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的小儿女》是一本由陈慧著作,宁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间的小儿女》读后感(一):你,我这样的世间的小儿女
你,我这样的世间小儿女,灵魂一旦敞亮,庸常的人生就有了明灯和力量。
陈慧,一个长年混迹于嘈杂的小镇菜场,她却拥有一颗宁静的内心。我喜欢她写的这句话,也许我们只是世间的小儿女,但文字的表达,让一个人灵魂变得敞亮,变得充满着力量。
就像之前读过苏辛的一本书《度光阴的人》,苏辛自幼腿部残疾,饱经忧患,但因为有书相伴,最终成为一个明朗,宽厚,自足的幸福之人。
写作最大的好处就是让自己安静下来,让自己觉得不那么孤独,熨平自己日子里翘起的鸡毛,抚慰一下偶尔不知所措的心灵。
很多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只是像一朵黑乎乎的香菇一样端坐在,我位于小溪边的三间房里,慢吞吞地写着我想写的文字,一天,一月,一年,然后好几年。
陈慧在自序中,还写到:我内心可能有猛虎,但绝对没有蔷薇。与我而言,最重要的是生存。写作无非是调节自我的增香剂,用一种体面的方式排遣独在异乡的寂寞与孤单。
让我这灰头土脸的人生不那么无趣罢了,或者,我这样散漫的,毫无章法的文字连“写作”都不能算,我更像是在记录。用五味杂陈的生活输入,用不加修饰的文字输出,记录一丝一缕的柔情,以弥补旧路上的缺憾,记录一点点感动,以供我在前路上取暖。
她让我想起,我曾看过的一个真实事例。女人喜欢读书,却因家中困顿,没能继续读书,退学帮家里人做农活,到了该嫁人的年龄,她也没有选择的余地。
她嫁到了离家比较远的地方,每天做着家务,做着农活,她用省吃俭用的钱,买书看,男人也没说什么,只要她把家打理好,她爱看就让她看了。男人在外干活,偶尔回来一趟。
有一次男人发了工资,给她买了一部手机,她高兴坏了,但是她们村庄没有网,她总是在不忙的时候,骑着自行车跑到三公里的一家餐馆那里蹭点网络。
慢慢地,她开始在平台发布文章,她像着了迷似得一发不可收拾。很多人给她点赞留言,她总是耐心地一一回复。
尽管是在冬天,她也照样骑着车去能连上网的地方,发布写好的文章,以及回复那些给她鼓励的人。一路上,她总是满心雀跃。
随着热心读者越来越多,有编辑通过平台找到了她,要帮她出书,她激动地落泪,她认为自己可能会普普通通地过一生,没想到自己还可以出书。
当她收到书的那一刻,她开心地像个孩子,当她把书递给男人时,男人开心地笑了。她用自己对文字的热情,赢得了家人的尊重,也为自己打开了另一扇世界的大门。
她依旧照顾着家人,有时间都会看书,受她的影响,家里人也帮她分担家务,她有了更多的时间看书,写作。
你看,有很多世间的小儿女们,也许都面临着生活的一地鸡毛,但有她们有所热爱的事情,她们的灵魂是敞亮的,人是会发出灿烂的光芒的。
无论你是谁,无论你今年几何?只要你愿意,你可以一直写下去,不为别人,只为你自己。
《世间的小儿女》读后感(二):摆摊之余写作,出版过两部作品集,是什么成就了她?
最近在看《世间的小儿女》,作者陈慧做过裁缝,开过日杂店。在嘈杂的菜市场摆摊十六年,凌晨三点多就出门抢摊位,利用摆摊之余写作,出版过作品集《渡你的人再久也会来》。
在敬佩作者的同时,我也在想:她每天都在为生计奔走,为什么可以在摆摊之余写出这么多作品,还能出书呢?
