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乱世华尔街》读后感精选

  《乱世华尔街》是一本由渔阳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5.00,页数:2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乱世华尔街》读后感(一):大白话

  

作者主要通过他在华尔街从求职到镀金再到实现梦想成为交易员的过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告诉我们在那个时候他的所见所闻,一开始的一些东西主演讲了他个人的故事,从中告诉我们他的考试能力是多么厉害

  《乱世华尔街》读后感(二):书中上市和并购一段摘录。

  2007 年3月,黑石集团宣布计划上市融资,刚成立的中国主权基金中投公司首度出击,以30亿美元买下黑石9. 4%的股权。当时就曾有人指出,玩了一辈子融资的施瓦茨曼忽然要上市“圈钱套现”,是不是他觉得市场己经到顶了?果不其然,黑石股票一路下跌, 中投的纸面损失一度超过五分之四,算是被狠狠地忽悠了一把。不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黑石出巨资收购“地产巴菲特”泽尔旗下的E0P,也不想想玩了一辈子房地产的泽尔为什么肯卖,这一单生意黑石的买进时机恰好是商业地产市场顶点。然而黄雀的背后还站着捕鸟人,漂亮地从地产业全身而退的泽尔,为了过•把媒体大亨瘾,花83亿美元收购了旗下拥有《芝加哥论坛报》和《洛杉矶时报》的论坛媒体集团(Tribune Co.), 结果论坛集团因负债过重、经营不善而破产,泽尔弄了个一身腥。看来人还是专注于最擅长的本业比较稳妥,自我膨胀往往是要吃亏的。

  《乱世华尔街》读后感(三):不要小看了“交易员”这三个字

  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这本书是毕业于北大的渔阳根据自己在华尔街当交易员的亲身经历记述自己的华尔街见闻、金融海啸经历,以及对投行业务和金融市场的独特分析解读。

  不要小看了“交易员”这三个字,干投行的人最向往的就是成为交易员,他们都是最绝顶聪明的人,头脑敏捷,对数字极其敏感,很多人都是数学或物理专业的学霸,其中很多甚至算得上“家”。

  全球最顶尖的投资人才都在往华尔街挤,竞争可谓残酷,而作为一个华人,能挤进去,甚至能成为“交易员”,管理投行的几亿、几十亿资产者,更是凤毛麟角。本书作者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后随出国大潮“盲流”到美国,从混迹赌场发现赚钱的秘诀,到进入美国排名第一的加里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金融工程专业学习,再到过五关斩六将进入顶级投行成为“交易员”,到处都是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深刻的启示。关键是这么一个学数学的,文字驾驭能力还特别强,更是让人折服。

  最重要的,这本书不是仅仅在讲故事,更是帮助读者普及和提升财经投资知识,且讲解得浅显易懂。

  《乱世华尔街》读后感(四):华尔街:另一个拉斯维加斯

  华尔街:另一个拉斯维加斯

  “如果我能够把我的姥姥或者我的奶奶打包成一个十八岁的漂亮大姑娘,我也可以把她卖了。”正如华尔街的这句“名言”所隐喻的,华尔街从来就不缺乏“创新”的策略和手段,即便是垃圾债券,经过包装打包,也能像十八岁的大姑娘一样成为竞逐的对象。“都是赌,赌注不同而已。”华尔街投行一线华人交易员渔阳在其新著 《乱世华尔街》开篇指出:“我的华尔街之路,是从赌场开始。”

  华尔街操纵着全世界八成的资金。一如美国著名专栏作家保罗·B·法瑞尔所言,“华尔街就是一个大赌场,既没有道德良知,也没有公众价值。”这里的人,都是“金融赌徒”。他们全天无休地操纵着赌台,从人们的回报中拿走三分之一的抽头。在这里,员工的年平均收入超过三十万美元,是美国人平均收入的七倍。渔阳在《乱世华尔街》中,以写实的笔法记述着在华尔街的见闻、金融海啸的经历,并以独特的视角分析解读了投行业务和华尔街金融市场的本质。其中,更详细描述了其交易生涯中最难忘的几次“逃命”经历。

  华尔街是一个被“隐名”了的拉斯维加斯,这场游戏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内曼曾在他的神经经济学与脑科学经典著作《思考,快与慢》中作过一个比喻:“历时五十年的研究调查”证实,基金经理们的选股技巧“更像是掷骰子而非打扑克牌”,他们“并不比盲目的瞎猜更准确”。

  华尔街“需要那些非理性、信息不足到可怜的程度……的投资者”。渔阳在《乱世华尔街》一书中认为,主导市场的是“贪婪”:投资者都在挖空心思争取高一点的回报。华尔街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于是各种衍生产品大行其道,很多都是包装好的杠杆投资工具。剥开华丽的包装所剩下的是什么?你懂的。所以“乱世,总有一天会来到”。

  后金融海啸时代迎来的是复兴的康庄大道,还是更深重的危机前的短暂的宁静,身为华尔街一线交易员,渔阳从市场交易冷暖的角度,精准地解读了华尔街乃至全球经济的风云变幻,堪称“一部关于投资银行的漫画版教科书”。

  刊载于3月7日《文汇读书周报》第七版新阅读;3月9日《太仓日报》第11版:读书会;《当代县域经济》第四期P6~7

  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6-03/07/content_391659.html?div=-1

