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十种人性经典读后感有感

  《十种人性》是一本由[英] 德克斯特·迪亚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7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种人性》读后感(一):人性本善恶?

  还是不错的一本,叙述上还是有些混乱,以至于看着看着有点迷,一会是鱼鸟,一会又是故事人生,其实完全可以至少压缩一半,精炼一下语言的话,应该会更加精彩。

  我认为比较重要的表达都已经摘录如上,个人比较喜欢对死亡描述的那一大段。天文望远镜的角度决定了生活的态度,总之很有收获吧。

  《十种人性》读后感(二):讲故事+科学研究,一本挺有趣的探究人性的书

  对中信出版社持审慎态度,但新出的这本《十种人性:谁在决定我们的善恶选择》着实不错。

  作者是英国一个著名人权律师,接过一个案子, 案子和佛洛依德惊人相似,一个男孩在监狱里被狱警用“坐姿双抱”的手法管制,最后窒息而亡。这个案件令律师震动,他很难回答死者母亲问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他想弄清楚到底人何以至此,由此休假去了世界很多地方,探求人性的复杂性与可能性。

  刚看完第一章,探究的是人的“同理心”(感受他人痛苦)这种情感机制是怎么运作的。作者引用了大量神经科学、进化心理学等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同理心与大脑运作密切相关,而且在漫长进化中形成几个特点:

  1、大脑让我们对他人的痛苦十分敏感 (一个研究是盲人仍然可以识别他人的情绪,涉及大脑杏仁核的一种被激活的功能,被称为“情绪盲视”。)

  2、真诚的同理心是痛苦的,感知、参与他人的痛苦是有代价的,还会产生额外的认知负荷从而感到精疲力竭。(有效与人发生关系的人数是150,邓巴数字,同样我们无法共情很多人,替他人着想是令人疲惫的,所以身体会产生一种防御机制)

  3、大脑可以有效隐形一些实际存在的东西。(比如右脑顶叶受损的中风患者会罹患“视觉忽略症”,尽管双眼健康,但仍看不到所有空间左边的东西,比如看钟表只能看到右半边,吃披萨只吃右半边,左边部分是缺失的。)这种机制可以解释身体应对同理心带来的痛苦从而产生的防御机制——让我们面对很多人、远方人的哭声保持麻木或冷漠,隐形掉这些超负荷的痛苦,因为超过了大脑认知处理的能力)

  4、神奇的是,大脑一边自我防御,屏蔽一些超负荷的同理心,让我们变得冷漠,但同时,对他人保持同情时会激活大脑的纹状体结构,这个部分与积极情绪、爱、归属感、奖励中心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共情会触发大脑的奖励机制,从而给人带来“镇痛”效应,让人感到喜悦和满足感。(想到文学中讲的看到弱女子感到同情,于是便产生爱情,这便是“怜”这种同理心如何转化成“爱”的,因为触发了与爱情相关的波纹体结构;也理解了为何当圣母让人看似忍受痛苦但又不可自拔)

  第一章还讲了撒哈拉以南的童工剥削故事,里面童工与童工的同理心连接,十分感人了。 后面几章还研究人性中的其他几类心理机制,除了科学理论打底,还讲作者周游世界的故事,挺有趣的。

  未完待续。

  《十种人性》读后感(三):十种人性:这世界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非善即恶

  英格兰乡村有一处寂静的监狱,一个身高1.47米的小男孩出现在摄像头里,随后他向左拐,消失在摄像头的可视范围里,几分钟后,小男孩死了。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狱警也给不出适当的理由……当你听到这则消息,你会有什么反应;如果这名小男孩是你的孩子,你又会有什么反应?

