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是一本由[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80元,页数:4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精选点评:
●毛姆告诉我这样的道理:作为一个职业作家,你不能埋头写写写,你比必须走出去,去更多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听不同的故事。这样,你的故事才会鲜活起来,你的想象力也会因此丰满起来,你写的故事也就有了导向性和独特性。想象力永远来自于真实世界,你只有找到那些原始素材,才能进行组合和改编。
●跟著毛姆在房間裡旅行。「雨」裡面的戴維森夫婦、「表象與現實」裡面的敘厄爾先生…毛姆帶著黑色幽默的直言不諱,輕巧地扯下站在道德高地偽裝成聖人的葉公好龍者的面具,原來人都是有私心的,區別在於良心還在不在。
●精致,精巧,精确。
●跟之前看的毛姆短篇选有点重复了,但是没关系,毛姆叔叔值得反复品味。(2018/111)
●毛姆的短篇,语言简单精炼缺能把人性刻画的入木三分... 买了一本他的精选集,这篇看完也想找个海岛黑下来了...
●毛姆写人性写得太好了。
●有毛姆叔叔的三十篇短篇,看得十分过瘾!感叹殖民时代的大洋大陆,跟今天真是沧海桑田了。
●毛姆讲的故事总是能让我们思考何为善恶。追求世俗生活还是追求精神生活是一个永恒的问题。但无疑抨击不同追求的人中,总免不了有伪君子。
●把这套毛姆都看完了,说是文集又成了烂尾工程,短篇小说集出了这本卷一,就没见到卷二卷三卷四,反而版权跑到广西师大出版社,现在出到卷三了…… 毛姆在中国版权太分散了,谁家能干脆一套给出全了得了?现在至少一半作品还没中文版呢。这本扣一分给不走心的翻译。
●翻译问题真是多啊
《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读后感(一):你会选择哪种生活态度?
刚花了一个半小时看完了毛姆的短篇《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36页。不得不佩服毛姆写作功底,这篇小说很棒。小说题目虽然提到“堕落”两字,其实也不完全贬义。爱德华和贝特曼是两种生活态度,个人认为并没有任何对错之分。关于生活,是努力工作赚钱、实现自己的抱负还是享受生活、抱有怡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完全取决于个人。感觉这有点像道家和儒家之分。
《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读后感(二):短篇瓦尔登湖的味道
从贝因特见到巴德华开始,毛姆笔下这篇《堕落》就有了短篇瓦尔登湖的味道:巴德华的“堕落”在于舍弃体面的芝加哥都市生活,选择了原始而简单的海岛生活。而文明社会赞美而成功的生活也只是生活的一种,那为什么要去贬低另一种洒脱而谨慎的生活呢?毛姆想说的其实也就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本质上其实都是生活的方式,我们有权利去选择。
或许正如梭罗所说:“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了。”
毛姆笔下的人物如果按追求的目标区分大概可能分为两类,追求精神生活的人与追求世俗生活的人。他的两个著名长篇《刀锋》、《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拉里与里特里克兰德可谓前一类人物的杰出代表,后一类人物在他的短篇小说集《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里,除了“堕落”的爱德华·巴纳德,几乎每一个人物都是。
在《刀锋》以前(1944年),毛姆虽然以玩世不恭而著称,但如果你同时读过《刀锋》《月亮与六便士》《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你会发现,毛姆对他笔下的两类人物,并没有对其中的一类充满更多的敬意或厌恶,他们都有可悲可叹可气可敬之处,关于这些在《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里可谓得到了淋漓的展示。
《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的标题小说可谓缩小版的《刀锋》、《月亮与六便士》或者干脆就是它们的胚胎,高富帅爱德华·巴纳德因为家族破产,被迫来到太平洋小岛塔西提岛,本来打算发了大财之后荣归故里抱得美人归,因为受了他人的影响和大自然美色的感染,忽然全盘否定了以前的生活追求起真善美来,他的未婚妻伊莎贝尔在略微假装伤心之后,很快投入了爱德华·巴纳德好朋友的怀抱。我个人觉得在毛姆眼中,爱德华·巴纳德和伊莎贝尔都是自私的人,都是只为自己活着的人,谁也不比谁更高尚,而爱德华·巴纳德可以说受到了友谊与爱情的双重嘲弄,只是,也许他自己已经根本并不在乎。
如果说毛姆在《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中对追求“灵魂生活”的人的嘲弄还有一些隐晦的话,在开篇《雨》中则更为直接,传教士戴维森一心想拯救风尘女汤普森小姐的堕落灵魂,却不幸失身于她而直接坠入了地狱,羞愧自杀而死,上帝的信仰并不比人的本能更强大,灵魂工程师戴维森并不比风尘女汤普森更为可爱。