  ----------------------------------------------------------------------------------------------------------------------------

  原创稿件,谢绝任何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公号等以任何形式不署名的转载,若转载或商用请致函致电商洽(qq:472176745)。反对任何形式的、未经同意的把稿件署以自己的名字在媒体、自媒体及互联网平台刊登或发布。但是,欢迎转发和分享至您的朋友圈。    

  新浪微博,欢迎互粉:http://weibo.com/1391089223/

  《乱世华尔街》读后感(五):文汇报的书评:整个故事紧凑的让人喘不过气来

  原文作者:刘英团 原文刊于文汇报

  “如果我的姥姥或者我的奶奶,如果我能够把她打包成一个18岁的漂亮大姑娘,我也可以把她卖了。”正如华尔街的这句“名言”所隐喻的,华尔街从来就不缺乏“创新”的策略和手段,即便是垃圾债券,经过包装打包,也能像18岁的大姑娘一样成为竞逐的对象。“都是赌,赌注不同而已。”华尔街投行一线华人交易员渔阳在其新著《乱世华尔街》开篇指出:“我的华尔街之路,是从赌场开始。”

  华尔街操纵着全世界80%的资金。一如美国著名专栏作家保罗•B•法瑞尔(Paul B. Farrell)所言,“华尔街就是一个大赌场,既没有道德良知,也没有公众价值。”这里的人,都是“金融赌徒”。他们全天无休的操纵着赌台,从人们的回报中拿走三分之一的抽头。在这里,员工的年平均收入超过30万美元,是美国人平均收入的7倍。美国联邦税务局200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华尔街25位对冲基金经理总共挣了140亿美元,其中有一位69岁的数学教授詹姆斯•西蒙一年的收入达17亿美元。长江后浪推前浪,2014年,45亿的净收益足以让比尔•阿克曼(Bill Ackman)傲视群雄。

  华尔街就像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交易员到底是点石成金的英雄,还是制造金融海啸的黑手。“从超盛证券的故事,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前十几年间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大致线索”,正如渔阳所言,“华尔街模式”的诀窍在于“适度”,所谓过犹不及,金融危机前的美国,就是典型的“过了”,“在繁荣的表象背后孕育着巨大的危机”。渔阳在《乱世华尔街》中,以写实的笔法记述着在华尔街的见闻、金融海啸的经历,并以独特的视角分析解读了投行业务和华尔街金融市场的本质。其中,更详细描述了其交易生涯中最难忘的几次“逃命”经历。

  华尔街是一个被“隐名”了的拉斯维加斯,这场游戏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曾在他的神经经济学与脑科学经典著作《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做过一个比喻:“历时50年的研究调查”证实,基金经理们的选股技巧“更像是掷骰子而非打扑克牌”,他们“并不比盲目的瞎猜更准确。几乎所有那些选股投资的人都是如此,不管他们自己是否清楚这一点……而大多数人对此并不清楚”。但是,华尔街上那些从事脑力科学研究的人,包括神经经济学家、定量分析和行为金融学专家──却认为做出的是“合理且有充分依据的猜测”。

  华尔街“需要那些非理性、信息不足到可怜的程度……的投资者”。一如渔阳在《乱世华尔街》一书中所言,主导市场的是“贪婪”:投资者都在挖空心思争取高一点的回报。华尔街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于是各种衍生产品大行其道,很多都是包装好的杠杆投资工具。比如,信用风险掉期(crdeit default swap,CDS),等等。剥开华丽的包装所剩下的是什么?你懂的。所以,“乱世,总有一天会来到”,“近20年间,美国金融市场曾经数次被推倒乱世的边缘。”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你就是那个倒霉的投资者。渔阳认为,赌博和交易本质有很多共同点,就像玩德州扑克,手里的牌不好要赶紧跑,否则就会输得更惨。投资也是这样,抱着一只烂股票会越赔越多。

  就像《茶馆》里那句台词,“有了花生仁儿,却没有牙了”。华尔街本身不创造一分钱的财富,华尔街需要最笨的投资者。尽管“包括我本人在内,我们中间那些曾指望放贷机构能够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而保护股东权益的人,都处于一种惊疑的状态”(艾伦•格林斯潘语),但是缺乏约束的市场“横行了数十年”,“整个理论体系(都)坍塌了”。美联储(Fed)前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承认,“我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假设,我以为那些为自身利益负责的机构,特别是银行等机构,其本身的性质决定了他们拥有最强的能力,能够保护自己的股东和他们的资产。”

  尽管《乱世华尔街》以华尔街从“盛世末期”到“金融海啸”,再到“浴火重生”的大故事为时代背景,但更侧重于微观视角,从操作层直观的看问题,用中国银监会国际部主任范文仲的话说,“关于金融危机前后美国债券市场动荡的细致描写,不亚于一部生动鲜活的纪录片。”比如,在《乱世华尔街》一书中,渔阳以戏谑的笔触、独到的视角,将华尔街金融王国的事态众生一一细数。比如,夏季风暴、贝尔斯登陷落、雷曼地震、最黑暗的时刻,以及麦道夫(BernardMadoff)50亿美元的庞氏骗局,等等,“市场仿佛一下子挣脱了‘地球引力’,飞到了太空……曾经不可一世的金融巨头们拿着大顶被挤在墙角……”,整个故事紧凑的让人喘不过气来。

