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另一种教育》观后感精选

  《另一种教育》是一部由是枝裕和执导,日本主演的一部2006-10-02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另一种教育》观后感(一):另一种教育

  

看到影片当中的小学生的场景,不由得想起了我自己小时候上学的场景。

看影片的过程当中,有时候会很惊讶和感慨,毕竟,这个影片拍摄的时间是1990年左右。而当时的日本教育就已经是发展到了这样的程度。而我自问我所经历的教育(99,00年出生的大陆一届)还是处于一种很原始的应试当中。

有时候感觉很可悲,为自己只能接受这样的教育感觉可悲和无奈。同时也激发了我对于不同国家教育体系的好奇。

  《另一种教育》观后感(二):自然为美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当你要和相处了多年的朋友告别的时候,充满不舍且不愿说出再见这样的字眼.

  电影中的孩子们正是如此,在最后那场争论要不要把Laura送回牧场的时候,他们都似乎很慷慨地说出肯定的答案.他们本不愿透露出自己内心的柔软,在老师的迫切质问下—“难道你们只是因为在过去的几年里自己不忙才照顾Laura?难道是因为你们要升上六年级了可能会很忙才要送走Laura?…”,不,在照顾Laura的这几年里,他们倾心地付出,孩子们和Laura互相陪伴着—孩子们像Laura的父母般对待它,而Laura也乐于提供牛奶给孩子们饮用补充营养.最后不舍的离别,孩子们眼眶饱含着泪水挥手并向带着Laura离去的师傅表示感谢.

  是枝裕和的作品总是能引发人向自己内心深处追寻的思考,这部影片既展示了自然教育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也阐释了人性之本与自然的融合这样一种超乎寻常的力量.

  《另一种教育》观后感(三):印痕

  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这部片子似乎可以算是是枝裕和的处女作。记得之前读英文采访,他也提到当时拍摄这部片子的经历:那时候他刚进入TV Man Union,常常逃掉会议去长野县拍这些小朋友。而这个拍摄持续了三年。后来在《宛如走路的速度》里看到照片,年轻的是枝导演跟四个小朋友在一起,其中一个调皮的男孩子像猴子般地爬上了他的肩膀。相信那是一段非常愉快的拍摄时光,似乎也影响了是枝在之后的作品中反复拍摄小朋友。

  然而这部片子对是枝的影响还不止于此。个人揣测,也许在拍摄之初,是枝感兴趣的是伊那小学这种不采用教科书、推动“综合学习”的教学模式,但到最后对是枝影响深刻的却是孩子们对于“丧失”的体验。他后来在一篇名为《关于丧》的随笔中提到了小牛的死亡以及孩子们初次面对死亡的复杂心情:

  气氛愉快但内心悲伤,虽然悲伤但牛乳味美,体验这种复杂的感情不叫成长那叫什么?

  我透过后来的创作,坚持、钟情于“丧失”而非“死亡”,出发点其实就在这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同年(1991年),是枝裕和的另外一部电视纪录片《但是……在这个扔弃福祉的时代》,涉及的也是一个自杀的福利署官员,片子中出现了几次对该官员妻子的采访。一身丧服的妻子垂着眼面对镜头讲述着丈夫的生前,总让我想起后来《幻之光》里那个同样饱受丧之痛的妻子。

  《另一种教育》观后感(四):与衡水中学完全对立的教育方式,你敢让自己的孩子去尝试吗?

  未来的世界会更加多元化,通往精英的路越来越窄,焦虑的父母们该如何掌控局势?

  是枝裕和为我们展现了与传统教育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教育。在这样的体制里,孩子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每一道题目都没有“标准答案”,甚至没有“参考答案”,自始至终都由孩子们全权决定,老师和家长不会发表任何“经验之谈”。

  孩子们不是被推动者学习知识,而是在参与生活的过程中自发性的,顺其自然的探索未知。包括Laura为什么会来月经?Laura为什么会怀孕,Laura的宝宝是从哪里降生的,为什么牛宝宝降生之后牛妈妈就会有乳汁分泌?这些在课堂上让老师难以启齿、羞于解释的生理知识,在跟小动物的相处中,就变成了顺水推舟的性教育。自然而然发生的一切,就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们不光是生活的记录者,倾听者,更应该是生活的参与者。

  我一直坚信,知识教育只能影响孩子十年八年,而人格教育,却可以影响孩子一辈子。好的教育,能够让孩子感知爱,理解爱。让孩子对自身,对生活,有一种永不磨灭的热忱和永恒的探索的欲望。