读书,让你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找到一片净土
电影《风雨哈佛路》的主角丽兹出生在贫民窟里,父母不务正业,恶习缠身,母亲还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她从小就受尽了生活的苦。
然而,贫困并没有止住丽兹前进的决心。丽兹知道,只有读书成才方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出泥潭般的现况。
她从老师那里争取到一张试卷,漂亮地完成答卷,争取到了读书的机会。之后,她更加努力,随身携带书本,只要有空就看书。
经过不懈努力,丽兹考上了哈佛大学,还想尽办法申请到了哈佛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读书,改变了丽兹的命运;读书,让人即使身在闹市,也能内心平静。
在《世间的小儿女》中,有一篇标题为“第一个给我书看的人”,讲述的是养父的一个帮手,作者小时候从他的房间里翻过几十本书,有《七侠五义》、《天龙八部》、《雪山飞狐》等。
“我放学后写完了作业一直看到天黑,星期天更是成天捧着书坐在门槛上不挪窝。”这句看似不经意间提到的话,足以体现作者小时候对读书的热爱。
即使书中有很多不认识的字,也没有影响到她看书的兴趣。
或许正是因为从小喜欢读书,即使后来生活不太顺心,换了几次工作,哪怕是在菜市场摆摊,她的内心也不会被喧嚣淹没。
丰富的生活阅历,就是宝贵的财富
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有些人擦肩而过,转眼就忘记了,有些人会在生命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在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杰玛答对最后一个问题后就能赢得2千万卢比,之前的每一个问题,都好像是杰玛的记忆碎片,牵动着他关于亲情、爱情与人生的回忆。
他的亲身经历,他的生活阅历,帮助他答对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最终赢得了大奖。
在作品集《世间的小儿女》中,陈慧以童年的苏中平原和远嫁的浙东小镇为背景,讲述了养父、养母、邻居以及在小镇菜场中摆摊时遇见的、在人世间匆匆相逢的各种人的故事,记录下生命的无奈和庄严,卑微与贵重。
这些人,这些事,都是陈慧生命中的一部分,是她的生活阅历,给她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才能写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坚持写作,几年如一日,笔耕不辍
书的扉页上,是作者陈慧的这句话:“很多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只是像一朵黑乎乎的香菇一样端坐在我位于小溪边的三间房子里,慢吞吞地写着我想写的文字,一天,一月,一年,然后好几年。”
写作不难,难的是坚持写作。
和我同一期在头条训练营培训的同学,已经退出了不少,有些是曾经写过百万多阅读的。
陈慧在摆摊之余写作,写了十几年,这一点就是不少人做不到的。
“写作,无非是调节自我的增香剂,用一种较为体面的方式排遣独在异乡的寂寞与孤单,让我这灰头土脸的人生不那么无趣罢了。”
我觉得陈慧的这句话,有点过谦了, 她能把别人的经历都细致地写下来了,还写了这么多年,不是简单的“让生活不那么无趣”就可以做到的。
结语
当看到“第一个给我书看的人”这个标题的时候,我想起了我小时候,想起了给我书看的人。
我家里人都是农民,根本就没有书,也没钱买书。我出门打猪草的时候,看到邻居家的小姐姐,坐在院子里,膝盖上放着一本书,一只手悠闲地扇着扇子,另一只手放在书上。
一个下午,我的脑海里都是那个姐姐看书的身影。
后来,我从那个小姐姐那里先后借了不少名著,《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等等,这些初中的课外读物,我有幸在小学的时候就翻阅过了。