  后金融海啸时代迎来的是复兴的康庄大道,还是更深重的危机前的短暂的宁静,身为华尔街一线交易员,渔阳从市场交易冷暖的角度,精准的解读了华尔街乃至全球经济的风云变化,堪称“一部关于投资银行的漫画版教科书”。尽管渔阳也客观的描绘出后海啸时代华尔街的新秩序、新市场、新思维,但正如保罗•B•法瑞尔(Paul B. Farrell)所言,“你永远不要指望华尔街会放弃他们从别人身上赚钱为自己谋利的瘾头……至少在下一次市场大崩盘──一次比1929年、2000年和2008年的市场大跌加在一起还要严重的超级大崩盘──到来之前都不可能。”在美联储量化货宽松币政策之下,新一轮隐患又埋下了伏笔。

  《乱世华尔街》读后感(六):金融投资必读书单丨《乱世华尔街》华人交易员亲历2008美国金融海啸

  本书作者渔阳毕业于北大数学系,辗转游学到美国,在金融机构IT部门谋职,后为了职业转型投考伯克利商学院,经历了在高盛的实习期,终于顺利进入法国巴黎银行的固收收益部,圆了自己的债券交易员之梦。

  这本书就是讲述2006-2010年华尔街从盛世末期到金融海啸、再到后危机时代的时代背景下,作者本人的华尔街工作经历。全书侧重从一线交易员的视角,对投行业务与金融市场进行解读,分析华尔街的商业逻辑和思维模式。

  华尔街的金融交易产品繁多,作者凭借数学和金融工程背景,更是以设计衍生品组合模型进行套利交易见长。在书中作者讲述了他在不同市场趋势下的交易策略,让人一窥债券交易员的真实工作状态,这些内容在同类作品中也很难得,有相关金融知识和工作背景的读者一定会大呼过瘾(或小声嘀咕看不懂)。

  但即使跳过这些技术细节,也无损于畅读全书的阅读体验。盖因为作者是用夹着京味幽默的浅显语言,时而旁征典籍故事,时而引述大时代背景,为我们生动呈现出一幅乱世华尔街的江湖画卷。

  譬如作者用《三国演义》中的“连环计”来比喻次贷危机,将次贷资产聚合一起的CDO即是连环计,房地产市场价格下跌是“东风”,那次后的“火烧连船”将危机蔓延到整个金融体系也就是必然结果了。

  再如将牛老大、猪哥靓、关西铁、柯户多等虚拟人物编排进一个投行管理层剧本,通过对杜邦公式的拆解,分析出企业提高净资产回报率(ROE)的三种模式:一是依靠销售利润率提高ROE的“微软模式”;二是依靠资产周转率提高ROE的“沃尔玛模式”;三是依靠财务杠杆比例提高ROE的“华尔街模式”。正是这第三种模式,让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在危机爆发前不断提高自身杠杆获取投资收益,又在流动性枯竭时,最终葬送了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等著名投行。

  作者在后危机时代的交易转型也令人称道。当整个市场都在去杠杆,他利用所在机构的资本优势,在“上游”大承销商与“下游”地方券商之间经营“水库”,销售债券。摒弃模型+杠杆+大单交易的旧思维,拥抱资本+渠道+分销式交易的新思维,再次抢占市场先机,盈利模式也更加稳定了。

  我在阅读中不禁感慨,这些大型投行的交易员们,坐拥最前沿的金融理论和最先进的计算程序,尚不能保证在波云诡谲的金融市场中持续盈利,仍要不断思索创新;哪天说不定遇到黑天鹅事件,还可能一举亏到破产(书中提到的LTCM、Amaranth花朵基金为例)。业余投资者妄想通过参与衍生品交易获利致富,无异于“与虎谋皮”。这些投资陷阱,一定不要碰!

  对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与政府应对举措,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小布什政府财政部长保尔森、奥巴马政府财政部长盖特纳都有过深刻反思,并各自出版了回忆录(《行动的勇气》、《峭壁边缘》、《压力测试》以及三人合著新书《灭火》),皆已成为人们回顾研究那场危机的经典著作。如果将《乱世华尔街》和上述几本书结合来读,能给人一种从宏观监管到微观交易操作的立体视角。套用书中的一个比喻,市场就是战场,你能从中看到在面对危机时,指挥官和战士各自心中的焦急、恐惧与勇气。

  书写的好,自然受到业内专业大佬们的高度评价:写序言的是作者多年好友、前平安证券董事长兼CEO杨宇翔,他坦言这本书看了三遍,多有所悟;封底推荐人第一位则是曾在华尔街打拼多年的经济学家范文仲(原银监会国际部主任、现为北京金控董事长)。这本书出版以来,一直在金融小圈子里流传,实在值得一读!