  并不明朗的是,在当下严格的高考制度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平衡应试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杠杆,依然任重而道远。

  《另一种教育》观后感(五):自然教育

  最近剧荒,所以找了相关的教育纪录片来看。《另一种教育》当中养牛的教育,着实让我佩服。特别是在时间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最近在看卢梭的《爱弥儿》他强调教育的自然,我想这大概就是最自然的教育

  养一只动物就能学到各科知识,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呢?与此同时,我也对综合课程,和综合课程的老师,有了更浓厚的兴趣,但转头又思考现实的不可施行性,难免有些失落。

  在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家校合作的紧密性,不论是售卖玉米,还是学期总结,亦或是参观牛棚。而其中也涉及到了我们传统教育中一直隐晦不表达的性教育。也许这种早期启蒙,由学生自行探索的性知识,是性教育一种很好的方式。在外界还没有定义时,学生只是把它当作一种知识,一种活着应该了解的,与生活有关的常识而已。我们应该脱掉神秘面纱,因为儿童有其独立性。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过多的发言。只有过分错误的纠正和引导。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他们商量该不该养牛,需要多少饲料,经费又从哪里来,何时把牛归还。这个过程中已经涉及了各个学科,而这也是学科整合,综合运用能力的最好体现。毕竟所有的学习,最终都要服务于生活。印象最深的就是归还劳拉一事,有同学说因为六年级太忙,所以要还回去。这个时候老师生气了,质问他们这种想法是不是很自私,那过去两年对劳拉来说,算什么呢?于是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重新思考,站在农场主角度,我们要诚信守时,不能在拖时间。这种换位思考,这种爱有时是放手,大概成年人的我们也还没有真正学会。

  孩子们告别劳拉的依依不舍,也是我告别理想教育国度的心情。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有幸让孩子体验养一只牛,开一朵花,让教育真正成为学生个体的综合成长。

  《另一种教育》观后感(六):为什么要还劳拉

  如果没有最后一场关于是否要还劳拉的讨论,如果没有老师带来关于为什么要还劳拉的反转,养牛可能只是一个看上去有些特别有些酷的PBL项目,当然考虑到这是30年前的PBL,会更酷一点。这个项目看到最后,实在是非常优秀,是因为这场讨论让孩子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认清了、也接纳了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对情感,尤其是集体性共同情感的认识和接纳,可能是一生中也很难有的经历。

  是否要还劳拉

  答案是预设好的,要还。

  为什么要还?

  因为劳拉是农协的,因为我们六年级会更忙没时间养劳拉了。

  老师对这样的回答生气了。如果因为劳拉是借来的,所以要还,那么养的这俩年又算什么呢?所以这两年养劳拉,只是因为比较闲吗?如果你们和劳拉这样不亲近的话,现在就把她还回去吧。

  逻辑链:因为有时间养-借劳拉-养劳拉-还劳拉

  只从客观条件来看问题,养劳拉好像是一个被动的、可有可无的、刚好发生了的行为?

  但是不是这样的啊!孩子们明明那么期待养劳拉,明明那么努力地养劳拉,刷毛挤奶打扫牛舍卖玉米赚饲料钱罗瑟尔死了也特别难过品尝牛奶一滴都不浪费,明明他们一想到要把劳拉还回去也特别特别舍不得的啊。原来,是主观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养劳拉这件事对孩子们这么有意义。

  考虑到农协主人的感受,他们已经表达了很久善意,不能辜负。考虑劳拉的感受,可能回到真正的朋友中间会对她更好。孩子们考虑到自己的感受,很难过,但是也不想让帮助自己的农协和劳拉更为难。

  共情和善良,就这样发生。

  对于做决定来说,客观冷静没有错。

  但对于更好地引导孩子们处理好主观感情来说,更进一步地思考和表达,有更深远的意义。

  “这两年我们学到了很多,也很开心,谢谢劳拉,回农场也要保重。“

  “这次告别,我想我们都不后悔。“

  当劳拉被提前一周接走的时候,很多男孩子追着劳拉的车跑,很多女孩子蹲在车经过的路旁流下眼泪。但正如那个男孩说的,这是没有遗憾、没有后悔、没有怀疑的送别。

  《另一种教育》观后感(七):读书不等于教育,但是国内却一直唯“读书论”

  看完影片简单聊点自己的想法:

  一个只是一味学习书本却忽略了现实生活,导致你的能力与感知与现实生活完全脱节,你生活在现实中,你知道生活成了现在的样子,但是有时候却缺乏深层的感知生活的能力。

  教育让人变成了一个巨婴,你唯唯诺诺不敢说话,回首自己的受教育的生涯却发现中学教育一点印象没有,我所说的教育印象是指一件事产生了长足的提升或者影响。你所记得的只是零碎的生活或者学习瞬间,但是和个人认知成长并没有很大的关系。我一直感觉自己是睁眼看世界很晚的人,中学只知道学习,但是成绩并没有很好,因为所有人都在说你一定要上一个好大学,这样你才有出路。所以中学除了对恋爱的感受以及学校生活的感受没有了,他不包括我太多的成长。

  大学,没有读很多书,倒是参加了不少活动,自己接触到了戏剧,并以此想要继续深造走这条路。这个专业直接导致了我现在从事的工作,但是你说这个和大学教育有没有什么关系?似乎没有太多联系,但是当时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自己开始睁眼看世界了。我意识到自己生活眼界的狭窄,生活方式的单一,所以开始下意识的去做一些事,不想让自己总是陷入书本中。自己并不是说书本不重要,读书当然重要,但是还有一件事更重要,就是你是为了什么读书。如果只是为了成绩为了那么这样的举动就十分多余。

  我们小时候喜欢玩,长大了需要明白要生存,就开始压制这种玩的天性。我很羡慕那些在玩的状态下真正成长起来的人。似乎一下子错过了小时候在玩耍中提升自己认知自己的机会,我们一直被教育如何学习,小学第一篇作文经常是你的理想是什么,但是只是一篇毫无意义的文字,因为老师作为一个重要的第二阶段的成长引领者却没有深入与学生交流,所以长久的下来导致所有人都只关心成绩。所以就出现唯成绩独尊的情况,乃至于到社会上。

  活了二十多年却回到小学的起点“你的理想是什么,想要做什么”,但是现实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这个阶段的大多数年轻人没有条件去追,去谈,应该他们要工作,要买房,所以这是谁的问题和责任。你当然不能一味的去埋怨社会大环境,因为你自己为何没有早早的成长,为何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综合来看,这样的状况势必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似乎是一个恶循环!

  《另一种教育》观后感(八):“另一种教育”的可能

  这部片子大约是是枝从早稻田毕业后拍的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讲述了日本Ina小学在几十年前所进行的一场教育改革,在这场改革里,通俗意义上的课程表和教学安排都被弃置了,而代之以一种自然主义的、洋溢着浓厚生活气息的教育方式。班主任老师貌似随性地安排地学生们每一天的教学内容,审计、植物学、诗歌、音乐、农艺等等这些姑且不论,性教育、死亡教育也都自然而然地穿插进了孩子们一学年的教学任务里,而这些则都是围绕着——一头牛,而罗织开来的。

  ——“养牛”成了这个班级唯一真正的教学核心。

  从三年级向农场借了刚出生不久的牛犊Laura起,到最后六年级时学生们悲痛不已地把养育了、陪伴了两年多的Laura归还给农场,他们给Laura梳毛、擦身子,写诗赞美她,或者只是写些短诗,平实地记录着他们和Laura私密生活的这部分、那部分,他们要算计每年养牛的开支,精打细算,他们要去割草,要去喂她,以及后来Laura产崽、流产,孩子们悲恸中去给Laura挤奶,送走Laura的崽子,最后又送走Laura,而这就构成了他们这两年学校生活的结晶的全部。

