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缘》是一本由[美]德林·沃伦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观众缘》读后感(一):表演上的缘定三生 不抢一秒
表演上的缘定三生 不抢一秒
演技是可以教的吗?这应该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即使有很多人倾向于负面的回答。但不用多杠精,也能找到不少“反例”来。比如张曼玉,虽然她像大多数香港演员那样不是所谓科班出身,而是选美。而她最特别之处在于,能由一开始的花瓶,慢慢成为最珍贵的那类瓷器。当然你可以说那是一种顿悟,或者量变产生质变,但一来与她同时代的香港演员接戏都很多,毕竟当时电影很景气,而且拍摄周期很短,于是一年都可以拍好多,有了许多“试错”的机会,但好象也没几个人像她那样顿悟和质变。而且好象也从来没有一种说法,是一个伟大的演员,必须经由花瓶的洗礼与磨炼……
张曼玉演过很多出色导演的代表作,相信也不只是运气使然,而这些导演对她的指导与启发,应该也可以视为是一门门不收费,甚至还倒贴的表演课程,让Maggie在所谓文艺与类型之间游刃有余,这不仅仅是资方和编导的信任,更是一种观众缘。
而我个人对于张曼玉老师的看法是,她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外形优势,甚至是化“缺点”为神奇,其实她本身的脸形并不标准,也难说好看,最多是形容为猫,其实是不太端正的感觉,特别是两道法令纹,极为抢戏,但也正因如此,张曼玉利用这两条粗看有点怪诞的法令纹,能轻易演出那种“哭笑不得”的感觉,像《甜蜜蜜》中的两场重头戏,她的演技,对于表情与情绪的控制当然值得肯定,但在这中间,她的法令纹所起的作用也绝对不能小觑。
而以上自己对于演技的一些想法,正是看了美国电影人及表演教练德林沃伦所写的《观众缘 凭什么TA能成为巨星演员?》后所产生,确定与丰富的。当然,对于那些明星来说,如何保住自己在演艺圈的地位,并且不断的提升,是最大的课题,而《观众缘》这书,更面对的是有演员梦,事业刚起步的那种,于是书中大量的内容都是关于试镜,从而得到表演机会的,甚至后面的问题中也是如此,而且一看就是个专业人士,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细节,好比如果试镜迟到了,该怎么办,找什么理由最好?作者的建议是上一家试镜时间太长,拖晚了,而且书中友情提醒你,道歉要简短,而且只需要开始时道一回歉就够,千万不要在试镜表演结束后,再道一次。
至于对表演本身,沃伦先生也是倾囊相授,以《当哈利遇上莎莉》《时时刻刻》等经典电影表演段落为例,进行逐字逐句的精心讲解与提示。我看过舞台剧,一般也就指话剧的排练,有些导演确实是这样教导的,非常的细致。当然这也会让我想起小时候学语文时,老师也是逐字逐句的拆解。当然一种再好的方法,也是因人而异的。这就如同大家都想记忆力惊人,于是到处有人教授记忆方法,主要还是联想的办法,就是把要记述杂乱信息,变成一副画面,或是容易记住的片段,这种方法当然是对的,但在实际运用中能起到的作用,还得看各人的领悟以及习惯。用中国的古话说,那只能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但要是没有这些逐字逐句的拆解,领会,停顿,表达,以及情绪的爆发……可能也就不会有真正掌握表演技巧后,对于声音,表情,肢体动作的全盘掌控,就像肌肉是有记忆的,却是要在无数次的训练基础上。如果不是一个勤奋好学,而且生性敏感的人,可能会觉得很多表演,看上去都是大同小异,而瞧不出其中珍贵的不同来。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同类型产品的广告,因为大家的质量,甚至价格都差不多,于是为了给消费者留下更独特的好感,就需要找明星来代言,也就是给产品以附加值。而与之相比,演员自身的表演也同样是追求一种附加,或者说是观众缘,在台词都是一样的情况下,在一些细枝末节处,小动作,微表情中,以求给观者评审留下最深刻之印象,不增不减,不疾不徐,缘定三生,不抢一秒。
《观众缘》读后感(二):(转)表演上的缘定三生 不抢一秒
表演上的缘定三生 不抢一秒
李翼。