  最后放个彩蛋:作者渔阳已于2005年回国发展,在上海一家私募基金任首席投资官。网上有一篇他的演讲全文,讲的是中国股票与期权市场的套利投资机会,内容有很多干货,有兴趣的朋友可前往阅读。

【个人微信公众号】

  生而远行(shengeryuanxing),金融投资类图书评论、从业随笔,欢迎订阅和交流。原文链接

生而远行(shengeryuanxing)

  《乱世华尔街》读后感(七):量变引起质变

  

镀金时代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可受功立奖的都是解放军战士。21点:风险太大,与回报希望值不成比例。想达到每小时20元的期望值,就要承受1000元的风险。即夏普比率太低——于是有了对冲基金(风险、回报、杠杆)新游戏最容易赚钱,及早找到方法规律。The last promise, is the only one you can breakTriple Play.一鱼三吃。 为客户提供上市、并购咨询服务;帮助客户优化资本结构,继续融资;伺机与客户联手投资,压上高盛资本。面试那段可以参考,不摘了。大概是尽量把话题引到自己擅长的地方+适当套近乎LIBOR利率掉期:一边收浮动利息,一遍付固定利息(企业转浮动为固定,减小风险,专注本业)投资银行的交易部门分自营交易、做市交易抢免费午餐:脸皮薄,不爱占小便宜的人是当不好交易员的投行利润主要来源:传统业务——承销股票债券、公司并购、做市交易、证券经纪、帮助客户理财;利用自有资金获利——影子银行体系,一鱼三吃,向实体提供资金并将信贷打包卖给投资者股东——东家;老总——掌柜净资产回报率ROE return on equity=净利润/股东权益=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财务杠杆比率;销售利润率—低成本卖高价—股票发行,公司并购,承销债券,做市交易,靠人脉成本低—微软模式/中国移动模式;资产周转率—薄利多销,周转—资产证券化和结构化—沃尔玛模式;财务杠杆比率—低风险,低利润,加杠杆,高利润—对冲基金—华尔街模式美国是一个巨大的对冲基金。外国买美国国债,美国向外国企业投资,利用低息资本发展自己企业短期抵押回购/隔夜拆借,有抵押品,风险小,利率低,可滚动借款对冲:买一边,卖一边,过滤水涨船高,水落船低的市场宏观因素,堵相对起伏。风险小了,加杠杆可获高利润牛顿:我可以计算行星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类的疯狂国之将亡,必有妖孽。看似偶发互不关联的事件频繁发生,实际是大灾难的前兆美联储加息两年多后,市场流动型才开始减少?基础货币发行量和货币杠杆,分别由中央银行和银行业控制。所以,会有银行的缓冲。中间还有准备金的调节作用,btw,影子银行木有准备金,本来是促进流通,但后来越长越歪。2006,花朵公司对冲基金在天然气交易上损失60亿美元。墙倒众人推,最后被摩根大通和城堡基金这样的金融秃鹫收入囊中

次贷危机

一只只随时可能翻船的次级贷款、垃圾债券,被华尔街结构化的巨索连在一起,成了永不沉没的“金融泰坦尼克”。只要房价上升就没事,否则就像来了东风,一点火苗就可以樯橹灰飞烟灭。乱世买黄金,盛世兴收藏。盛世领先潮流,乱世垃圾债券,当代字画跌得最快。2007初夏,各金融机构,投资工具环环相扣,杠杆很高,流动性减小,房价下跌的东风猎猎而起,缺的只是一把火了。贝尔斯登次贷相关对冲基金大量亏损,融资困难。——夏季风暴来临——银行业大挤兑。——需注入流动性挽救在遭遇敌人火力袭击时,必须立刻前进或后退,绝不能原地不动干等着挨打。败而不乱而非束手就擒。金融市场的涨跌与流动性和投资者的胃口息息相关。大牛市往往不会一下结束,一般会有“双顶”。长期牛市,经历危机后,投资方向会变,虽然是回光返照。200710月下旬,双顶后的熊市呵呵华尔街的阿喀琉斯之踵——对短期融资过度依赖次贷危机中的结局:上等——融资,卖掉不良资产,建立市场信心,减少杠杆,度过难关;中等——卖身,或政府拉一把;下等——破产清盘,引发连锁反应融资回购愈发困难。对抵押品和信用评级越来越严格,垃圾债券难以出手,投资谨慎。2008年初,气氛诡异,不断缩紧的流动性成了一根慢慢收紧的绞索科维尔事件,欧洲股市暴跌,美联储紧急降息,市场信息脆弱。2018.3.16贝尔斯登陷落,摩根大通准备每股2美元拿下。(中间好多故事,涨到8美元什么的),美联储也出手相救。

金融海啸

2008年春天,金融危机的延迟效应逐渐在实体经济中发酵,失业率开始明显上升。金融市场好转,实体经济衰退。小阳春。雷曼和美林不同反应不同结果2008年6月下旬,二美落难。至此仅股东利益受损。救完后保尔森决定不兜底了。救急(贝尔斯登)不救穷(两房)降杠杆三招:变卖资产,降低杠杆率分子;出售股权融资,增加分母;卖身美国银行收美林,雷曼(保尔森)曲折自救失败。潘多拉魔盒打开。股权投资者受损(贝尔斯登,两房)——皮肉伤;债券投资者受损(雷曼)——伤及肺腑;大型金融机构破产(雷曼影响,债权人受损,迅速撤资)——承重墙2018.9.14,AIG危机,通过政府解除,股东权益受损。华尔街五大投行:高盛,大摩(摩根士丹利),美林证券,雷曼兄弟,贝尔斯登在危机前的全球化浪潮中,发达国家的银行巨头们纷纷走出国门,在海外光楷分支拓展业务,都以俨然的世界公民自居,然而在危及生存的金融海啸面前,他们却也只能“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曙光初现

凯恩斯主义——法家;供给学派——儒家;货币主义学派——道家圣经故事,抓住机会all in 善败者不乱:马上行动,多路撤退新市场,新思维。利用鲁西银行的相对资本优势,建立分销网络,把交易当成生意来做。关系学:所谓关系就是利益,并非吃饭喝酒,而是要在利益分配链条中占据关键位置,在帮助别人实现利益的同时,获取自己的利益高盛箴言:如果我们为客户提供了优质服务,我们自己的成功就会随之而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乱世华尔街》读后感(八):乱世华尔街

  The last promise, is the only one you can break.