《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其余各篇的人物可以说都具有双重人格,有了这种双重人格,他们既使只在世俗生活里也百般纠结,他们为它生,为它死,同时尽现出真善美与假恶丑,他们中的每个人其实就是我们活着与死去的每个人。毛姆的作品畅销不衰,在《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里几乎可以找到答案。
刀锋中的伊莎贝尔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年轻。我要找乐子。我要做别人家都做的事情。我要参加宴会,参加跳舞会,我要打高尔夫球和骑马。我要穿好衣服。”处于俗世中的芸芸众生所要的不过如此,如果在此之外非得再加上点别的,那就是虚荣心的满足,但就是这些看似不多的要求就足可以演绎出无数的悲喜剧、悲欢离合、生死爱欲。而人性,复杂的人性在此之间得以充分的展示。正是虚荣心作怪《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里的男男女女虚伪、做作,但就是这些虚伪的男男女女在关键时刻却展现出人性美好的一面,从而使他们可恶的同时亦显得可爱。比如:
在《麦金托什》中,殖民地官员沃克霸道、残暴却又“爱民如子”,在被他的“子民”暗杀之后,在死之前下令不许追查暗杀者的责任;在《海龟的声音》中,一个极度虚荣的女演员唱起《安魂曲》来楚楚动人,以至毛姆最后得出结论:“她当然令人憎恨,但她的魅力也让人无法招架。”《狮子皮》中,一个傍了富婆的暴发户“这么多年来一直把自己装扮成绅士,但到头到,他忘记了一切都是假的”,为救女主人的一条小狗丧身于火海;在《未被征服者》一个满足了曽欲的德军士兵得知女受害者怀孕后的表现即使用最严格的绅士标准来衡量都称得上绅士;在《无所不知先生》中,一个时刻夸夸其谈的男人为了掩护出轨的女主人输掉一百美元、颜面扫地在所不惜;在《承诺》中,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却把“人必须像个绅士那样为人处事”作为自己的处事准则,在《路易丝 》中,一个随时可能死去的女心脏病人在克死两任丈夫之后,在女儿婚礼当天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及时死去……
当然《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中的男女并不总是挣扎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二元论漩涡中,但他们总会受到命运的摆布与捉弄那是肯定的,只是在命运的舞台上他们有时演出的悲剧,有时是喜剧,但无论悲剧与喜剧都是让人叹息的。
在《午餐》中,一位作家(毛姆)的女崇拜者在一次午餐中痛宰她的偶像,多年后作者望着她近三百斤的身躯,心中升起莫名的快意;《蚂蚁和蚂蚱》可以看作是萨德《美德的厄运》的缩小版;《表象和事实》中,一个政府官员偶发婚外恋,但他认为有了情人合法婚姻的掩护,他的婚外情生活才更为暇意与安全;《池塘》中一段浪漫的爱情最终演变成了一场不幸的婚姻,男主角自沉池塘而死;《母亲》中,爱子心切的母亲杀了引诱她儿子的女孩;《晚会之前》无法忍受自甘堕落的酒鬼丈夫,演出了一出杀夫悲剧……
所有的这些一再印证了毛姆是故事高手确实名不虚传,但这并不代表他不会玩文学技巧,在我看来,他的《审判席》《名誉问题》颇具博尔赫斯风味,而《来自格拉斯哥的男人》又可以让读者听到爱伦·坡小说的回声。
意大利著名作家翁贝托·埃科在他的《论文学的几项功能》中曾说:“我们阅读伟大的悲剧杰作时,一种掺杂苦痛的讶异油然而生,那是因为里面的主角,本来可以逃过厄运的主角,却由于盲目或软弱,完全不清楚自己该何去何从,只能一味地走向自己亲手挖掘的无底深渊。”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中的每篇小说可以说都给读者这种感觉。
毛姆在他的《作家笔记》中说:“如果你讲故事,创造人物,设计情节,而且如果你真诚、具有激情,那么你的语言根本无关紧要。”我觉得,他其实想说的是语言、文学技巧、文本方式都不重要,而《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中的所有小说可以说都是毛姆对文学理解的创作实践,至于有人说或毛姆自谦他是二流小说家,我猜毛姆是根本不会在意的。
…………
发表于2015年3月16日《上海壹周》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瘦竹园:shouzhupark
《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读后感(四):《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尊重内心的选择,人生才不白活一次
文 | 江水
(原创文章,欢迎阅读,抄袭必究)
01
在心爱的人面前,每个人都倾向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几乎没有哪个人会将自己说的一无是处,但爱德华却不。
quot;我一事无成,不仅贫穷而且不求上进,不仅懒散,还因此被解雇了。你把今晚我说的话全部告诉她,就这样。"
听到好友加情敌的话,贝特曼心里不知如何是好,“他真的堕落了。”
但在这个贫穷落后、生活处处都不便的地方,到底有什么值得爱德华他这么留恋?让他能说出如此绝情的话?