演技是可以教的吗?这应该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即使有很多人倾向于负面的回答。但不用多杠精,也能找到不少“反例”来。比如张曼玉,虽然她像大多数香港演员那样不是所谓科班出身,而是选美。而她最特别之处在于,能由一开始的花瓶,慢慢成为最珍贵的那类瓷器。当然你可以说那是一种顿悟,或者量变产生质变,但一来与她同时代的香港演员接戏都很多,毕竟当时电影很景气,而且拍摄周期很短,于是一年都可以拍好多,有了许多“试错”的机会,但好象也没几个人像她那样顿悟和质变。而且好象也从来没有一种说法,是一个伟大的演员,必须经由花瓶的洗礼与磨炼……
张曼玉演过很多出色导演的代表作,相信也不只是运气使然,而这些导演对她的指导与启发,应该也可以视为是一门门不收费,甚至还倒贴的表演课程,让Maggie在所谓文艺与类型之间游刃有余,这不仅仅是资方和编导的信任,更是一种观众缘。
而我个人对于张曼玉老师的看法是,她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外形优势,甚至是化“缺点”为神奇,其实她本身的脸形并不标准,也难说好看,最多是形容为猫,其实是不太端正的感觉,特别是两道法令纹,极为抢戏,但也正因如此,张曼玉利用这两条粗看有点怪诞的法令纹,能轻易演出那种“哭笑不得”的感觉,像《甜蜜蜜》中的两场重头戏,她的演技,对于表情与情绪的控制当然值得肯定,但在这中间,她的法令纹所起的作用也绝对不能小觑。
而以上自己对于演技的一些想法,正是看了美国电影人及表演教练德林沃伦所写的《观众缘 凭什么TA能成为巨星演员?》后所产生,确定与丰富的。当然,对于那些明星来说,如何保住自己在演艺圈的地位,并且不断的提升,是最大的课题,而《观众缘》这书,更面对的是有演员梦,事业刚起步的那种,于是书中大量的内容都是关于试镜,从而得到表演机会的,甚至后面的问题中也是如此,而且一看就是个专业人士,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细节,好比如果试镜迟到了,该怎么办,找什么理由最好?作者的建议是上一家试镜时间太长,拖晚了,而且书中友情提醒你,道歉要简短,而且只需要开始时道一回歉就够,千万不要在试镜表演结束后,再道一次。
至于对表演本身,沃伦先生也是倾囊相授,以《当哈利遇上莎莉》《时时刻刻》等经典电影表演段落为例,进行逐字逐句的精心讲解与提示。我看过舞台剧,一般也就指话剧的排练,有些导演确实是这样教导的,非常的细致。当然这也会让我想起小时候学语文时,老师也是逐字逐句的拆解。当然一种再好的方法,也是因人而异的。这就如同大家都想记忆力惊人,于是到处有人教授记忆方法,主要还是联想的办法,就是把要记述杂乱信息,变成一副画面,或是容易记住的片段,这种方法当然是对的,但在实际运用中能起到的作用,还得看各人的领悟以及习惯。用中国的古话说,那只能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但要是没有这些逐字逐句的拆解,领会,停顿,表达,以及情绪的爆发……可能也就不会有真正掌握表演技巧后,对于声音,表情,肢体动作的全盘掌控,就像肌肉是有记忆的,却是要在无数次的训练基础上。如果不是一个勤奋好学,而且生性敏感的人,可能会觉得很多表演,看上去都是大同小异,而瞧不出其中珍贵的不同来。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同类型产品的广告,因为大家的质量,甚至价格都差不多,于是为了给消费者留下更独特的好感,就需要找明星来代言,也就是给产品以附加值。而与之相比,演员自身的表演也同样是追求一种附加,或者说是观众缘,在台词都是一样的情况下,在一些细枝末节处,小动作,微表情中,以求给观者评审留下最深刻之印象,不增不减,不疾不徐,缘定三生,不抢一秒。
《观众缘》读后感(三):这就是演员!
把握机会,敢于冒险,把一个保守的想法演绎成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才是演员的任务。 ——德林 沃伦
如果你经常看美国电影、电视剧,可能会对很多演员的表演赞不绝口。他们的演技是如何磨练出来的呢?如果你不能完美回答这个问题,就请翻开《观众缘:凭什么,TA能成为巨星演员》这本书,去书中寻找你的答案!