  在高盛,负责融资并购的投行部门通常把近50%的收入用于工资、奖金和福利支出。投行部门做的是靠关系的无本买卖,不需要太多资金,所以提成比例最高。股票和债券等交易部门,因为需要资金支持,分钱的比例低些,一般在35%左右,这包括所有相关人员,至于交易员本身,通常可拿到百分之几至十几不等的分成。

  外国对美国的投资约2/3为债权类,比如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而美国对海外的投资则有2/3为股权类,比如通用汽车在中国的投资。可以说,美国就像一个巨大的对冲基金,利用别人的低息资本发展自己的企业。

  中国人不可能永远过“干活多,挣钱少”的日子,中国企业也必须摆脱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生产微利产品的模式。在走向与发达国家全面竞争的过程中,我们无法回避“华尔街模式”,必须学会合理配置资本,有效管理风险,掌握国际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

  对冲手段是以损失部分资产回报率为代价,降低波动性,然后加大杠杆提高利润率。与之相反的是股票市场,美国股市的长期复合回报率为7%,但波动性极大,因此不能多用杠杆,否则赶上熊市本钱就亏光了。如果对冲后年回报率只有3%,但波动率很低,此时加上10倍、20倍的杠杆,总回报岂非远远超过单买股票的7%?(低波动率对持有人的意义——可以加杠杆购买)

  身处2006年镀金时代的华尔街精英们,很少有人想得那么远,即使“明年”都是遥远而缺少意义的:明年,还未必在这家银行干呢。大家都在为年今年年底的奖金奋斗,努力在今年给公司多赚点儿钱,金融杠杆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美国人的思维,比较偏向直线型: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他们往往会把今天的荣景无限延伸,或许几百年来的历史让美国人习惯了“明天会更好”。而中国人对趋势的看法,则偏向于周期:经历了数千年的王朝更迭,盛衰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逻辑已经融入我们的民族记忆。

  决定流动性总量的两个因素:基础货币发行量和货币杠杆,分别由中央银行和银行业控制。在准备金规定的范围内,银行还是有多贷、少贷和不贷的权利,这就为流动性总量带来了很大的变数。更何况,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一个缺乏监管的影子银行体系日渐庞大。比如,回购市场,投资者购买债券相当于银行发放贷款,而回购融资在相当于银行吸纳存款,这个影子银行不受银行准备金和资本充足率的限制,它的资本率由借贷双方通过市场决定,可以是1%,也可以是20%。再比如次贷市场,它在投资者和购房者之间建立了一道信贷流通的纽带,完全替代了传统银行在房贷市场的作用。

  一心逐利的商业银行为了绕开贷款准备金规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从事类似吸存放贷业务;某类投资方式在美国受到严格监管,就把它挪到百慕大去;直接投资某类证券有限制,就用衍生产品替代,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这个传统银行和影子银行搅在一起的体系对基础货币的乘数放大倍数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在美联储开始加息的前两年里,贪婪仍然是市场的主导因素,一心想着回报率的投资者和银行业还在积极的把钱借出去,还在增加杠杆,这在短时间内导致流动性总量不跌反升。但控制水源的美联储把阀门越拧越紧,市场毕竟还是感受到了压力,一些见机比较快的投资者开始撤退,流动性开始减少。

  低首付的次贷实际上是一种杠杆比率很高的金融杠杆。借次贷买房和对冲基金借钱买资产并无本质区别。原来买不起房的低收入者,借助次贷摇身一变都成“对冲基金经理”了。

  不上不下的中级债券倒是有点难办,但也不必担心,投行有的是会忽悠的销售,市场上有的是懒得多想的投资管理人,尤其是那些管的不是自己的钱又不拿提成的。

  如此一来,本来缺人问津的次贷突然变成了抢手货。想保险的买高级债,想发财的买初级债,缺心眼的买中级债。胆大胆小都可以玩儿,广大投资者各得其所,都来参与“华尔街百家乐”。开赌场的众投行赚了个盆满钵满,还找来一批理论家为结构化信用产品这项伟大的新发明上纲上线。理论家们指出,由于华尔街的杰出贡献,投资者们终于可以摆脱买卖各种具体证券的蒙昧时代,进入交易“风险”的崭新世纪了。

  这就是《三国演义》里的连环计!其实并非没有人看到华尔街的金融连锁战船有遭到火攻的可能,学术界将之称为“系统性风险”或“传染效应”。但是连环计的捍卫者们振振有词:什么风险分散了,对冲工具增加了,投资者变聪明了……最最重要的是,只要房价不跌,就不会出现大面积住房贷款违约,各种结构化金融产品也就都固若金汤。而其时美国经济一片繁荣,房价又怎么会跌?是啊,隆冬时节,哪里来的东风?

