪漫,浪漫其实就是创造一种时空、一种感受、一种向往、一种理想,在世俗土地上开出一朵玫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