偶尔我也会心血来潮地写一点东西,来打发时间,但是都没有什么成绩,看到陈慧的《世间的小儿女》,我更是觉得自己的文字与别人差距很大。
虽然陈慧长年混迹于嘈杂的小镇菜市场,但是她的文字澄净、温暖,她记录的是生活中的人,当然,又远不止这些。
她能够出版两部作品集,离不开她多年坚持写作,也离不开她的生活,她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都是她的素材。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她童年时读过的书,让她对文字产生了兴趣,从此在心里埋下了种子。
《世间的小儿女》读后感(三):《世间的小儿女》:人间烟火味中,贤妻良母的光辉形象异常闪亮
之所以选择《世间的小儿女》这本书阅读,主要还是被作者的经历所吸引。作者陈慧,做过裁缝,开过日杂店,现定居浙江余姚梁弄镇东溪村,混迹菜市场十六年,摆摊之余写作。
一个三道贩子心里竟然装着一捧捧的文字?她竟然可以在喧闹拥挤的菜市场中创作?她的作品与其他的作家对比,又有着什么不同之处?......带着好奇的心理,我认真地阅读了《世间的小儿女》。果然,它并没有让我失望。
《世间的小儿女》并不像其他书那样走恢弘路线,也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作者更多的是以一支真挚之笔,记录着身边的亲人、邻居,记录着在人世间匆匆相逢的各种人的命运。既有人物敢爱敢恨的真性情,也有对爱包容的无私情怀,还有为了爱奋不顾身、坚贞不渝的感人故事。
澄净温暖的文字,唯美柔情的对白,如微风轻拂、小桥流水般的讲述,记录下生命的无奈和庄严,卑微与贵重。在庸常小事的裂隙之间采集灵感光火,重现生命最初的粗粝与鲜活,也让行走在星空下的文明,抚触到那颗柔软而火热的心。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世间的小儿女》中各种各样鲜明的人物形象,给大家有着不同的感触。有人看到了坚强,有的人看到了孝顺,有的人看到了无奈......最让我印象深刻还是养母坚强不屈、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为家庭默默付出的农村妇女形象。
在绝大多数的农村中,有着一群每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的妇女。为了生活,不管环境多么的恶劣艰苦,她们从不畏惧与抱怨,十年如一的努力耕作着。除了每天有忙不完的农活工作,她们还需照顾家中的老人小孩,服侍丈夫。有的甚至还常常受到婆家的欺辱,丈夫的背叛。即是如此,为了家庭的和睦,孩子的健康成长,她们唯有吞声忍气地默默承受着。因为她们知道,离开了她,家就不成家了,孩子会跟着受苦受累。在《世间的小儿女》书中,这样的贤妻良母型人物形象不少,养母就是其中的典型。
01、处理好家庭、婆媳关系
养母嫁给养父后,好几年都怀不上孩子,她心里着急。为了怀上孩子,她能试的办法都试遍。去过庙堂,拜过菩萨,吃过中药、西药、偏方,甚至小孩的童子尿都喝过,可肚子依然不争气,没有动静,无奈之下,唯有抱养一个女孩。
抱养孩子后,她不再东奔西跑地求神拜佛、求医,心情彻底的放松起来,自然而然更多的精力可以照顾到家庭的种种。养母心灵手巧,不仅把工作完成得好,还时常给儿女做新衣服、鞋子,把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并还把婆婆侍候得妥妥当当的,一直受到婆婆姑姑们的好评,“朱玉林(养母名)人不错。”
自古以来,婆媳关系难处理是困扰着绝大多数家庭的首要因素,稍微处理得不好,就会搞得鸡犬不宁,家人离心,但在养母身上却从未发生。养母婚后几年不育不孕,如果是其他人,可能早已饱受冷眼,甚至被家婆赶出家门了。而养母却是例外,不仅不被赶出家门,竟然还得到婆婆、姑姑们甚高的评价。
养母把家庭关系处理得好,这一切都与她心眼实诚的品性分不开,她善待家人,不偏心不吝啬,家里有啥好东西,她都愿意与家人分享。养母积极乐观,即使是受到闲言闲语,她总是一笑而过,从不计较。一个懂事孝顺,同时又有爱心的人,怎么可能不被家人喜爱呢?