  2007年夏天,当两只贝尔斯登基金点燃的次贷之火开始迅速蔓延后,一切都忽然改变了。处于影子银行体系核心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纷纷不惜一代价降低杠杆,使得银行体系内某些部分的货币乘数突然减小,流动性出现引力坍缩,许多像阿尔法基金这样走避不及的杠杆投资者都被吸进了漩涡。

  The top of the chart is not the top of the market.

  从投资者的角度看,买股票者多少有赔钱的心理准备,通常杠杆不高,股市下跌不会引发大规模投资者破产。从银行业的角度看,现在银行的高杠杆经营模式决定了它们不会在波动性强的股市上直接下很大赌注。可以看出,股市大跌对企业、投资者和银行业三方面的直接冲击力有限,对于金融体系来说只相当于皮肉受损。

  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者如保险公司和退休基金等普遍是“利差”投资模式,相当于使用杠杆,大规模信用问题会对这些机构造成强烈冲击,引发连锁反应。而银行业与债权市场更是息息相关,传统银行的吸存放贷业务实际上就是杠杆债权投资,影子银行由于不受资本充足率的限制,杠杆往往更高。以上分析表明,债权市场可称得上是金融体系的筋骨,一旦出现问题,对借贷者、投资者和银行业三方面都会造成巨大的伤害。

  至于控制资本流动的银行业,则是整个金融体系的心脏肺腑。银行的借贷杠杆是撑起流动性大厦的“钢梁”,而稳定的债权市场又是确保银行体系健康的关键。如果某些银行因为债权信用问题遭受重大损失,就会降低杠杆以求自保,这一开始可能只影响银行体系的某个局部,但是被抽调钢梁的楼层会压向其他楼层,最终造成大量银行破产,引发金融危机。

  2007年秋天的市场情况是:尽管坚挺的股市表示金融体系的“皮肉”完好,但次贷引发的债权信用问题已经伤到了“筋骨”,夏季风暴更是对“肺腑”地位的影子银行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美国的金融体系虽然外表看上去没事,甚至还红光满面,实际上已经受了内伤,很快就要倒下去了。

  武装到牙齿的华尔街也有阿碦琉斯之踵:对短期融资过度依赖。

  两房在组织结构上有很大问题:它们有国家的隐性担保,却是股东拥有的私人企业。赚了钱股东分红,赔了钱纳税人买单,这是个根本性的利益冲突。

  多数情况下稳定的大银行的信用评级都是双A,为什么既不是单A,也不是3A呢?这其实是杠杆与信用风险间平衡的结果。3A说明杠杆太低,股东回报率受影响;单A则意味着杠杆太高,信用风险增加,融资成本将上升。因此私有银行,特别是投资银行,都是在杠杆和信用风险之间走钢丝,哪天一个不慎就是贝尔斯登的下场。

  这方面两房具有得天又独厚的优势,有美国政府做靠山,它们怎么玩儿债券都是AAA评级。美国政府对两房十分纵容,在资本充足率等方面都网开一面,本意是让两房好好为人民服务,实际上却助长了他们的投机行为。我在工作中就发现明明是投资银行做的结构债券,最后却贴上了房地美的标签。房地美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作与按揭无关的担保,赚取“保护费”,信用风险的包袱当然落在了纳税人身上。

  2007年底,两房的净资本为800多亿美元,持有的资产和担保总额超过5万亿美元,杠杆率高达60倍,远远超过垮台前的贝尔斯登和当年的LTCM。两房之所以有恃无恐,靠的是美国政府的隐性担保和由此产生的投资者信心。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加剧,这种信心开始像骄阳下的巧克力般融化了。

  一批如金融秃鹫般的对冲基金拼命放空两房股票,他们算准了无非有两种可能:两房破产,股票会变成零;即使美国政府出手相救,也只能是贝尔斯登式的结局,债权人得就,股东赔光。

  9月7日,美国政府直接向两房注资2000亿美元,接管两。,可怜的美国纳税人,终于为被惯坏的两房买单了。美国政府注资的是股权,偿付优先级别在债权后,但在原来的普通股和优先股之前。债券投资者们长出了一口气,本金不会受损失了。股票投资者则再次成为牺牲品,不但股权被大大稀释,而且以后很难再拿到任何红利,两房股票应声下跌90%,一年前还是七八十美元的股价只剩下一美元,金融秃鹫们又猜对了!这次拯救行动的结局和贝尔斯登事件一样耐人寻味:股权投资者又几乎赔了个精光,债权投资者再次全身而退。

  政府投资两房的偿付优先级别在普通股和优先股之前。这一来,两房股东的权益被政府人为牺牲,给有意购买银行股权的投资者浇了一桶冷水:有贝尔斯登和两房的先例,还有谁敢当雷曼的股东?