作为”表演新浪潮”表演技巧系列其中的一本,《观众缘》披着鲜红的战袍在国内火爆登场。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颜值颇高,封面在鲜红色背景下,向我们展示了六具金灿灿的奖杯,暗示了一名演员将取得的非凡成就。
本书作者德林·沃伦是好莱坞炙手可热的金牌表演教练。 很多人对她不甚了解,1991年她导演过电影《黑魔女》,这部影片的男主角是我们熟悉的《星球大战》卢克·天行者扮演者马克·哈米尔(Mark Hamill)。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德林在表演界的功力之深。作为一名行业顶尖的表演教练,沃伦把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成这本书,真是字字珠玑、句句精华。
本书翻译林思韵同样也是表演行家,她横跨演员、歌手、主持人多栖平台。2021年凭借《囡囡》(Apart, Together)中的角色,她获得伦敦电影节、洛杉矶电影节、美国纽约曼哈顿奧尼罗影展等多个国际电影节展的最佳女主角奖。对于一本引进的译本说来说,专业的翻译决定了术语表达的准确性。书中一段段准确的注释,也证明了译者深厚的专业功底。
作为一个演员,淬炼演技的必要性毋庸置疑。否则一旦新剧开播,分分钟“翻车“。因此对于演员来说,只有扎实的表演技能才是真正“红”起来的关键。在这本书中,沃伦支持你用“自己”的自然反应去诠释角色。和以往被安利的表演方式不同,她建议你从自己出发,按自己的感受去判断角色的反应,并表演出来。
如何让观众喜欢上你的表演,她给了我们四个要点,敢于冒险,有幽默感,全力以赴,更要爱自己。只有让观众看到多角度,更有深度的自己,才会更有魅力。其中幽默感必不可少的添加剂,因为平铺直述的表演方式更适合催眠。如果你有对手戏,不但你自己全力以赴,还要调动起搭档的热情,争取把平淡无奇的情节生出万般变化。
台词功夫是演员表演训练中重要一环。请问,你能为“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这句话解读出几个意思?仔细思量后,感觉到了吧?针对相同的台词,不同的“节顿”也会表达出截然相反的内涵。即使没有画面,单靠语言的灵活应用就可以让你或粉无数!如果添加表情、道具、动作,这些“节顿“的触发点,并灵活应用,“节顿”甚至会取得远胜台词的效果。是不是很神奇?
潜台词、具体化更是为一段表演添加灵魂的方法。如果你善于挖掘台词背后的故事,就为自己的表演增加深度。具体化的表演能够在搭档眼前呈现“画面感”,从而让两人的互动更有效果,同时也能更自然地注入情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从影片类型上说,喜剧一直是票房良药,同样,有喜剧感的演员也更讨观众喜欢。这也是国内喜剧票房暴火的原因吧。长相、对时机的把握和敢于尝试的态度是好喜剧演员的三大法宝。但如果你没有喜剧天赋,也不用气馁,只要用心去琢磨,去磨练自己,仍然可以达到非常好的表演效果。
提到电影,自然离不开“剧本”两字。我们听过很多演员会带着编剧进组,当然他们的目的不是简单分析现有剧本。但对多数演员来说,分析现有剧本,找到里面的潜台词,隐藏的情感、未言的需求对表演更有积极的意义。这点对很多视频参与者也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因为短视频制作者很少有专业导演参与指导,大量的角色分析要靠演员自己来把握,能否读懂剧本就显得更为重要。
除了专业表演者,这本书对其他读者来说,也可以作为经典作品来阅读。比如对于影视爱好者,本书会教你如何领会演员的潜台词,帮助你跨越语言隔阂,更深入地理解对话后的深意。对心理学爱好者,本书教你如何构建画面感,学会如何更好地共情,让你尽快融入来访者的圈层。对客服、营销人员,这也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教材,本书中有实例有分析,能让你的沟通能力更上一层楼。对各类粉丝而言,这更一本追星必读书!因为书中讲述了很多片场的技巧和礼仪,以及一些选角上的小技巧,这都会让你的追星之路更加专业。
《观众缘》读后感(四):成为演员的TIPS
