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人生过半,这3件事最重要

作者 l 李学 编辑 l Lucky

来源 l 奴隶社会(ID:nulishehui)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是作者站在40岁的风雨桥头想和我们分享的生活感悟,主题是“中年”,聊的是自我认知与接纳、现实与理想、放弃与坚持……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话题。

文字不长,恳切真诚,字字入心,希望你认真阅读,并能从中获得一些慰藉,或是生活的启发。

大到时代发展,小到生活柴米油盐,人到了中年,一个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挫败感远比成就感来得容易,来得频繁。

尽管过去一年我曾时不时地写点儿励志文章,但是,一年走到头,回顾所来径,我还是被挫败感打得落花流水。

那些半途而废的事,像是吃了一半的饭菜,难以下咽,如鲠在喉;那些曾经激励过别人的故事,最终连自己都变得无动于衷。

记得《圆桌派》有一次讨论“成就感”,许子东老师的说法很有趣:

如果你的目标是100,实际的能力也是100,那么你的成就感为1;

如果你的目标是200,实际的能力只有100,那么,你的成就感只有0.5。其余的0.5可能是失败感。

年轻时候,我们不肯妥协目标和理想,所以一直在努力地提升能力,踮起脚尖伸着手,好让能力配得上理想。

中年以后,终于意识到有些事就算踮着脚也够不着了,精力已经触及上限,很多能力也已经到顶,别说大幅提升,能努力维持着不迅速下降都不容易。

那么,是不是只能放弃理想,委身于现实了?

我想来想去,也许还有别的选择。

01:

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人近中年,如果说明白了一些道理,可能是理解了这个世界并不是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

因此,也不再把理想和现实对立。否则,一边是理想残存,一边是丢不掉的现实,一旦双方对峙,谁输谁赢,都不愿意看到。

如果把人的旅程比作是一场竞赛,中年,早已不再是拼力量、拼速度、拼身体的阶段。但是生活的磨砺好歹给了我们一些智慧,属于中年人的智慧。

1 首先,去掉那些不切实际的,跟现实严重冲突的“梦想”。

比如,我曾经幻想,如果有机会去非洲生活一年,会是一段不错的经历。

但是随着结婚生孩子,这个愿望实现的难度越来越大。现在,别提去非洲了,就算在加州,如果工作离家几十里远,我都不太敢考虑。

后来我认真地想了想,可能我也并不是真的想去非洲,因为,我不想为此放弃现在拥有的生活。

人近中年,理想不再繁花似锦,也不该好高骛远。

而是学会把宏大的理想,变成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一件件对自己有意义的小事,用心去把它们做好。

2 其次,理想要从面子回归里子。

做任何决定的时候,问问自己的内心,这是面子工程还是内心需要。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 99% 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毫无意义”。

只有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自己身上,才能真正地过好自己的生活。

我很喜欢歌手李健那种“独乐乐”的怡然自得。他在访谈中说,他不用智能手机,也没有微信,跟好朋友最多一年见一次。

他喜欢健身,他的身材说明了一切;他喜欢看书,他的谈吐彰显了他曾经博览群书。除此之外,早晨喝咖啡,下午喝茶,有灵感就去创作,有空就去侍弄花草。多么令人羡慕的生活。

3 最后,剔除那些不适合自己的理想。

年轻的时候,什么都想要,总喜欢做加法;中年以后,要学会做减法,坚持少即是多。

也许:

理想清单上,无需十个八个那么长,如果能实现,两三个就足够了;

社交媒体里,不必相交满天下,挚交好友,三五人足矣;

现实生活中,不必那么多可有可无的推杯换盏和家长里短;

手机 APP 里,无需那么多知识付费和学习软件。

去掉那些别人眼中的理想,留下那些内心真正想做的事,你不仅会收获自己世界的安宁,也才有时间好好跟家人相处。

02:

“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

这个世界上最难懂、也最需要你懂的人就是自己,因为TA是陪伴你最久的人。

自我认知的过程非常困难,是因为我们需要拨开外衣,抛下社会给我们贴上的各种标签,跟自己的内心对话,才能看到真实的自己。

自我认知的结果也会异常痛苦,因为,很可能我们会发现:

自以为乐于助人,实则是好为人师;

自以为性格直爽,实则是情商不够;

自以为做事沉稳,实则是缺乏勇气;

自以为掌握真相,实则是一叶障目;

自我认知过后,是更为艰难的自我接纳。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需要更大的智慧和勇气,因为,人们往往对于自己身上的缺点无能无力。

正如王小波所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自我认知未必会产生自我接纳,很有可能是自我讨厌和自暴自弃。相比“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躺着”,“知耻而后勇”的人毕竟还是少数。

比如,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写文章,主要是觉得自己写得不好。越是不写,就越是写不出来。每当我看到像狗屎一样难看的初稿,就会非常怀疑自己:我怎么有能力写好中年的题材?于是,快速合上电脑,打开电视。

毕竟,放弃比坚持容易,沙发比书桌更有吸引力,看剧比写作更容易。

“认为自己不够好,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最大障碍。”

当我看到Coach Lily文章中的这句话时,我的心就像被击中了一样。原来,这一切,是因为我并没有接纳自己。

当我意识到我做事不够坚持的时候,并没有让我更加执着,反而在遇到困难时想要快速逃走;当我认为我写不出好文章时,我干脆停止写作,反正也没有多大损失。

最后,是截稿日期又把我逼回了电脑前。毕竟这是承诺,我也需要给自己、给读者一个交待。于是,硬着头皮把文章从头到尾重新写了一遍。没有用到的素材认真存起来,没准可以用到下一篇文章里。

