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与治疗》是一本由林孟平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4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果有一天我会去阅读一本心理学著作,那是不是表示我心理问题还没那么严重?
有点类似“亚健康”的说法,现代人的心理多少都有点不完美。我一直有些疑问,比如心理怎么定义好坏呢?健康心理的评判角度是在自己这边还是旁人那边?突然的emo算是心理出现问题了吗?自己可以确定心理是否出问题吗,又该怎么自救呢?
说到底,我对心理这玩意儿真的太不了解了。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刚看到的时候觉得太专业太难了。
基本看完之后,我还是这么觉得。但多少吸收了一些有用的内容,而且把它定性为了会常看常新的那类书。
首先,这类书绝对不是市面上那类心理成长鸡汤类的书。它绝对专业,干货满满,理论名词解释一大堆,实例论证也不少。四百多页沉甸甸的手感,拿着就觉得不亏了。
重点是,它的主要用户是心理咨询师,但它不属于心理咨询考试类,而是更加契合心理咨询行业的行为指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前者是帮助当事人处理正常的焦虑,后者还包括处理神经质的焦虑。但两者都需要咨询师和治疗师具备同样高超的素质。本书的目的就是帮助从业者培养这种素质。
那它对普通读者有啥用呢?
“久病成医”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不是因为病得久了才成医,而是因为对医疗知识的日渐熟悉才成医的。如果我们能站在医者的角度来看待疾病的话,或许就能更好理解很多医理了。同样,如果我们能多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过程,可能就会对自己心理上某些薄弱的地方更加关注吧。
这本书的2021新版序言中有句话我很喜欢:“事实上,一个人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面对自己,才能向他人寻求帮助,才可以仔细去证实个人的困扰或错误,以至生命有所突破、改变和更新。”
过年之后,我就一直找不到工作的状态。不知道为啥,总觉得上班十分疲惫,不止周一,每一天都如此。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翻阅这本书,漫无目的地想找到些什么。
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出生顺序”这一节。这里主要讲了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对孩子出生顺序的看法,很有意思,也符合绝大多数情况。简单来说,老大某段时间就是独生子女,老小某种程度上也是最受宠爱,老二很容易有竞争心。这里的主要论点其实是,心理疾病和家庭环境以及自己所处地位关系巨大。
阿德勒还认为:自卑,一方面能摧毁一个人,使人堕落或产生精神病,另一方面也能使人发愤图强,补偿自己的弱点。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而自己又感到绝对无法解决那问题,此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结。自卑会造成紧张,所以争取有约旦的补偿动作就会同时出现。但这动作总是朝向个人生活中无用的一面,欠缺面对真正问题的勇气。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他童年时因母亲对哥哥的宠爱、弟弟的出生而感到失宠且自卑,又因自己体弱多病而体验死亡的恐惧,可以说上面那些分析来自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所以,一个心理学宗师级人物,也是曾有心理缺陷的,这根本没什么可丢人的。
书中还有大量的心理咨询实例,可以让每个读者都能找到自己的类比。
在遇到与书中实例相似的问题时,不妨换个角度,以心理咨询的身份去思考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心理这东西太过玄妙,我们未尝不能是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与治疗》读后感(二):是否对于心理咨询还有误解呢?是否想了解心理咨询是怎么回事呢?
虽然现在社会对于心理咨询已经有越来越开发包容的状态,但那种传统的、来自于骨子里的观念还是深深的影响着绝大多数人。 提到心理问题,还是有很多人会认为是神经病、会认为是心理变态。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去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朋友就相对较少,也就造成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并不是很顺利。很多中小城市都找不到心理咨询机构,而学习、企业、社会公益的心理咨询更是形同虚设。 对于全社会还是要不断普及心理咨询的常识,普及心理咨询到底是什么?让真正有需求的朋友可以能够寻求帮助。像抑郁症这样痛苦的疾病,如果能够主动寻求帮助,那无论是对于当事人还是对于社会都是一大福音。
光尘文化出版了这样一套心理咨询的专业书籍,既能满足对于心理学爱好者阅读,也是对于广大读者心理普及最好的媒介。这一本林孟平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就其中一本。 这是一本心理咨询的入门级著作,全面而细致介绍了到底什么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有哪些相关理论?心理咨询的过程具体是怎样完成的?以及心理咨询中会注意的事项,等等。帮助对于心理咨询有好奇或有误解的朋友正本清源。 林孟平,香港大学心理学教授,他是在内地最早开始心理咨询培训的专家之一,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建设付了自己的努力。而他的这一本《心理咨询与治疗》更是成为很多培训机构和高校的基础教材,培养了大量的学生。