  这很少呢?不,恰恰这背后却蕴涵着很多,——而其中又有不少又是所谓单纯的书本知识所不能涵盖全的。

  要记着这只是一场小学的教育,而我们对小学教育的目的论究竟是怎么认识的?在这部片子里,是枝给的答案或者这所小学的答案是,小学教育也即是人生教育、人之生的教育,人该如何生活、如何和他/她的周遭共存、又如何为了生活而去学习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自然就构成了这场教育的母命题。而试论在人之生的教育里,又有许多本是传统教育所不愿涉及、而或暧昧言之的物事,如性教育,亦如死亡教育。这些本是人生有机组成的东西,却在我们的小学教育乃至中学教育里所割舍了,有它的道理吗?我想自然是有的,究竟该以何种方式让青少年面对性、爱、病、死,该以何种方式教育他们这些,是否应该教育(目的性的教育?引导性的教育?有答案或者没有答案的教育?),又由谁去说出这些话题,去和青少年谈论这些话题(学校还是家长还是社会或者自己?),我想这些问题自然都有可争论的余地在,而这部片子所讲的也未必就是唯一确实的、颠扑不破的方案。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彼此的侧重、延伸以及补充,会一直争论下去,但至少有一点,我认为是确实的,那就是在这两方面的教育框架中,日语中所谓的“絆”该是都避不开而要去面对的话题。在家里,这是孩子与他/她父母及其他亲人的关系,在学校,又是他/她与边上同学、老师的关系。倘是一味地念书、啃书,而忽略了这一层东西,我想或多或少都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造成影响,而这一层东西又是可以无限延展出去,将来伸向社会,就近伸向自然万物,而这也便是所谓的“同情心”、“同理心”的母胎罢了。

  在这部片子里,孩子们和Laura在那两年里所结成的依赖,进而孩子们之间在共同担负起照顾Laura的任务的过程中所孕育的情谊,我觉得,这是这场教育之所以被鼓励的一大原因之一。在片子结尾,孩子们因为要升入六年级了,学业压力更大了,没有空闲时间去照顾Laura了(这背后似乎暗示我们Ina的教育改革也并不是彻彻底底的、激进主义的改革,也加入了各方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因素的考量),而想把Laura归还给农场,在这部分片子里,班主任和孩子们之间展开了争论,班主任质疑孩子们说:“你们现在要升入六年级了,没时间了,所以要把Laura还给农场,那你们过去两年间之所以会养Laura的原因就是因为你们有多余的时间吗?你们现在考虑到自己没时间了,那你们考虑到Laura的感受吗?你们觉得你们这样做是不是自私呢?”这无疑也是点题之笔了。

  同情心,这社会里还有什么是比这更美妙的呢?仁者爱人乎,不光是爱人,也爱他/她周遭的万事万物吧。

  《另一种教育》观后感(九):这才是我向往的教育

  是枝刚出来时,拍了很多纪录片,这是其中的一部。很早,画质很差,但是很好看。原来,学习也可以如此有趣。

  一帮三四年级、八九岁的孩子。戴着帽子、手套,穿着工作服,热火朝天的为即将到来的laura搭棚子。男生上梁钉钉子,锤子都还拿不太稳。女生在底下搬木板,一个人力不够,那就两个,三个。不谈大人为什么真放心他们去干。只看他们活蹦乱跳的架势,好不快活。我是很久没听见有人笑得那么开心了。

  我也想,三五成群去玉米地掰玉米,也想跟着小姐姐将那些玉米卖给邻家的阿姨。而不是端端正正坐在教室里,看语文在黑板上秀他的书法。我的国文老师最喜欢在黑板上写字,正楷,遒劲有力,要花不少时间呢。每次他在上面写,我们就在下面说话。他头也懒得回,都骂,破口大骂,那些文字我们也不了解甚意思,要不是有那气势,真不知道他在骂人。

  我也想,能有那么一件自己的事,需要使用数学。加减乘除,不再只是无聊的公式,而是方便快捷的工具。我喜欢同学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为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各抒己见。而不是数学老师,拿着木棒,站在讲台上,这东西就是如此。

  我也想,能写出那样有意思的文章。天真,充满孩子气,又饱含真情。这样的东西并不是多读几本书,多写几篇文章,就能出来的。大概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明白怎么回事吧。(文末附他们作文片段)

  真很喜欢这个班级。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孩子。学习研讨会,大家各抒己见,积极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意或者反对都表达出来。特别是他们拒绝老师给他们“参考答案”,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研讨会。老师也是让人佩服,询问他们的意见,也尊重他们的决定。双方是平等交流的关系,不是不对等的,不是单向的。

  真的很羡慕班级里每个人之间的关系,不止是同学,更是喜怒相知的朋友。介于多种原因,读书这么多年,真没在哪个班级能拥有这种关系。我们只经营自己的小圈子,我们埋头苦读,哪有时间理那个角落里的家伙。

  学习有趣?不,很苦的,特别是我这种脑袋不够灵光的家伙。对不起,我真领会不到那些知识里的美感,光理解就够幸苦的了。我们只教你追求最好,心情是什么鬼?拿第一还不够你开心?

