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而言,其表现不一,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严重者可整夜不能入寐,在中医文献中,有称“不寐”或“不得卧”,或“不得眠”以及“目不瞑”等,其病因病机主要有气郁化火,扰动心神,胃中不和,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思虑劳倦,内伤心脾,以及心胆气虚,神摇善惊等,本病常兼头晕,头痛,心悸,健忘,以及心神不安等症,失眠多见于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等;
治法一
取穴:
神门,在腕部,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操作:
用1-1.5寸毫针,捻转行针1-2分钟,使患者感觉双臂酸沉,全身疲乏,有嗜睡之意为度,此时可不起针,保持室内安静,患者即可入睡;
来源:
新疆中医药,(1): 41, 1986;
治法二
取穴:
阿是穴,在天宗穴内侧一明显压痛处;
操作:
采用穴位注射疗法,取畅销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注射液各1支,共3毫升,用6号针头5毫升注射器抽取药液,在压痛点处局部常规消毒,将针推入皮下,行提插手法,待其胀感明显时,回抽无血液方可将药液推注,隔日1次;
来源:
四川中医, (12):51, 1985;
治法三
取穴:
安眠穴,位于翳明与风池连线之中点后侧发际处;
操作:
进针1.5-2寸,左右捻转不提插,使针感达同侧枕部,颈部和颞部,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来源:
河南中医,(2):36, 1982;
治法四
取穴:
大陵,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操作:
患者仰手平放,掌臂伸直,从大陵进针,沿尺,桡骨之间向外关穴直刺,得气后留针5-15分钟,每5分钟提插或捻动1次,使得气反应持续增强;
来源:
中医杂志,(6):46, 1984;
治法五
取穴:
太溪,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
双侧同时进针,针尖向外踝尖方向刺入5分,施捻转提插手法,而以拇指着力向前捻时着力下插为主,针下有麻感,效果为好,亦可分别进针后,再双手于两侧针上同时施上述手法,或加电针和温针,以增强疗效;
来源:
上海针灸杂志, (4):39, 1983;
治法六
取穴:
头三角,由双眼内眦直上与发际相交处取两点,再向上沿头顶正中取一点,使三点呈一等边三角形;
操作:
患者取坐位,定好头三角后,常规消毒,沿头皮与颅骨骨膜间快速进针1厘米(慢进针加重疼痛),稍稍捻转,留针1小时左右,中间捻针2-3次,出针时用消毒棉球轻压片刻,以防出血;
来源:
新疆中医药,(1):44, 1985;
治法七
取穴:
耳穴神门,在三角窝的外1/3处,对耳轮上下脚交叉之前取穴;
操作:
先用探针啊在三角窝,对耳上下脚的分歧处找敏感点,找好做一记号,常规消毒,将已消毒好的皮内针,用镊子钳住直刺穴内,轻轻揉按,使耳壳感到酸麻,外用橡皮胶布将皮内针固定,留针2-3天,留针期间每天用手指按压皮内针2-3次,每次1-2分钟,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
来源:
新疆中医药,(1):41, 1986;
治法八
取穴:
头三针穴,在神庭穴直上1寸及旁开各1寸处取穴;
操作:
选定穴位后,用0.5寸的毫针采用飞针直刺法进针,深度必须达到骨膜,这种针刺法刺激范围小,应力求部位准确,扎针后不捻针,中间不催针,留针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留针期间病人安静休息,闭目养神,起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每天1次,6天为1个疗程,休息1天,继续第二个疗程;
来源:
江苏中医,(6):44, 1982;
治法九
取穴:
神庭,于头部中线入前发际0.5寸处取穴;
操作:
用抽气法,在向外抽提时,要保证力度和速度,但每次间隔时间宜长,其频率由每分钟10次,渐渐减至每分钟2次,运针时间不少于15分钟,留针24小时,同时配合导引吐纳,术者要平心静气,患者端坐,闭目养神,全身放松,意守丹田,胸式呼吸;
来源:
中国针灸,(2):37, 1995;
治法十
取穴:
三阴交,在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取穴;
操作:
患者取卧位,选准穴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用3寸毫针垂直刺入,进针2-2.5寸深,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针刺时,要有酸沉,麻木,胀痛等针感,起针后,用干棉球压迫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来源:
中国针灸,(4):29, 1995;
治法十一
取穴:
四神聪,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取穴;
操作:
病人正坐,闭目养神,思想放松,意守丹田,先将穴位皮肤,梅花针常规消毒,然后用中等刺激,垂直叩打穴位,日针1次,每次20分钟,隔日1次;
来源:
笔者临床用此法多获明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