02、为了孩子,再大的痛苦都可承受
领养女儿几年后,养母毫无预兆地怀孕了。十月怀胎本够辛苦了,可没想到,这与分娩时的痛苦对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养母一大早进入产房,折腾了半天生不出来,无奈之下选择了剖宫产。
当养母的肚皮被打开时才发现,她的子宫里除了孩子,还有大大小小几个瘤子。为了处理这些瘤子,手术时间将延长,然而这时麻药已经过了时效。养母在麻药失效、完全清醒的情况下,看着医生在她肚子上忙碌了好几个小时。医生在她身体上的每次触碰她都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并随之而来的是撕心裂肺的疼痛,她的号叫声响彻了整个医院。
可以想象,假如我们无意间被刀割伤到,疼痛都会让人极其难受。然而养母在没麻药的情况下,清醒地忍受着身体被刀割,被针缝。毫不夸张地说,那种疼痛是彻心彻骨,常人难以承受的,可养母却咬牙坚持了下来。她真的是在鬼门关走了一趟,其中的风险算是九死一生。
时隔多年,当女儿询问她躺在手术台那几个小时的感受时,她认真地想了想,说:“我忘记了。”
一句简单的“忘记”,她既是不愿再回忆曾经的疼痛,也是不想给孩子过多的心理负担,怕孩子会觉得愧疚她。
曾经在电视剧《完美关系》中,斯黛拉说过一句,“天底下的父母,为了孩子,做什么都可以,连命都可以不要。”瞬间击穿了我们的灵魂。
确实如此,要说世间最伟大的爱,那必是母爱,它只管付出,从不求回报。
03、对丈夫无微不至的照顾
养父是村里的电工,那个时代的电工备受追捧,人人都愿意和他结交。在那种刻意奉迎的氛围下,养父不知不觉染上了酒瘾。三天一大醉,两天一小醉,东家喝到西家,中午喝到晚上。醉酒后的养父又不肯消停,追鸡赶狗、就地打滚、上房揭瓦,闹得家中鸡飞狗跳的。即使如此,养母却从不抱怨与生气,还时刻在养父身边守护着他,就怕他酒后摔伤。
要知道,侍候一个酒鬼是需要多大的耐心与爱心。然而,养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大半的时间都在侍候照顾酒后犯浑的养父。如果是一般人,就算是有多好的脾气与耐心,也早已被消耗殆尽,可养母从不感到厌烦。
有时大半夜,养父在外面喝酒醉到不知归途,养母只有摸黑着出去外面寻找。乡村的夜晚乌漆墨黑一片,路上坑坑洼洼,养母总是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冒着黑夜在外面寻找着养父。不管条件多么恶劣,养母总是可以顺藤摸瓜地找到烂醉的养父,并成功把步履踉跄的养父带回家。
大家对于酒鬼一般都是嫌弃与讨厌的,甚至还会毫不理睬,任其自生自灭。可养母对于养父的醉酒行为却一次又一次为他收拾残局,并把醉酒后的他侍候稳妥。也许这就是爱的力量吧,爱一个人,连他所有的缺点都接受与包容。所以,当有人对你说,为了事业、因为地位、因为学业等等理由而不能在一起时,千万别以为真的是有原因。唯一的原因,只是他不爱你而已。
养母用实际的行动向我们阐释了爱的意义, 一份感情,无需海誓山盟的誓言,只要默默珍惜、陪伴、守候。
总结:
《世间的小儿女》不仅把养母贤妻良母的光辉形象描述得深入人心。它更是用最真实的生活镜头记录了身边其他的亲人、邻居五味杂陈的生活,记录着一丝一缕的柔情,记录着一点一滴的感动。它让我们在朴素实诚的文字中感受到人世间儿女的真情与温暖,还收获满满的力量。
《世间的小儿女》读后感(四):陈慧:好好生活,不给父母丢脸
《世间的小儿女》的作者陈慧,她是浙东小镇余姚梁弄小镇当地人眼中活得很强悍、很用力的外地媳妇;是混迹菜市场十六年,用一辆由超市货架组装的小推车兜售砧板、苍蝇拍、鸡毛掸子、马桶刷等各色生活小百货的小商贩;她是骑着一辆铃木摩托车去几十公里外的批发市场拉回一箱又一箱货物独自新进在生活中的女人;她是“潜伏”在菜市场里冷眼热心旁观生活百态的“野生作家”。
