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麻黄不是发汗药,很多人不认同,确切说应该是通阳透热去水药,发汗只是麻黄汤的一个辅助功能,,用麻黄主要是在发越脾之阳气,所以常常甘草配伍,麻黄汤的喘,无汗都是外之肺表不宣,只在喘,无汗,发热,水气郁在肺表,用麻黄汤,肺主治节,如果见四肢沉重,水气郁在四肢的溢饮,见肢节酸痛,就用麻黄加术,或越婢加术随其寒热取用,如果郁表重证,无汗烦躁,随其寒热,大小青龙随证取用,无汗而喘因里热太甚,麻杏石甘,都在透热,不使阳郁,不使饮郁。通阳宣肺,不一定要出汗。辛凉解表哪个也不见出汗,出汗不是目的,表证随其寒热用药,方剂脱离人的实际情况单说出汗没有一点意义。
桂枝汤本为解肌到勿令误也,这一段是衍文,这是我第一次这样说,语义和伤寒通篇不符,仲景著书语简义奥,不会对你说勿令误也这样的话,这个话是读经的人有所得记录下来的,常常读经的人有所得就赶紧记录下来,而整篇伤寒论就是无数的让你有所得,才是它的真正价值所在,通篇找不出第二个勿令误也,况伤寒论太阳篇上篇都不见麻黄汤,这一定是后来读经人的注文,伤寒每一条都是法,可以前后互用,后面麻黄汤说了无汗,这里不会详细先啰嗦,刻在竹简上的字也要反复推敲,避免反复,费竹简,也重,不好带。
所以桂枝本为解肌这句话害死人,后来读经的都给它误了,桂枝汤不是解肌的药,单说桂枝,桂从圭,贵木也,是内敛的,不会那么锋芒毕露,伤寒论桂枝甘草汤治发汗过多,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是水气上冒,凌心而悸,水气上冒还用发散么?不是那个理,桂枝绝不发散,内敛得很这个药,气冲多用桂枝。
汤液本草王好古写的,最接近汉代用药思维,里面说肝苦急,急食酸以收之,以甘缓之,以辛补之,所以我常常说桂枝汤是治肝的药,很多人看不懂,本来就出汗得敛汗,解肌干嘛呢?而敛汗从肝,汗和肝,都从干啊,出汗的体质和肝都有关系,所以太阳篇搞个伤寒,中风,很多人看不懂,什么又是伤了寒邪,又是中了风邪,连教材都这样误人,伤寒论明明说了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风家风家,就是容易出汗的人,临床上往往脾气燥,白胖胖,腠理不密之人,容易上火动气,老生气也容易气虚啊,这种体质感受外邪就出汗了,桂枝汤是针对这类体质的人用的,所以伤寒论把人分为各种体质,有风家,湿家,饮家,呕家,虚家,衄家,疮家,,很多很多,把病和人的体质也按六经来归类,
所以表证风寒发汗不是目的,透邪要按人的体质出药,有的人感受外邪他根本就不发热,那麻黄附子该用还得用,再说了,六经都有中风这类体质的人,所以阳明中风,太阴中风,厥阴中风,少阴中风,都有,你好好找找,说的都是中风这类体质的人,桂枝也不是解肌,敛汗是它的用意,让肝不那么升发太过,汗自然就没了,按王好古汤液本草上的用药思维,所以痛泻要方,柴胡疏肝用芍药都是这个理,肝气老是上达,下面拉的肯定就不爽,肝气苦急㧕郁,不能旁达而四肢厥逆这都是用芍药这个药,芍药甘草方还专门是止痛方,痛都和肝的关系很大,桂枝汤用芍药不在解肌,只在敛汗,补肝以达到敛汗之目的,什么在表不能用血分药,那芍是血分药了,四物里面用的,用在有汗表证怎么说?忽略人的体质而谈用药没有一点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