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原创文字,请抄袭者自重!)
本文理论依据:《灵枢》、《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
列位看官,今天为您说上一病,这就是牙痛。
牙痛怎么办?消炎药、止痛药,多数情况下,这类药物吃上就好,见效很快。
怕就怕,长年累月的、经常反复发生的牙痛。
好了。下面的文说,我们就来和您仔细聊聊这些难缠、棘手的牙痛。
首先说,牙痛一病,给人的感觉为口腔、外科疾病。但是考近贤冷方南教授所著《实用中医内科学》,却把牙痛辟为专门的章节进行论述,并分成了九大症候,详述了脏腑疾病状态下对齿痛的影响。这就在提示我们,治疗牙痛着眼于脏腑辩证,是完全有意义的事情。
那么,牙痛到底和我们的脏腑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这篇小小文说,自然无法涵盖全貌。所以我们挑选其中最为要紧、最为常见的因素,说与看官。这就是我们的胃和大肠。
先来说说我们的胃。看官且目及《灵枢·经脉第十》里面的话:“胃足阳明之脉,……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胃经和牙齿,尤其是上齿,是紧密相连的。具体说,如果外感风寒或者风热,传入阳明经,或者过食肥甘厚味、肆意饮酒者,则胃腑积热循经上行至牙齿,都会造成牙痛。
再来说说我们的大肠。大肠和牙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看官且目及《灵枢·经脉第十》当中的另外一段话:“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大肠和牙齿,尤其是下齿之间,关系密切。如果因为饮食或者外感疾病,造成大肠结秘实热,循经上行,就容易发生牙龈肿痛。
看官要注意了,由于这两种牙痛的深层原因,在我们的脏腑,所以我们在用一般的消炎止痛药治疗后,只能动其皮毛,故而特别容易复发,或见效甚微。
当然,胃和上牙之间,大肠和下牙之间的关系,理论上分得清楚。实际临床当中,未必如此清晰。这个时候我们又该如何区分呢?看官须知,这就要结合其他兼症来看了。怎么看呢?胃经病变所致的牙痛,往往烦渴、小便短赤。大肠经病变所致的牙痛,往往有大便干燥的现象同时出现。两者的相似之处,就是口中异味很大,秽臭之气难闻不堪,舌苔厚浊。
如此一说,看官是否清晰明了呢?
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针对不同的牙痛,我们该如何调治。
依旧先来看看胃的问题。胃经有火怎么办?看官须知,在我们中医方剂之林里,有一张专门用于清胃火、凉血、止牙痛的好方子。这就是出自《脾胃论》里面的清胃散。它的组成就是生地黄、当归各6克,牡丹皮6克,黄连9克,升麻6克,水煎服。这样的用量,我们参考自《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方剂学》。
这里面,用黄连直接清胃火,用升麻来宣发郁火。这体现了古人对待“火”的两种治法——。首先,用寒凉的要来直折其势(如黄连),这和用水来灭火没什么区别。其次,用轻宣之药来发散其势(如升麻)。这是什么道理呢?古人觉得,火的形成,有“郁结”的因素在里面。那么,如果把“郁结”打开,火的形成是不是就被遏制了呢?这就是“火郁发之”的道理了。黄连配升麻,一消一散,则火热之邪可灭。在此基础上,用丹皮凉血清热,用生地和当归滋阴养血,就可以取得理想疗效了。
接下来看看,大肠的问题如何解决。
这里面,还说到中医里面的另一张传统方剂——凉膈散。凉膈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它的作用,就是清上泄下、泻火通便。其主要构成就是大黄、朴硝、甘草各12克,山栀子仁、薄荷叶、黄芩各6克,连翘25克。水煎服。水煎的时候,加入竹叶3克。这样的用量,我们也参考自《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方剂学》。
这里面,大黄、朴硝、甘草,构成了古方调胃承气汤,专门用于清泄大肠实火燥屎。黄芩,则能清泄肺与大肠之热。在此基础上,用栀子清三焦之热,用薄荷发散郁火,连翘清脾热、竹叶清心热,全方就形成了清上泄下、通腹泄热之剂。这对于大肠有实热、燥屎,循经扰及牙龈,使得牙痛口臭者来说,直中病机。
所以说,这牙痛,在中医看来,到底是有一番深层原因在其中的。牙痛,不过是冰山一角。在其背后,则蕴藏着脏腑失调的大问题。
当然,啰啰嗦嗦这么多,可不是为了让看官自己配药来吃。我们的目的,还是在于向看官展示华夏古医学,对疾病的认知方法和调治方法。它迥别于现代医学的认知习惯,是中国古人经验医学的集中体现。文中方剂,看官务必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应用,以求万全。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