这是我作为她的图书编辑,用文字概括出来的陈慧,它们远不及陈慧本人鲜活。而陈慧说,我就是一个会写点字的三道贩子。
在新书定稿前,我把陈慧的一句话放在扉页之前,希望能作为抵达陈慧文字内心的传送门。她是这样说的:“很多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只是像一朵黑乎乎的香菇一样端坐在我位于小溪边的三间房子里,慢吞吞地写着我想写的文字,一天,一月,一年,然后好几年。”
新书出版后,她在个人公众号里发表了《好好生活,不给父母丢脸》一文,我把它贴在这里,我想认识陈慧的文字或许可以先从认识她这个人开始。
——《世间的小儿女》编者按
陈慧:好好生活,不给父母丢脸
大概是儿子两三岁的一年,我带着他回江苏娘家小住。那时候,我家还住在如皋市宁海路的法院宿舍区。有一天傍晚,我牵着儿子的小手沿着宁海路向东直走,在快接近人民医院的大门时,我看到一位黝黑干瘦的瞎子先生闲坐在马路边上的一张小凳子上。出于一种不知深浅的玩笑心态,我走上前去请他算了个命。
价钱不贵,只要25元。
在报出我的出生年月以及落地时辰后,瞎子先生扑闪着白眼仁掐了几个来回的右指尖后,吐出了长长的一席话。
时隔多年,我早已没办法复原那位瞎子先生说过的话,但有两句我记得尤为清楚,一直没有忘记。第一句是:你天生不该是留在父母身边的命,走得越远越好。第二句是:你命中注定要离婚。
瞎子先生的第一句话让我暗暗惊奇。我的母亲有三女一男四个孩子,我排行老三,母亲在农村里务农,父亲从部队转业后分配在县城里上班。我蔡家庄村的养父母结婚数年未能生育,通过本乡的熟人介绍,抱养了虚龄3岁的我。我在养父母家生活了整整十年后又回归到县城的亲身父母身边。26岁的春天,因为染病,缠绵病榻数年不见起色,嫁在浙东山区的小姨娘把我接到她家休养了两个多月。我回如皋后,小姨娘的邻居从中牵线撮合,27岁的我也落户到了小镇梁弄。
生父母----养父母----生父母----小姨娘小姨父,这段比平常人多了一个大弧度的人生经历的确应证了瞎子先生的第一句话。可在当时,他的第二句话我是十分不屑的。欺负他眼睛看不见,对着他撇嘴、做鬼脸,肚子里暗戳戳地嫌弃他“瞎子瞎嚼”。
我是个传统的女人,再加上父母给予三个女儿的教育一向保守严谨,以致于我结婚前都没有谈过恋爱。当初嫁到浙江来,抱的也是从一而终携手共老的心态。结婚时没向夫家索要一分钱的彩礼,剖腹产九个月就开始在梁弄菜市场摆摊挣自己和孩子的生活费,为人妻的十三年,方方面面努力做到无愧于心。所以,离婚这件事,我选择了顺应瞎子先生的推断,把它归结为“命”。
我说这一件事,主旨不在于推广迷信,撺掇别人有事没事地去给算命先生送钱,而是表达一下我“认命”的态度。
世界很大,人很渺小。不服不行!
有一个成语叫“堕甑不顾”。讲的是东汉时期,孟敏曾经客居太原,有一次他挑着甑(古代的一种瓦制器皿)在路上走,一不小心甑掉在了地上,摔了个稀巴烂,他头也不回就走了。当时的名士郭泰看见了,就问他为什么不去查看甑破损的情况。孟敏说,既然已经破掉了,再回头去看又有什么用呢?郭泰觉得这是个不一般的人,竭力劝他去游学。十年后,孟敏果然名闻天下,位列三公。
像我这样专职混市井的三道小贩,哪天错找了顾客五元钱都会有一种凭空被划了一刀的肉疼,要达到名垂青史的“不顾”境界,恐怕比耶稣还要为难。甑摔坏了,还是免不了气急败坏地哭几声的。
我的家乡有个很有特色的词:哭宝儿。小孩子时期,心理不能被满足或一件事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都会哭-----哭得上气接不到下气,嚎得摇头晃脑的,谁也哄不好。经常这么哭的这个孩子便荣获了“哭宝儿”的称号。这个称号像个传说一样流传在村子里,经久不衰。
一个“哭宝儿”长大了,结婚成家了,甚至当爹当妈了,还会被人当面掀脚底板-----你以前是个哭宝儿哦!