当文章修改得越来越流畅的时候,我的信心又慢慢流回来了。我觉得我似乎还能写下去。

接纳自己,还包括接纳自己的家人。接纳原生家庭不够完美,父母不够多金;接纳自己的爱人不够帅气,不够体贴;接纳自己的孩子不是天才,不爱学习,甚至有某种缺陷。

有段时间,因为父母关系糟糕,我非常沮丧。我甚至迁怒于我的父亲,认为他脾气太大,所有的争吵几乎都是因他而起。于是我很久不给他打电话,微信上他问我才回,他说三句我回一句。

写到这里,我才清楚地意识到,是我没有接纳这个现实。父母关系不好,这是既定事实,谁也无法改变,是非对错,我亦不是法官,也不该由我裁决。

作为子女,我能做的就是尽到我的义务,给他一个女儿应有的关心和爱。我可以选择不认同我父亲的做法,但是我选择接受父母争吵这个现实。

03:

人要有“兴趣”

才会有“乐趣”

人到中年,最悲催的就是发现自己除了消费和娱乐,并没有多少真正的爱好

一想到漫长的中年,还有随之而来的老年,不由觉得,没有“兴趣”填充的生活,并不比“人活着,钱没了”的日子好过多少。

诚然,大部分的爱好跟童年的经历有关,培养爱好的最佳时期也在青少年时期。因为人到中年,常常靠着惯性生活,对很多事情习以为常,也很难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

但是,如果中年的你也发现自己没有什么兴趣,千万不要“放弃治疗”,那些自以为过去不喜欢的东西,现在未必就不喜欢,因为,人总归是会变的。对此,我有一些心得。

1 爱好是“装”出来的,先装再练

记得某位哲人曾经说过:

“中年人的热爱,就跟高潮一样,不装,一点也没有,装一下,可能真的就有了。不信你试试。”

先想想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比如你对什么有好感,哪怕有去了解与欣赏的欲望,然后按照喜欢程度和现实的可行性排序,给予一试。

对待想要尝试的事情,一开始,不妨伪装一下热情,以喜欢的姿态开场,毕竟只有努力试过,才知道是不是真的喜欢。

比如,去相亲之前如果你都不愿意打扮一下,你也很难喜欢上对方。

然后,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就像我们给孩子报兴趣班一样,不要轻易下结论,起码尝试3个月左右。

这样,一年下来尝试两三件事,然后选一件事坚持下来,不断精进,发展为长期爱好

2 热爱不是寻找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Coach Lily 曾经说过:

“是不是真爱,不仅仅是由事情本身决定的,更多是一种主观感受,跟你的付出以及过程中的所有经历紧密相关。”

说得真好。换句话说,也许你并不是天然对什么事情着迷,但是却有可能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产生了某种兴趣,最后变为了真爱。

就拿我写文章这件事来说,我属于典型的“天赋不够,勤奋来凑”的人。当初我决定开始写作时,曾发誓要做到每周一篇,可是当时手里的素材只够写一篇的。果然,第二周就无米下锅了。不过,既然决定要写,我就会随时把脑子里出现的想法记录下来。

生活中遇到什么事,我也会多想一步,看看有没有写成文章的可能。有时,为了写某个话题,我还会去买相关的书,或者找朋友聊天访谈。一年下来,虽然没有实现每周一篇的目标,但也算磕磕绊绊地写了30来篇。

3 从“消费型爱好”向“生产型爱好”转变

我们完全可以把读书、看电影、听音乐这些当成长期爱好去坚持。

只是,读书、看电影、听音乐的时候,我们是在接受输入,而没有输出,因此属于“消费型爱好”,不属于“生产型爱好”。

如果我们面对一个喜欢的东西,只是去消费它,并没有让自己融入其中,成为它的一部分,那么这个兴趣本身还不太够格。

相比之下,“生产型爱好”所产生的幸福感更持久,而且还有成就感这个副产品。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从“消费型爱好”到“生产型爱好”的转变呢?

如果你喜欢看电影,试着从单纯的欣赏电影到认真地写一篇影评;

如果你是一个资深吃货,试着从单纯的享受美食到点评美食,并且亲自动手制作菜肴或者分享菜谱;

如果你喜欢搜集艺术品,尝试从艺术的角度鉴赏和评价他们……

这些都是从“消费型爱好”到“生产型爱好”的转变。这些转变,意味着维持这个兴趣的难度增加,但是,因此而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也会更加持久。

当然,生产型爱好还有另一个优势,你的“输出”会得到来自别人的反馈,这也是成就感的重要源泉之一。

4 现在就行动,别等准备好了再开始

如果你也对一件事抱有一些兴趣,或者哪怕只是冲动的想法,那么要趁热打铁,在热情消失之前赶紧开始,不要等到万事俱备了才开始,因为,压根没有准备好的时候。

如果你想要写作,那就要真的动笔写;如果想要画画,那就真的着手画;想要练习跑步,真的要跑起来。爱好,不能停留在想象中。

有时候,人和人的差别,就在于行动力。

最后,人到中年,事无巨细,纷繁复杂。

培养点兴趣,锻炼好身体,保护好热情。万一哪一天真的“大器晚成”,希望机会来临时,心有余,力也足。

即便是每一个普通的日子,也可以过得闪闪发光。

本文来源:奴隶社会(ID:nulishehui);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原创文字,听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讲自己的故事。作者:李学,Sofia,原国内上市公关公司高管,现移民美国洛杉矶。桃李奖学金创始人,南加州大学 MBA。育有一儿一女,关注中美教育对比及文化差异,提倡终身学习。作者公众号:加州学姐(ID:jiazhouxuejie)。

作者简介:

何穰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219人

入驻年限

6.3年

预约咨询

私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人生过半,这3件事最重要  过半  过半词条  重要  重要词条  人生  人生词条