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针刺手法大总结!

导读:

由单式到复式,由简单到复杂。针刺补泻手法虽各有不同,但其理论基础都是遵循着《内经》补虚、泻实的基本历代针灸医家,对针刺补泻手法,都一直视为针灸临床治疗中重要问题。《内经》就曾提出了“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开阖补泻“、“呼吸补泻“等多种补泻方法。以后历代不少针灸家,在此基础上又相继发展,提出:“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烧山火、透天凉”等针刺手法。法则。

关于针刺补泻手法及其理论的阐述报道很多,都各有其意义。本文仅就补泻手法中的有关问题,谈谈个人的粗浅体会。

1:治神和守神

(一)治神

(素问.宝命全形篇)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本神篇》说:“用针之要,无忘其神”。神的意义,从广义来说可多方面理解,从针刺治疗补泻手法来说主要是:

1.     了解掌握病人的思想状态和心理活动;

2.     明确病人的五胜、六腑病机变化;

3.     认真观察病证的虚实盛衰。在全面了解掌握这些情况的前题之下,应补则补、应泻则泻,运用与病证适应的针刺手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不然则会犯“虚虚实实”泻不足而补有余之戒

(二)守神

守神,是对针灸医生提出的明确要求,如“必一其神”、“令志在针”、“谨守病机”等。要求细心体察病人,观察体会针下的微细感觉得气情况,做到因人、因病、因穴、因针下得气感的不同,而进行辨证施治,这正是“守神”。

2:针刺手法

针刺手法包括三个方面:即进针法、补泻法、辅助手法三部分。三者虽各有不同,却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一) 进针法

进针,是指针刺入皮下和进入到一定的深度而言。可采用刺、插、提、捻、旋各种方法,可单独应用,亦可一、二种或二、三种方法综合应用。

1. 刺:针刺入皮下阶段,是针刺能否减轻疼痛的关键。以往虽有“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困”以及“爪切”、“指压”和近年“针管”进针方法等,对于减轻刺针中的疼痛都有一定作用,但在严格要求消毒的情况下,有些方法受到了一定条件限制。因此,在进针中能作到(持针手)持针牢、执针正、掏转匀、刺入快、取穴准即可最大限度的减轻刺针的疼痛或达到不痛

2. 插:指在针刺入皮下以后,继续进针达到预定深度而言。此时进针要作到:进针速度慢(相对的)、刺入方向准。以便于在进针中探索、发现和掌握“得气”,并在“得气”的同时施行手法

3. 提:在进针到预定深度而未能“得气”,则可按不同的补泻手法将针向上提到预定部分。在提针中也要注意针感(得气),和按不同补泻手法掌握提针速度。

4. 捻:在刺针和向预定深度进针都可以捻,但必须注意掌握捻的角度、速度。捻转的角度小、速度慢、牵惹肌纤维组织轻,则进针中疼痛也轻;若捻的角度大、速度快,则反之。

5. 旋:是指进针中向一个方向捻转。当持针手感觉针下有一定阻力,或者病人感觉疼痛时,则应停止旋捻,或向相反方向旋捻。旋法多用于过于肥胖之人,在不易“得气“情况下,偶而应用,一般用时较少。

(二)补泻

针刺补泻方法很多,但其基本“核心”是以“得气”为主。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1. 捻转法:捻转是补泻手法之一,也是针刺手法中获得“针感”的重要方法。病人耐受性大,敏感性低者,捻转角度可大些;病人耐受性小,敏感性强者,捻转角度可小些

2. 提插法,提插补泻是获得针下得气及激发“气至病所”的良好方法。当进针到预定深度或施行某一种补泻手法进针到预定深度,而未能得气,可按原方向反复提插2-3次;如仍无得气现象,则可按经络循行纵行方向向横行方向提插(以不离开经络循行线范图为主)则往往易于得气。

3. 震颤法:在进针到一定深度,为激发针下得气可用震颤法;为促进得气程度加强或感传程度加强也可用震颤法。震颤不同于提插,震颤动作要较上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快,深度不变,而提插则反之。

4. 刮针法:一个指抵压针柄顶端,另一指甲刮动针柄;亦可用拇指或食指指腹紧贴针柄,另一指指甲刮动针柄。此法可起到增强“得气”和促进“气至病所”作用。

5. 针尖方向:为使“气至病所”,针尖所向方向有重要意义,如针内关穴针尖偏向心端,则感传易向肘臂方向传导;针尖向远心方向偏斜,则感传易向远心(掌指)方向传导。针其它上下肢穴位亦如此。

6. 候气法:一种是针刺中气未至,留针数分钟再行手法,如此反复应用以等气至;另一种是手不释针,密切观察以待气至,二者均有一定作用。

7. 呼吸法:呼吸是补泻方法之一,但实践证明,在各种针刺手法中,如能更好调动病人积极性,使其配合呼吸施行针刺补泻手法,则有促进得气和感传作用。

3:辅助手法

辅助手法在针刺和施行手法中都其有重要意义。《灵枢.小针解篇》说:“右主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针而出入也。”《难经.七十八难》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都说明辅手在补泻中的重要性。尤其在进针以后施行补泻手法中辅手对于激发、促进“得气”,控制“气至病所”的感传作用有一定意义。

常用的辅助手法有:按、循、摄、捏、揣、叩,对于激发经气促进“得气”和感传都有良好作用。按,对控制针刺得气向予定方向传导作用较明显;循,摄对激发经气使针下得气作用较大;捏、揣、叩,不仅有激发经气促进得气和感传作用,而在减轻刺针疼痛也有一定作用。

4:小结

 

针刺手法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而针灸临床治疗中认真作到“治神”“守神”则是针灸医师掌握病机,施行补泻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刺补泻手法与练好基本功夫:练气(呼吸精气,使气达其所欲至之处)、练指(指力、指感)、练技巧有重要的关系。补泻手法种类很多,我们认为补泻手法的基本“核心”则是“得气”和“气至病所”。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辽宁中医学院/马瑞林,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针刺手法大总结!  针刺  针刺词条  手法  手法词条  总结  总结词条  针刺手法大总结!词条  
经穴

 介绍几种实用刺血疗法

引言三棱针刺血疗法在临床上还是很常用的,尤其是对于某些疾病,效果可能比药物还有见效快,今天就介绍几种常用的实用的效果好的三棱针方向疗法。1.咽喉肿痛主要是针对于...(展开)

经穴

 这10张高清定位图,让手诊变的如...

手一伸出来,整个人体结构,五脏六腑都按比例缩放投影到手上,本着上应上,下应下,里应里,外应外的原则,那么今天小编就用最简单的语言,用最清晰的图片,让你一次记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