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开学第一课讲什么?
很多人主张,第一课应该“让”给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国家高度重视,从此前的文件就能找到端倪。
7月19日,教育部下发了“双减”执行方案,要求学校为学生免费提供法制、安全、心理健康等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
在方案细则中,“心理健康”被提及了两次。
随着双减的下发,各地也纷纷出台多项政策,落实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
陕西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就出台了《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此前,山东省教育厅联合卫生健康委也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的意见》。
这些政策的发布,透露出一个基本的信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
双减高压态势下,以往过度重视应试教育的规则将要改写,取而代之,更加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02
此前,我国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据《中国儿童自杀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每分钟2名自杀,8名自杀未遂。
《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显示,我国有3000多万青少年为抑郁症所困。
教育内卷,不良教养方式,校园霸凌等原因,一直威胁着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
就在不久前,网络上还爆出上海市一位14岁的女生,因心理压力过大,选择留下遗书后跳楼自杀。
在遗书中提到的父母高期盼带来的学业压力,和家庭不良教养方式,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共鸣。
可见类似的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由来已久,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在本月19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分党委书记、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乔志宏发文,表示:学校教育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帮助不同心理年龄特点的学生,完成不同的社会适应任务。
帮助他们建构自己的价值观,形成富有个性的成熟、完整的人格,建立自尊与自信,掌握理性平和的情绪管理能力,以及塑造积极向上的处事风格。
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基本要点,却一直不被我们的应试教育所重视。
03
针对日益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关于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呼吁也不断涌现:
今年的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陈爱莲带来了《关于构建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议》。
指出,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
应整合现有资源,构建覆盖全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加强全国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司富春,也建议实施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认证制度等措施,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侧面说明,我国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重点关注的地步。
近年来,国家也屡次颁发相关政策,比如:
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版),2018年发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以及今年7月7日发布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全方位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其中提到了将心理健康纳入公共必修课,中小学至少配备2位专职心理教师等措施。
而“双减”政策的下发,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动作,如:
取缔大量培训机构、规定不得设置重点班、减少考试等等措施。
正一步步削减学生课业负担,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虽然许多措施,还存在争议,但这一次:
国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动真格了。
04
在“双减”之下,陕西省率先出台了《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就非常详细地规定:
高校应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的比例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每校至少配备2名,同时可根据学校实际配备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纳入省、市、县三级教师培训计划,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内容予以重点安排,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家校沟通能力。
规定专、兼职教师每年应分别接受至少30个和12个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全面提升教学、咨询辅导、危机干预等专业能力。
同时,鼓励开设有心理学学科专业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课程教学。
引导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或专业资格证书,提高心理学人才培养质量,加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供给。
对心理健康教师申报高级职称予以倾斜;
在经费支持、科研项目的评比表彰中予以倾斜;
并鼓励中小学在提供课后服务中穿插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邀请家长代表参与活动。
这些细则落地,对于心理教师来说,是绝佳的机遇,因为:
心理健康教师岗位终于有了编制,将释放大量的岗位需求;
高校的心理学学科,终于有了扩招的机会;
心理健康教师申报高级职称更容易;
科研项目可以获得更多经费支持;
实实在在的利好,心理工作者能否抓住机会,有效的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我们拭目以待。
国家开始探索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案,心理工作者,应该开始真正的担当起来了。
文章来源:心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