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别让你的孩子成为“心理孤儿”!

 01 

心理孤儿是怎么造成的?

所谓“心理孤儿”是指学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闭、游离集体氛围,怯于交往、难于融入社会生活的特征。“心理孤儿”实际是一种心理不健全的现象。

孤儿,往往丧失了生命中最亲密的关系,但造成损害的不仅仅是家庭客观形态的完备与否,更重要的是亲密情感联系的缺乏。心理孤儿和实际孤儿具有同样的孤独和痛苦,有时候还可能更甚。

造成心理孤儿的原因有多种,但主要有以下两类情况:

(1)父母忙碌被忽视的

现代社会给了人们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多样的选择,但个人奋斗要付出的代价以及育儿成本也似乎直线上升。于是,很多新的家庭问题和育儿误区开始受到关注。

有的父母——在传统观念之下,特别是爸爸——总觉得自己肩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所以经常会奔波在外或是忙于应酬,他们可能长期和孩子身处异地或者早出晚归虽在同一屋檐下但也难得碰面更无暇相处,“留守儿童”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是自然的,而自然的依恋关系需要在交往中发展,特别是在生命的早期,孩子难以去理解很多道理,感受和体验便是他们的全部——“一家人在一起”,这是所有孩子心中最大的喜乐。

当然,简单地让所有的父母都天天陪孩子吃饭、经常和孩子游戏,不尽现实也并非必要,关键父母要意识到“亲子之爱无以替代”,因此,在出门在外或给钱回家的同时,别忘记以各种方式和孩子问候一声、沟通一下。让孩子知道自己对他的牵挂和永远的爱,也听听孩子的心里话,相信这一定会带给彼此温暖和感动。

客观限制造成的“见少离多”也是很多父母心中的痛,有些父母出于补偿,会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造成孩子无休止的要求但却永远都难以得到满足,实际上,内心中情感的空洞是难以用任何的物质化的东西填补的。

与此类似的,还有些父母,觉得养了孩子就应该给他最好的,而这个最好往往有一些外在的衡量标准,如穿名牌衣服、玩高档玩具、上优质学校等等,甚至有些父母会把孩子彻底“外包”,饮食起居、教育游戏都有专职机构专人负责——因为他们更专业!我们不否认这些高品质服务可以给孩子带来的助益,但是,如果由此而认为父母只要挣钱就是了,造成亲情缺位,那就是舍本逐末了。养育孩子不是制造机器,所以,情感的关照高于一切。

(2)父母争斗被伤害的

还有些孩子,不幸处于父母矛盾的漩涡中。就像曾经有无数的原因促成一对夫妻结合一样,或许某一天,也有许多理由让他们难以共处。而若他们已为人父母,孩子就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虽然很多研究指出,父母离异带给孩子的创伤是巨大的,但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真正对孩子成长有重大影响的,不是父母的婚姻结构是否完整,而是家庭情绪的结构是否完整;父母离婚时的处理方式,远比离婚的时间点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来得大。

父母在产生矛盾或决定分手时,于孩子,通常会有些不当的做法,如争夺孩子、剥夺另一方和孩子相处的权利、还有灌输怨恨,而且是以“爱”的名义——是“为给孩子更好的”,但其实质却往往是以孩子为工具攻击和伤害对方,泄一己之私愤,忽略了孩子的需求、孩子的感受和孩子的权利,忽略了夫妻相恶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即刻和长远的心理阴影。

孩子的心目中,父母那两个人就是他最亲的人,无论其高低贵贱;与父母关系的性质是他以后与人交往特别是发展亲密关系的基础;父母间关系的处理方式也是他对人关系的榜样。因此,父母的分合并非关键,重要的在于让孩子感觉到:“他们永远是我的父母!”

 02 

如何避免孩子成为心理孤儿呢?

(1)“养”“育”并重,身心结合。

孩子的生活要照顾好,孩子的心理需求更是不可忽视,父母是孩子最亲近最信赖的人,父母要注意抽出时间来多和孩子沟通,听取孩子的意见和建议,和孩子一起聊天,游戏,出行,在潜移默化中把爱传输给孩子,在身体力行中影响孩子,润物于无声。

(2)让孩子参与家庭的部分决策,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让孩子体会成功的快乐,家庭和谐,人人有责,让孩子在家长的指导和带领下参与简单的日常劳动,即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又增长了孩子的生活常识和知识,更是在工作中增进了亲子沟通,融洽了亲子关系。

(3)鼓励孩子大胆与同龄伙伴交往,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玩伴也多来自同学和邻居,交往的范围十分狭窄,家长不妨鼓励孩子大胆的结交其他的同龄伙伴,在拥有几个较固定的伙伴的基础上,扩大交际的范围,比如到图书馆,外出时遇见的同龄人,邻班的同学,朋友同事的孩子,……

(4)交给孩子基本的安全常识,但不要过度保护,刻意夸大潜在的危险,有的父母对付孩子不听话的办法往往采用恐吓的办法,“不听话,就让老拐子把你背走,”‘不能乱跑,有坏人’……这样都会让孩子形成恐惧心理,对环境充满警惕,时刻紧张,害怕又期待坏人的出现。

(5)尽量自己照顾孩子,不要把孩子寄养或寄宿过早,3岁以前是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越是幼小越容易受到伤害,越是早年的伤害越是影响深远,甚至会伴随终身,即便是3岁以后,也要尽可能的减少和孩子的分离。因为孩子还没有能力去判断是和非,一旦接受了错误的教育,形成了错误的思维定势就很难再改变。

(6)陪伴孩子,享受童年

作为父母要了解儿童、青少年成长的生理、心理知识,并按照他们的生理、心理规律来处理事情。要反对“棍棒型”、“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调查分析,孩子喜欢“朋友式”的父母亲,而不喜欢“牧师式”、“师徒式”的父母亲。家长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放学路上少接送,让子女与其他小朋友结伴而行;周末和节假日让子女邀请小伙伴来家玩,鼓励子女利用空闲时间与同学小伙伴进行电话交流。通过串门,扩大交往的范围,学会与各种人交往的经验,消除一个人独处的寂寞。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职。父母绝不能因个人的情感、是非问题而置自己的子女于不顾。经常争吵的父母要学会理智,忙于应酬的应尽可能早点回家,经济不宽裕的也尽量不要牺牲养育孩子的时间去挣钱。

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应多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了解自己子女的思想脉搏,多安排一些时间给孩子。 

弗洛伊德说过:“自幼享受充分母爱的孩子一生自信“!而自信的孩子才阳光,,而自信的前提是:父母充足的爱和包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孤儿  孤儿词条  成为  成为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  心理  心理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