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志
在我们的手机相册里,数量最多的照片是什么?自拍、宠物、风景...那爸妈的照片有几张?
有一位摄影师,曾经花费30年时间,拍摄12000多张照片,录制600多小时视频,只为记录下父母平凡而温暖的爱情。他甚至感动全国,被提名感动中国人物。
这个人叫焦波。
摄影师焦波
有别于人们心中“搞艺术的”形象,焦波看上去很朴实。
出生在山东淄博一个农民家庭里,他现在一开口还是习惯称自己“俺”。说起父母来,称呼他们“俺爹俺娘”,之后咧开嘴乐。
但这个外表憨厚的男人,心里却十分温柔细腻。
在他的镜头下,两位老人有泥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朴实和本真,也有相爱72年的甜蜜和可爱。
如今他们已经辞世。令人安慰的是,这些照片和影像,仿佛一双手,仍然安抚着焦波思念双亲的心,也同时为我们打开一扇门,走进焦波父母相濡以沫、与子偕老的一生。
结婚那年,焦波的父亲年仅16岁,母亲18岁。两个人通过相亲在一起,举行仪式前,彼此都没见过对方。
很多年以后,焦波问父亲:第一眼见俺娘,啥感觉?
父亲说:不高。不丑也不俊。
他又问娘,娘笑着说:俺当时都不敢抬头看他。
但就是这个如今看来不可思议的结合,竟然72年不散,在风雨中牵手同行。
【对爹的“旨意”,娘言听计从,尽管有时不情愿。】
过日子,怎么可能没有矛盾。
结婚前三年,两个人很少说话,闷声沉默地生活。一直到大儿子到来,他们的关系才有所缓和。
后来焦波问父亲:当初咋就没离婚呢?
父亲一瞪眼,说:
“在咱们家可不兴这个。结了婚就像钉子钉进木头,不能轻易拔出来。”
【第一张全家福。】
父母这一生曾经养育过八个子女,但在艰苦年代侥幸存活下来的,只有焦波、两个姐姐,和大脑有病的大哥。
【母亲裹小脚,在儿子的指挥下拘谨地向前迈步】
【父亲在镜头前同样不知所措】
大哥9岁时才学会说话,一辈子都要母亲照顾。70多岁时,还要老母亲半夜起床给他盖被子。
这样的孩子,不能指望他来养老,反而更像个“负担”。但焦波父母没有把他遗弃,也很少不耐烦。
他们总是把这个傻儿子打理地干干净净,让他看上去和正常孩子没什么区别。甚至当这个老儿子去世,年迈的母亲仍然戴上老花镜,一针一线给他把寿衣做好,送走他无忧安稳的一生。
如果说那个匮乏的年代最不缺少什么的话,那就是,不离不弃。
早些时候,家里穷,一年吃不上一顿肉,一次大丰收就能救命。
焦波是最小的儿子。考上师范学校那年,父亲已经57岁。为了不让他上学时过于寒碜,父亲给他买了一块手表、一辆凤凰的自行车、一件半大衣,花了300块钱。
【这两张,是生活好起来,焦波给父母拍的。】
在那个一斤猪肉8分钱的年代,焦波至今不知道这笔300块的巨款,父亲是怎么凑出来的。
他只记得,之后的十年,为了补贴家用,父亲进城打工,住低矮棚子,睡冰冷地面,吃5分钱一份的水煮白菜...