美国导演德林·沃伦的新书《观众缘,凭什么TA能成为巨星演员?》被中国引进和出版,虽然标题会有一些迷惑性,但整本书的内容还是体现了一本教材应该拥有的专业性、完整性。中文版其中有些部分翻译会有很难理解的部分,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寻找一个侧面来去置换,比如我的方式就是将一些表演的部分置换为"小说阅读",换位思考,豁然开朗。在此分享我在其中的收获,可能比一个从来不会演戏的人妄加评论要好得多。(这样拆解、分析和理解的过程呈现,也是因为翻译过后的大标题和小标题都十分晦涩,表演使用的专业术语在中文中的体现不算太完整,这似乎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让观众爱上你的几种途径(如何让观众爱上你)
如何演出所谓的真实感?"我们想要看到的是独特的你,而不是独特的你对某个人物的看法。"——无论你怎样揣测这个角色究竟会怎样,都不如让这个角色的经历放在你自己身上去演绎,直到自己可以用直觉作出反应。
或许这个和写作小说的方式非常相似,例如福克纳在写《喧哗与骚动》时,第一部分是以班吉的视角展开的,但班吉是个白痴,三十三岁时只有三岁小儿的智能,那么如何让读者也感觉到这并不是一个"心智健全的成年人臆想出的弱智人群的世界"呢?福克纳将这部分的语言表述部分置换为充满错误字眼和错误理解的字句,以一种天真姿态见证残忍和不公,加上意识流的写作手法,让读者以为这就是班吉的感受。
1、冒险:卸下自己的防备,全身心投入角色,展现真实的情感,哪怕是脆弱和不安全感。
2、使用幽默:不一定是非要逗得观众哈哈大笑,而是要对情境中奇怪的事情带有一些嘲弄的认知。
例如诠释台词的部分,作者举了个很有意思的小例子。同样一句台词,一个演员叫道:"我好累呀",而另一个演员则是在说话的时候夸张地瘫倒在椅子上,用手背压着他的额头。——而这个部分置换进文字也会更好理解。我们可见到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对人物的"白描"非常厉害,例如海明威,能把"一个老头捕了一夜鱼"的故事,白描成一部经典,这就是让人物在书中"表演了起来。
3、付出精力:放大情感,专注。如果情感不是装出来的,那么表演就更令人信服。
4、爱自己:对自己的爱和欣赏可以感染到他人。
1、每一场戏的重点都在于你和搭档之间,不在于第三方,记住与对方的纠葛,即使这场戏在表面上看是关于另一个人或事的。
在执行这个部分的重点就是要把握住你在表演的"主题",比如有一个初始的设定就是你与你的兄弟从小在竞争,那么发生任何争论时,都要思考这场争论的根本原因。妻子与丈夫在因为一件小事吵架,那这个背后是否有对方都想改变和控制对方的深层原因?深层次的思考对于表演来说会带来更多层次感。
2、不实用台词的时候,演员需要增加自己的肢体语言、肢体冲突以及面部表情。
3、搭档是值得花精力去合作的,也会更能传达正常表演的目的。
4、展示人物的内在魅力与品质,若你饰演的角色幽默、聪慧又充满力量,那么就要在台词和语气中体现这一点。
5、舞台表演和电影表演都需要用尽全力,不同的只是"声音高低",电影中也更容易被捕捉到细节。使用合适的道具去表达当时场景的情感,台词与走位是需要相互配合的。
6、试着在不同的情感维度来表达一件事情。
例如你对恋人感到愤怒,大喊大叫和发怒如果贯穿始终,观众必定会跑神,应该在其中尝试别的方法去表达,例如据理力争、威胁要离开,让对方体验到平静的愧疚感等等。
三、节顿(如何表演出强烈的节顿?)
节顿(beat)有两层意思,一是停顿一拍,二是一个拥有同样中心思想、主题的小节。
强烈的节顿就像文章中优秀的留白,如果一个人说"我爱你",另一个人很快地回复"我也爱你",那么这场戏好像都能被猜到,会失去力量。
1、触摸可以制造节顿,一段记忆可以制造节顿——因回想而产生沉默,节顿也可以通过表情创造。演员拥有更多的节顿,那么戏就会越好看,作者讲道:"有力量的沉默或者节顿是充满着潜台词和无声语言的。"
2、口误创造节顿:没能说出口的话,脱口而出的不和谐的话语——每一个"错误"都会让观众产生紧张感,充分利用这样的节顿并且尽力拖住时间进程。
3、发掘搭档的新身份,放大身份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感。
这个部分虽然表述起来不难,但能够发现表演其实是一种再创作,比如在一个剧本中的固定台词"我没有",简单的一句话,可以变成"我,没有。"我,没,有。"等等组合,每一种配合当时的情景都会产生不同效果。好的演员不只是"照本宣科",理解力是要超群的,也同时要拥有非凡的感受力,着实不容易。
四、潜台词(如何找到并运用潜台词?)
