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是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对父亲的评价:
七岁的时候:“爸爸是个伟大的人,他什么都知道。”
十四岁的时候:“好象爸爸有时候也犯错误。。。”
二十岁的时候:“老爸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二十五岁的时候:“爸爸什么都不懂。”
三十五岁的时候:“如果爸爸当年有我现在这么聪明,他早就成为百万富翁了。”
四十五岁的时候:“不知道是否应该和父亲商量一下这件事,也许他会给我一些建议。”
五十五岁的时候:“很遗憾,父亲已经去世了。坦白的讲,他的有些意见的确不错。”
六十岁的时候:“我亲爱的爸爸,你是一个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只可惜我太迟理解您了。”
父亲的形象,从开始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逐渐被贬低,直至一文不值;再到后来,又开始逐渐“升值”,最终在去世之后达到顶峰,重回高不可攀的完美形象。相应的,子女看待父亲的眼光,从仰视,到平视,然后俯视,最终又逐渐回到仰视的状态。
父亲的年龄,在子女审视的目光中,不断增长,而双方的身形、能力、状态,却此消彼长。直到最后,子女也垂垂老矣,父亲则多已作古。死亡无情隔开了两代人,所有的不满、怨恨、不屑,再也没有了对手;所有的美好、眷恋、温情,都只剩了回忆。
真实的他没有那么睿智,没有那么强大,也没有那么光彩照人。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会错、会苦、却很少承认的普通人。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只在一点:他给予了你生命;而在这个世界上,他可能是爱你最深、所求最少的一个男人。
我们理解把父亲理想化的做法,也体谅为人父者那种再苦再累也不肯在家人面前掉泪的坚强。
但我们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凡人,都是一副血肉之躯,都有一个从弱到强,然后又从强到弱、最终消逝的生命过程。允许自己不完美,允许自己不强大,允许自己有苦有痛可以表达,不是丢人现眼的事。
同样的,允许自己的父亲不完美、不强大,允许他有表达苦和累的权利,是子女对父亲最深沉的爱。
我们不需要一个虚假的“神”,只要这个有血有肉、真实的人。
作者简介:
李群防
已帮助过
1434人
入驻年限
6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