  读了这么多年的书,真不知道被教育还能这么有趣。

  附:

  cold

  y makita azusa

  it was cold,then i realized it was the end .nothing alive could be so cold. what had all our work been for?ah… and this couldness?the light of life had gone out。

  january 4th the calf"s grave

  y sakai tsuyoshi

  thud!fell the soil onto the white cloth,at that moment i felt scared.

  death

  y eonouchi emi

  i really hate death ,i hate it so much,i want to kill it.

  january 5th

  y ueba kyoko

  laura gave birth and now gives milk, i milked the far—way tears ,it was so scary .it was my fist time and she kicked me many times .maybe my hands were cold.i hope i"ll gradually get used to it over time.

  milking

  y sakai maycumi

  wish swish swish swish ,it"s milking time again .when we milk laura it sounds very pleasant . we"re all happy ,and also sad .we can milk laura ,but there is no calf .we are sad but we milk laura.

  the death of laura"s baby

  you hear about people dying on tv and stuff,but it seemed very far away.when laura"s calf rosell was born on jan3 and died. it wasn"t far—away at all .but a plecious life born from our laura.

  《另一种教育》观后感(十):“教育?还是生活”

  看完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后再去看他早期拍摄的纪录片,抱着随意看看的心态,得到了意外的收获。不得不说,是枝裕和在题材的选择上总是令人惊喜。

  看了《幼儿园》后再来看《另一种教育》,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学会自立到学会生活,这两部片子从平凡中给了我很大的感动。

  “何谈教育?”这是我脑海中的第一个问题。看着片中无忧无虑的小朋友们,我仿佛自己也回到了小时候。他们在养牛,种玉米,自己认真做下每个决定,感受每一份感情,每个人都在参与,每个人都不曾落单;而我在每天机械化的上学放学,从期待和同学们见面到反感上学。我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这样的模式从小学直到高中,现在老师在鼓励我们多参与实践活动,可对于人生经历,我们仿佛更看重成绩,而伊那小学里没有成绩,不分优劣,每个人都有大把的经历侃侃而谈,而我,我想不起来我小学究竟经历了什么,印象最深的竟然是哭着背乘法口诀的记忆。让我想想,那些应该早就明白的“知识”我是到了多大才自己瞎琢磨了解到的。如果让现在的我当着父母的面谈论关于“性”的知识,我可能还是无法开口,甚至回避。因为从小,父母连和我一起看电视都会紧张的跳过吻戏部分,然后到了一定的年龄疯狂输出“保护好自己”的观念。而这些道理,春组班的小朋友们,通过动物,了解到人类,这或许过程很复杂,但我想这是最有效的方式。

  “何为生命?”这是我的第二个思考。我活在童话里,“人去世后变成了一颗星星,不,也可能去了另一个美丽的地方”这是父母对着小时候的我说的话。我不认为这是错误,可我想,有的孩子或许变成了错误。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能听见“某孩子杀人事件”,“去世不可怕”“未成年人保护法”…我们在保护他们,他们却无知的以为生活在童话世界。从美好的谎言到知道真相后的害怕,这个过程很痛苦。生命我们无法把它说清,但珍惜,是我们应该从小就懂得的。

  “离别”,很悲伤的一个词。人生中我们经历无数个离别与相识,可自私会让我尽量不让自己感到悲伤。性本恶还是性本善,这是一个讨论不清的话题,但是我记得小时候,我会拿了别人的东西因为自己喜欢而故意不还,春组班的小朋友们和劳拉感情或许不亚于我们与好朋友的感情,如果当时那是我,我会说“我不愿意劳拉回农场”,这很自私但也正常,或许我们会觉得这群小朋友们太早熟了,这样的话和这些行为不该是她们这个年龄段应该有的,但是她们有一个好老师,不是在逼他们忍痛割爱,却是让他们好好感受这份爱的重量并且理性对待每一份爱,这可能是我现在都不敢保证能做到的事。

其实除了第一句话,其他每一句话,这个小朋友都是哭着说的

  “教育?还是生活”。在我看来生活就是教育,这是我看来,最适合教育小朋友们的方式。

  (我还只是一个学生,这可能也是我所有不够成熟的看法,这也是我第一次写感想式的影评,只是因为太过感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另一种教育》观后感精选  观后感  观后感词条  精选  精选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  
美文

 《生活家》的读后感大全

 《生活家》是一本由李可著作,长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展开)

美文

 余温

 我紧闭门窗  当你离开的时候  我不能让一丝微凉溜进  稀解了你留在这里的温度  你如此天真  怎能明白我的用心  这里还有你的温度  在你盈盈浅笑时  我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