两年前在芝加哥,那个到处砌满冰冷的砖墙,处处蔓延着喧嚣与嘈杂的城市,同为贵族的爱德华和他的好朋友贝特曼,同时爱上了女孩儿伊莎贝尔,三个人的关系也甚好。
但伊莎贝尔只爱爱德华,而且两个人也举行了订婚仪式,并决定等爱德华毕业就结婚。
本是两情相悦的姻缘好事,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但天有不测风云,爱德华父亲的银行,因受经济风波的影响被破产,他父亲也因此不堪重压,开枪自杀。
此时,深陷悲伤绝望之中的爱德华,预知他与伊莎贝尔的婚约会受到威胁。
果真,爱德华的断定没有错。
因为伊莎贝尔的父亲朗斯塔夫,是个冷漠、尖酸、刻薄而又极重家族利益的人。
出了这样的事,他首先考虑的就是自己的利益不能受牵连,避而远之是最佳选择。
虽然爱德华与伊莎贝尔都很忧伤,但他决定让伊莎贝尔给他两年时间,让他去打拼,待承诺之日到来时,便是他有能力迎娶她之日。
从此,爱德华只身远走异国他乡。
02
因长期混迹于"文明社会",这让初到塔希提的爱德华精力充沛,并企图在将它变成美式小镇。
可是,当他遇到懒洋洋的闲适,遇到性格温顺、永远欢乐幸福的人们时,那种上流社会的高贵拘谨,在下流社会的慵懒随性面前,却显得那么不堪一击。就好像他的专程到来,就是为了来搞笑一样。
当然,他不曾经忘记当初的理想抱负,只是,眼前的一片静谧祥和,让那些长期啃噬他的灵魂和肉体的"上流分子"忽然变得一文不值。
他不禁放下了心中的伟大抱负,开始思考起一些以前从未想过的事情。
他开始认真地读起了书。
贝特曼却问“你不是一直都在读书吗?”
“不,不一样的,从前读书,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是在谈话当中卖弄自己。现在则是为了知识、兴趣而读,我甚至还学会了聊天,你明白吗?聊天其实有很大的乐趣,但需要有充足的时间,而我过去一直都很忙,没有时间。
后来呢,我慢慢地对过去以为的那种很重要的生活产生了怀疑,那样没日没夜地挣扎、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而今我想起芝加哥,就只会有一种冷冰冰的灰暗之感,一座到处砌满砖墙的喧嚣、嘈杂的石头监狱!我的生活应该更加有意义。”
“那么在你看来,你生活中最为珍贵和有意义的是什么?”
“真、善、美!”
“难道芝加哥找不到这些吗?”
“或许有人能找到吧,但不包括我。”
过去的生活,时常让爱德华有种窒息的压迫感,想想就会不寒而栗。
他从未想过他还能拥有灵魂,而在这里,他却得到了它。
他说:“假如我一直是个有钱人,恐怕将永无找回灵魂之日。”
贝特曼气恼“你为什么会这么说,我们过去不是讨论过这个问题吗?那时的结论可不是这样。
“是的,我当然知道,不过那时的我们,就如同聋哑人谈论乐曲的和弦一样,找不到关键,我想我再也不会回芝加哥了。"
因为眼前的美好,他情不自禁得着了迷,他像个孩子一样疯狂的沉浸其中,用力闻嗅着轻松愉悦的空气,欢快行走在海天之间,放声翻泳于浪花四溅的海水里。
在这里,他不再形色匆匆,不再没有做不完的工作,更不会从早忙到晚。
这里唯一有的是悠扬自在和闲适安稳,这让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宽松和舒畅。
在这里,他重新拥有了灵魂,这是以前他从不敢想的。
03
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生活的意义又是什么?
匆忙地赶去上班,从早忙到晚,然后又再度匆忙地赶回家,吃个晚饭,上床睡觉,第二天又开始重复前一天的所有事情。
当我们年老之时,想想曾经就是匆忙上班,工作到天黑,匆忙下班,吃饭,睡觉。
这样犹如行尸走肉一般的生活,对我们来说又有什么真实意义?
当然,若只是为了钱,这样也未尝不可,但若不是的话,这样做真的好吗?
试问,
你有多久没有出去走走放松自己了?
你有多久没和爱人一起看电影了?
你又有多久没专心的陪伴家人了?
你有没有认真的考虑过,自己到底想要过什么样生活?
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因为爱德华不想再活成没有灵魂的尸体,他想脱离被利益驱使和奴役的从前。
所以他宁愿让前来打探的贝乐特,回去告诉伊莎贝尔,说‘自己一事无成,不仅贫穷而且不求上进,不仅懒散,还因此被解雇’,也不想再回到那灵魂被禁锢的生活中去。
虽然这让贝乐特很是不解,觉得他是在虚度光阴,是在慢性自杀。
但爱德华却说:我在这里学会很多,但并不包括犯傻。
让心灵回归本真,热爱生活,不为心死,只为心生,这样活着才有意义。
就像爱德华说的:一个人,即使他得到了全世界,但丢失了自己的灵魂,那一切也都是毫无意义的。虽然没有什么大事业,但是一生将与‘美’同行,就已找到了自己灵魂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