  从贝尔斯登、两房、雷曼到AIG,债权人的结局各异,股东总是被牺牲。金融机构的股票都成了危险资产。

  星期四,英国监管部门率先宣布:暂时禁止放空金融类股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随即跟进,其他国家亦纷纷效法。一直倡导“自由市场”的西方国家,沦落到以行政命令干预市场,何其讽刺!当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他们曾对亚洲国家干预市场的做法指手画脚,现在火烧到自家头上,也只能祭出“比赛中途修改规则”的杀手锏。

  《乱世华尔街》读后感(九):【笔记】乱世,一地鸡毛

  这本书本来是当作睡前读物的,断断续续看了两周,某天心血来潮一下子看完了剩下的半本,不由叹服。信息量很大,从市政债券交易员的角度复盘了08年这场危机的前后始终。在kindle上看,摘录部分笔记,日后有时间定会再次拜读大作。

21点的取胜秘诀就是:通过记牌估算概率,当形势于庄家有利时,下小注,当形势于玩家有利时,下大注。风险、回报和杠杆正是“对冲基金”模式的核心。在新游戏中最容易赚钱,只要你能先行一步,在别人还没反应过来时把策略研究清楚,在别人还犹豫不决时抢先行动,你就把握了最大的胜算。如果企业贪图交易利润,用衍生工具进行投机,那就走上了邪路:和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玩零和游戏,业余打职业,当然要吃亏。美国就像一个巨大的对冲基金,利用别人的低息资本发展自己的企业。牛顿说过:“我可以计算行星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们的疯狂。用对冲控制风险,然后杠杆放大所有杠杆投资者都有一个共同弱点:当流动性退潮时,他们的资金链会同时受到影响。在长期流动性过剩和越来越多杠杆交易行为的压力下,利差越来越小,套利者们为维持利润,交易策略渐渐变了味。风险容忍度极低的货币市场投资者遇到危机,自然要试图撤资,所有依赖短期融资的杠杆投资者都会受影响。从另一角度分析,同时使用多种策略的杠杆投资者面临资金问题,会以各种方式降低杠杆,次贷资产卖不掉,他们就会抛售其他资产,将恐慌传染到其他市场。第一,基差变小,套利者就赚钱,反之亦然:第二,基差波动一般比利率波动小得多,便于使用高杠杆。在动能很强的市场逆潮流而动是十分危险的,不过这学费早晚得交。遭遇敌人火力袭击时,必须立即前进或后退,绝不能原地不动干等着挨打。此次事件中,美联储不明就里紧急降息,成了华尔街上的笑料两房的最基本盈利模式和其他银行一样:利差+杠杆。证监会(SEC)则宣布:暂时禁止“裸卖空”(naked short)金融类股票,以遏制秃鹫们趁火打劫。股票投资者们则再次成为牺牲品,不但股权被大大稀释,而且以后很难再拿到任何红利。这次拯救行动的结局和贝尔斯登事件一样耐人寻味:股权投资者又几乎赔了个精光,债权投资者再次全身而退。企业面临破产的原因大体有两种:一种是真的资不抵债,确实没法还钱了,这是“穷”;另一种是还有足够资产,但一时无法变现,又借不到钱,故而不能按期还债,这是“急”。这种“纳税人掏钱救华尔街,救外国投资者”的行为遭到各界猛烈批判,对冲机制的有效性往往建立在市场流动性充沛,玩家“按常理出牌”的基础上;就如同乱世中快要饿死的人会用一两金子换一个馒头,金融乱世中投资者们为求自保也会做出各种“不理智行为”,破坏金融产品价格间的常规逻辑关系,把依靠复杂模型对冲的玩家拖下水。雷曼破产的起因是“急”雷曼一案中债权投资者蒙受重大损失,可就伤到心脏肺腑了牺牲雷曼,杀一儆百,好叫华尔街以后知道分寸!潘多拉的盒子里放出来的第一个灾难竟然就是古往今来银行家们最恐惧的梦魇:挤兑!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全方位挤兑!AIG确实不差钱,差的是流动性,监会禁止放空金融类股票的措施遏制了秃鹫们的攻击,给股市“退了烧”;紧接着财政部宣布将担保资产总额达3 万多亿美元的货币市场基金,以防止挤提,避免商业票据和回购等短期融资市场崩盘,给金融体系服了颗“救心丸”。然而每逢危机,金融市场一地花生仁的时候,一位牙口永远好的老者都会适时出现:巴菲特。巴老旗下的多家保险公司正是他投资帝国的重要基石!卖保险方式融资有两大好处:第一是资金低,甚至“利息”可能是负数(理赔金额低于保费收入);第二条更妙,保险销售与资本市场起伏关联很小,别人借不到钱的时候,巴老何等精明,烂摊子不接,高盛就0K!高盛也自有算盘,巴老投资不仅是钱的问题,还相当于给高盛投信任票,对消除市场疑虑极有好处。他如何保证资金来源,怎样利用市场地位“乘人之危”捡便宜,很值得国人、尤其是掌握大资金的中资机构学习。金融市场的妖孽往往出现在流动性退潮之时,正所谓“国之将亡,必有妖孽”。把金融大鳄们冲得东倒西歪的种种“怪现象”其实都可以从一个角度加以解释:资本流动。美国则像一个巨大的对冲基金,一方面吸引海外投资到利息较低的美国债券,另一方面大量输出资本,做回报较高的股权投资。强迫性的资本流动滚雪球式增长,进而引发雪崩效应,使汇率在短期内严重脱离基本面。可惜一些中资机构没有看清资本流动方向,死抱着“价值”,以致在外汇市场蒙受重大损失。“追涨杀跌”的交易模式对流动性要求很高——想买时要买得到,想卖时要卖得掉。现代金融学中最基本的“无套利理”有两个重要假设:市场具有无限流动性,交易者可以无限制借钱。