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催眠是一种有规律的自然生理现象,无需他人帮助,自己便能入睡。而且处于睡眠状态下的人通常是不会感受到外界的声音。睡眠时的脑电波是Delta。而催眠状态下的生理和状态和人清醒时很相似——一切感官如听觉、嗅觉、触觉都很灵敏,也可以讲话,只要和催眠师有一对一的单线联系。可以说被催眠者和催眠者之间有种特殊的感应关系。催眠状态时脑电波为Alpha。
催眠与睡眠的区别介绍:
尽管都要睡眠,但很明显,谁也不能从自己的体验中得到大量的睡眠知识。在这一领域里,正是由于科学研究方法的但是,特别是脑电图(EEG)的发明,使得关于睡眠与梦的知识爆炸性的增长。在做电脑记录时,要将电极置于头皮上,测量脑的电活动变化。德门特和克莱曼(1957)通过记录脑电图而分别出睡眠的四个不同阶段。在第一期睡眠中,脑电图呈高频、低幅的波形,与清醒休息状态(0期)的波形相似近,只是较不规则。在这期睡眠中,人们正在打瞌睡。而且若从这期睡眠中醒来,人们甚至否认在瞌睡。
第三期睡眠的脑电图以大而低的波形为其特征,偶尔见有短时的、有节律的低频波(棱形波)。第二期睡眠较第一期睡眠深。第三期睡眠又较第二期睡眠为深,在这一期睡眠中,脑电图的波形更不规则,期间也有棱形波,只是其波幅较高(6波)为其特征。此外还有快速眼动(REM)期睡眠,这时人们正在做梦。在一夜的睡眠中,人们人均要经历5段快速眼动睡眠,每段间隔大学90分钟。
被催眠者脑电图的波形与睡眠者二、三期波形和四期的波形好像有很大差别。例如在催眠过程中几乎没有思琪6波的迹象出现。切托克和克拉乌兹讨论过一期睡眠与催眠在脑电波上的相似性。这种相似当然部分是受与催眠师暗示受术者感到瞌睡,正在闭上自己的眼睛,甚至题上1-2秒针。或者正如埃文斯指出,它是由脑电图记录的不敏感性所致;催眠与睡眠的脑电活动本来可能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为电脑记录时的过多干扰所掩盖。可以预料,如果受术者施加“觉醒”信号,而不是相反的“催眠”信号,那么其脑电波将有很大差异。
为什么催眠曾被视为是与催眠相同的状态,这一点是很清楚的。在别人看来,正在睡眠的人与经过“睡眠”诱导催眠了的人在表现上颇为相似;二者显然都可能产生不随意活动,如生动的做梦。催眠与睡眠的另一个可能的相似之处在于,有人(埃文斯,1977)发现受术者在接受哈佛集体催眠易感性量表A表的测试时的得分与他们的夜间入睡能力有关。埃文斯认为,这种相关可能是因为人体内存在一种控制意识水平或意识状态的机制;而该机制无论在人们进入催眠还是睡眠时都发挥作用,除了上诉相似之外,人们一般认为催眠与睡眠是大不一样的两种状态。
有调查显示,睡不好约90%都是心理压力造成的。想睡个好觉,要从心理调节入手。
那么,能不能有一种方法,每天20分钟的训练就可以改善睡眠呢?
“这是催眠能达到的”。在催眠领域研究超过15年的,北大医学博士、美国催眠促进学院治疗师马春树博士说。
现在,国内2千多名催眠师的老师——马春树博士的《20分钟提升睡眠质量》训练营正在开课中,1500+人已改善睡眠,推荐你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