这本书从初版到现在已经超过35年,很多心理咨询的相关理论有了更新迭代,心理咨询疗法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但这些理论都还是在之前理论框架下来完成,至少现在心理学理论框架还能有太大的改变,而林孟平的这些理论依然有着其核心价值。心理咨询的基础常识也就是最基本、最本源的,也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内容。 关于这本《心理咨询和治疗》具体的内容就不做介绍了。因为一本教科书式的著作,内容太过繁杂,也不是短时间能够介绍清楚的,建议还是直接阅读学习。 还是来说一下心理咨询中最大的误解,也是很多人对于心理咨询的误解。要么任务这是治病,要么认为它没有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关于治病,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有区别的,心理咨询完全是为健康人服务的,就是要让来访者更好、更通透的生活;当来访者心理有困惑、不开心,抑或生活中出现变故,都是可以通过找心理咨询师聊聊。而疗愈的过程就是在心理咨询师无条件支持和保密下完成,不会对于现实生活有任何负面影响。 那为什么会有参加过咨询的人感觉心理咨询无用呢?很多人认为心理咨询可以能直接得到答案。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有朋友因为婚姻问题去咨询,就是想从心里咨询师哪里得到婚姻是否还需要继续下去的答案,但这真不是心理咨询师可以回答的问题。
所有的咨询活动都是在咨询师陪伴下,认识、梳理自我的过程,只有自己才能为自己的人生做主,回答问题不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范围,帮助来访者认识、了解自己才是。 是否对于心理咨询还有误解呢?是否想了解心理咨询是怎么回事呢?来读下这一本《心理咨询与治疗》,来丰富这方面的知识,在需要帮助时,走进心理咨询的世界。
这是一本有关心理辅导的教科书级的入门书籍,书中的内容其实都非常的好理解没有什么门槛,当然如果你知道那肯定更好。正好原先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的各种行为疗法在本书中都有,可以当做是以前知识点的延伸了。 这本书的讲述的重点在咨询,系统的讲述了咨询的理论、关系以及各种咨询类型。能够让人对咨询一个深入的了解。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叫做咨询。
咨询它不是简单的信息提供,它不是一种社交谈话,它也不是普通的面谈,不是单纯的教导,它不等于逻辑分析,它不等于给予忠告,它不是为人解决问题的,也不是安慰人的,同情也不是咨询,那么咨询到底是什么呢?
作者认为咨询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师。致力于与当事人建立一个巨治疗功能的关系来协助对方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即使当事人可以克服成长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使人生有统合和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其实就是说咨询不是简简单单的,而是要实实在在帮助别人实现自我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咨询师的个人修养问题,一个好的咨询离不开一个好的咨询师。作者建议咨询师最好什么都要有涉猎,像文学、诗歌、经济、历史等等,这些都可以对咨询过程有益。毕竟人无完人,咨询师也是人,但是咨询师需要更好的认识自己,不能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毕竟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职业,需要非常认真的对待。难免会遇到不喜欢的价值观,这就需要咨询师自己调节,要把对方看成是一个人,不要带入自己的主观因素,毕竟别人来咨询是需求帮助的这一点已经很好了。其实这些要求对于我们普通人也非常的适用,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迈向友好的方向。
作者建议,当我们在面对别人的咨询的时候,我们应该用长远的角度来看待,就是说要达到这个人的终极目标,终极目标即是自我实现。自我认识,自我促进或致力成为具有完美功能的人。如果只是因为它,比如说考试失败了,然后想咨询一下,只解决了他考试失败的这个焦虑,而没有使他真正的进步的话,其实这个咨询并不算是成功的,这和我们生活中也是一样的,比如说别人来向我们倾诉,我们不仅仅就是说可以单纯的聆听,然后帮他解决当前的问题,我们还可以诱导他,就是说能够更好的字接纳自我,接纳接纳他人。 解决咨询的麻烦有三个目标,第一个是直接目标,比如说他和他父母之间有问题,那我们就肯定是帮助他,先优先解决他和他父母的问题,这个只是我们的直接目标,然后我们还会有一个终极目标,尤其针对这种初中生、高中生,终极目标就是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和欣赏自己,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适当的生活方式中目标,终极目标就是自我实现,实现目标,就是说针对当事人的问题来进行做探讨,在过程中协助当事人达成以下的自我了解和自觉。
作者给的一些与感受相关的词汇,对于日常生活其实挺有用的
作者有一个观点非常值得学习,就是说人的不愉快啊,并不是说是由外在因素所造成的。事实上,人是由于自己的观念和对事物所作的解释而受到心理伤害,外存的事物并不直接伤害和影响我们。这对于我们一些耿耿于怀的事其实都有一个非常好的解释,就是想太多,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多做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才是王道。
除此之外本书还有各种教资学过的当事人中心疗法、心理分析疗法、行为治疗法的解释说明。最后一章提到的学生咨询,对于想当老师的人很有启示作用,只要是老师都应该学会咨询的方方面面,这对于了解学生处理学生问题等等都非常的适用。看完这本书学习到了很多干货知识作为入门书恰到好处。
《心理咨询与治疗》读后感(四):心理咨询与治疗:华人权威心理教材,助推教育和心理咨询事业发展
近期,世界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肆虐,与病毒“共存”还是“清零”成聚集之点。
人们面临经济与疫情的双重压力。
一方面,人们要吃要穿要工作要生活,另一方面,无处不在的病毒随时侵害人体。
恐怕今后一个时期,清除和防范病毒仍是世界人们的重中之重。
无论是放开“群体免疫”,还是居家隔离“清零政策”,都面临心理调适和心态平衡的问题。
怎么办?