  人权律师德克斯特·迪亚斯了解到这起事件后,决定探究人类行为的成因,他一方面收集神经学科研究理论;另一方面追根溯源,掌握从古至今的心智进化路径,编撰出《十种人性》一书,引发人们思考“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我们的内在有谁”三个核心问题,引导人们探究自我选择和行为背后的真正成因。

  十种人性

  7.6

  [英] 德克斯特·迪亚斯 / 2021 / 中信出版集团 / 新思文化

  下午三点半,你正准备出门接孩子。此时,手机忽然响起,一条令人错愕的消息出现在你眼前:一名被通缉的男子正徘徊在你孩子所在的学校。不等思考片刻,你飞奔前往学校,路上还不忘为自己的孩子祈祷;到达学校后,你看到惊恐万分的孩子、以及和你一样焦灼的父母们。你用眼光搜索着自己的孩子,轻声呼唤他的名字,突然,你听到了孩子熟悉的声音,但与此同时,你发现有一个教室里藏匿了24位孩子。你没有时间同时做两件事,如果去救自己的孩子,那教室里的24位孩子就会陷入危险当中,那么,你会选自己的孩子还是救助他人的孩子?如果藏匿的不止24位孩子,而是48位,甚至更多,你又会如何选择?

  德克斯特认为,无论我们做出哪种选择,都是正常的、符合人性的。人类体内的“亲缘主义者”特征会让父母将重点放在子女身上,一切以孩子为主,所以解救自己孩子这一选择无可厚非;但人性中也存在“施救者”的特性,面对1名生还者和50名生还者的未来,成年人在权衡利弊后,或许就会选择后者。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人性,帮助我们每一个人取舍,做出每一个决定。

  除了“亲缘主义者”和“施救者”特性,人们体内还包含了痛苦感知者、驱逐者、恐惧驯服者、观看者、侵略者、部落主义者、养育者、求爱者这八种特征。

  古希腊的奥林匹斯山上,除了不和女神厄里斯,其他神都被邀请参加忒提斯和珀琉斯的婚礼。不过厄里斯还是来到了婚礼现场,面对被拒之门外的局面,厄里斯决定用送礼物的方式来制造麻烦:她将刻有“给最美丽的女神”的金苹果抛到众女神面前,美神阿佛洛狄忒、宙斯妻子赫拉和智慧女神雅典娜被“最美丽的女神”这几字煽动,开始争夺苹果,婚礼现场被迫中止。

  纷争无法解决,于是宙斯出面,将裁决权交给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为获得金苹果,赫拉给了他无限的世俗权力、雅典娜给予他战争的智慧和力量、阿佛洛狄忒为他找到了一生挚爱海伦,爱情战胜了一切,阿佛洛狄忒最终获得了胜利。

  这则神话故事虽然虚构不真实,但其中富含了多层隐喻,男性会为了心爱的女性展现过人的雄性魅力,女性也会为了生存和繁衍,竭尽所能吸引异性。心理学家指出,公共场合中的男性在面对陌生人时会表现得慷慨,人类本性的“求爱者”特质会敦促自己彰显优势,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

  人性内核各不相同,《十种人性》让我们对人性本质有了一种全新审视,以全新的方式来看待人类如何对他人施加伤害,并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自我内心类型的桥梁,通过掌握不同的人性类型来驾驭它们,以此帮助自己认识自我和他人行为背后的真正驱动力。

  《十种人性》读后感(四):救骨肉至亲还是天下苍生,作出怎样的选择,暴露的是你真正的人性

  假设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场景:几个持枪劫匪闯入你女儿所在的学校,为了营救女儿,你设法潜入校园。很快,你发现女儿躲在离出口不远处的地方,但两个劫匪正在朝那边走去,很快就会发现她。另一边,教室里还躲着几十个瑟瑟发抖的学生,另外几个劫匪即将发现她们。

  这时,你面临着两个选项:

  一、带着你的女儿从出口冲出去,但教室里的学生全都会死;

  二、带着教室里的学生从窗户里逃出去,但你的女儿却会死。

  我相信,要做出这样一个选择并不容易,但身在其中的你必须尽快做出选择,你会怎么选呢?