1、找到合适的潜台词,首先要选择整场戏的"结果",究竟带着怎样的"用意"才能有这样的表现。
剧本和小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小说可以进行心理描写,而剧本只是"叙事"加"场景搭建",我所理解的"潜台词",就是将剧本中未写出的心理描写自行填充(可见好演员还有希望成为一名小说家)——作者的意思是,想要找到合适的潜台词,就必须将每一次与人的相遇都当成深刻的,非常重要的。就像我们在电影里经常看到的配角"餐馆服务员",有部分服务员就会把盘子扔在一对恩爱的夫妻面前,那么潜台词或许就是"我在嫉妒你们"。
2、你角色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使用潜台词能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同时加上配合的行动,以及这句台词可以改变观众对你搭档的印象。
3、人物隐藏的痛苦、愤怒、绝望和幽默都可以提供潜台词。
五、具体化(如何为每句台词都赋予丰富的潜台词和意图?)
演员的所作所为是充满主观能动性的,肢体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充满张力的台词演说也更直击人心,以前非常流行的"广播剧"不就是在无法看见的情况下,观众们都牢牢被台词和情节结合的演说深深吸引了吗?
1、利用好标点符号,每一句台词不要都说成一样的感觉,凸显每一句台词的重要性(幽默感、重音),很多时候将台词连在一起会让人忽略掉部分台词。
2、排列词语时,下一个永远比上一个重要,要学会自己制造高潮,但避免让自己陷入套路之中。
当然,经验和足够的练习才能更多地帮助到年轻的演员们,在理论之外,那是最不可或缺的部分了。经验需要积累,但同时演员们应该保持自己内心的敏感与直觉的敏锐,有时候突发情况出现,反而是制造亮点的机会——一个漂亮的条件反射,可能会制造一个惊喜。
3、除了观众外,更重要的是让你的搭档明白你在描述的东西,角色需要根据出现的信息做快速理解,并且要表演出相应的反应。
这比较像在下棋,有时候你走上一部,对方或许会走一步你没有预测的路径,那么适时地根据对方的"回答"重新表现角色是非常重要的。两个人博弈地精彩,才能达成最后的"共赢"吧。
六、演戏的陷阱(如何去掉表演中多余的部分?)
这个"多余"更多的是指一些比较扰人的语言习惯,例如总是说"嗯",还有一些人我们明显的记得他会在句子里说上很多"然后",包括一些非常琐碎但对表达没有任何作用的小动作。
1、状态与情感的多余:不要在一场戏中全部是"忧伤",全部是"醉酒状态",其中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穿插不同的情绪和状态、行为。
2、哀怨和叹气会丢失力量。
这个部分作者还提到"恭敬、肃穆"的语气对表演的伤害,有一点晦涩,我想这部分的理解应该是一场戏若台词是悲伤和严肃的基调,从头到尾去演绎,必定是无聊沉闷的,而是应该挖掘角色在这段悲伤与严肃中背后的希望、快乐以及真实面对这些悲哀的心态。(同样也可以是不在乎、蔑视,也可以调用幽默感。)作者提到的一个Tip很有意思:"如果演员哭了,那么观众会感到同情;如果演员挣扎着忍住泪水,那么观众会为演员而哭泣。)
3、不要主动去想自己的表情,不要拥有自己外表的自我意识,同时也不要勉强和伪装,捏造你根本咩呀的情感。
这一点我在脑海中浮现了不少演员的脸——因为惊吓而张大嘴巴,再捂住口鼻的动作。我们都知道,真的被吓着,绝不是这样的表情。
七、喜剧表演(怎么才能搞笑?)