我从小就不是个哭宝儿。哭一下,别人来哄一哄,或者自己哄哄自己,一件烦心事也就扔在脑后了。
我这种贱兮兮的性格形成得益于我的父母亲。
我的养父母善良淳朴,我在蔡家庄的十年活得好似一颗被捧在手心的珠子,没什么值得我大动干戈地浪费表情。
我的生身父母严厉务实,常常把“自己的事自己做”当七字真言挂在嘴边,耍赖撒泼的一套他们压根儿不理。我母亲不仅不理会,反而把哭闹的小孩子拖到手边,利索地扒下裤子,左右开弓扇屁股,不扇得你怀疑人生绝不放手。我父亲则是个杰出的心理学家,在只有一个孩子犯错的前提下,另外的两个孩子(我大姐比我们大十岁,不在受教育之列)需全程陪榜,以达到一个杀鸡骇猴的效果。
曾经,少年的我极其抵触生父母的作法,不止一次地冲撞、抱怨过他们。现而今,我44岁了,偶尔梳理一下在他乡生活的这些年,胸口盛着的全是对养父母生父母的满满感激。
养父母给了我一个温暖、纯粹、无忧无虑的童年。童年是人生之初的灯塔。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幸运的人,童年治愈了一生。
生父母培养了我在心灵的最深处,学着不向任何人寻求依附的性格。独立的性格是女人立足于世间的根本。人当然有选择退出的权利和逃避困难的自由。然而,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天空更大一些,更蓝一些,更色彩斑斓一些,你就无权选择退出和逃避,而要与困囿着你的处境短兵相接,挥斥方遒,勇往直前。
可以很自豪地说一下:在小镇梁弄,知道我的人即使没有99%,也有88%。人们认识我,首先是从我的百货摊开始。
上图是我在菜市场的日常,下图是去市区进货归来。
2005年的初夏,我在镇中路与菜市场交界的十字路口摆地摊。凌晨3点起床,把熟睡中的孩子抱到隔壁孩子奶奶的床上,摸黑去菜市场抢位置。因为自幼胆子小,头顶上怪叫的猫头鹰和弄堂里伏击的狗都能吓得我泪洒一程。咬牙坚持了两个多月后,无奈的我参照一位安徽小贩推着小车边走边卖的模式,动手组装了一部简易的小推车,把杂七杂八的小百货分门别类地塞进去,从此踏上了没羞没躁招手即停的“货郎(娘)”道路。
我不回避我是个小贩,就像我不宣扬我的写作一样。我2010年接触文字,只是晚上把孩子哄睡后,在自己的QQ空间里写一点随心所欲的文字。像一个懒散的行人一样,走走停停,没有起点,没有方向,没有目的,更没有想过它们最终会成为了我人生中的一点微光。
摆摊与写作,都是我生活的本身。前者保障了柴米油盐的细水长流,后者滋养了春夏秋冬的来日方长。
在绝大部分人的眼里,在菜市场摆摊是不体面的职业。菜市场很吵很聒噪,可这聒噪中有热闹的人情味儿,有轰隆隆生活着的现实的喜悦感。我摆摊之初,方言也不能完全听懂。除了我小姨娘小姨父,我认识的人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十五年一晃而过,我成了梁弄人口中亲切的“阿三”。
生命的变化和流逝,是失去与成长互为因果,互生互灭。
我离婚后的第一年,我儿子和我说:妈妈,我必须承认你很牛!