  是救出几十个别人家的无辜孩子,还是只救你自己的1个孩子呢?当然,大部分人在经过短暂的犹豫之后,或许还是会选择救出自己的女儿,毕竟那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谁也无权苛责我们。

  不过,假如那是一间大礼堂,里面躲着一万个即将死在劫匪手中的可怜孩子呢?你的心会动摇吗?你还会像刚才那样铁石心肠吗?

  再进一步,假如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但那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科学家,他已经找到了治疗癌症的方法,只是还没有公之于众。如果他死了,每年将会有数十万人因无药可医而死于癌症。

  现在,你是打算救这个科学家,进而挽救无数癌症患者,使他们免于遭受难以忍受的痛苦和不幸,还是坚持只救自己的女儿,宁愿忍受天下人的谴责和骂名呢?你的内心又是否能承受这样的煎熬呢?

  在英国御用律师德克斯特·迪亚斯看来,每个人都愿意保护自己的孩子,甚至会牺牲几十个、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其他孩子,来换取自己的一个孩子。但与此同时,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数字,达到这个数字时,我们内心的防线便会“崩溃”,我们就会愿意牺牲自己的孩子,来拯救其他孩子。

  你心中的数字是多少呢?每个人心中的这个数字,能说明我们是哪种人吗?这正是迪亚斯在其新作《十种人性:谁在决定我们的善恶选择》一书中,向我们阐述的深刻论题——当我们面对生活的困境,看似平凡的人性会变得怎样?

  身为英国最顶尖的御用律师,在过去的25年里,迪亚斯曾接手了许多有关谋杀、战争犯罪、恐怖袭击的大案,并参与了多起具有国家法律发展分水岭意义的重要案件,而这段常人难以想象的经历,让迪亚斯人性之善恶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

  在这本书中,迪亚斯告诉我们,我们大脑中不断进化的模块,塑造了十种潜藏于我们内心深处的“人性”,分别是:痛苦感知者、驱逐者、恐惧驯服者、观看者、侵略者、部落主义者、养育者、求爱者、施救者,以及亲缘主义者。

  每一种人性都有符合进化理论的独特解释,每一种人性也帮我们解释了日常可见的一些道德困惑,比如:

  职场和学校里为什么会出现“小团体”?为什么集体会排挤个体?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有暴力倾向?犯罪基因真的是天生的吗?为什么男人在美女面前就更慷慨大方?什么样的人更具有同情心?同情的代价是什么?

  迪亚斯认为,当面临危急关头时,决定着我们为善还是作恶的,正是这十种人性模块。因此,只有彻底搞清它们的底层逻辑,我们才能更透彻地理解“我们是谁,我们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就拿“驱逐者”这种人性模块来说吧。迪亚斯在书中为我们讲述了一段真实的故事:

  一个名叫达萨里的印度年轻人来到英国留学,而他的梦想是成为一个电影明星。为了获得名声和金钱,达萨里报名参加了英国一档老牌真人秀节目《老大哥》。然而,在节目里,达萨里却因为自己的印度口音和精致的发型,被其他参赛者集体孤立,也成为观众眼中的笑柄。

  在一场PK中,被大多数观众投票驱逐的达萨里,不得不黯然离开节目。虽然在离开时,达萨里说自己并不在乎被淘汰,也不会记恨其他人对自己的孤立和驱逐,但几周之后,这个来自印度的年轻人却选择了轻生。

  在真人秀节目中,观众们只需轻轻一点,投出自己的一票,就能把每周一次的投票淘汰赛慢慢地推向高潮额,而“驱逐时刻”则代表着这场争斗戏达到了顶峰。此类节目往往深受观众喜爱,其原因何在?真人秀节目中的“驱逐仪式”,为何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迪亚斯从一种叫做“虾虎鱼”的鱼类身上找到了答案。