他是在拿老迈身躯,换儿子的灿烂未来。
想起《诗经》里的一句话: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也正是这份舐犊深情,让焦波对父母无限感激,从未忘记跪乳反哺的责任。
在父亲64岁那年,焦波的女朋友把家里的旧相机送给了他。他的第一反应是给父母拍张照,这时母亲已有皱纹,父亲早生华发。
第一次面对着儿子的镜头,两位老人显得有点局促,表情僵硬。
后来焦波进入记者行业,开始拿起摄像机记录父母生活。初次面对摄像机,父母更是躲躲藏藏,不好意思。
但慢慢的,两位老人开始坦然,“反正是自家儿子嘛。”于是镜头前,他们更加舒展自在。
虽然父亲只念过4年学,就被祖父从学堂里拽出来做木匠活了,但他最喜欢的,就是背古诗。经常三不五时地来上一句。
能完整地背出一首来,老爷子非常得意,背错了就嘿嘿笑。
母亲一辈子节俭,即使生活变好也不铺张。平时提着二斤豆子去村头换豆腐,过年的时候豆腐涨价了,她就自己动手,磨好豆腐,等儿子回来吃。
在世上,有无数夫妻像他们一样,在琐碎小事和柴米油盐里,吮取其中最甜的部分,相濡以沫。
两位老人年轻时容易争吵,年老后却彼此温柔。
母亲因为从小裹脚,指甲畸形。修剪困难时,父亲常常搬一条板凳,捧起母亲的脚,小心地给她剪指甲。
父亲干活时手上扎了刺,母亲戴上老花镜,拿针给他挑。挑得重了,老爷子像孩子一样嚷嚷:你这是在挑刺还是挖坑刨树根啊!
母亲好脾气,轻声细语:老了,眼睛花了,看不清嘛。
爱情从来不复杂,就是我帮你挠挠背,你帮我剪剪指甲。之后各自做事,心里有荡漾的微甜。
两位老人一直住在老屋里,安土重迁,不愿挪地方,也不想去城里和儿子一起住。
那80多年的故土,孕育了他们深沉温厚的感情。
随着父母年纪越来越大,焦波渐渐感觉到时间的迫切。
平时,他害怕收到家里的电话,担心那是爸妈生病的消息。想出差却怕家里出现意外,他不能及时赶回来。
有一年春节,母亲病重,已近乎弥留之际。老父亲喃喃到:“让我再看她一眼吧。”说完挪着脚步去看母亲。
病床前,这个一辈子没有说过一句“我爱你”的老人,慢慢俯下身子,亲了老伴的脸颊。
也许是这份深情召唤了奇迹发生。
第二天,太阳照过窗子,焦波发现,阳光下,母亲薄薄的眼皮在动,手指也在动。
母亲又活过来了!
上面这张照片,是母亲的病稍有好转时拍的。
父亲一到医院就抹眼泪:“咱俩结婚68年,这可是头一回没在一块过年啊。”
我想这句话也可以换一种说法:老太婆,我好舍不得你。
这些年,焦波就这么不停地拍,试图用影像对抗时间,把父母长长久久地留在身边。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被这对质朴的老夫妻打动。焦波在北京特地办了一个影展,他想告诉世人:他的农民父母,有多么伟大。
剪彩前几天,母亲病了。但她觉得办影展对儿子是件大事。别人百般劝,她都不听。倔强地挂上吊瓶,和父亲一起坐着火车过来了。
在人生里重要的时刻,她想和最亲的人在一起。
父母结婚70周年的时候,焦波照例拿起相机,给他们拍张照片。
母亲笑着说:我咋不高兴?
70周年,25550天,613200个小时,3/4的人生。在这个上了床都没有结果的年代,他们牵了手就是一辈子的爱情。
第二年,为了拍纪念照,老母亲甚至换上鲜亮的红色衣服。
焦波问父亲:俺娘好看不?
老父亲调皮地用京剧里的词回答儿子:你娘又勾勾又丢丢,实在好看,实在好看啊。
拍照时,有人提醒他们靠近点。
拍完这张照片之后两个月,父亲去世了。那天,母亲犯肺气肿,就住在父亲隔壁的病房里...但焦波怕母亲忧思过度,把这个消息悄悄瞒了下来。
我想这也是焦波父亲的意思:你要好好活着,即使我已不在。
两年后,母亲也离开了。
于是这些照片里的音容笑貌,成了焦波最亲近最贴心的陪伴。
【爹娘的最后一张照片】
在焦波老家里,有一个风俗,孩子蹒跚学步时,要割断拌脚线,就是让父母拿菜刀从双腿间划一下。这样,孩子就能顺利走路。之后,目送这个孩子离开,越走越远...
这是焦波在《我是梦想家》上的演讲。善良的你别掉泪,好吗?
在手机里,给爸妈留一点内存吧,没事的时候,多打一个电话。
趁时间尚早,一切还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