至此,心理健康问题迫在眉睫地摆在人们面前。
因此,在这个时候,有良好的心态面对,有健康的身体应对,有心理咨询师的开导与辅助尤为重要。
疫情期间,读一读香港林孟平教授所著《心理咨询与治疗》一书,颇多启发。
林孟平是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可谓引进和助推内地心理健康教育第一人。
并且是位女士,大多数人从姓名上看,会误以为是男士。
按照林教授的观点,她提到最重要的一点:
从1994年开始,林教授便应邀到内地院校讲学和合作。
1998年秋天,与北师大合作,开办咨询与心理治疗硕士班课程,紧接着开了博士方向课程。
实际上,内地在改革开放之初,从不同层面相继进行不同程度的探索。
但以林教授与内地讲学和合作为标志,国内心理学领域开始广泛传播和认同。
这不但是因为林教授是人本主义学派继续人,是罗杰斯弟子柏特森教授第一个华人弟子,还因为林教授的人本主义情怀,开启了我国人本主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系统培训序幕,也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人才。
我在拿到书后,马上反馈本书做到“专业问题通俗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是一本不可多得、科学权威的心理教材和读物。
正如林教授说的“纵然我们不能常常自主,却往往可以选择面对生活的态度。”
面对奥秘克戎病毒,我们确实有些不能自主,目前遵守的一米线、戴口罩、酒精消毒、常开窗通风等措施,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同时也在让人们思索,未来人类将向何处去?生存和发展如何协调发展?
等等。
如果你想更多了解,读读本书会豁然开朗。
一个人,如果没有相当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是断然不可能做到将“专业问题通俗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要求的。
大家都知道,教授授课千差万别。
当年西南联大闻一多、朱自清等名教授授课时,不看讲义,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听的人爱听,受用。
比如厦门大学的易中天,因为播讲《三国》而广为人知,连天王巨星刘德华都是他的超级粉丝。
林孟平教授即是如此。
她将咨询是什么?咨询的目标与咨询师的本身修养,各类咨询理论,咨询关系与咨询专业,团体咨询与学生咨询,都结合实践,一一讲清点明,使我们一个心理学门外汉,同样读后深受启发和教益。
比如,在分析4种人性观时,将心理分析学派、行为学派、存在学派和人本学派列出条目,让人一看便知,一学就懂。
其中人本学派是这样说的:
大家看看,是不是通俗易懂,简单易学?
真正的写作高手,是用小学初中生都能看懂的语言,将人、事、物描述清楚。
林教授完全做到了这一点,并且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
更为深入浅出的是,后列出第5种人性观:儒家的人性观,这在诸多国内外心理学著作中,尚很少涉及,即使有也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
她将四书五经,以诚为本,修身之道,自省改过等古代提法,将孔子对人的看法,孟子论性善,荀子论性恶的观点一一列举,并重点分析,以此很好的将人本主义大师的人性观,和中国人的人性观相对比,相区分,相借鉴,可谓研究深入,通俗易懂。
这种专业问题通俗化的写法,一方面证明作者专业之精,写法之高,是权威的表述;一方面也为心理学的传播和普及,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典型的是金庸的武侠小说,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
假以时日,《心理咨询与治疗》这本书,必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最为权威的心理学教材和科普读物。
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上了一课,时间长达两年,甚至更长时间。
人们逐渐有“后疫情时代”的说法。
从目前美西方放开疫情管制,似乎战胜疫情近在咫尺。
从中,我们反思看看,健康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到底有多么重要呢?
林教授指出: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患有偏执性人格、强迫性人格、完美性人格的人,往往令自己不堪,而且严重影响到身边的人。
一个人成不成功,你往往可以从他的衣着打扮和言行举止看出一二。
实际上就是健康的自我形象。
今年特别有意思的是,疫情卷土重来,人们开始上网课,线上教育。
于是,网上出现很多段子。
有些居家三口人,男的早早上班,女的是老师在线上教学生上课,孩子在网上听老师讲课。
男的在家里没吃饭,草草到单位吃一口。
女的蓬头垢面,不洗脸不刷牙,不开摄像头,上网课一点不耽误。
孩子听课,老师在网上讲,那边老师刚起床,刚料理完家务。
如果再这么居家过日子,人们会变懒,体重会增加,智商会降低,形象会变差,自尊会升高。
愿疫情早日结束,还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
我们通过疫情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这也是心理咨询的最终目的。
感恩阅读,祝您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