"只有观众提前预见了"摔跤",那么这个"摔跤"才会搞笑。"——作者的这句话值得在此考量。但她提到若是发生的情况非正常,且大多数情况对剧中的人物产生极端严重的影响,观众就会大笑。
1、轻喜剧中大部分台词的末尾语气是需要上扬的,一定要更大胆地发掘戏中应该引人发笑的地方。
演过《观鸟大年》等喜剧的演员史蒂夫·马丁告诉读者,喜剧是认真的,角色越认真越真挚,就越让人发笑(想想周星驰或伍迪·艾伦),发生的事情对你饰演的角色是不好笑的,但你表演得十分认真(较真),专注在自我状态中,失去自我意识,那么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越好。——类似"美而不自知的人其实会更美"。
2、大胆地,认真地(再一次)去演出一场喜剧,自己的笑声也可以带动观众发笑。
这里作者又提到一个技巧,是和搭档互动时使用的,简单来说就是和演对手戏的人"较劲",试图在对话中一次一次盖过他的风头,强调自己比对方更强。——由此想到,任何类型的演出,对手戏的设置,很重要的一点是关注你的"对手",毕竟这不是在做一场独角戏。
3、保持正确的节奏,要拥有一颗愿意寻找乐趣的心,能够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幽默,抓住笑点(若是创造喜剧的小说或者剧本,似乎也是同理,培养自己的心性也是很重要的课题)。
作者在这一部分的开头设置了一个小"考试":安排一段剧本《时时刻刻》要读者先读,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读,最后来和作者的解读去对比。在其中是如何分析出前文提到的"人物的奋力争取"(也就是人物的真实目的)。其实在人物故事的写作中也必须关注这一点,人物的信念,要抓住的那个东西,是贯穿始终的,也可以说是这个人物的个性,不管在做哪一件表象的事情,我们都能知道这是你在写的这个人物,而不是突然变成了另一个人。
尤其是拍摄电影,我们也知道并不是从开头拍到结束,也不是一集电视剧一次性拍完整,而是拆分成一段一段去表演。那么如何保证你的这次表演和三天后的表演,在不同的场景中表演了同一个人,重点就是抓住这个人物的"魂",理解到更深的地方去把握,否则整个表演是散开的,是无法捏合在一起的。
要做到深层的理解,作者提到一个关于"生气"的例子,从表面的剧本上看,一个女人是一个刻薄的,生气的、满嘴脏话又忍受不了自己顾客的女人,若只是去演出这样的形象,怕是比较单薄的,但如果再往深处理解,你会发现她是一位身处白人世界的少数族裔中的一员,你会感觉到她的脆弱与无助,那么将这些再呈现出来,人物又有了多一层的诠释。
其实我想这个部分也在于平时的"积累",剔除自己看问题非黑即白的眼光,尝试用复杂的回答来回答复杂的问题,甚至一个简单的问题。——慢慢我们能发现这个世界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十分复杂的。
其次,表演想要高于表象,又有了一处需要关注对手的部分。即使是这个"对手"仅仅存在于台词中,比如台词中有一个人名,但她并未出现,演员也应当想清楚"我"与这个人的连接,"我"和这个人构建在深处的情感,那么当演员讲出这个人的名字时,也会因内心的设定与理解呈现不同的状态。
作者的总结十分到位:"对你要演的每一场戏,你都应该详细地分析它的潜台词、潜在情感、需求和愿望。永远不要满足于字面上的台词。
九、技巧(如何在片场或舞台上驾驭自己?)
1、练习声音、气息。
2、重复练习如何哭和笑。
3、学会倾听、练习触摸不同物品、不同角色的人的方式。
4、在一开始就制造吸引力,而不是想着从平淡过渡。
5、熟记片场的术语和镜头术语,以及熟识各种职位(最好将中文英文对照来记),了解片场礼仪。
6、理解分镜:(a shot list)是指一场戏里导演想要的所有镜头的集合。演员需要理解完成一场动作复杂的戏需要拍摄多少镜头,所以演员也应该准备好一遍遍去演同一场戏(以便拍摄)。
作者在这部分给到了许多贴士以及着重地讲授了在试镜时的一些实用技巧,其中也提到一些演员们经常演得"不像"的部分。例如演打电话,挂了电话就会盯住电话看很久;或者是酗酒者,就表演成对酒瓶灌酒——其实这些都是失去了生活中的真实感的。在生活中多去观察和记录(写小说也是一样),是必不可少的,这会让你重新找回角色真实的质感,而不是通过全部是臆想去完成一段浮夸的表演。(当然,不要模仿给你讲戏的导演就好。)
十、解答问题
作者从各个维度罗列了一些演员经常提出的问题,但我认为这里不需要解答什么问题了,做到上述你就是个成熟的演员了!(开个玩笑)
最终我意识到主动的思考和感知原来对一个演员也如此重要,当然,艺术领域的创作都离不开对理性与感性的双重考验。与其说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成为演员,不如说作者提到的这些内容对我作为小说创作者的帮助更大,没想到这样的一本书会给我"人物塑造"上非常大的启发,算是一个小小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