金融危机的实践证明这两个假设何其之“假”,原来精致的象牙塔竟建立在松软的沙土地上!当然,我决不是模型无用论者。各国政府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凯恩斯主义的“药方”。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建立了一套理论,其核心是:需求总量才是决定生产和就业水平的关键因素。通俗点说,如果老百姓都不消费,自然就会产能过剩,经济衰退,所以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保持需求。他主张利用政府主导的公共经济进行反周期操作,老百姓不肯花钱,政府替你们花!货币主义在欧元区占据上风。该学派降低税收和减少政府干预的主张正符合共和党的理念,融市场反转时的流动性状况往往扑朔迷离。2007年房贷市场资金退潮时,能源和新兴国家市场还在涨潮。2009年年初,债券市场已开始局部涨潮,而股市还在退潮。美国联邦政府照例奉行“给钱不如给政策”的一贯方针,在新游戏中最容易赚钱。BAB就是一个新游戏,大干一场的时候到了!所谓“动量交易”,简而言之就是在走势极强的单边市场里搭顺风车。这样的机会通常出现在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的情况下,退行动必须坚决果断,不要忘记架设浮桥。流动性一直是困扰债券投资者的重大问题,次贷危机中流动性的突然消失就曾令众多杠杆债券投资者“牺牲在包围圈中”际需求占据主导的债券和房地产市场为什么经常会因为供求关系不平衡而形成价格趋势,而稀疏的流动性和交易方面的限制令套利者难以轻易用金融手段改变供求关系,这些市场的价格趋势遂得以延伸。流动性和趋势仿佛相生相克的阴阳两极,万众瞩目市流动性强而趋势弱,其实不容易把握;流动性差而趋势强的债市和房地产市场,倒时常有上好的投资机会。紧跟趋势,注意流动性(Follow trend, manage liquidity)。最好的投资者必定是最“善败”的投资者,在撤退时请务必注意:行动须坚决果断,别忘了架设浮桥(拓宽流动性渠道)。 善败者不乱。线索一:雷曼破产的最主要原因是资本不足,杠杆率太高。假如雷曼的线索二:各国政府稳定银行体系的核心措施是注入资本,同时要求银行业清理问题资产,降低杠杆率。 线索三:2009年4、5月间,美国监管部门对大中型银行进行了“压力测试”。大部分银行是稳定安全的,借此恢复投资者信心。少数压力测试不合格的银行被要求融资和降低杠杆率,它们的股票价值和客户生意往来都大受影响。在后危机时代,资本最有价值,持有资产的能力最有价值,是鲁西银行的强项。我要想办法把本行的长处转化成利润,仅仅靠季度末“出租”资产负债表还不够,得寻找一种能持续盈利的模式。在流动性充沛的前危机时代,套利交易者是市政债券市场的主导力量,他们属于大客户,购买债券动辄以千万为单位,销售渠道主要掌握在高盛等大券商手中。危机后,职业玩家少了,出手也小了,市场返璞归真,有实际投资需要的传统投资者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在扑克牌桌上,我尽量避开其他高手,在债券交易中,我也尽量不与其他套利交易者对手:职业打职业谁都不容易赚钱。我等于利用“水库”囤积便宜债券,然后提供给有需要的投资者,收点“服务费”罢了。我的新经营模式就是“在城乡结合部开一个蔬菜批发市场”,从高盛等“大菜农”处进货,然后通过地方券商的“小贩零售”渠道卖到市民手中。前危机时代,资本充裕的职业玩家相互比拼,靠的是数学模型、相对价值,还有最最重要的杠杆,市场变成了“投机场”。市场的功用回归本源:作为融资方与投资方之间的中介,起资本流通渠道的作用。新市场必定带来“新游戏”机会:谁能迅速作出反应,抛弃模型+杠杆+大单交易的旧思维,拥抱资本+渠道+分销式交易的新思维,谁就能占据先机。守着‘商店’靠流转赚钱,当然比在市场上赌大小波动性低。”古人云: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危机后投资银行普遍检讨“对冲基金”经营模式,向传统的“投资银行”中介模式回归。新市场呼唤新思维,我的策略是:利用鲁西银行的相对资本优势,建立分销网络,把“交易“当成“生意”来做。我能成为利益链条上的关键一环,是因为我掌握着一种特殊资源:资本。所谓关系其实就是利益,搞关系的最好方法并非吃饭喝酒,跟人拍肩搭背称兄道弟,而是要在利益分配的链条中占据关键位置,在帮助别人实现利益的同时,获取自己的利益。如果我们为客户提供了优质服务,我们自己的成功就会随之而来。”华尔街只管眼前,既然现在的市场好,我当然要借机赚钱。“盛世”中就要使出盛世的套路:增加头寸,提高杠杆;扩大“收藏”范围,从优质债券到高收益债券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乱世华尔街》读后感精选  华尔街  华尔街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乱世  乱世词条  精选  精选词条  
美文

 为好友颂歌

你是我心中蔚蓝天空的一片彩云魂思梦想将您追寻几十年的遥望几十春秋的奢等都未能与您挽臂齐行相依相敬是上天与命运的巧妙安排让我们如愿以偿的品感神圣倾吐钟情彼此的爱慕...(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