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伤害?

《人间失格》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代表作,讲述了男主角从青少年到中年,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历程。

小说开篇就说,“我这一生,尽是可耻之事。”

这部小说被认为是太宰治的自传,那么强烈的羞耻感,到底是从哪来的呢?

太宰治出生于富裕家庭,在家中排行老六。因为当时奉行的长子继承制,让他在家中成为地位很低下的人。

父亲忙于事务、母亲体弱多病;从小缺乏家人的关爱,还要看兄长们的脸色,太宰治感觉自己很“多余”,这种感觉一直陪伴了他的一生。

这位和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齐名的作家,最有名的一句话竟是“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他一生自杀过五次,39岁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人间失格的意思,就是丧失为人的资格。

自我否定、内心苦闷、渴望被爱,有多少人像太宰治一样?受过家庭伤害的人,难道一辈子都不能走出牢笼吗?

那些幼年时期被漠视、虐待、家庭不幸的人,成年以后也很难发展出充满希望的特质,但是总有一些例外的人,反而形成了比普通人更坚韧的性格。

心理研究发现,这类人通常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01:

察觉“这不是我的错”

他们能察觉到父母教养方式不当、甚至有虐待行为等,并把这些看做是父母的过错,而不会归咎于自己。

这一点听起来很简单,真正能做到的人却非常之少。

在虐待给儿童带来的各种影响中,羞耻感最为顽固,也就是认为,“这都是我的错”。

首先,父母是最该爱自己的人,如果父母都讨厌、虐待我们,我们会认为,那一定是自己出了问题。

要不是成绩差,妈妈就不会骂我了;

要不是把花瓶打碎了,爸爸肯定不会用皮带抽我;

如果我性格开朗,他们就不会只喜欢弟弟了;

……

长期带着羞耻感生活的人,会对自己十分苛刻,极度渴望爱但又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甚至像太宰治那样,认为自己根本不配活在世上。

其次,认为父母有错是不被社会允许的,特别是在提倡孝道的文化中,孩子绝不可以说父母的不是。

父母也是人,他们怎么就不能有错呢?

假装伤害不存在,对孩子是不公平的,他们可能要带着自我怀疑过一辈子。如果不能正确认识父母的问题,这些伤害带来的深层影响就很难被消除。

而且,最糟糕的是,他们还可能把这些没有解决的负面影响再传递到下一代。

分清责任,目的不是为了指责谁,而是要解决自身成长的问题,停止恶性的轮回。只有先学会关爱自己,才能真正做到宽容和理解。

另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父母是否有错是有争议的。

比如说打孩子算不算错?

马未都就曾在圆桌派的一期节目里说过,过去大院里的父母都打孩子,还用工具呢,那么多被打的孩子不也没事吗?

他的原意是:适当的惩戒是必要的,但是有些人会把“打孩子没事”过分放大,就像把“只要打孩子就是伤害”也过分放大一样。

从孩子的角度说,有的孩子天生比较敏感,有的孩子神经大条,他们的感受就不一样;

父母的角度来说,对于无法无天的小霸王,有效的惩戒是一种必要的手段;但如果只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怒火(大多数情况都是如此),惩戒通常和孩子的行为完全不匹配,比如没写完作业就用皮带抽,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父母平时除了打骂没别的教育方式,和极少打骂、更多是关爱的,结果也不一样。

另外,几千年来,父母怎么对孩子是有不同标准的。

在欧洲的中世纪黑暗时期,父母可以随意处置孩子的性命,养活孩子就是为了让ta当童工,抛弃甚至杀掉都合理合法;

中国过去强调的是“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哪吒想自杀首先要割肉还母、剔骨还父,一个孩子有什么资格和父母谈权利?

可是今天,在发达国家大声骂孩子都有可能被邻居检举,甚至丧失监护权。

时代不同了,不能再用老观念衡量现在的行为。下一代比上一代要求更多自我和尊重,孩子也有独立的人权,这是一种人类文明的进步。

想要走出原生家庭的伤害,就要先看清楚哪些是父母的问题、时代的问题,从不再把这些背负在自己身上开始。

02:

其他人的认可

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父母的认可,越是得不到就越执着。

就像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女主角,因为做鬼脸让父亲笑过,

就一直通过作践自己、讨好父亲来获得“爱”,还把这种模式泛化到和其他人的交往上。

父母的认可对孩子建立自信的确很重要,特别是在年幼的时候,但这并不是获得支持的唯一途径。

我有个聪明漂亮的朋友,妈妈却说她丑,从来不夸她,总想用打压的方式促进她进步,这也是那个时代大多数父母的套路。

但是朋友并没有因此失去自信,因为在她成长的关键期,她的叔叔非常欣赏她,说她是个很特别的孩子,将来肯定会有前途。

她从叔叔的眼光中找到了自信。

那些在父母那里没有得到足够关注和认可的孩子,可以从其他人那获得关怀和智力刺激的需要。

就连堂堂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也是如此。

丘吉尔出身于名门望族,父亲是议员,热衷于政治;母亲是社会名媛,沉迷于社交,他们把丘吉尔甩给了保姆。

保姆很和善,对丘吉尔十分爱护。后来,丘吉尔当上了首相,还把保姆的照片常年挂在他的办公室里。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哪怕有一个人肯好好爱我们、认可我们,我们就有机会找到信心。

而且,我们的自信虽然受到社会和家庭评价的影响,但并不完全取决于这些评价;总有一天,当你可以认识自己、并且自我认可的时候,他人的评价都将变得不重要。

03:

发现自己的优势

我们中的大多数,很难做到不依靠任何外部成就还能自信满满,至少会有那么一个阶段,所以,发现优势就很重要。

有些人,在现实世界里总是体验失败,就更不可避免要埋怨原生家庭

明明是你们把我生成了这个样子,还整天骂我;

就因为你们,我现在还是很自卑,什么都做不好。

即便这些都对,我们成年以后也必须面临一个问题:你想一直这样过下去,还是希望改变?

有些人童年也很不幸,但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现自己有某种天赋或者才能,并把注意力投注到自身的优势上,这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新的社会支持网络。

他们重新定义了自己。

你越强,就越不需要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

04:

把不幸当做挑战

最后一点,你怎么看待遭遇过的一切?改变我们的不是经历本身,而是对经历的看法。

有些人,总能在不幸中找到可以挑战的部分,“不信邪”。

为什么我要为别人的错误买单?

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大师马斯洛,父亲酗酒,对孩子们的要求十分苛刻,他曾当着大家的面嘲笑马斯洛,问大家“你们谁见过比他更丑的人?”

母亲性格冷漠残暴,马斯洛小时候曾带过两只小猫回家,被母亲当面活活打死。

体验了太多孤独和痛苦,马斯洛把书籍当做了避难所,从五岁开始就是一个读书迷。进入大学后,他读到阿德勒的著作《自卑与超越》,得到了很大的启示。

马斯洛说过一句话,“如果你只有一把锤子,你遇见的每个问题都将像一颗钉子。”

同理,如果你只看到原生家庭的伤害,那么你遇到的每个问题都将是原生家庭问题。

马斯洛主张以人为本的心理学,他认为人是可以自我实现的,所有人的内心都自带向上的动力。

而影响了马斯洛的心理大师阿德勒,童年也是一个悲剧。

这倒并非由于父母虐待,而是因为,阿德勒从小体弱多病、身材矮小,还差一点死于非命,曾亲眼看见自己的弟弟因病死在他的床旁。

这些经历让阿德勒致力于医学,后来又转向心理学,终生都在研究“自卑”的概念。

还有很多人,用童年非人的经历燃烧自己,完成了涅槃。

卡梅伦?韦斯特,幼年曾遭受外婆和母亲的性虐待,因无法承受这令人发指的折磨,他分裂出24个人格,变身为24个不同的人,帮他应对残酷的人生。

成年后的卡梅伦攻读心理学博士,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整合了人格,并将亲身经历写进了畅销书《24重人格》;

露易丝?海,自幼父母离异,5岁遭强暴,少年时代一直被凌辱和虐待。

别人伤害她,她也因为迷茫不断地伤害自己。在被丈夫遗弃后,她又发现身患癌症。

她下定决心改变自己的认知,实践能让自己变得更健康的思想。6个月以后,她摆脱了癌症。

露易丝的代表作《生命的重建》,卖出了2000万册,她帮助到很多人,被媒体称为“最接近圣人的人”。

父母或者过去,谁都无法选择;但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重建现在,影响未来。

谁痛苦,谁改变。

没有痛苦的人生,本来就是不存在的;而在痛苦中开出的花,总是会格外的美好。

作者简介:

刘翠艳

已帮助过

96人

入驻年限

4年

预约咨询

私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伤害?  原生  原生词条  走出  走出词条  伤害  伤害词条  家庭  家庭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  
科普情绪调节

 让“冲动”不再是魔鬼!

我们都说“冲动是魔鬼”,所以常常告诫自己别冲动!可是,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芸芸众生,有多少人往往因为一时冲动,事后付出高昂的代价。有些人因为冲动失去爱人,失去...(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