我离婚后的第四年,我十七岁的儿子问我:妈妈,为什么你走在梁弄街上,那么多的人主动和你打招呼?你有什么事情,别人都愿意来帮你一把。我要怎样做,以后才能像你这样。
人生的所有节点环环相扣,下一环从不白白辜负上一环。你踏实走过的路,用心做过的事,诚恳说过的话,定然在某一个时刻,再来回报你。
我衷心地感谢所有的梁弄人,他们是我的衣食父母。小小的梁弄镇,经营小百货不是我一个人的专利,但很多上了年纪的人特别愿意专程绕到我的小摊位上来找我买东西。我一年回一次娘家,他们十天半个月见不到我,等我再次出摊,他们会不高兴地嗔怪我的“不敬业”。可当我告诉了他们我的去向,他们无一例外地理解我:爹娘要紧咯!那是一定要去的!
生父母生病住院,他们不通知我,姐姐弟弟也不告诉我。母亲笑着说,跟你讲干嘛?出钱出人的条件你都够不上。你把自己、把孩子照顾好了,我和你爸爸就放心啦!父亲的心脏搭桥手术还是他出院后我才知道的,好歹拎着个包一路火花带闪电地回去了一趟。腊月里,天气已经很冷了,出院刚三天的父亲床上马上躺不住了,一大早就拉着母亲去菜市场买肉,张罗着灌香肠给三姑娘带回浙江。
有一年的秋天,我和养父通电话,他的声调和往常的任何一次一样,无比的高亢欢畅。事后我才知道,他往大车上码稻草把子,从高高的车顶上摔下来,颈椎腰椎严重受伤,几个月不能动弹。他从供电所退休后,在外地的工地上打工,脑血管破裂被送到医院急救。养母膝盖粉碎性骨折,动了两次大手术。这些,他们一律守口如瓶。每年的年终,养母都要打电话给我,让我回家乡过年。我说,妈妈,我不回去,我的日子过成这样,什么也不能给你们,回去只有给你们添堵。养母说,你是我们的女儿,我和你爸爸永远不图你什么,只望着你和孩子平平安安。
我的两对父母,他们也许是天底下最普通最不起眼的人。但无论怎样,他们都毫无保留地温暖着我,呵护着我,源源不断地给予我良好的生活信念。
尽管我是个皱纹和大毛孔已蠢蠢欲动的七零后老阿姨,可在父母的面前,伦家还是个眯眯眼与双下巴齐飞的孩子呢!
我很俗气很虚荣啊,你们别见怪。我总认为,孩子是父母的脸面。当我站在异乡的的街头,听到别人表扬我说“侬的爹娘教养好咯,把囡(女儿)教育得介听话”时,我真的、真的、真的很高兴。因为,那是别人对我父母的认可和致敬。
人到中年,如果不能做一个让父母骄傲让父母宽心的优质孩子,那至少要端正态度,做一个自尊自爱的人。好好生活,不给父母丢脸。
2018年的初夏,我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渡你的人再久也会来》。2021年的晚春,我出版了第二本散文集《世间的小儿女》。
《渡你的人再久也会来》推出后,身边的很多人重新认识了我一遍,说“想不到嘛,你还是个作家”。又说我的文字接地气。我深深地明白,接地气的另一种意思是“土气”。这个------惭愧啊!我天天穿梭在市井之地,环境决定了我土得掉渣的写作背景。我学历不高,职高毕业,学了三年的服装制作,开过两年的裁缝店,从早到晚趴在老飞人缝纫机上哒哒地帮人缝制衣服加工被套床套枕套。
不想做裁缝的小摊贩不是好作家。一个三道小贩到作家的距离何止十万八千里,我断然不敢把自己往“作家”这两个字上凑。我不过是个小小的、小小的、小小的文字爱好者。
坎坷人生,孤单如影随形。必须亲自为自己编点什么------编出一个收放自如的小世界来。文字是结结实实是东西-----也就是这点结结实实的东西,歪打正着地炼成了我的骨骼。
写作于写作者本人,具有救赎的功能。这是最好的,也是最环保的。
比起神神叨叨地诉苦,不如关起门来下笔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