  虾虎鱼的名字里虽然带个“虎”字,但它实际上是一种很弱小的鱼类,只有结成鱼群,寄居在一丛珊瑚上,安全才能得到保障。在每一群虾虎鱼中,都有一对占支配地位的种鱼,一雌一雄,而剩下的十几条,都是居从属地位的雌性非育种虾虎鱼。

  迪亚斯告诉我们,在虾虎鱼这样的鱼类中,社会等级主要是由体型大小决定的。当它们相遇时,就会互相评估,也就是比较大小。这种评估可以说明一条虾虎鱼在等级体系中的位置,从而决定它有权做什么,以及群体对它的期望是什么。

  但是,社会群体的困境在于,如果没有某种约束,从属者就会有很强的动机篡夺“上级”的权力,顺势往上爬。这样的野心如果被其他从属者效仿,就会演变成一场噩梦——持续不断的大规模冲突,即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

  奇怪的是,虽然争夺霸主地位的竞争始终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包括虾虎鱼在内的群居动物,往往会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和正常运转的社群,究其原因,就在于“驱逐机制”。

  在虾虎鱼群中,一旦下级虾虎鱼的体型接近上级虾虎鱼,就会被上级虾虎鱼驱逐。如果一只虾虎鱼被驱逐出鱼群,很快就会被其他鱼吃掉,这是实实在在的威胁。要想不被驱逐,下级虾虎鱼就要控制食量,从而将体型控制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范围内。

  这就是说,被驱逐的威胁是控制从属者行为和促进群体相对和平与持久稳定的有效机制。这种机制广泛存在于动物社会中。人类也是动物,虽然人类的行为模式和社会结构远比虾虎鱼复杂得多,但基本的社会行为是一样的。

  更可怕的是,在人类社会中,驱逐行为有多重运作方式,往往更加隐蔽。例如,青少年会对身边的某个同学进行社交孤立和封闭,而这种行为会给对方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其造成的痛苦“是绵延不绝的”。据粗略计算,社交孤立会使一个人患中风或冠心病的风险增加30%。

  或许你从未意识到,我们驱逐他人,也被他人驱逐,我们是驱逐者,也是受害者。驱逐和排斥可能导致教室的持刀杀人事件,血淋淋的刀子落在走廊上;可能会使电视真人秀节目选手被淘汰后轻生;还可能导致善良懦弱的少男少女悄悄走出家门,死在树林之中……

  要知道,“驱逐者”只是十种人性模块当中的一种,除此之外,痛苦感知者、恐惧驯服者、观看者、侵略者、部落主义者、养育者、求爱者、施救者,以及亲缘主义者,都能挑战我们对人性的认知,刷新我们对自己的理解。

  在危机时刻,有一些善举,有一些恶行,人们以为自己永远不会做;外向与内向,同情与麻木,懦弱与勇敢,有一些性格我们以为自己永远不必选择。

  然而,当我们随着迪亚斯的讲述,或前往战火纷飞的中非,或目击一场突如其来的校园枪击案,或走访处在家庭暴力阴影下的儿童……只有身临危机时刻,你才会发现隐藏在人性海洋深处的“真我”。

  虽然我们希望相信人类是善良的,但在这个世界上,又充斥着太多恶行,比如杀戮。每当混乱来临,人性都既令人陌生又令人熟悉。正如迪亚斯在书中所言:

  “我们本性中至善与至恶共存,就如热沼地里的怪物!”

  当然,迪亚斯写这本书的目的,并非是为得出如此悲观的结论,也并非是为暴力和犯罪开脱,他只是希望,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是谁,又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才是这本《十种人性》的意义和使命所在:

  要想挑战有害的权力及其滥用行为,就必须在我们的头脑中披露它的存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十种人性经典读后感有感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有感  有感词条  人性  人性词条  经典  经典词条  
美文

 絮叨

 ?今天在公交车上的时候,我就在想啊,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好像就是由无数个选择题组成,每做一个选择我都会在想这个决定到底正不正确,但又好像每道选择题都没有正确答案,...(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